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尚書檯內閣。

杜睿和劉仁軌,王玄策聚在一起,商討着出兵之事,這些天,杜睿也是被皮納爾犯得狠了,每日裡不是守在承天門前,等着上朝歸來的杜睿,就是在宋國公府內泡着,每次見面,幾乎都沒有旁的話,就是問何時才能出兵。

皮納爾現在是真的急了,就在前兩天,又有拜占庭帝國的使者,跟隨着大唐商隊的船隻到達了長安,帶來了最新的消息,現在君士坦丁堡三面被圍,希臘方向過來的援軍,甚至都沒辦法通過水路靠近君士坦丁堡,城內的物資儲備雖然充裕,但是守城的兵力,卻只剩下了不到六萬人,可以說是危如累卵。

“國公大人!部隊集結已經完畢,在中南,天竺方向的大軍也已經在駐地,專等大軍出征,糧草方面,天竺道可以支應,下官請令,不知何時可以出兵!?”

劉仁軌身爲兵部尚書,調動軍馬輜重之事,自然都要着落在他的頭上,這些天,他不斷的對外發布着調動的命令,畢竟是五十多歲的人了,也不禁覺得有些精力不濟。

何時出兵?

這個問題,杜睿還沒有最終決定,雖說當初答應了皮納爾三個月之後出兵,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在除了燧發槍之外,另一件秘密武器誕生之前,杜睿是不會將出兵埃及的事,提上日程的。

“諸位且稍安勿躁,出兵之事,干係重大,萬萬不可操之過急!”杜睿每一次都只能用這樣的言語來安撫。

劉仁軌和王玄策對視了一眼,也知道肯定會是這個答案,便也不再糾纏了,倒是劉仁軌心存疑惑,問道:“國公大人,此番出兵埃及,下官以爲,何不用蘇麟的波斯軍團,或者席君買的安西軍團,爲何偏偏要調用禁軍,遼東軍,北人不耐酷暑,聽聞那非洲大陸常年驕陽似火,要是讓遼東軍團南下,怕是水土不服!”

杜睿豈能不知道這其中的關節,要是說去非洲作戰,沒有人比蘇麟和他麾下的波斯軍團更合適了,當初蘇麟曾跟隨杜睿環球航行,也曾在埃及和大食人打過仗,不但對埃及的地形熟悉,而且還對大食人的戰法有所瞭解,可是說蘇麟是最合適的人選。

杜睿之所以不用蘇麟,而非要將遼東的薛仁貴調來統軍,也是有着自己的考慮,如今北方通古斯人已經差不多被蘇麟剿殺乾淨,大唐的版圖已經深入到了西伯利亞,可以說,大唐的北疆目前來說已經基本上沒有隱患了。

可是蘇麟卻不能輕易調動,葉齊德一世在歷史上享有盛名,其人無論是軍事,還是政治都是一把老手,杜睿可不放心西陲邊境。

現在大食人和拜占庭帝國,伊斯蘭王國打得熱鬧,可誰知道葉齊德一世有沒有藏着一招棋,一旦調動了蘇麟的軍隊,偏偏葉齊德一世兵行險招,麾軍東進,到時候,中亞防護力量薄弱,大食可長驅直入,直接越過蔥嶺,殺入西域,永徽之事可就要重演了。

杜睿也不想過多的解釋,這畢竟只是他的猜測,誰也不知道會不會成爲現實,現在說出來還言之過早。

“此事內閣已經討論過了,不容更改,命令已經發出,豈能食言而肥,劉大人就不要再說了!”

劉仁軌也清楚杜睿做事一向都是有的放矢,從來不會做沒有道理的事情,見杜睿這般說,也就不再說什麼了。

商討了一陣之後,杜睿便散了衆人,去承慶殿給李賢上了會兒課,便要回府了,可剛剛走到承天門前,就遇着了皮納爾。

杜睿也是一臉無奈,看着皮納爾苦笑道:“皮納爾公爵,你可真是太準時了!”

杜睿還能苦笑,皮納爾可是連笑都笑不出來了,君士坦丁堡的形勢越來越危險,他豈能坐得住,一旦君士坦丁堡淪陷的話,那可就什麼都完了。

“公爵大人!我也是無可奈何了,剛剛傳來的消息,叛軍已經包圍了君士坦丁堡,而且從目前的情勢來判斷的話,阿拉伯人很有可能和叛軍達成了協議,君士坦丁堡的局勢實在是太糟糕了,公爵閣下,拜占庭急切的盼望着大唐帝國伸出援手,請問,你們什麼時候才能夠出兵!”

杜睿看着皮納爾,也覺得這個西方老頭夠可憐的,明明不過五十歲的年紀,應當正處在人生的黃金時期,可是因爲焦慮他現在老的簡直就像是一個遲暮的老人。

“皮納爾公爵!請你相信大唐帝國的誠信,出兵已經是我大唐帝國皇帝陛下親自下旨決定下來的事情,是絕對不會更改的,但是~~~~~~~”

又是但是!

這些天杜睿每一次說“但是”的時候,皮納爾的心都不禁要向下沉,這麼多次的打擊,他的心臟幾乎都要被塞進大腸裡面去了。

杜睿見皮納爾如喪考妣一般,心中也是一笑,道:“我們還需要準備,我們大唐有句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出兵的準備工作正在進行當中!請您稍安勿躁!”

皮納爾纔不會相信杜睿這些鬼話,什麼“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什麼準備,這些都是藉口,杜睿之所以遲遲不肯出兵,無非就是想要消耗拜占庭的國力,然後好讓大唐始終都處在世界的領導地位上。

其實這種念頭,拜占庭也曾經有過,當初大唐在蔥嶺慘敗,拜占庭不也是打算着坐山觀虎鬥嗎?

可就算是明白,又能怎麼樣,現在除了大唐有能力幫助拜占庭之外,拜占庭已經沒有其他的出路了。

“公爵閣下!我知道敝國的國王查士丁尼二世陛下冒失的行爲,得罪了貴國,可是看在兩國交往多年的份上,您能不能催促一下您的屬官,請儘快完成準備工作。”

杜睿一笑,道:“當然,我的朋友,我自然會不停的催促他們,但是我也要提醒閣下一句,轉達給您的君主,請堅持住!”

打發了糾纏不休的皮納爾,杜睿總算是回到了府中,剛一到門口,就聽下人稟報說,薛仁貴到了。

杜睿連忙到了正廳,見薛仁貴夫婦正在與安康,汝南二人敘話,見了杜睿,也忙起身見禮。

杜睿也許久未見二人了,薛仁貴和當初相比蒼老了些,但是眉宇間卻流露着一種穩重的感覺,和當初那個白馬銀槍的青年英雄相比,成熟了很多。

杜雲希見着,杜睿眼圈就不禁有些泛紅,年少之時,她最纏的就是杜睿,特別是被崔氏從萊國公府趕出來之後,更是將杜睿當成了依靠,一別經年,豈能不思念。

杜睿看着杜雲希,又不禁想到了還在倭州的杜雲蓮,也是不剩傷感,道:“希兒!可曾去見過母親!”

杜雲希擦了擦眼淚,道:“專在此等待兄長,倒還不曾去見過!”

杜睿笑道:“好了!這次來長安,一時半會兒也回不去,咱們兄妹敘話的時間有的是,你先去見過母親。”

汝南公主和安康公主知道杜睿有話要對薛仁貴說,便拉着杜雲希道:“希兒妹妹!咱們先去後宅,拜見母親的好!”

說着便帶着杜雲希還有他們的兩個孩子,八歲的次子薛恕和六歲的長女薛平兒去了後宅,杜睿和薛仁貴分賓主落座。

杜睿當先道:“仁貴!這次讓你率軍出征埃及,你心中可有成算!”

薛仁貴從未去過埃及,但是卻也不覺得擔心,他就是那種喜歡不斷挑戰的性子,當初杜睿西征,他未曾參與,還爲此惋惜了許久,這次有了機會和大食人較量一番,早就有些按耐不住了。

“兄長!既然將這千斤重擔,交代在小弟的身上,小弟定然不會讓兄長失望就是,那大食人小弟這些年也曾聽人說起過,倒是也悍勇非常,不過和咱大唐將士相比,終究還是不如,此番出戰,也好讓我遼東健兒顯顯威風!”

杜睿見薛仁貴完全沒把大食人放在眼裡,不禁有些擔心,雖說當初他西征曾幾次三番的大敗大食人,可那也並非是因爲唐軍的戰鬥力,已經從根本上超過了大食軍隊。

首先,大食軍贏得了蔥嶺大捷,易布拉西?默罕默德驕狂輕敵,完全被把唐軍放在眼裡,兵力尚未集結完畢,後方鉢息德城尚未掃蕩乾淨,便倉促出兵,殺入和西域,這纔給了杜睿殲滅大食東征軍的機會。

再加上,當時大食內部不和,穆阿維葉和易布拉西?默罕默德勢同水火,雙方互不照應,首先在這上面,大食就先輸了一招。

要是憑藉着雙方的戰鬥力,真刀真槍的殺上一場的話,勝負也在五五之間,畢竟大食帝國的軍隊在歷史上曾掃蕩了亞非歐三大洲,實力可見一斑。

“仁貴!未戰而先在氣勢上勝其一籌是好的,但是卻也不能輕視了對手,那拜占庭帝國立國數百年,曾經也橫行天下,所向無敵,然則爲何一朝敗於大食人的手中,你可曾想過其中的原因,那大食帝國絕非弱者,當初爲兄能夠西征大勝,也是恰逢氣會,所有的有利條件都在我大唐一方,你此番出征,卻萬萬不可小視了對方!”

薛仁貴見杜睿說得鄭重,也忙收斂了心神,道:“請兄長指教!”

杜睿道:“你此番進兵埃及,主要的作戰目標就是攻略整個非洲大陸,你的主要敵人也並非是大食人,而是生活在非洲大陸上的土人!攻城爲下,攻心爲上,望你能夠牢記,要將那些非洲土人安撫好,使其歸化我大唐,爲我大唐所用,只有這樣,我大唐才能在非洲大陸上站穩腳跟!”

這一次出兵,大食方面倒是不足爲慮,大食現在主要的目標是拜占庭帝國,和在臥榻之旁的伊斯蘭王國,只要薛仁貴能夠以雷霆手段奪取埃及,大食帝國未必就會拼死反擊,去嘗試奪回埃及。

但是那些生活在非洲大陸上的土人,纔是最大的麻煩,杜睿不可能像對待契丹人那樣,將其滅族,採取的手段,還應當是以安撫爲主。

若是殺戮過甚,讓那些非洲土人徹底倒向了大食一方的話,對大唐是極爲不利的,就算是分兵征剿,也無濟於事,到時候,那些土人只要往沙漠,隔壁,叢林當中一躲,藉助着地形的便利,唐軍就只能疲於應付了。

而一旦唐軍被拖累在非洲大陸上,勢必要耗費甚大,還不一定能將非洲大陸納入版圖,最後這一場曠日時久的戰爭,必然將會把大唐拖疲,拖垮,最後就像歷史上英布戰爭中的英國一樣,耗費甚大,所得甚少。

布爾戰爭是英國人和布爾人之間爲了爭奪南非殖民地而展開的戰爭。19世紀晚期,德蘭士瓦共和國和奧蘭士自由國相繼發現世界上最大的鑽石礦和金礦。英國殖民者覬覦這些寶藏,於1899年8月與布爾人爆發戰爭。戰爭初期,英軍在人數上處於劣勢,在輕捷靈便的布爾人面前多次遭到失敗,隨着援軍的抵達,英軍逐漸掌握主動權。

1899年秋,英國宣佈取得戰爭的勝利,但布爾人繼續繼續襲擊英軍。英軍把布爾人強制關進集中營,導致兩萬婦孺致死。布爾戰爭中的英軍總司令基契納成爲英國的民族英雄,但直到他凱旋時,英國仍然沒有完全控制稱南非。英布戰爭稱得上英國復興史上最長的戰爭。

整個戰爭在歷史上被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布爾人的進攻。

布爾人的戰爭計劃是,在英國援軍到達南非之前,集中優勢兵力,分爲兩路,一路向東進攻納塔爾,分割幷包圍兩個主要的英軍據點萊迪史密斯和鄧迪,並佔領德班港,獲得出海口。另外一路向西南,佔領西開普鐵路線上英軍主力駐紮的兩個戰略要地馬弗京和金伯利。同時,在開普殖民地煽動布爾人暴.亂,牽制英軍兵力,尤其是破壞東西兩條開普鐵路的運輸,阻止增援的英軍利用鐵路向北挺進。此外,爲了防備非洲土著趁開戰之機進攻布爾人,由普林斯洛將軍率重兵駐守遠離前線的象河流域,防備佩迪人的暴.動。

1899年10月12日,由德蘭士瓦軍隊和奧蘭治武裝部隊組成的布爾聯軍向東開拔。布軍總司令皮埃特?茹貝爾將軍率領主力部隊,從東奧蘭治翻越德拉肯斯山,進入納塔爾殖民地,直撲納塔爾英軍主力所在地萊迪史密斯。10月20日清晨,追擊的布軍在塔拉納山同駐紮在這裡保衛萊迪史密斯外圍防線的一旅英軍發生了戰鬥。布軍指揮官梅厄將軍利用有利的地勢和晨霧的掩護對英軍發動了突然襲擊。

另一支布軍由有“西德蘭士瓦之獅”之稱的德拉瑞將軍指揮,在10月11日進入英屬貝專納蘭境內,切斷了西開普鐵路幹線,從而阻隔了開普地區與羅得西亞間的聯繫。德拉瑞將部隊分爲兩路,一路由克龍耶將軍指揮,包圍馬弗京,另一路由路易?博塔指揮,包圍了鑽石重鎮金伯利。

第三支布軍渡奧蘭治河南下,吸收了英屬開普殖民地的小股布爾人武裝,在開普東北地區活動,威脅東西開普鐵路線。英軍不得不對奧蘭治河鐵路大橋嚴密防守,提防布爾人的炸橋企圖。西開普鐵路線上最重要的鐵路樞紐站和軍用物資集散地德阿爾也遭到了布爾人的騷擾。爲了保護東西開普鐵路的正常通行,英國人不得不把4.7英寸的海軍炮安裝在列車上,在其掩護下慢慢推進,一小段一小段地修復鐵路。

1899年10月30日,後來被英軍稱爲“悲哀的星期一”,萊迪史密斯的四千英軍在喬治?懷特中將的指揮下向布軍發動反攻,在尼科爾森峽谷同茹貝爾指揮的布軍主力遭遇,英軍戰敗,損失1272人,餘部退回萊迪史密斯,旋即被包圍。由於萊迪史密斯防守嚴密,茹貝爾幾次攻城不克,於是派出斥候部隊深入英軍腹地,前至到埃斯特考特一線,偵察可以用來進行固守的地點。其餘的主力部隊則在萊迪史密斯周圍紮營休整,等待英軍海外兵團的到來。

10月底,由英國援軍總司令、曾經在愛爾蘭鎮壓過當地起義的雷德弗斯?布勒上將率領的兩萬英國部隊終於到達開普敦。從11月中旬開始,布勒指揮的英軍在東、中、西三條戰線上向布軍發動反攻。

布勒上將於12月15日清晨在萊迪斯史密斯西南的小車站科倫索對那裡的布軍發動進攻,企圖強渡圖蓋拉河,前往萊迪史密斯。由於布軍事先隱蔽了炮兵陣地,以及英軍統帥的指揮失誤導致兵力分散和戰術死板,英軍在此次戰役中遭到慘重失敗。

在萊迪史密斯會戰的同一時期裡,英軍在西線的金伯利和中線的斯托姆貝格也遭到失敗,損失2800多人,在英國陸軍史上被稱爲“黑暗的一星期”。布勒上將因爲兵敗,引咎辭去英國遠征軍總司令的職位。

第二階段是英軍佔領德蘭士瓦。

1899年12月17日,羅伯茨勳爵被英國首相索爾茲伯裡勳爵任命爲南非遠征軍總司令,基欽納爲參謀長。由於遭到失利,好戰情緒在英國國民中高漲,索爾茲伯裡內閣“將戰爭進行到底”的政策得到支持。

1900年1月10日,羅伯茨和基欽納抵達開普敦。他們帶來了本土的第七軍、來自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加拿大的增援部隊,以及駐印度和錫蘭的三個騎兵分隊。到1900年1月,南非戰場上的英軍增至18萬,3月再增至22到25萬人,居於絕對優勢。此外,還有幾千匹軍馬從英國和澳大利亞運抵南非,增加了英軍的機動性。

在權衡了戰場局勢之後,羅伯茨改變了戰略,將主攻方向從納塔爾西移到中路兵力較弱的奧蘭治地區,同時改變刻板的正面強攻戰術,採取迂迴夾擊的策略。西線方向,英軍擊敗布軍最兇猛的“黑將軍”皮埃特?克龍耶指揮的民團,於2月16日解放被圍困數月之久的金伯利。東線英軍於2月27日發動攻勢,3月3日在多得雷赫特打敗了布爾人,終於得以解萊迪斯史密斯之圍。

消滅了最強悍的克龍耶對其左翼的威脅之後,羅伯茨將主攻兵力轉回奧蘭治,穩步向北挺進,布軍接連失敗。3月10日,英軍第六師和第七師在亞伯拉罕牛欄擊敗了布軍裝備最精良的約翰內斯堡警察部隊。3月12日,奧蘭治自由邦總統馬蒂烏斯?斯泰因帶領政府和國會官員逃出首都布隆方丹,逃往北方的克龍斯塔德。3月13日下午,英軍開入布隆方丹。

1900年5月24日,米爾納勳爵在布隆方丹宣佈英國兼併奧蘭治自由邦。吞併奧蘭治之後,英軍加緊向德蘭士瓦進攻。1900年9月1日,羅伯茨宣佈英國兼併德蘭士瓦,並宣稱戰爭結束。

然而英國人的戰爭卻並沒有就此結束,布爾人很快就將戰爭引入了第三階段游擊戰。

攻佔比勒陀利亞之後,羅伯茨的4萬部隊在原地休整。但英軍從開普敦到比勒陀利亞的漫長補給線受到了仍在抵抗的布爾人的襲擊。此時德蘭士瓦和奧蘭治的主要城市和鐵路線已經被全部佔領,布軍開始轉入游擊戰。

退出城市的布爾軍隊此時已經化整爲零,組成多股游擊隊。布爾人的游擊隊在德韋特、德拉瑞、博塔、揚?史末資和詹姆斯?赫爾佐格等人的領導下,發揮野戰騎射之長,襲擊英軍交通線,掠取英軍給養,殲滅小股英軍。

1900年12月至1901年4月,布爾游擊隊在博塔和德韋特的指揮下深入英屬開普殖民地作戰。1901年4月到9月的冬季戰役中,布軍游擊隊對德蘭士瓦和奧蘭治的英軍發動多次偷襲,並屢屢得手,俘獲大量軍火、給養和大炮。

1901年9月至1902年5月,史末資和赫爾佐格再次進入開普殖民地。他們率領5000名騎兵,分成若干小股游擊隊,奔襲千里,深入英軍大後方,一直推進到大西洋沿岸和開普敦近郊,迫使英國在開普地區宣佈戒嚴。

爲了早日結束戰爭,從1901年3月開始,基欽納采取碉堡戰術、焦土政策和設置集中營來對付布爾人的游擊隊。在布爾游擊隊活動的地區,英軍架設鐵絲網,將布爾共和國分割成若干綏靖區域,進行分區掃蕩。鐵絲網的總長度達6000公里。綏靖區內每隔1至2公里設一座木板碉堡,派士兵駐守,凡是有人走近碉堡射程,一律射殺。共設置了八千多座碉堡。在這些綏靖地區內,凡發現布爾農場主幫助游擊隊,則周圍10英里內的農場、房舍一律燒燬。此外,基欽納還一改以往對戰俘的寬大政策,投降、被俘的游擊隊成員,以及參加過游擊隊的成年男性公民,一律流放到遙遠的印度、錫蘭和百慕大戰俘營。在開普殖民地和納塔爾殖民地,凡有響應“拿起武器”的號召的荷裔英國公民,一旦被俘皆判處死刑。

爲了徹底消滅游擊隊的活動基礎,基欽納下令先後將13.6萬名布爾人婦女,兒童和老人以及八萬多黑人僕役統統從被焚燬的農場上抓走,用敞蓬貨車或牛車運到一起,關進集中營。

集中營的高死亡率嚴重動搖了布爾軍人的士氣,同時也使英國人的形象在全世界面前一落千丈。

布爾戰爭曠日持久,雙方精疲力盡,歐洲各國對英國的抨擊和指責也日益激烈。1901年2月,基欽納已經開始和路易?博塔進行秘密談判。

到1902年5月爲止,英軍已經在南非靡耗戰爭費用兩億兩千萬英鎊,死亡兩萬一千多人。布爾人的作戰能力也在迅速下降,兵力從最高時期的88000人減少到22000人,由於得不到補給,民團士兵營養不良、衣衫襤褸,士氣沮喪。他們的糧秣彈藥已經耗盡,只能依賴戰利品爲生。

1902年,英布雙方開始正式舉行和談。5月31日,英布雙方在弗里尼欣正式簽訂和約。持續31個月的英布戰爭宣告結束。

布爾戰爭中,英國先後動員了45萬軍隊,其中25.6萬爲英國正規軍,10.9萬爲英國志願軍,5.3萬爲南非英國殖民地軍隊,3.1萬來自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英國通過海路運到南非的軍隊前後共計38萬,此外還運送了35萬匹馬、10萬匹騾子,134萬噸軍事裝備和其他物資,先後動用了1027艘艦船。參加戰爭的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加拿大部隊共有1072名軍官和20870名士兵陣亡。

在英布戰爭之後,英國將南部非洲的殖民地連成一片,控制了通向非洲腹地大湖區的走廊。好望角地區以廣袤的南非內地爲依託,成爲英屬海外帝國最重要的前哨基地之一。經濟方面,隨着世界上最大的蘭德金礦被英國把持,英國得以控制全球經濟命脈。來自南非的黃金使得倫敦迅速成爲全球金融業和黃金交易的中心。

這些是英國在這次戰爭當中,所得到的,然而和他們所失去的相比,這些得到的,簡直不值一提,歷史上發生的英布戰爭標誌着英國的海外擴張史的終結。

英國政治家發覺由於近代化戰爭代價高昂,同時保衛大英帝國海外領地和英國本土的做法,在經濟上和戰略上都是不可行的。因此英國不應當再保持孤立政策。布爾戰爭結束之後,英國便開始了全球範圍內的戰略收縮,將部分海外勢力範圍轉託給加、澳、新等白人自治領,英國本身的戰略重點則轉回歐洲。

英國政府雖然兼併了德蘭士瓦和奧蘭治,可是卻沒能結束戰爭。戰爭還在繼續,布爾軍在農村進行廣泛的游擊戰,迫使英軍採取野蠻殘酷的“三光”政策來反擊。

戰爭越來越走到盡頭,雙方傷亡慘重。布爾人幾乎全國成年男子都被動員當兵,土地缺少人手耕種,牲畜瀕臨絕種。英國則三易主帥,投入45萬軍隊,傷亡近10萬人,耗資2.23億英鎊。這種沉重代價使國內人民反戰情緒高漲,世界輿論也強烈地抨擊英國。年邁的維多利亞女王爲戰爭日夜焦慮,憂心忡忡,加之國內政.治.鬥.爭和丈夫過早逝世,女王最終於1901年1月病逝。

英國正是因爲知道不能殺絕布爾人,不得不與其簽訂《弗里尼欣和約》,規定英國是布爾人的合法主權者,但承認布爾人的自由和財產,並撥款援助布爾人重整家園,設立自治政府。

布爾戰爭雖然以英國勝利而結束,然而,英國卻處於極其不利的地位。歐洲諸強幾乎一致譴責英國在南非的政策,認爲英國爲了貪求黃金而欺凌兩個布爾人小國。它們認爲,英國在戰勝布爾後所得到的巨大黃金利益,將使自己更處於劣勢。於是,法俄德三國一度謀求聯合,共同對抗英國。1900年,趁英國陷於戰事無暇顧及之機,法俄兩國繞開英國,偷偷地瓜分了在土耳其的勢力範圍。

對此,英國大爲恐慌,急忙將太平洋上的薩摩亞羣島中的兩個島嶼讓給德國,又與當時尚不算超級大國的美國訂約,給予美國在中美洲開鑿使用運河的方便,接着,在1902年與日本簽訂了同盟協定。

英國試圖通過這些行爲,拉攏德美日,以抗衡法俄。然而,這一系列措施使英帝國被迫放棄外交傳統中的“光輝孤立”政策和“大陸均衡”政策。

緊接着,出於無奈,英國與法國、俄國先後簽訂協議,成立“三國協約”軍事集團,更深地捲入到歐洲政治漩渦中,把自己捆上了“協約國”的戰車,爲參與一戰進而遭受巨大損失埋下伏筆。

布爾戰爭引起了大英帝國內部的巨大變化。高額的戰爭開支使英國無力再花巨大的代價來維持帝國體系,連一向熱衷於帝國殖民事業的張伯倫也在戰後感嘆道“這是個負擔”。

1902年開始,英國政府開始考慮通過關稅改革,用關稅特惠制維繫帝國的團結。這種關稅改革實際上提高了殖民地在帝國內的經濟地位。同時,在布爾戰爭爆發後,澳大利亞等殖民地召開軍事首腦會議,決定向南非派遣志願軍,使它們的軍隊可以服務於領土外的行動。這一決定得到了加拿大、新西蘭和印度等殖民地的響應,紛紛派遣志願軍到南非。這又使殖民地從英帝國內部爭取到了軍事自主的權利。

1901年、1907年,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先後成爲自治領。接着,諸多英帝國的殖民地也紛紛宣佈成爲自治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衰敗的趨勢已非常明顯了。1931年,英國頒佈威斯敏斯特法案,宣稱英國和各自治領地位平等,在它們的內政和外交事務等各方面互不從屬,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經濟實力大爲削弱,政治地位極度下降。隨着1947年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相繼**,到20世紀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徹底瓦解。

一場布爾戰爭,讓世界老大英國徹底沒落,這其中的巨大損失,杜睿可不想讓大唐再去體驗一遍,杜睿並不否認,他同樣垂涎於非洲大陸上豐富的礦藏資源,但是怎麼取得這些利益,那可就是個大學問了。

薛仁貴聞言,便明白杜睿的意思了,當初薛訥跟隨杜睿前往澳洲平叛,回去之後,也曾和他說起過杜睿在澳洲道的做法。

薛仁貴雖然不瞭解非洲,但是也知道那裡肯定也生活着不少土人,對待這些土人絕不能一味殺戮,也不能一味的懷柔,大唐要想在非洲站穩腳跟,讓非洲大陸徹底成爲大唐的疆土,就必須要恩威並施才行。

想明白之後,薛仁貴連忙點頭道:“兄長放心,小弟明白了!”

杜睿點點頭,接着又道:“待穩定了局勢,不妨將非洲的土人遷移一部分,可以安置在天竺道,波斯道,還可以在安南道,那裡的氣候和非洲相差無幾,不但可以爲那些地方提供勞力,還能分散非洲土人,讓其無法聚集在一起反抗!”

薛仁貴又是連連點頭。

杜睿又道:“這次出兵,禁軍一部將抽調左千牛衛兩萬人,由杜耀祖率領,其中一萬人,你定要替爲兄看護好!”

薛仁貴聞言一愣,見杜睿說得這般鄭重,想來定然是要緊的事,便問道:“兄長!那一萬人,有何不同的?”

杜睿道:“最近兵部尚書張言碩開發出了一種新式武器,名爲燧發槍,以火藥爲引,鉛丸殺人,五百步之內,可取人性命,而且威力甚大,足以貫穿鐵甲!”

薛仁貴也是個戰爭瘋子,一聽居然有這等神兵利器,頓時也來了興趣,道:“兄長!究竟是何樣的武器,居然能有這般大的威力!”

杜睿起身,對外吩咐道:“二郎!且將那一日張言碩送來的燧發槍送到演武場。”

杜睿說完,便帶着薛仁貴往演武場走去,杜睿平日裡就是在這裡教習衆多孩兒習武,家中的護院也都是在此處打熬筋骨。

杜平生已經在等着了,另一側還豎着一支槍靶,杜睿上前接過燧發槍,道:“這便是燧發槍!”

薛仁貴看着,怎麼都想不明白,這根燒火棍能有多大的威力,居然可以擁有杜睿描述的那般威力,不禁問道:“兄長!此物該如何應用!”

杜睿也不說話,拿着燧發槍便掩飾一把,先是將包裹着火藥和鉛彈的硬紙殼塞進了槍膛,接着用鐵釺壓實,然後瞄準槍靶,一扣扳機,一聲轟響,隨着翻騰起來的黑煙,遠處的槍靶頃刻間,四分五裂。

薛仁貴也好像前幾日的劉仁軌王玄策一樣,完全沒有準備,結果被這石破天驚的一聲巨響給驚得險些跌坐在地上,看着遠處已經碎成了一片的槍靶,薛仁貴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呆愣愣的好半天都沒反應過來。

杜睿將燧發槍丟給杜平生,走過去對着薛仁貴說道:“這燧發槍的威力如何?”

薛仁貴聽到杜睿說話,這才從方纔的震驚之中清醒了過來,雙眼炙熱的看着杜平生手中的火槍,恨不得一把搶過來纔好。

“兄長方纔說左千牛衛軍中有萬人都使用這燧發槍?”

杜睿點頭道:“目前就是萬人,日後會越來越多,總有一天我大唐的所有部隊都將換上這種燧發槍,火炮,霹靂彈,就像我當初和你們說的那樣,從冷兵器,變成熱兵器!這燧發槍,就是熱兵器當中的代表!”

“好!好!好!”薛仁貴接連說了三個好字,方纔見杜睿演示了一遍之後,他已經充分認可了這種武器,迫不及待的就想要帶着這燧發槍到戰場上去大顯神威,“兄長!有了這燧發槍,日後天下間還有誰是我大唐軍隊的對手!”

杜睿笑道:“仁貴!戰爭,武器雖然是關鍵,可也不能完全的依靠武器,這其中還要看爲將者如何使用這武器,爲兄已經吩咐了杜耀祖,操演這火槍戰陣。”

薛仁貴聽着,不禁心癢難耐,道:“兄長!既然如此,不妨去觀看一番如何,小弟也好看看這燧發槍如何應用,到了戰場之上纔不會出錯!”

杜睿知道薛仁貴和蘇麟,秦束一樣,都是戰爭瘋子,他既然生出了這個念頭,杜睿就算是想要阻止都阻止不了,也只得應下,道:“好!便依你!”

兩人正要出門,卻撞見了寶釵,見二人要出去,忙道:“夫君!這會酒菜都準備好了,怎的還要出去,薛將軍遠來是客,總不能怠慢了!”

薛仁貴記掛着火槍戰陣,哪裡吃得下酒菜,忙道:“嫂嫂!小弟又不是外人,還是先去忙正事要緊!”

說着,便拉上了一臉無奈的杜睿跑了出去。

第七篇 永徽 第二十一章

杜睿和薛仁貴急匆匆的到了長安城外左千牛衛軍的駐地,軍制改革之後,大唐禁軍之中的南衙北衙諸部禁軍,除了部分擔任守衛工作的之外,都搬到了城外,授兵部的統一節制。

兩人趕到駐地營門外的時候,就聽到營內傳出來的火槍轟鳴聲,薛仁貴聽着不禁滿臉的喜色,他雖然平日裡老成持重,但是一旦涉及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就立刻原形畢露,之前見識到了火槍的威力之後,更是見獵心喜,恨不得立刻就去親眼見識一下杜睿所描繪的火槍戰陣的巨大威力。

正在營內主持訓練的杜耀祖聽到杜睿來了,連忙跑到營門口迎接,見了杜睿忙躬身行禮:“大帥親臨,末將有失遠迎,還請贖罪!”

杜睿看着杜耀祖,笑道:“好了!別說什麼失禮不失禮的!耀祖!這位可還記得!?”

杜耀祖看向了薛仁貴,好半天才試探着問了一句:“可是姑老爺到了!?”

薛仁貴當初也曾見過杜耀祖,只不過那時候杜耀祖不過是宋國公府內的一名小廝罷了,誰想到經年不見,如今的杜耀祖已經成了大唐禁軍內的一旅之帥。

當初薛仁貴和杜雲希成親之後,時常到杜睿的府上,還曾指點過宋國公府上的幾個小輩習武,杜耀祖就是其中之一。

杜睿笑道:“仁貴!你也沒想到吧!耀祖如今也算是出人頭地,前些年爲兄率軍西征吐蕃,大食之時,耀祖可是立過大功的!後來組建千牛衛,爲兄便將他從席君買的手上要了過來,做了這一軍主帥!耀祖!火槍隊訓練的如何了?”

杜耀祖聞言,臉上頗有些自得,道:“大帥放心!按照大帥教給的法子,練得很是不錯,只是工部那邊的火槍送來的少了些,不然的話,今天倒也能讓大帥和姑老爺觀看一番!”

杜睿點點頭,又問道:“如今火槍的裝備有多少人馬了!?”

杜耀祖回道:“目前還只有三千人,不過也已經初具規模。”

杜睿聞言,心中也是大感欣喜,道:“好!這便去看看,你這小子,莫要偷懶奸猾,若是練得不好,此番西征,我便將你的名字拿下來,換旁人去!”

杜耀祖一聽就急了,他和他的叔叔杜平生一樣,都是真正狂人,當初杜睿要把他從安西軍要過來的時候,他還老大的不願意,三天兩頭的往宋國公府上跑,吵吵着要去邊疆和蠻人作戰,如今好不容易撈到了仗打,哪能白白的錯過了。

“大帥若是不信,便請入營內觀看火槍隊演武,末將要是練得不好時,大帥再換將也不遲!”

杜睿笑道:“好!便依着你!”

對杜耀祖,杜睿一向都是極爲極愛,看似莽撞,其實是粗中有細,而且時常都能有些創造性的思維,雖然名義上不是杜睿的弟子,但是在杜睿門下,軍事方面,無疑是杜睿最爲器重的一個。

三人入了營,跟隨杜耀祖到了演武場,此時火槍隊還在操練着,巨大的演武場上,三千火槍手分成三列,沒列千人,手中拿着燧發槍,正在每一隊的隊官指揮下,操演着陣法。

薛仁貴見了,不禁暗暗皺眉,對杜睿言道:“兄長!這陣勢,正面防禦是否太單薄了些,若是地方重兵突擊正面的話,怕是一觸即潰啊!”

杜睿還沒說話,杜耀祖就替杜睿解釋了:“姑老爺可不要小看這陣法,這可是大帥親自指點過的,姑老爺不要看着軍士們這樣一字排開,正面防禦薄弱,可要是對方敢以重兵正面突擊的話,保證要他有來無回!”

杜耀祖所說的陣法其實倒也沒什麼玄妙的,不過就是三段擊戰術而已,這種戰術在歷史上是十六世紀所出現的一種火繩槍戰術,在當時火槍無法連續射擊的情況下,這種戰術彌補了火槍射擊速度慢的缺點。在明朝和日本戰國年間都出現過三段擊的記載,這種射擊方法在連發火器未發明時是一種快速持續有效的射擊方法。

根據《明史》記載,明朝初期平定南方的將領沐英首先在使用火器對付叛軍大象等野獸兵種時,有感於火藥裝填速度太慢,而改進的一種戰術射擊方式。

具體是由三人爲一個小組,先由最前面的火槍手射擊,然後退至隊伍後方專心裝填彈藥,由第二名士兵上前開火。三人交替裝彈、開火,使原本射擊一次需要一分鐘甚至更久的火繩槍效率提升三倍,近似於歐洲的半迴旋戰術。

日本戰國時期,長篠合戰中,織田信長的鐵炮隊以三段擊的方法,擊敗了武田勝賴的騎兵也是其中一例。他首先安排三千名火槍手在陣前安置防馬柵,然後安排士兵三個人一組,讓其中射擊精度最高的士兵充當射手,其餘兩個則負責槍彈和火繩的裝配工作。

在射手射擊之後,由第二名士兵接過火槍並從前端裝入火藥,搗實之後裝入槍彈。第三名士兵同時從後方調整火繩的位置,將扳機移至原位,然後把火槍遞給射手,從而實現不間斷射擊。

另外,也有大久保忠世率領小隊火槍兵,在濱鬆圍城戰中騷擾武田軍的說法。將軍隊分爲四支,每喊一次口令,其中一隊就一齊開火,然後裝彈,從而造成己方有大量火槍兵的假象。

當時火繩槍雖然比弓弩威力大,但是火槍射擊完後要經過放入火藥,放入鉛丸,從槍管下抽出通條,搗實鉛丸和火藥,在點燃火繩瞄準敵人,射擊完後偶爾要清理槍孔,所以放一槍大約要一分鐘,而射擊完後的間隔近距離作戰的敵人就會衝鋒,尤其是騎兵,而火槍隊會受到很大的損失。

所以西方國家就想出了一種戰法,火槍隊先分三排,第一排.射擊完後第二排.射擊,第二排.射擊時則第排和第三排交換位置,到後方裝添火藥等,第二射擊完後再第三排.射擊,第二排同開始的第一排交換位置,補充彈藥,第三排.射擊完後再由第一排.射擊這樣來會循環間隔的時間大大的縮短了。

前期的火繩槍兵用此戰法可以連續不斷的打擊敵人的士氣,並且可以驚嚇敵人騎兵的馬匹,在中世紀時被封建騎士們所畏懼。而到了燧發槍的問世時,由於對各種天氣的適應性,以及裝填的迅速和便捷,燧發槍搭配三段擊戰法,可以有效地打亂敵人的陣型,並且給敵人造成大量的傷亡,因此火槍也逐漸在軍事舞臺上成爲主角,加速了西歐封建勢力的滅亡。

現在大唐的火器直接從火繩槍,跳躍式的發展到了燧發槍,再配合上三段擊戰法,無疑將會極大的提高火槍在戰爭當中的威力。

杜耀祖給薛仁貴解說了一番,見薛仁貴還是有些不信,便看向了杜睿,道:“大帥!不如再讓軍士們實彈操練一把,給姑老爺看看如何!?”

杜睿自到杜耀祖有心顯擺,這次西征,薛仁貴可是主帥,杜耀祖要在薛仁貴的帳下爲將,若是不趁着現在好好展示一下,左千牛衛軍的戰鬥力,將來在戰場上少不得要做一陣子冷板凳了。

“好!你主持操練!”

杜耀祖答應了一聲,便揮動令旗,臺下的將士們得令,立刻開始裝填彈藥,他們都操練了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早已經熟練了。

“轟!”

“轟!”

“轟!”

火槍擊發之時的轟鳴聲頓時響了起來,而且還是不間斷的,前面的一排完成射擊之後,立刻退到後面,繼續裝填彈藥,第二排接着開火,連續反覆了三輪,臺上的薛仁貴都看傻了眼,只見遠處的一堵土牆此刻都被彈丸轟的搖搖欲墜,上面更是千瘡百孔。

杜耀祖有些得意的看着薛仁貴,道:“姑老爺!如何?”

“神兵利器!果真是神兵利器啊!”

杜耀祖聞言,更是得意非常,道:“大帥!姑老爺!末將覺得要是當下我大唐軍隊都能用的上這燧發槍的話,天下間只怕是再也沒有唐軍的對手了!”

杜睿聞言,不禁一皺眉,看着杜耀祖和薛仁貴的表情,分明已經對燧發槍完全癡迷了,甚至覺得燧發槍在手,天下我有的地步。

可是杜睿卻很清楚,就以目前大唐的製造能力來說,還沒到讓熱兵器完全取代冷兵器的時候,現在的燧發槍雖然威力不小,但是要是當真完全拋棄冷兵器,使用熱兵器,怕是也做不到。

就像後世的鴉片戰爭一樣,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鴉片戰爭的失敗最大的原因就是滿清的弓箭,長矛不敵英國的洋槍,洋炮。

但是實際上的差距是多少呢?

在鴉片戰爭中,英軍使用的火槍型號爲兩種:brownbess前膛燧發火槍和baker前裝滑膛燧發火槍。

brownbess前膛燧發火槍。槍長1.42米,槍管口徑0.76英寸,子彈口徑0.71英寸。該型槍曾經在拿破倫戰爭,美國**戰爭等戰爭中被大量使用,英國裝備過大約300萬支該種火槍。

baker前裝線膛燧發火槍。1.16米長,0.75英寸口徑,使用和brownbes相同口徑的子彈。

拿中國宋代就出現的神臂弓與之進行比較,神臂弓這是宋代大量使用的一種弩弓,式樣是從西夏流入的。弩身長三尺二寸,弩弓長四尺五寸八分,兩弭各長九寸二分,弝長四寸,兩閃各長一尺一寸一分,弦長二尺五寸,箭長數寸。

但凡評價一樣遠程武器的優劣,不外呼考慮三點:射程,射速,殺傷力。如果從經濟上說,還要考慮造價和製造週期,以及訓練週期。

先說射程,按照記錄,brownbess前膛燧發火槍的最大射程是300碼左右,有效殺傷射程約80碼,超出這個距離被打中的人可說是運氣極背。

baker線膛槍的最大射程因爲膛線的緣故射程有所下降,但是得益於膛線的穩定作用,其有效射程有200米以上。不過由於射速很低,英軍並未大量裝備線膛槍。

古代弓弩的普遍最大射程爲300米左右,而神臂弓的最大射程更是達到了500餘米,而且準確率很高,可以精確瞄準。

然後再來看射速,英國在18世紀已經採取紙包彈藥以利裝填,整個程序還是快不起來。按照官方訓練手冊的記錄,brownbess前膛燧發火槍發射一次需要經過12個步驟,1834年時英國陸軍測試使用雷管的前膛槍時的記錄顯示,即使是技術純熟的士兵每分鐘射速也不過三發,這還是在沒有戰鬥壓力下的成績。

在實戰時,由於種種因素影響,能夠維持每分鐘兩發就算不錯了。而且士兵在戰場上慌亂之際非常容易出錯。最常見的錯誤之一就是在裝填後忘了將通條抽出槍管,一扣扳機,通條就不知道飛到那裡去了,自然無法再裝填。另外常見的錯誤是在忙亂之間誤將彈頭而非火藥先塞入槍口,造成不發彈,士兵只能退出行列到後面慢慢把彈頭挖出來。

不難想象用通條去挖裝填了火藥和子彈的槍管是多麼愉快的一件事。就這還算是先知先覺,要知道當時火槍是隊列齊發的,那麼多槍一起發射的情況下許多士兵在戰鬥時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沒有開槍,有沒有啞火,往往多次裝彈。

比較起滑膛槍,baker線膛槍就更麻煩了,由於使用線膛槍的時候彈頭與膛線必須緊密咬合,無法像滑膛槍一樣使用直徑較槍管內徑還小的彈丸,因此前膛來複槍的裝彈十分困難而耗時。射速一分鐘有一發就算不錯了。爲求維持大量火力,當時各國的正規部隊仍然配備滑膛槍,只有少數前衛部隊才配備線膛槍。

再來看神臂弓,這東西的射速大約是3到4發每分鐘,而且操作十分簡便,簡單到大家很難想象竟會有人能裝錯。唯一的問題是神臂弓需要人手拉弦,發射次數太多容易疲勞,速度會減低。可是火槍連續發射以後一樣會因槍管發熱造成炸膛或者子彈威力減弱的情況。

最後說說破壞力,不論是brownbess還是baker火槍,用的子彈口徑都一樣,威力相當不錯,因爲鉛彈體積小,力量集中,常常嵌入骨頭裡面無法取出。而且子彈在體內的彈道通常都不是直線,造成的傷害是普通冷兵器不及的。

神臂弓的穿透力甚至比火槍子彈更強,按照記錄它發出的弩箭可以穿透兩層鐵甲,連普通火槍子彈都未必能做到。但是破壞力卻不如槍彈,傷口也比較容易處理。但是弩箭也有優點,可以塗毒或者加裝**。

再說造價,神臂弓的材料是山桑木做的弩身,檀木做的弩梢,銅製的扳機,麻繩做的弦。照說造價也還是神臂弓便宜,在中國不會找不到木匠做這個吧?

按照這樣推斷,如果當時滿清以神臂弓作武器,使用同樣的陣列和英軍對抗,失敗的很可能是英軍。

可惜滿清大辮子不但不重視火器,連弓弩都不重視。清朝的失敗,首先是政府懦弱上的失敗,然後纔是技術上的失敗。

熱兵器的發展是一個遠遠比冷兵器發展更爲複雜的過程,杜睿不是不想讓唐軍現在就拿着衝鋒槍作戰,而是依照着目前大唐的科技水平和製造能力,根本就做不到。

中國的早期火槍,在宋朝時就已經出現了,當時叫做“突火槍”,其基本形狀爲: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脹的部分是火藥室,外壁上有一點火小孔;後段是手持的木棍。

其發射時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鐵管,右手點火,發出一聲巨響,射出石塊或者彈丸,未燃盡的火藥氣體噴出槍口達兩三米。

這種原始的火槍真正所能起到的,也只有心理威懾作用,首先,由於火藥的原料配比問題,其推力相當有限,射程大概不到一百米,又因爲射擊方式很僵硬,根本不可能運用現代的“三點一線”式瞄準方式,再因爲其槍管爲竹管,在射擊了大約四到五次之後,槍管末段的竹質就會因爲火藥爆炸時的灼燒而變得十分脆弱,摔在地上就會折斷,更有甚者,射擊的時候因爲膛壓過高幹脆炸膛,竹子哪裡撐的住那樣的爆炸,所以,一個二十人的火槍隊,一次射擊能有5個人成功的開火就已經是萬幸了,這射出的五發子彈,有兩顆能在到達敵人的面前之前不掉下來就又是一種萬幸了,而到了敵人的面前可能又會有一顆子彈從敵人的身旁飛過,而最後的子彈,結果因爲敵人的甲冑堅固。總而言之,威懾,威懾力量而已。

到了元朝,先是火藥的配比被重新調整,導致同樣體積的火藥,其在相同空間內所引發的爆炸氣流壓強比原來的壓強提高了約三倍,即是說,彈丸的加速度變爲了原來的三倍,出膛速度變爲了原來的1.732倍,而與此相對的,竹管制的槍管被換成了生鐵管,能承受的膛壓大幅度提高,這樣一來,火槍的使用價值由於威力、射程和耐久度的提高而大有提高,因其子彈,主要以石塊和鉛彈爲主,所以這種新式的火槍被命名爲“石火矢”。

不過,由於它的體積大,且十分的重,並不是替代弓箭的優秀裝備,反而被送到歐洲去替代弩弓對付重裝騎士比較好一點。

同時代,元朝也製造出了早期的手槍,其雖然便於攜帶,但威力和射程都低的可憐,基本上沒有戰術上的價值,給高官們用來防身,或者只是作爲玩物更合適一些。

至於西歐方面,出現同類武器是在十四世紀中葉的意大利,其名叫“火門槍”,其實基本類似以後的“火繩槍”,但體積和重量都遠勝後者,而殺傷力似乎和火繩槍差不多,所以,這種武器主要是用於城堡要塞的防禦。

當時騎兵也裝備了火槍,德意志的槍騎兵們就曾用“火門槍”把法軍打得驚恐萬分。騎兵用的火槍要短一些,小一些,射擊時先用繩子把槍拴在脖子上,在馬鞍上支一個‘y‘形的架子架住槍管,後部的木棍抵住胸前的鐵甲,右手點火,估計這也是最早的“騎鐵”了吧,不過關於這個兵種的價值,把法軍打得驚恐萬分,而不是打敗,可見,也是威懾力量。

到了十五世紀初期,戰場上出現了更小型的手持火炮,原先的“火門槍”的木製握柄被重新設計過,射擊時能夠倚靠在士兵的肩膀上,而不再是架在支架或者地上,從而,步槍的定義被正式確定爲:單兵肩射的長管槍械。

而且,工匠們在新式火槍的槍膛內裝進了一種能夠控制點火的機械裝置。但是,這種武器只有在近距離,亂槍齊射的情況下才能發揮出較大的威力。

到了十五世紀中葉,在日本戰場上小放異彩的“火繩槍”終於出現了。最初的火繩槍的點火機構是一個簡單的呈“c”型的彎鉤,其一端固定在槍托一側,另一端夾着一根緩燃的火繩。火繩是經過硝酸鉀或其它化學藥物處理的麻繩捻成的,到了後期,也有用火棉拉成絲與浸過蓖麻油的麻繩捻在一起,阿拉伯地區甚至使用“燃水”浸泡麻繩製作火繩。

彈丸採用鐵或者鉛做成,一般來說,因爲鉛軟且易變形,所以在裝填時和命中目標時,都有相當的好處,否則的話,裝填彈丸時,需將鐵彈丸放到膛口,用木榔頭打送彈棍,推鐵彈進膛,非常的浪費時間。火繩槍發射時,可用手指將金屬彎鉤往火門裡推壓,使火繩引燃點火藥,繼續點燃發射藥。

這樣,射手可以一邊瞄準一邊推火繩點火。在抵消後座力方面,火繩槍使用了滑膛技術。不過,由於其是前膛單發填裝且彈丸與推進藥分裝,所以其射速非常之慢,大約爲30秒一發,而且是經過訓練的高級火槍手。

再者,暴露在外的火繩非常容易被風吹滅或者雨澆滅,射擊非常容易失敗,槍手還需要用火摺子直接去點火繩,所以射擊失敗之後的重新射擊也非常的麻煩。

隨着技術的發展,需要火摺子直接去點火繩的問題被圓滿解決,西歐的工匠們在槍的後部增加了一個由扳機所帶動的小火炬,這個小火炬在戰鬥的時候一直燃燒着,當需要開槍的時候,就扣動扳機使小火炬向前運動,接觸到前面插着的火繩,而小火炬是用浸泡了蓖麻油的布團揉成,上面燃燒着的火不易熄滅。

這樣一來,火繩槍手在射擊失敗之後就不必再重新打火摺子,殺起人來方便了許多。這種新式的扳機擊發式火繩槍的口徑一般爲15~20毫米,管徑比一般爲40到45,而最大射程一般爲60~80米。

之後,火槍技術又在兩個領域中不斷的發生着革命,一是擊發技術,另一則是彈藥技術。前者的發展,先是在16世紀後期,歐洲發明了一種“火種點火”的方式。

技術原理是,在一個小管裡放一個“火種”或一節短火繩,槍手只是在用槍時才點燃火種,不至於因槍上都帶一條點燃的火繩而在夜間暴露目標。“火種”式火繩槍就是後來隧發槍的先驅。

而燧發槍則在不久後的十七世紀由是法國人發明,它的基本結構如同打火槍,即利用擊錘上的燧石撞擊產生火花,引燃火藥。燧發槍的平均口徑大約爲13.7毫米,由於還沒有發明後裝彈式火槍,所以這對當時的彈藥裝填技術做了很高的要求,按以前的裝填方法,裝填彈丸時,需將彈丸放到膛口,用木榔頭打送彈棍,推槍彈進膛,這是非常費時間的,在戰場上,就意味着浪費生命。

後來,美國賓夕法尼亞周的槍械師創造了一種加快裝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亞麻布或鹿皮片包着彈丸,裝入膛口,減少了摩擦.這種方法不僅加快了裝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閉氣作用,精度隨之提高,射程也提高了。

如果說燧發槍的出現標誌着純機械式點火時代技術的結束,那麼隨之而來的爆炸式點火技術就是瞬間點火時代的開始。

首先進行爆炸式點火技術激發試驗的是一個名叫亞歷山大?福希斯的蘇格蘭牧師。福希斯開始用的是器皿裝雷粉。後來把雷粉鋪在兩張紙之間。在進一步製作了紙卷“火帽”,這種發明大大加快了槍械的發射速度。

1808年,法國機械工包利應用紙火帽,並使用了針尖發火,1821年,伯明翰的理查斯發明了一種使用紙火帽的“引爆彈”。後來,有人在長紙條或亞麻布上壓裝“爆彈”自動供彈,由擊錘擊發。這樣一來,擊發槍就更完善了,到了19世紀,針刺擊發槍也誕生了。其最早出現在1840年,是德國人德萊賽發明的,故又稱爲德萊賽針刺擊發槍。其技術特徵是:彈藥從槍管後端裝入,並用針擊發火。這種武器首先由普魯士軍隊裝備,在普魯士的三次王國統一戰爭中,其大放異彩,令丹奧法三國騎兵聞槍色變。

火槍設計經過一系列變革之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全世界範圍內逐漸趨向統一。那就是口徑在7.92毫米左右的槍機自動的步槍。不過,一戰之後,各國都已經積極開發自動裝填步槍。先後出現了許多新式步槍,如前蘇聯的西蒙諾夫,法國的m1918式,德國的伯格曼式,美國的伽蘭德式和英國的斯普林菲爾德式等,基本上都是類似於“三八大蓋”的步槍。

杜睿當然不可能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帶着一幫鐵匠,木匠出身的大唐工匠製造出自動步槍,他還沒有這個能耐,他能做的就是依靠着現有的條件,讓大唐的兵器史跨越一千多年,直接進入到擊發步槍的水準了。

然而讓武器進化,讓大唐軍隊首先在裝備上立於不敗之地,這只是影響戰爭進程的一個要素,而成爲不了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在杜睿曾經生活過的那個年代,隨着世界步入新世紀,各種新式武器層出不窮,特別引人矚目的有比如f35,無人偵察機,單兵系統,太空衛星武器等等,等等。

但是儘管新式武器層出不窮,做爲武器的操作者,人,仍然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可以這樣說,失去了人的操作,再精確的武器可能也是一堆廢鐵,反之,再勇猛善戰的人,如果沒有精確武器的配合,也可能戰敗。

戰爭,其實涵蓋了很多因素,人,武器,天氣,地理,甚至神秘因素,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似乎不能簡單的說是人或者武器。

wωw. ttκΛ n. c o

杜睿始終都認爲,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是人。只有人才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真正英雄,在戰爭中,也只有人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戰爭中的人,其實就是官、兵、民。指揮官指揮得當,甚至指揮藝術高超,能極大調動士兵的戰爭熱情,士兵戰鬥經驗豐富,戰鬥素養高,意志頑強,身經百戰,更能促進戰爭形勢走向有利,百姓衷心擁護,積極參戰,也可以有利打擊敵人。縱觀華夏曆史上的歷次武裝鬥爭,基本都是這樣,人的因素起到了決定作用。

當然,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是人,但這個決定因素絕對不單單是人的單兵素質和戰鬥意志。其實單兵素質和戰鬥意志只是人的因素一個方面,還有更重要的方面就是武器裝備也屬於人的因素。

或許有人認爲,唯武器論和唯人論向來就是水火不容的兩派,怎麼現在就走到了一塊了。

原始社會,人們赤手空拳對付野獸,結果後果可想而知,人類傷亡慘重。後來社會進步了,人們發明了武器,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拿起獵槍可以輕而易舉地殺死猛獸。

表面上看人好像藉助了外力獵槍,其實人就是使用了自己的力量,智慧殺死了猛獸。武器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武器的因素就是人的因素,因爲人的智慧高低直接決定了武器效能的高低,高智慧的人類創造了高效的武器,直接決定了低智慧猛獸的死亡。

同樣人的智慧決定了武器先進與否,直接決定了戰爭的成敗。後世的老美非常明白這個道理,並且始終貫徹執行。老美把全國的精英集中起來大搞武器研發、製造、實戰,美國對本國的科技國策,就是最新最優的科技成果首先運用於軍事裝備,最好的待遇和社會地位給予軍事裝備人才。目的就是運用本國最優秀的人才集中一切力量打贏每一場戰爭。

落後就要捱打。

這是偉人說的,其實很多人只理解了一半,以爲就是武器落後了會導致戰爭失敗,形成了唯武論,其實兩者觀點都是錯誤的,唯武論只是從表面現象判斷結果,沒有深入剖析本質,還標榜自己是唯物主義者,其實犯了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他們只看現象,不知本質,武器的本質就是人的創造,人的因素決定武器的因素。

再看看唯人論,唯人論強調人的單兵素質和戰鬥意志,說什麼這兩點是戰爭的決定因素。這兩點是輔助因素還說的過去,但說是決定因素那就是無稽之談了。

且不說穆斯林的人肉炸彈體現了穆斯林英勇程度絕對超過了一般人,連婦女兒童跟老美同歸於盡都不會眨一下眼,這種事要讓一般人,甚至是一般的士兵來做,恐怕都得尿褲子,但是誰敢肯定他們打得過正規軍隊。

再看看單兵素質,增格林沁的蒙古騎兵個個武藝高強、騎術精湛,單兵素質天下第一,但是在一羣拿着槍炮的英法聯軍面前全軍覆沒,英法的精銳都在歐洲戰場。

這幫英法聯軍只不過是羣臨時招聘的二流子,談不上什麼單兵素質,剛剛學會放鳥槍而已。

武器的出現是現象,人的創造纔是本質。

武器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而人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

而目前來說,因爲杜睿的出現,提前誕生的燧發槍雖然領先了這個時代,可是要成爲重要因素,都還不夠資格!

簡單一句話來說,現在的戰爭,還是要靠人來打的。

薛仁貴和杜耀祖的反映,不得不讓杜睿擔心,因爲燧發槍的出現,讓他們誤以爲戰爭的勝利已經唾手可得,這是非常危險的,尤其這一次的對手開始在歷史上以悍勇鑄成的阿拉伯軍隊。

燧發槍可以說是豐富唐軍進攻手段的一種方式,但是絕對不能在現階段成爲大唐軍隊作戰之時,得以依賴的方式。

“你們覺得這燧發槍在手,天下間就再也沒有了大唐的對手嗎?”

杜睿突然問出了這麼一句,不單單是早就見識了燧發槍威力的杜耀祖,就連薛仁貴都是一愣,在他們看來如果這等威力巨大的神兵利器都不能絕對一場戰爭勝負的話,還有什麼能決定呢?

特別是他們都知道,當初杜睿遠航之時,曾在埃及行省憑藉着流動之火,就將阿拉伯軍隊殺得抱頭鼠竄,大敗虧輸,如今有了比那流動之火更加先進的火器,勝利自然就被唐軍抓在手中了。

杜睿見狀,說道:“就目前的燧發槍威力,和戰爭形式來說,燧發槍還明顯不足以決定一切,我着令公佈開發這燧發槍,不過是希望能將大唐軍隊帶進另一種戰爭的行事,讓大唐逐漸的熟習這種熱兵器。燧發槍雖然威力不小,可是要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還早呢!”

聽杜睿這麼一說,薛仁貴和杜耀祖也隨即冷靜了下來,薛仁貴是戰場宿將,杜耀祖也是久經沙場的戰將了,被杜睿提醒過後,立刻就清醒了過來,再去看那個方纔爲之震驚的火槍戰陣的時候,居然發現了之前很多被忽視了的問題。

薛仁貴當先反映了過來,對着杜睿一拱手,道:“多謝兄長,小弟受教了!”

杜耀祖也是滿臉的尷尬,方纔他當真是覺得有了這火槍戰陣,完全可以橫行天下了,如今被杜睿一提醒,他才知道,自己原來不過是個井底之蛙。

杜睿見狀笑道:“其實這火槍要說是獨步天下,倒也不爲過,只要我大唐盡心研究,總有一天會研製出更加先進,威力也更大的火槍,到時候,試想一下,當我們拿着射速更快,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大的火槍,與敵長矛,弓箭對陣的話,會是一個怎樣的場面!”

薛仁貴和杜耀祖被杜睿說得都不禁一陣心癢難耐,想象着杜睿描述的那個場景,最終兩人不約而同等的得出了一個結論一一屠殺!

杜睿接着有對兩人道:“這火槍剛剛誕生,便是我大唐軍隊操練了一段時間,對其也不甚了了,如何使用,還需要你們多多鑽研,但是有一樁事,你們要牢牢的記住,而且要緊記,到了埃及,無論遇到的敵人是誰,這火槍也萬萬不能落於敵手,倘若被敵人掌握了這火槍的製造工序的話,對大唐害莫大焉!”

杜睿可是知道,當初就是因爲蒙古西征,結果遭遇敗仗,中原的火器製造技術也就隨之傳入了西歐,最後西方人便憑藉着學自東方的火器製造技術,反過來送給華夏民族數百年的黑暗。

這件事杜睿絕對不能不防備,一想到那數百年的黑暗,杜睿的心裡除了滿腔的悲憤,就是陣陣的悲涼,華夏民族發明了火藥,可是結果呢,自己的聰明才智,轉過頭來,卻成了帶給本民族災難的東西!

第七篇 永徽 第二十二章

第三篇 遠洋 第五章 寶島(第二更)正文開始:第三篇 遠洋 第一章 大計劃(第一更)第一篇 蟄居 第八章 賺錢(求推薦!求收藏!)第三十四章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憫農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第三篇 遠洋 第一章 大計劃(第一更)第二篇 濁世 第三章 遠行歸來第四篇 拓土 第八章 晉王來訪第三篇 遠洋 第二章 堅船利炮(第一更)第二十八章第一篇 蟄居 第九章 釀酒第三篇 遠洋 第二章 堅船利炮(第一更)第五篇 風雲 第五章 憤怒的侯君集第七篇 永徽 第十章 密謀第二篇 濁世 第十章 駕臨第四十六章第四篇 拓土 第三章 西方人在東方(第一更)第九十六章和親!第一篇 蟄居 第六章 忠僕第七篇 永徽 第七章第四篇 拓土 第八章 晉王來訪第七篇 永徽 第五章第一篇 蟄居 第九章 釀酒第一篇 蟄居 第七章 老宅第四十八章第二篇 濁世 第五章 公主們第四十一章敵襲第四篇 拓土 第六章 牽動四方(第二更)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七篇 永徽 第十章第四篇 拓土 第七章 西方攻略第一篇 蟄居 第九章 釀酒第四篇 拓土 第五章 離情別緒(第一更)第三篇 遠洋 第二章 堅船利炮(第一更)第七篇 永徽 第五章第七篇 永徽 第九章 訪客第八十四章大觀園第一篇 蟄居 第九章 釀酒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褚公遂良第二篇 濁世 第九章 意外來客第四篇 拓土 第六章 牽動四方(第二更)第四十二章第二篇 濁世 第十章 駕臨第四篇 拓土 第八章 晉王來訪第三篇 遠洋 第四章 留書(第一更)第二十六章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 紛紛擾擾第七篇 永徽 第一章 晉陽有喜第三篇 遠洋 第一章 大計劃(第一更)第三十四章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憫農第四篇 拓土 第四章 總論天下(第二更)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 狼子野心第二篇 濁世 第六章 汝南公主第二章貞觀十年第三篇 遠洋 第二章 堅船利炮(第一更)第八十四章大觀園第七篇 永徽 第一章 晉陽有喜第十一章秦王破陣樂第十一章第三篇 遠洋 第七章 夷州土人(第二更)第三篇 遠洋 第七章 夷州土人(第二更)第二篇 濁世 第一章 濁世佳公子第七篇 永徽 第一章 永徽八年第一篇 蟄居 第四章 杜陵第二十七章契丹窘迫第二章貞觀十年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第五篇 風雲 第八章 局第二十九章尚武精神第八十四章大觀園第四篇 拓土 第五章 離情別緒(第一更)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 集 思廣益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 洗牌(下)第九十七章使汝女往,若何?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 杜家有子第一篇 蟄居 第六章 忠僕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 想好了嗎?第一篇 蟄居 第九章 釀酒第一篇 蟄居 第四章 杜陵第七篇 永徽 第十章 密謀第五篇 風雲 第四章 心機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第五篇 風雲 第六章 黃雀在後第七篇 永徽 第十章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 集 思廣益第三十六章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特權第十二章大唐皇帝的責任第二篇 濁世 第三章 遠行歸來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第五篇 風雲 第三章 勸誡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二篇 濁世 第九章 意外來客第一篇 蟄居 第六章 忠僕第七篇 永徽 第五章第四篇 拓土 第七章 西方攻略第四篇 拓土 第三章 西方人在東方(第一更)
第三篇 遠洋 第五章 寶島(第二更)正文開始:第三篇 遠洋 第一章 大計劃(第一更)第一篇 蟄居 第八章 賺錢(求推薦!求收藏!)第三十四章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憫農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第三篇 遠洋 第一章 大計劃(第一更)第二篇 濁世 第三章 遠行歸來第四篇 拓土 第八章 晉王來訪第三篇 遠洋 第二章 堅船利炮(第一更)第二十八章第一篇 蟄居 第九章 釀酒第三篇 遠洋 第二章 堅船利炮(第一更)第五篇 風雲 第五章 憤怒的侯君集第七篇 永徽 第十章 密謀第二篇 濁世 第十章 駕臨第四十六章第四篇 拓土 第三章 西方人在東方(第一更)第九十六章和親!第一篇 蟄居 第六章 忠僕第七篇 永徽 第七章第四篇 拓土 第八章 晉王來訪第七篇 永徽 第五章第一篇 蟄居 第九章 釀酒第一篇 蟄居 第七章 老宅第四十八章第二篇 濁世 第五章 公主們第四十一章敵襲第四篇 拓土 第六章 牽動四方(第二更)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七篇 永徽 第十章第四篇 拓土 第七章 西方攻略第一篇 蟄居 第九章 釀酒第四篇 拓土 第五章 離情別緒(第一更)第三篇 遠洋 第二章 堅船利炮(第一更)第七篇 永徽 第五章第七篇 永徽 第九章 訪客第八十四章大觀園第一篇 蟄居 第九章 釀酒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褚公遂良第二篇 濁世 第九章 意外來客第四篇 拓土 第六章 牽動四方(第二更)第四十二章第二篇 濁世 第十章 駕臨第四篇 拓土 第八章 晉王來訪第三篇 遠洋 第四章 留書(第一更)第二十六章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 紛紛擾擾第七篇 永徽 第一章 晉陽有喜第三篇 遠洋 第一章 大計劃(第一更)第三十四章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憫農第四篇 拓土 第四章 總論天下(第二更)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 狼子野心第二篇 濁世 第六章 汝南公主第二章貞觀十年第三篇 遠洋 第二章 堅船利炮(第一更)第八十四章大觀園第七篇 永徽 第一章 晉陽有喜第十一章秦王破陣樂第十一章第三篇 遠洋 第七章 夷州土人(第二更)第三篇 遠洋 第七章 夷州土人(第二更)第二篇 濁世 第一章 濁世佳公子第七篇 永徽 第一章 永徽八年第一篇 蟄居 第四章 杜陵第二十七章契丹窘迫第二章貞觀十年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第五篇 風雲 第八章 局第二十九章尚武精神第八十四章大觀園第四篇 拓土 第五章 離情別緒(第一更)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 集 思廣益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 洗牌(下)第九十七章使汝女往,若何?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 杜家有子第一篇 蟄居 第六章 忠僕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 想好了嗎?第一篇 蟄居 第九章 釀酒第一篇 蟄居 第四章 杜陵第七篇 永徽 第十章 密謀第五篇 風雲 第四章 心機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第五篇 風雲 第六章 黃雀在後第七篇 永徽 第十章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 集 思廣益第三十六章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特權第十二章大唐皇帝的責任第二篇 濁世 第三章 遠行歸來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第五篇 風雲 第三章 勸誡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二篇 濁世 第九章 意外來客第一篇 蟄居 第六章 忠僕第七篇 永徽 第五章第四篇 拓土 第七章 西方攻略第四篇 拓土 第三章 西方人在東方(第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