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二章 科舉制度

(抱歉今天更的遲了,非常感謝‘流離de歲月’和‘波蘭不眠夜’的慷慨捧場和月票支持。)

說起殿試,在這裡便要提一下華夏科舉制度的發展。

秦朝以前,採用“世卿世祿”制度,後來逐步引入軍功爵制。西周時,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諸侯、卿、士。依照血緣世襲。到了東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漢朝。提拔民間人才。當時採用的是察舉制與徵辟制,前者是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由州推舉的稱爲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爲孝廉。

魏文帝時,陳羣創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覈民間人才,分爲九品錄用。晉、六朝時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舉的改良,主要分別是將察舉,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員負責。但是,魏晉時代,世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覈人才,後來甚至所憑準則僅限於門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不但堵塞了從民間取材,還讓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科舉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隨着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制。據史載,開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

開皇七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

隋煬帝大業三年四月,詔令文武官員有職事者,可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等十科舉人。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取士。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爲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叫試策。

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變化有過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於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住,烏聚雲合。”

不過對於科舉的開創,在後世的史學界一直有異議。一部分歷史學家認爲唐朝開創了科舉。何忠禮《科舉制起源辨析——兼論進士科首創於唐》否認隋代有進士和進士科之說,他的理由亦有二:一是遍考《隋書》和隋代文獻,雖然記載了開皇和大業中所舉的衆多科名,卻未見進士科之名,也未見進士科考試之實;二是在唐、五代文獻中所載隋進士有房玄齡、溫彥博、侯君素、孫伏伽、張損之、楊纂等六人,可是經過考證、除楊纂的進士身份,因文獻闕如,無從查考外,其餘五人不是查無實據,就是以時制比附古制,將隋代以秀才、明經科察舉爲官,比附成進士科登第,唐代雖有進士科開創於隋的記載,但也有進士科開創於唐的記載,所以他認爲隋代實行的仍是察舉制,進士科也起源於唐。

俞大綱對隋置進士科一條頗有疑義,他說:“若謂察舉對策之法,已爲完形之考試製度,則當上溯兩漢爲權輿,若謂朝廷,開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試,始可謂完形之考試製度,則當以唐爲始,不可謂肇基於隋,確定於唐矣。” 提出士人“投牒自試”是科舉制度起源的主要標誌這一極有價值的見解。唐長孺提出了與俞大綱相似的看法,他認爲唐代科舉制度的重要特點在於是否“准許懷牒自試”,而南北朝後期,已出現士人“懷牒自試”的個例,反映了當時科舉制度正在萌芽之中。

另有有學者著文指出:要確定科舉制度起源於何時,首先要把握住它區別於其他選舉制度的特殊本質,也就是解決什麼是科舉的問題。何忠禮在《科舉制起源辨析——兼論進士科首創於唐》一文中提出,考察整個封建社會的科

舉制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這樣三個特點:“第一,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應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第二,‘一切以程文爲去留’,換言之,舉人及第或黜落必須通過嚴格的考校才能決定,第三,以進士科爲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試。”並通過多方面的論證,認爲上述特點中的“投牒自進”和考試黜落法雖然在南北朝後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現卻在唐代,隋代儘管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實行的仍然是察舉制。至於史書所載隋代已有進士科的說法, 也查無實據。因此, 科舉制度正式形成的時間不是在隋代而是在唐代。

不過有一點卻是所有人公認的————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創立完善科舉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爲人重視,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爲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前者難,後者易)。

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爲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爲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爲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註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採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又把中進士稱爲“雁塔題名”。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宏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得到正式的官職。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他即位後,大大擴充了學院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科舉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永制。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應武舉的考生來源於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狀元便是郭子儀了。

唐玄宗時,詩賦成爲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他在位期間,曾在長安、洛陽宮殿八次親自面試科舉應試者,錄取很多很有才學的人。

大宋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在原本歷

史上,宋代越到後期,越是“重文輕武”,所以尤爲重視科舉考試,但後期導致選官過冗過濫。

趙匡胤早在建國初期便下旨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範圍。宋代進士分爲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於擴大了錄取範圍,相比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名額增加數倍乃至十數倍。

宋朝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趙匡胤爲了選拔真正有才幹的人擔任官職,早在建國之初便聽趙普策略,於上一屆科考時首次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爲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趙匡胤還下旨,考試及第後,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分三甲放榜。

因爲從隋唐開科取士之後,徇私舞弊現象越來越嚴重。針對這種情況,趙匡胤下旨讓人研究出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謄錄的建立。所以,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謄錄,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也是趙匡胤時期首次開創。

所謂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但是,糊名之後,還可以認識字畫,趙匡胤又讓人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謄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這種制度,對於防止主考官徇情取捨的確產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在原本歷史上,到了北宋末年,此種方法也就流於形式了。宋代在考試形式上的改變,不但沒有革除科舉的痼疾,反而使它進一步惡化。

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變。宋代科舉原本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爲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在原本歷史上在一百多年後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着手進行改變,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

如今,趙匡胤聽了葉塵的建議,早在去年便下旨考經義和策問,算是將此事提前了。

…………

…………

這時候,纔不過是卯時一刻。

天色還是黑沉沉的,尚能看見天上的成千上萬的繁星。但就是這個時間,寇準與所有的上榜士子都已經來到了皇城外的左掖門處。

今天是最後一道關口,只有順利通過了,才能夠得到進士的資格。但左掖門前的氣氛,卻是比當日國子監前要輕鬆許多。每個人都知道,今天只要不犯蠢事或者不出現意外,進士已經十拿九穩了。

貢生們小聲談笑着,等着宮門打開。但也有人凝神靜氣,不與他人多言語。

“這些人多半是爭狀元的。”有人低聲對議論說着。

禮部試中高高在上的劉寅、王嗣宗,都在這些神情嚴肅的士子之中。

不過寇準聽說過的另外一個準備爭奪狀元的貢生安生亮,卻沒有學着王嗣宗和劉寅那般凝神靜氣,而是擠了過來,笑着說道:“平仲兄,原來你也已經到了!”

寇準臉上浮起了應酬式的微笑:“不意沐石兄也到了!”

寇準知道安生亮。第一次見到他時,是在國子監門前,就是放聲大笑的那羣人中一個,看起來各個自信非凡。當時安生亮身邊聚集的那些個士子足足有十五六個,可是今天這些人中卻是隻有安生亮獨自一人到場。

四千字大章送上,等會還有一大更。

(本章完)

第四百八十九章 晉王府的刺殺事件第九百八十七章 葉塵此行目的第四百七十四章 死亡狙殺(三)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禪讓帝位第五百一十三章 十面圍城第一百九十一章 破陣而出第九百七十三章 葉塵的擔憂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祥符國的第一個屬國第六百九十四章 追戰(下)第七十七章 手繪地圖第九百七十二章 飛蛾撲火第一百四十五章 彌勒教的召集信號第七百六十二章 上官冰雲的手段第三百六十章 吳越國主第九百五十八章 搶佔大峰口第三百二十八章 今非昔比第九百一十二章 瓜州張家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耶律寒夜的野心第二百三十五章 幽冥鬼神的懲罰第九百四十九章 兵變第七百二十七章 祥符國旗語第四百六十九章 攻心第一百四十九章 恐怖毒氣第九百四十五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八百五十七章 喻貴妃懷孕第二百七十二章 南漢末日之狙擊槍威第五百四十六章 問斬第一百九十八章 黑豬第四百一十九章 喻清妍的苦惱第一百六十五章 送你一個官第四百二十三章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第八百七十九章 雲月大師第一百一十九章 啞巴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天下大勢第二百六十一章 新式投石車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樓炎明隕落之迷第三百二十八章 今非昔比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水兒的琴聲第四百七十四章 死亡狙殺(三)第八百六十章 軍事學院第三百五十七章 契丹皇帝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高歌猛進與民心所向第一百四十三章 太一五惡道第九百七十五章 如何撤退第三百四十九章 劍莊之危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水兒與大理國第五百五十五章 四件大事第七百五十五章 果然是條大魚第七百六十八章 借刀殺人(四)第六百二十二章 各方反應第九百二十九章 韓熙載的恐懼第三百二十六章 七大司使的任命第四百五十八章 城內中毒與城外刺殺第三百九十五章 自焚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史無前例的大戰第三百九十九章 死後之事第四百九十二章 慶州城第四百八十四章 名單上的九個人第一百七十二章 鸚鵡欺君第二百七十九章 百里夜襲(二)第八百六十三章 鋼鐵生產基地與春牛第八百一十四章 半路上殺出個鐘三河第八百一十一章 鐵掌獅陀的野望第四百二十四章 傅若金的發現第八百七十六章 如今的党項七縣第二百八十章 百里夜襲(三)第二百章 水兒的實力第二百三十一章 一指棺材鋪第四百三十九章 樓炎明的真正謀劃第六章 倒黴劉南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重創樓炎明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水師登陸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魔功大成的崔熙第一千零三十章 豪賭坊第五百六十四章 兵臨金陵第四百七十三章 死亡狙殺(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水上圍殺第六百九十五章 計破三州第六百三十一章 動亂京都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胡三光死了第二百七十四章 曹彬快要死了第八百九十三章 三千敢死隊第九百六十二章 攻破青唐城亦或全軍覆沒第三十五章 拼詩喝酒(端午節快樂)第七百七十三章 科學的種子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魔尊來訪第三百零六章 好像殺錯人了第五百八十七章 淡定的寇準第一百三十五章 葉塵心中的滔天殺機第七百七十二章 河套八縣和風力水車第九百一十九章 以我人頭換全城百姓不死第一百八十六章 冒名入虎穴第二百九十五章 君臣雄心壯志第一百五十六章 火海逃生第七百九十九章 白子軒獻策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死而復生的宋帝第三百一十五章 秘密分舵第九百九十九章 祥符國皇長子的出生第七百五十五章 果然是條大魚
第四百八十九章 晉王府的刺殺事件第九百八十七章 葉塵此行目的第四百七十四章 死亡狙殺(三)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禪讓帝位第五百一十三章 十面圍城第一百九十一章 破陣而出第九百七十三章 葉塵的擔憂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祥符國的第一個屬國第六百九十四章 追戰(下)第七十七章 手繪地圖第九百七十二章 飛蛾撲火第一百四十五章 彌勒教的召集信號第七百六十二章 上官冰雲的手段第三百六十章 吳越國主第九百五十八章 搶佔大峰口第三百二十八章 今非昔比第九百一十二章 瓜州張家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耶律寒夜的野心第二百三十五章 幽冥鬼神的懲罰第九百四十九章 兵變第七百二十七章 祥符國旗語第四百六十九章 攻心第一百四十九章 恐怖毒氣第九百四十五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八百五十七章 喻貴妃懷孕第二百七十二章 南漢末日之狙擊槍威第五百四十六章 問斬第一百九十八章 黑豬第四百一十九章 喻清妍的苦惱第一百六十五章 送你一個官第四百二十三章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第八百七十九章 雲月大師第一百一十九章 啞巴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天下大勢第二百六十一章 新式投石車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樓炎明隕落之迷第三百二十八章 今非昔比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水兒的琴聲第四百七十四章 死亡狙殺(三)第八百六十章 軍事學院第三百五十七章 契丹皇帝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高歌猛進與民心所向第一百四十三章 太一五惡道第九百七十五章 如何撤退第三百四十九章 劍莊之危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水兒與大理國第五百五十五章 四件大事第七百五十五章 果然是條大魚第七百六十八章 借刀殺人(四)第六百二十二章 各方反應第九百二十九章 韓熙載的恐懼第三百二十六章 七大司使的任命第四百五十八章 城內中毒與城外刺殺第三百九十五章 自焚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史無前例的大戰第三百九十九章 死後之事第四百九十二章 慶州城第四百八十四章 名單上的九個人第一百七十二章 鸚鵡欺君第二百七十九章 百里夜襲(二)第八百六十三章 鋼鐵生產基地與春牛第八百一十四章 半路上殺出個鐘三河第八百一十一章 鐵掌獅陀的野望第四百二十四章 傅若金的發現第八百七十六章 如今的党項七縣第二百八十章 百里夜襲(三)第二百章 水兒的實力第二百三十一章 一指棺材鋪第四百三十九章 樓炎明的真正謀劃第六章 倒黴劉南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重創樓炎明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水師登陸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魔功大成的崔熙第一千零三十章 豪賭坊第五百六十四章 兵臨金陵第四百七十三章 死亡狙殺(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水上圍殺第六百九十五章 計破三州第六百三十一章 動亂京都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胡三光死了第二百七十四章 曹彬快要死了第八百九十三章 三千敢死隊第九百六十二章 攻破青唐城亦或全軍覆沒第三十五章 拼詩喝酒(端午節快樂)第七百七十三章 科學的種子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魔尊來訪第三百零六章 好像殺錯人了第五百八十七章 淡定的寇準第一百三十五章 葉塵心中的滔天殺機第七百七十二章 河套八縣和風力水車第九百一十九章 以我人頭換全城百姓不死第一百八十六章 冒名入虎穴第二百九十五章 君臣雄心壯志第一百五十六章 火海逃生第七百九十九章 白子軒獻策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死而復生的宋帝第三百一十五章 秘密分舵第九百九十九章 祥符國皇長子的出生第七百五十五章 果然是條大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