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忠無數次的出手,都迫於李隆基的庇護,在無法處置安祿山之際,他用盡全力蒐集安祿山謀反的證據,以證明他的先見之明。他然門課搜訪安祿山謀反的證據,命令京兆尹李踐搜索安祿山在長安的府邸,將安祿山的門課押到御史臺,沒有問出什麼證據,秘密地處死並且將安祿山在長安的幾個黨羽全部貶官。
在長安作爲人質的安祿山兒子安慶宗,立即派人前往范陽進行通報。
安祿山立馬上書自陳,羅列楊國忠一十條大罪。要求予以嚴懲。
李隆基護着楊國忠,把京兆尹李踐作爲替罪羊,貶爲零陵太守,用來安撫安祿山。
安祿山不滿意,加快了謀反的步伐。
六月,李隆基在非常複雜的心態下,籠絡?試探?大約是兼而有之將宗室女榮義郡主嫁給安慶宗,召安祿山赴京參加兒子的婚禮。
可是,安祿山稱還有疾病拒絕前來。
七月,基本上準備完畢的安祿山,計劃以輕兵奔襲長安。他提出向李隆基獻馬三千匹,每匹馬配置兩個馬伕,合計六千人,由一十名胡將負責押送。
河南尹達奚旬聽到這個消息後,暗自揣度安祿山此事懷有二心,連夜向李隆基密奏:“請令安祿山入冬再獻馬,到時由禁衛軍押送,毋須煩勞范陽軍。”
恰逢此時輔繆琳受賄的事情敗露,加上達奚旬的密奏,李隆基開始感覺到事情不妙。他找個藉口,殺了輔繆琳,再派中使馮神威帶着聖旨前往范陽,召安祿山入京。
馮神威抵達范陽之後,對安祿山轉達皇帝的原話說道:“朕最近爲卿造了一池新湯,於華清宮中等你。”
聽到之後,安祿山沒有按照慣例謝恩,僅僅只是在牀上略微擡了擡身子,向皇帝道了一聲安:“聖人最近可還安穩?”
馮神威又說,獻馬之事容日後再議。
安祿山看到獻馬的計劃泡湯,回答說:“馬不獻也可以,我十月必到京師,親自送上!”
說
完之後,安祿山命人引馮神威到客館休息,如此過了幾日再也沒有想要見他的意思。
馮神威自覺已經無望,決定離去,臨行前,安祿山又破了一個慣例,沒有獻上感恩表。
假裝從容而行,出了范陽,馮神威快馬加鞭,逃向長安。
當他站在李隆基面前,哭訴着說道:“臣幾乎不能再見到陛下。”
儘管已經有了些心理準備,然而李隆基聽到安祿山如此狂傲,目無人君,還是憤恨到變了臉色。
憤恨歸憤恨,遺憾歸遺憾,李隆基對於安祿山的拒絕入京,一點辦法也沒有,一點準備也沒做,竟然聽之任之,任由事態自行發展。因爲就算安祿山謀反之心昭然若揭,在自負的李隆基心理,仍然不願意承認自己識人不明的錯誤。
也許是期望民心可用,他再次展現了有德之君的形象,八月,下詔免除了百姓一年的租庸。但是到了十月份,李隆基又去了華清宮,開始了逍遙娛樂不問天下的生活。
李隆基及時行樂,麻痹自己,安祿山卻在緊鑼密鼓地準備反動謀反。
十月中旬,隴右。
西藏十州在一幫子新人的治理下井井有條地過度,李躍從長安返回隴右之後,隨行的還有李家的家眷,這一次,追隨着李躍全族搬遷,離開長安這個是非之地,不僅僅是因爲避免楊國忠與安祿山以及那些曾經李林甫得罪過的人,另一方面,安祿山有反心,這已經在長安傳的風風雨雨,幾乎到了人盡皆知的地步,而關於安祿山有反心的猜測,最早要追溯到張九齡從宰相位置上下來的時候,當時張九齡就一口斷言,安祿山面相有野心,天下大亂的禍根,幾次試圖殺死安祿山,但是在李隆基的包庇以及安祿山本人的運氣的作弄下,適得其反,反而成就了安祿山。
民間百姓苦不堪言,流離失所,凡夫俗子都對安祿山的權力有所猜忌,但是偏偏天子李隆基就是對安祿山寵慣無雙,李家人投奔到隴右,在涼王李躍的庇護下得以保全,在回到隴右
的第三天,李躍就爲李靜淑舉行了盛大的婚娶儀式,這也讓李家人在初來乍到,對李躍這個女婿多了一些尊敬,更好地融合在隴右的體系中,雖說當初李林甫與李適之有仇怨,但是李林甫已死,而且身爲李家的管事人,李靜淑還成爲了李躍明媒正娶的妻子,也就沒有人願意再提起過往的不愉快。
雖然李躍離開了長安,但是對長安城局勢的發展瞭若指掌,隨着李林甫倒臺,那些在長安城的信息網絡一部分直接化整爲零,遣散,還有一少部分可靠的下屬直接歸附到李福的朱雀情報系統,尤其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每隔兩天都會從長安傳來第一時間的信息。
也就在十月初,李躍已經從各方面的消息確定了安祿山謀反在即,朝廷卻並沒有做出任何迴應,李隆基仍然沉溺在聲色享樂之中,這個帝國已經到了支離破碎的時刻,而那個高高在上的帝王卻彷彿置身事外,欲要建立新制度,只有破而後立。
十月十日日,李躍聚集隴右五萬精銳,號稱十萬大軍討伐偏南一隅的南邵,自從楊國忠兼任劍南節度使以後,弄得西南形勢一片混亂,根本不懂軍事的他,兩次強徵中原的青壯士兵,兩次攻打南詔,但是兵士們不適應南方水土,途中就病死大批人,抵達雲南後,唐軍幾乎全軍覆沒,兩次都是如出一轍,兩次征伐,唐朝寸土未得,反而喪失了大量精銳部隊,使中央軍事力量受到了難以估量的損害。而且南詔王趁着這個機會,征服了西南地區的好幾個原本臣服於唐廷的小國。
李躍已經掃清了西部最大的敵人吐蕃,怎麼可能容忍南詔這個異類,特別是在安祿山可能造反的這個時候在一旁窺探。
基本上李躍向派人向朝廷送出奏摺的時候,就已經領兵南下,他此舉並非心血來潮,除了防止大亂之時南詔趁火打劫,另一方面還有更深層次的打算,安祿山要造反,若說當世誰最清楚,莫過於穿越而來的李躍。
輕裝出發,五萬精騎穿過吐谷渾,從西藏的東南直接向南邵進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