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太學辯議(四)

等衆人不再喊叫,學諭方騰纔拿出一張紙向衆人展示,然後高聲道:“第三題,一縣之地,盜賊四起,民不安生,主政一方,如何施爲?辯議開始!”說完當即退回場下。

人羣幾乎同時站起兩人,一起來到場中間。

一人向衆人行禮高聲道:“在下梅州孟軻。”

另一人向衆人行禮後,也高聲道:“在下淮安羅鬆。”

兩人報完來歷姓名,當即坐下開始破題。

不多時,羅鬆便起身將題紙展示出來,只聽他高聲道:“鎮壓抓捕,廣施教化。”

將題紙放下之後,開始論道:“盜賊爲賊,當有緣由,縣治不肅,教化不明,此治亂之源也......”

等羅鬆論完,孟軻起身展示題紙,高聲道:“禁小吏,勸農桑。”

隨後論道:“一縣之地,盜賊爲何四起,民生爲何不安?酷吏盤剝,私自徵稅,乃治亂之源......”

之後兩人進行了整整半個時辰的辯論,兩人對治亂之源看法不同,羅鬆認爲是不興教化、不通禮義廉恥所致,而孟軻則認爲盜賊四起、民不安生是因爲百姓衣食不豐,不得不淪爲盜賊,繼而引發不安定。由於他們對問題的認識不同,提出的解決策略也大相徑庭,辯論許久,也不能得到對方的認同。

最後時間一到,就被方騰打斷,直接宣佈此論辯議結束。

在楊叢義看來,雙方雖然辯論的很精彩,但這個論題並沒有把治亂緣由說的那麼清楚,只說了表面的現象和要解決的問題。起初覺得議題有問題,根本辨不出高下勝負,後來一想,這也許就是他們出題的目的,因爲這些議題都非常開放,每個人都能找到一個切入點,完全可以自由發揮,把自己的方略和方*的透徹,說的清楚。閱卷人和主考官只需要觀看他們的答題表現,就能知道如果授官,該把他們放在哪裡,是留在朝堂,還是放在地方。

其實這辯議,很像多人面試中的無領導小組討論,參與人都可以自由發揮,而不會分出高低。想通了,突然覺得這策論辯議挺有趣,以此看來科舉高中的也不會全是死讀書的人,死讀書根本就過不了策論一關,因爲策論題目,要解決的都是實際問題。當然考的人多了,免不了有些會是眼高手低、紙上談兵之人,但這些應該是少數。

第四場辯議很快開始,只聽方騰高聲道:“第四題,一縣之地,多有流民遷入,地少人密,如何不生禍亂,百姓安居?辯議開始!”

這又是一個很開放的議題,怎麼說都會有理。

當即有人起身上場,高聲向圍觀衆人行禮:“在下和州呂彬。”言罷,坐下破題。

幾息之後,另有一人上前,高聲行禮:“在下廬州蘇羣。”報完來歷姓名,趕緊坐下破題。

不多時,呂彬當先破題,起身向衆人展示題紙,高聲道:“借鄉紳之力,分流民於村鎮。”

放下題紙,當即論道:“流民入縣,首當安撫,田少人多,不便賜地,相互訴苦,與安定不利,當一家一戶分散於各個鄉村......”

等呂彬論完,蘇羣起身,展示題紙後,高聲道:“編入廂軍,可保安定。”

放下題紙,接着論道:“流民身無長物,首當安撫,隨意聚集,便生禍亂,是以當編入軍伍,不使影響當地百姓......”

這一論又是半個時辰,兩人你來我往,爭鋒相對,盡挑對方問題,直把各自方略如何施行都說的通透。呂彬要把流民變爲安定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讓他們安心從事耕種,徹底融入當地,變成當地百姓。蘇羣的之論,是要把流民變成廂軍,變相分給他們土地,但進行軍事化管理,不讓他們與當地百姓有過多交集。兩人策論出發點不同,最終達到的效果自然也會不同,互不妥協,終究不能達成共識,把半個時辰用盡。

方騰再次出現:“此題辯議結束。感謝和州呂彬、廬州蘇羣,這是一場淮西內部的精彩爭鬥,非常精彩,再次感謝兩位!”

等兩人下場,方騰隨即宣佈第五場開始:“第五題,一州之地有五縣,貧富各異,俱遇天災,如何賑濟?”

方騰方一退場,就有兩人起身,快步上前,先後向衆人行禮,一人太學生自報家門:“在下紹興陸堃。”

另一太學生隨後自報道:“在下江州唐悎。”

二人報過來歷,隨即坐下提筆破題。

不多時,兩人差不多先後破題完畢,一番推讓後,陸堃起身向衆人展示題紙,高聲道:“貧富相濟,共度危難。”

放下題紙就要開始論述,不想還沒張嘴就被打斷。

“陸兄且慢。”唐悎起身,把題紙向衆人展示一番,只見上面寫的也是“貧富相濟,共度爲難”。

他們二人的破題居然一字不差,這就沒法辯論了,論述完就得直接下場。

二人不知如何是好,是繼續各自論述,還是就此下場。就此下場自然不可能,這種機會難得,他們還沒展示一番,怎麼可能願意下去。

場上氣氛一時有些僵,明明是一個很開放的議題,剛好被他二人破成了死題,論述和辯論看不到針鋒相對的觀點,那就沒意義,沒意思。

場下的觀衆自然不會同意他們就此開始辯論,當即就有人提議:“再上去一個人!”

方騰此時也有些尷尬,看到一樣的破題,不得不上場協調。只聽他向兩位建議道:“陸兄、唐兄,要不你們重新破題?”

陸堃、唐悎對望一眼,都沒有答話,重新破題,論述就變了,再論起來就不能把他們原本的方略展示出來,不能展示所思所想,也就不能展示真實的自己。

方騰見二人似乎不願,就沒有再強求,又道:“再加一人,三人一起辯議如何?”

陸堃、唐悎幾乎同時回道:“如此最好。”

方騰點頭,隨即向衆人高聲道:“第五題辯議出了點小問題,陸兄與唐兄是一樣的破題,可有人願意上場與他二人辯議?”

此話一出,場下就開始議論紛紛,一人對兩人,精彩肯定是會很精彩,只不過一人的一方氣勢上會吃虧,想上場的太學生,也要好好考慮,看能不能頂住對方兩人的壓力。

湯鷽悄聲道:“楊兄,你覺得這場辯議,還能進行下去嗎,我看懸乎。”

楊叢義道:“這是一個展示才華的機會,一對二,若是贏了,你想想,那是出多大的風頭。肯定會有人上去,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自然會有人去爭,等着看戲吧。”

湯鷽道:“也是,他們怎麼可能會認輸。楊兄,這辯論精彩吧,比你在齋舍窩着強多了。”

楊叢義笑道:“是挺有意思。我們要是將來參加科舉,也會考策議吧。”

湯鷽道:“肯定要考,提前看看他們的也好,估計到時候都差不多。”

州試、省試、殿試,楊叢義當然知道,殿試的策問,是授官的最後一關,要定名次,能進一甲,不需要吏部考覈,就能授官,二甲也有直接授官的機會,但三甲就需要機遇,不是考中就能有官做。殿試策問就是要解決實際問題,能得一甲,解決問題的能力自然不會差,當然可以直接授官。

“我來試試。”議論紛紛的人羣裡站起一人,走進場中。

只見那太學生向場中三人行禮後,又向圍觀衆人行禮,並高聲通報來歷姓名:“在下嘉興袁宥。”

方騰臉上神色一輕,當即笑道:“袁兄勇氣可嘉。第五場辯議,以一對二,辯議開始!”宣佈之後,隨即退場,把舞臺留給三人。

場下衆人也是莫名的興奮,有好戲看了。

袁宥輕道一聲:“陸兄、唐兄,請多指教。”便提筆破題。

片刻之後破題完畢,拿起題紙向衆人展示,高聲道:“均分賑濟,以安民心。”

既已破題,至於誰先論述,三人推讓一番,最終還是袁宥先請。

只見袁宥放下題紙論道:“聖人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孔融讓梨,雖有大小之分,也是一人一個,若不均,既是兄弟,亦有隔閡。一家兄弟有高低,一州五縣有貧富,天災到時,不因縣貧小一分,不因縣富大一分,洪澇乾旱,肥田瘦地,俱無收成。當此之時,州府賑濟,首當公平,按人均分,若分多寡,必起不安,繼而爭鬥,災荒之年,有流民之憂,流民不安,則盜賊四起,盜賊起,則縣治州治亂,天災之後難以恢復。是以,天災之時,當安民心,安民首要,賞賜糧食物資公平公正,公則民不忿,平則民心安。是故,一州之地,不論五縣貧富,天災到時,糧食賑濟當均分,安定民心,以圖災後恢復。”

陸堃道:“袁兄之策,我以爲不妥。一州之地,有貧有富,府庫必然不豐,天災來時,不是一時半日,州府如何能一力賑濟?當此之時,需作長久計議。貧縣多賑濟,富縣可自救,鄉紳貧民,相互幫扶......”

唐悎道:“袁兄此言差矣。天災之年,民不患寡,亦不患均,只患手中無糧,鍋內無米,流離失所,無處可居,人有胖瘦,縣有貧富,當此之時,應以活命爲首要,貧者無積蓄,當需多賑濟......”

兩人對一人,一場激烈的交鋒,論來論去,誰都有道理,立意不同,方法不同,最終目的也不同,一番論述持續了半個時辰。

一人對兩人,袁宥雖然氣勢上落了下風,卻也贏得了圍觀衆人的稱讚與尊重。

第531章 返回大宋第419章 軍演章程第582章 密令第571章 遼陽府第7章 獄中傳道(上)第197章 我們成親第50章 哪裡有馬車第781章 攻防馬頭村第219章 一場勝仗第564章 奇異氣味第604章 戰敗之怒第216章 道長出馬第262章 鬥舞比武第75章 扣黑鍋第725章 銀子燙手第598章 援軍天降第754章 御駕親征第521章 再回淮西第244章 隨風入海第6章 偷雞道長第297章 趁勝西進第498章 奮武揚武第388章 分歧仍在第743章 禦寒之難第469章 將校重聚第707章 陸游北上第760章 完顏雍之慮第407章 殿中議事(二)第730章 整編入軍第89章 目的達成第316章 兩關敵情第631章 臨戰將令第49章 囑託第482章 選將重啓第362章 兇案現場第410章 重任難題第457章 思想準備第649章 好漢饒命第618章 三戰一身第673章 大軍北進第505章 扣押車隊第59章 夜半蛇影第271章 礦石作畫第374章 如實招認第368章 配合作畫第243章 風帆難降第43章 埋伏第716章 五龍觀第156章 領回教訓第34章 餓狼圍困第696章 金人求和第709章 謹言慎行第89章 目的達成第513章 當有作爲第697章 三個條件第640章 擒拿叛逆第374章 如實招認第783章 分兵突圍第738章 招降平陽第465章 姚昶追擊第684章 北金出擊第585章 遼陽起事第204章 敲船水鬼第128章 太學辯議(一)第443章 縣衙之行第444章 蘇溪之旅第88章 意料之外第657章 獻城第196章 準備離京第288章 分歧第526章 船隊出海第293章 水攻之計第696章 金人求和第113章 城門校尉第2章 寂靜官道第133章 太學辯議(六)第73章 小舅子分糧第74章 演技逼真第520章 軍權下放第92章 紅沙谷第123章 送別第327章 殺敵萬人第659章 攻取城池第728章 應對之策第608章 一戰之勝第221章 天時地利第414章 怎解難題第611章 駁斥第9章 不速之客第402章 超出預算第417章 問題太多第497章 心灰意冷第25章 療傷第177章 修建港口第207章 煙花爲號第731章 佔據城池第191章 議定諸事第19章 都是餬口第5章 結案第490章 諸軍命運
第531章 返回大宋第419章 軍演章程第582章 密令第571章 遼陽府第7章 獄中傳道(上)第197章 我們成親第50章 哪裡有馬車第781章 攻防馬頭村第219章 一場勝仗第564章 奇異氣味第604章 戰敗之怒第216章 道長出馬第262章 鬥舞比武第75章 扣黑鍋第725章 銀子燙手第598章 援軍天降第754章 御駕親征第521章 再回淮西第244章 隨風入海第6章 偷雞道長第297章 趁勝西進第498章 奮武揚武第388章 分歧仍在第743章 禦寒之難第469章 將校重聚第707章 陸游北上第760章 完顏雍之慮第407章 殿中議事(二)第730章 整編入軍第89章 目的達成第316章 兩關敵情第631章 臨戰將令第49章 囑託第482章 選將重啓第362章 兇案現場第410章 重任難題第457章 思想準備第649章 好漢饒命第618章 三戰一身第673章 大軍北進第505章 扣押車隊第59章 夜半蛇影第271章 礦石作畫第374章 如實招認第368章 配合作畫第243章 風帆難降第43章 埋伏第716章 五龍觀第156章 領回教訓第34章 餓狼圍困第696章 金人求和第709章 謹言慎行第89章 目的達成第513章 當有作爲第697章 三個條件第640章 擒拿叛逆第374章 如實招認第783章 分兵突圍第738章 招降平陽第465章 姚昶追擊第684章 北金出擊第585章 遼陽起事第204章 敲船水鬼第128章 太學辯議(一)第443章 縣衙之行第444章 蘇溪之旅第88章 意料之外第657章 獻城第196章 準備離京第288章 分歧第526章 船隊出海第293章 水攻之計第696章 金人求和第113章 城門校尉第2章 寂靜官道第133章 太學辯議(六)第73章 小舅子分糧第74章 演技逼真第520章 軍權下放第92章 紅沙谷第123章 送別第327章 殺敵萬人第659章 攻取城池第728章 應對之策第608章 一戰之勝第221章 天時地利第414章 怎解難題第611章 駁斥第9章 不速之客第402章 超出預算第417章 問題太多第497章 心灰意冷第25章 療傷第177章 修建港口第207章 煙花爲號第731章 佔據城池第191章 議定諸事第19章 都是餬口第5章 結案第490章 諸軍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