皇宮!
不僅僅只有京師纔有皇宮,在南京有皇宮,在瀋陽同樣也有一座皇宮,只不過與南京的皇宮不同,這座瀋陽的皇宮,是後金與所謂“天命十年”修建,滿清入關前,其皇宮設在瀋陽,遷都京師後,這座皇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儘管其只是留都宮殿,但卻因爲其是開國先皇“龍興重地”之宮闕聖蹟的崇高地位,倍受滿清帝王特殊的重視,每年皆加以修葺。
而現在,這所謂的“留都宮殿”,隨着瀋陽重新歸於其真正的主人之手,其名稱也發生了變化,它不再是滿清的皇宮,搖身一變成爲了“昭忠祠”,而其中所供奉的皆是從明初於遼東陣亡的將領官兵牌位。儘管除少數將帥之外,只有正三品以及將帥纔有單人牌位供奉,而從三品以下直至九品級的是百人合用的牌位,至於普通士兵則以集體名冊藏置在箱子裡,每箱有萬人名單,只不過因爲名單不全的關係,所以僅只有數箱名冊。
可是即便是如此,將清虜的皇太極時期的“金鑾殿”,也是瀋陽皇宮中等級最高、最重要的“崇政殿”用作爲昭忠祠的主殿,仍然讓不知多少人心底暗爽。
“想來,既然是我大明數十萬英魂在天有靈的話,今日忠魂駐此,亦會告慰於九泉之下。”
對此,沒有任何人會懷疑,甚至在月前奉靈典禮上,衆人看着那殿上的“昭忠祠”的字樣時,那臉上總是帶着若有若無的笑容。恐怕即便是皇太極也不曾想到,有朝一日,其所謂的皇宮,會成爲大明的昭忠祠。
“三學士在天有靈,今日能入天朝昭忠祠,實是天朝恩賜……”
在等待着大王到來時,宋時烈看着殿前林立的衛兵,心底默默的想到,他甚至擡頭看了一眼天空。
在往昭忠祠去的路上,朱明忠同樣從車窗中看了一眼天空,只不過,與其它人不同,他所在意的是天氣。
“今天這個日子還不錯!”
朱明忠自言自語道。
“這場秀,無論如何都得做下去!”
今天的“奉靈典禮”只是一場秀,一場演給朝鮮人看的秀!而所奉的“靈”是朝鮮三學士的牌位。
崇禎九年也就是所謂的後金天聰十年,四月十一日,後金汗皇太極於瀋陽稱帝,改國號爲大清,改元崇德。事先,遣使通報朝鮮國王,要其斷絕與明朝之友好關係,並參與擁戴行列,被斷然拒絕。
當朝鮮君臣得悉皇太極準備稱帝及使團所攜二書中要求朝鮮背棄明朝而向後金稱臣的內容後,舉國憤慨。國王朝會羣臣時,大臣們紛紛譴責這一舉動。他們慷慨陳詞,指出朝鮮同明朝的傳統友好關係,是“列聖相承,事大一心,恪且勤矣”,不可改變。而後金此舉實爲“竊僞號”的不義行爲,“於天朝有新犯叛逆之罪”,必須嚴加拒絕。甚至提出斬來使以上奏明廷。國王於是下令:拒見來使、拒受來書。後金使者忿然徒勞而返。
對使團被拒皇太極十分惱怒,遂於稱帝后,便親自出馬致書朝鮮國王,嚴責其不通權達變,並以大軍壓境威逼其就範,仍然被拒絕。當年十二月,皇太極親自率領兵征伐朝鮮。朝鮮雖然舉國奮起,各路出擊抵抗,然終不敵攻勢兇猛的八旗軍,而節節潰敗。第二年正月下旬,朝鮮被迫同清簽訂屈辱和約,並向清交出堅決主張忠明抗清的三位文臣:司憲府掌令洪翼漢、弘文館校理尹集、修撰吳達濟三人,也就是“三學士”。
三學士先後落入敵手後,凜然不屈,拒絕了清人的誘降。當清兵撤回時,乃被挾至瀋陽。面對清人的一再威脅利誘,他們毫無所動。不論在囚所裡、在清廷之上,面對勸降者、皇太極及衆大臣,侃侃而言。義正詞嚴地指斥清叛逆明朝、征伐朝鮮之非禮悖義,表示了寧死不屈的堅定態度。清廷招降失敗,便以“倡議袒明,敗盟構兵”之罪名,先後將其殺害。
由此也就有了三學士喋血瀋陽!
三學士之就義,這是朝鮮崇明、擁明的“事大”思想所在。同樣也是由他們衷心認可並堅奉不移的義理,即所謂春秋大義所決定的。他們堅持尊王攘夷,嚴明夷夏之防。他們認爲明朝是天朝大國,是獨一無二的天下共主。自“墮地之初,只聞有大明天子”必須全力維護。尊周事大即是真理,是“窮天地亙古今之大義”。所以,他們“以不背皇明爲第一義”。以“臣事皇明”爲“禮之當然”。這是舉國共識。
當然,這同樣也是朱明忠所需要的,他不僅僅需要朝鮮的“事大”,更需要將朝鮮從“自治”變成“行省”,也正因如此,他纔會舉行這次奉靈典禮,將洪翼漢、尹集、吳達濟三人的靈位請入昭忠祠,以表彰他們的忠明之舉。甚至還特意請永曆賜三人諡號,可謂是哀榮至極。
而這一切,不過只是爲了收買朝鮮的兩班大臣以及士林,這種表面上的文章是值得的,至於將來只需要順水推舟既可。
馬車越來越近了,坐在馬車上的朱明忠整理了一下身上的大王袍服,神情變得越發肅穆,他現在是大明的淮王,這場秀的主演。
“憶皇恩,憶皇恩,賜名藩邦是皇恩,憶皇恩,憶皇恩,再造藩邦是皇恩;憶皇恩,憶皇恩,命將東援是皇恩;憶皇恩,憶皇恩,救邦水火是皇恩……”
脣邊喃喃着這首詩吳達軒,作爲吳達濟的同宗,他曾於以朝天使的身份抵達過京師,但此時的心境卻截然不同於過去。
不僅僅是同宗堂弟此時所享的哀榮,給吳家帶來的名聲,現在朝鮮誰不知“吳文忠公”,誰不知他那位堂弟的諡號是由皇明皇帝所賜。忠明之事帶來的身後哀榮,遠遠超出人們的意料,非但三學士獲得了諡號,就連數位身故忠明士人亦得到了大明皇帝的賜諡。
皇恩浩蕩至此,朝鮮上下自然是感激涕零,甚至現在朝鮮士林之中,更是大談如何“以小邦至誠事大”,談論如何“臣事皇明”,此時的朝鮮士林無不以“臣事皇明”爲榮,當然這是“大義所在”。三學士正是爲捍衛此大義而死!
此時,再次來到天朝,在激動之餘吳達軒更想看看那位大王,因爲此行並非“朝天”,所以他至今還沒有見到大王,只有在典禮結束之後,一行人才能拜見大王,接受大王賜宴。
在朝鮮三百年事大歷史上,這種典禮是第一次,容不得絲毫馬虎。此次奉靈典禮的每一個步驟,都是雙方精心商討才制定的。現在,只需要等到大王到來之後,就可以舉行典禮。
佛祖保佑,一切順順利利的!
在場的幾乎每一個朝鮮人,無不是暗自祈禱着,他們之所以會如此緊張,是因爲他們生怕因爲天氣或是其它的什麼原因,導致奉靈典禮不能如期舉行,讓朝鮮上下爲此遺憾。
現在於朝鮮,甚至因爲皇帝賜諡號的原因,使得其士林之中對未來生出了另一種憧憬,也許有朝一日於會有朝鮮人配享從祀孔廟!
配享從祀孔廟!
想到於漢城時聽到的“妄想”。吳達軒只是暗自一笑,心道着那些人的無知,他們難道就不知道“朝鮮地窄既無大江亦無大河,如此焉能出聖人”,既然不能出聖人,又怎麼可能會有聖賢配享從祀孔廟?
“若是身後能得皇明“文”諡,雖死而無撼了!”
就在吳達軒的心裡冒出這個念頭的時候,那邊的軍號聲響起。
大王到了!
首先抵達“昭忠祠”的是一隊騎兵,在騎兵經過之後,纔有一輛馬車停在“昭忠門”前,然後侍衛上前打開車門,在車門打開後,位於前排的吳達軒儘量往“昭忠門”看去,他記住大王的相貌,這會和當年他於殿上得見聖顏一樣,成爲他一生的榮耀。
身着紅色大典袍的朱明忠神情肅穆的緩步前行,進入昭忠門後,兩側站的除了忠義軍的文臣武將之外,還有朝鮮的使臣,足足五十六人,除了官員之外,還有“三學士”的親友,既然做戲就要做全套,他特意將微微則視那些朝鮮人,並向他們微微點頭致意。
一些輕微的舉動,並不是失禮,而是“恩寵”。至少這些朝鮮人都感受到了大王的另眼相待,站在宋時烈身後的吳達軒,儘管年歲已長,可在大王走近時,他感覺到自己的呼吸突然停止了,現在他感到自己的身體顫抖的就像抖篩一般,他的臉膛甚至因爲過於激動而變得通紅,他想要大聲喊發現自己的嗓子好像被什麼東西噎住了一樣,根本就說不出話來。
看着越來越近的大王,吳達軒的雙眼盯視着大王,嘴脣輕顫中他只覺得視線變得模糊,眼眶中噙滿了淚水的他雙膝一軟,在伏倒於地上的瞬間,突然那聲音回來了,放聲嚎啕道。
“小邦之臣,叩見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