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開始寫袁崇煥的時候,便是一片罵聲,大多數人覺得這就是個叛徒,內奸,大明的蛀蟲。有的甚至說,沒有他大明不會亡。
我寫書不是爲了騙錢,有些東西需要思考我便思考,需要查證我就查證,有的地方或許有些疏忽,但是袁崇煥這一點我自認爲沒有。
一開始這本書定義便是熱血,許多人質疑爲什麼做家丁,一個現代人,如果到了古代,立刻就拉大旗造反,不現實,說句粗俗的,他連上完廁所怎麼擦屁~股都不會,更不要說其它的事情了,所以他要有一個過渡的地方,這就是做家丁的原因。到後來上山的時候我覺得這是一本定義爲熱血的書,必須加快節奏,所以本來要展開的蒙語的情節被我切掉了。
有的人說你這說話方式太現代了,這一點我承認,一開始我的思想受到了古龍先生的影響,他在書中的序中說,我們沒有聽過古人怎麼說話,所以怎麼說都合適,我就懶得考究了,聽到了意見之後,這些章節我已經盡力在改進,讓大家覺得不是這麼突兀。
再說袁崇煥其人,幾百年來關於他的爭論不休,有人說他是民族英雄,有人說他是賣國賊,現代社會這發達,我們完全可以自己考究,書上寫的不一定對。
首先,孟森先生說:“庶知三百年公論不定,一翻明末人當時之記載,愈墜雲霧中。論史者將謂今日之人不應妄斷古人之獄,惟有求之故紙,憑耳目所及者之言以爲信。豈知明季之事,惟耳目相及之人,恩怨是非尤爲糾葛。”
孟森先生是被公認的中國近代清史學科的一位傑出奠基人。他的著作代表近代清史學科第一代的最高水平,是近代清史研究發展的一塊重要里程碑。
第二,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說:“在攻擊袁崇煥的人中,確實有閹黨,但這件事情的幕後策劃者,卻絕非同類,當一切的僞裝去除後,真正的動機始終只有倆字——權力。
內閣的權力很大,位置卻太少,要把自己擠上去,只有把別人擠下來,事實上,他們確實達到了目的,由於袁崇煥的事太大,錢龍錫當即提出辭職,而跟錢龍錫關係很好的大學士成基命幾個月後也下課,周延儒和溫體仁先後入閣,頂替了他們,成爲了大學士。而袁崇煥,只是一個無辜的犧牲品。
因爲在我看來,他這一生,至少做到了一件事,一件很多人無法做到的事——堅持。
蠻荒之地的苦讀書生,福建的縣令,京城的小小主事,堅守孤城的寧遠道,威震天下的薊遼督師,逮捕入獄的將領,揹負冤屈死去的囚犯。
無論得意,失意,起或是落,始終堅持。
或許不能改變什麼,或許並不是扭轉乾坤的關鍵人物,或許所作所爲並無意義,但他依然堅定地,毫無退縮地堅持下來。
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也沒有放棄。
賣國賊肯定不是,所謂指認袁崇煥是賣國賊的資料,大都出自當時言官們的奏疏,要麼是家在郊區,被皇太極燒了,要麼是跟着溫體仁、周延儒混,至少也是看袁崇煥不順眼,這幫人搞材料,那是很有一套的,什麼黑寫什麼,偶爾幾份流傳在外,留到今天,還被當成寶貝。
越過幾百年的煙雲,我看到的袁崇煥,並沒有那麼複雜,他只是一個普通的人,在那個風雲際會的時代,抱持着自己的理想,堅持到底。
即使這理想永遠無法實現,即使這注定是個悲劇的結尾,即使到人生的最後一刻,也永不放棄。
有時候,我會想起這個人,想起他傳奇的一生,他的光榮,他的遺憾。
有時候,我看見他站在我的面前,對我說:
我這一生,從沒有放棄。”
基於這兩位前輩的論斷,我又查閱了相關資料,崇禎二年,皇太極繞開袁崇煥防區借道蒙古走大安口逼近北京,六天之後,袁崇煥手下大將趙率教到達遵化,十三天之後,袁崇煥所有大軍到達薊州,距離北京一百四十里。這場大戰,袁崇煥手下滿桂,趙率教戰死,滿清退兵之後,袁崇煥立刻被下獄。遼東將士在祖大壽帶領下撤回關外,袁崇煥在獄中寫信讓祖大壽回來,祖大壽繼續回來防禦。八個月之後,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北京城裡的人,以一錢一塊肉的價格買了他的肉現吃。十四年後,李自成逼近北京城,遼東將士接到勤王旨意後,十七天走到了唐山玉田,北京失守。
我寫的書,是一幫堅持了三十年沒有忘記大明的將士反清復明的故事,爲什麼程孝廉要在他們面前說袁崇煥是英雄,因爲他這一生,一直堅持守衛遼東,不曾放棄,這種精神可以激勵將士們的士氣,遼東將士從奮勇作戰到徹底死心,不過用了八個月,吳三桂是祖大壽的外甥,若是遼東將士真的還在袁崇煥的麾下,至少崇禎不會弔死煤山。說袁崇煥耗盡大明錢糧的人不要忘了,李自成進京之後,弄到了七、八千萬兩白銀,袁崇煥一年的軍費不過幾百萬兩,誰耗盡了大明的錢糧自己心裡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