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貞觀十年

“王頍將奔突厥,至山中,徑路斷絕,知必不免,謂其子曰:“吾之計數不減楊素,但坐言不見從,遂至於此,不能坐受擒獲,以成豎子名,吾死之後,汝慎勿過親故。”於是自殺,瘞之石窟中。其子數日不得食,遂過其故人,竟爲所擒,並獲頍屍,梟於晉陽。”

寫完這一段,杜睿停閉,活動了一下發痛的手腕,如今杜睿版的《資治通鑑》當中的《隋紀》也快要寫完,當初和太宗約定,也快要到期限了,待到《隋紀》截稿,便是杜睿回長安的時候。

這是當初杜睿和太宗的約定,與其說當初杜睿是被太宗發遣出了長安,倒不如說是杜睿主動求去,他甚至當時朝堂之上,宗族勢力過大,而他又人微言輕,年紀過小,太宗便是想要重用,也不可得,與其留在朝堂之上勞心勞力,倒不如干脆一些主動求去,一邊將《資治通鑑》寫完,爲自身積累些資本,一邊也可以坐觀朝堂之變,杜睿知道,以太宗的政治手腕,用上幾年的時間,將朝堂整治的上下一心,定然不是什麼難事。

在一旁侍候着給杜睿研磨的寶釵看着,不禁問道:“少爺!這王頍是何人,爲何少爺對他這般推崇!”

杜睿笑道:“這王頍可不是一般人,說起來他還和當今聖上是同鄉,是太原祁縣人。生於梁簡文帝天正元年,卒於隋文帝仁壽四年,年五十四歲。少好遊俠。年二十,尚不知書。爲其兄顒所責,遂感激誦習,通五經,好讀諸子百家,偏記異書。當世稱爲博物,又曉兵法。前朝文帝時,便是爲國子監博士,後來因坐事配嶺南,做了漢王楊諒府的諮議參軍,文帝卒,楊諒舉兵造反,這王頍便數進奇策,然而楊諒雖然重其品行,卻不能用。最終兵敗,王頍也自殺。傳王頍撰有五經大義三十卷,又著文集十卷,只可惜均因兵亂不存於世,想來卻是可惜,若是這王頍能遇到當今聖上的這般英主,說不定我朝便又多了一個衛國公那樣的大將軍。”

寶釵聞言,嚶笑道:“少爺在這裡說聖上有視人之明,可惜聖上也聽不見,再說,聖上若真的那般聖明,如何將少爺棄之不用,奴婢看少爺比這王頍強出百倍都不止。”

杜睿聽了,不禁一陣笑道:“何必要自比古人,便是說得天花亂墜,又有何用,好男兒處世當自立功名,名垂青史,又有哪個是比出來的,便如那權萬紀,其自比蘇秦張儀,又豈止蘇秦張儀那般大英雄,他又如何比得了,不過是一個好搖脣鼓舌的小人罷了!”

寶釵也知道杜睿被太宗發遣出長安,皆是權萬紀作祟,自然也是憤恨不已,道:“那權萬紀當真不是好人,專會和少爺作對,也不知聖上爲何還要用他!”

杜睿道:“這權萬紀雖然品德有虧,卻也不是一無是處,其博聞強記,又專好工筆,若是使之爲秘書監,倒也能人盡其用!這正是聖上的用人之道,君子有君子的用法,小人也有小人的用法。”

寶釵道:“那少爺說,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方纔少爺既然說權萬紀是小人,卻也有大用處,豈不是朝堂之上,小人越多越好了!”

杜睿見寶釵居然要和自己辯論,便笑道:“君子道德優秀,因此不謀私利。小人品德低下,爲了自己利益不擇手段。因此處之高堂,君子不爲己憂,敢於直言,能使君主着重社稷,造福天下百姓,國家才能強盛。小人爲了使自己得到皇帝的喜歡,阿諛奉承,迎求君主的喜愛,如果朝中盡是這種人得勢,那麼君主就會因爲沒有進諫,而且君主擁有無上的權利,也就會放縱自己的慾望喜愛,沉醉於歡樂享受之中,那麼百姓也因爲君主疏於治理生活困窘,江山社稷也就危險了。”

寶釵和杜睿相處日久也知道杜睿的脾氣,見杜睿有了談興,便笑問道:“那少爺將來是願意做個君子之臣,還是願做個小人之臣呢!”

杜睿被寶釵問的一陣語塞,卻也全然不在意,道:“我不願做君子之臣,也不願做小人之臣,只願做一良臣,便足以!”

寶釵聞言,不免一陣詫異,在她的眼中杜睿便是這大唐一等一的君子,如何卻不願做君子之臣,便問道:“少爺!這又是爲何,奴婢不明白了!”

“君子之臣猶如青松,重雪壓枝頭,寧折不彎。比如朝中的魏徵魏大人,他這類臣子,就是要聖上不貪圖享樂,勤於政事,所以也容易遭到君主痛恨。比如魏大人若是遇到紂王就象比干一樣沒有好下場,魏大人常常直言進諫,便是聖上不也是時常被他激怒,那次太子殿下來,不就曾說聖上險些氣的要殺了魏大人嗎。”

杜睿說的是貞觀六年三月時,魏徵有一次強諫惹怒了太宗,退朝後,太宗曾怒道:“會須殺此田舍翁!”幸好當時長孫皇后在一旁,便問爲誰,太宗道:“魏徵廷辱我!”

長孫皇后聽後回宮換了朝服立於中庭,太宗驚問其故,長孫皇后說:“主明則臣直,今魏徵敢於犯顏直諫,皆由陛下明察之故,怎可不賀?”

可以說要不是長孫皇后賢明的話,魏徵這會兒早就已經嗚呼哎哉了。

“明主尚且如此,若是換了煬帝那般的昏庸暴君,魏大人便是有九條命,也不夠殺的!聖上畢竟也是人,孔夫子也曾感嘆三月不知肉味,聖人也有七情六慾,所以聖上也要在批奏全國奏摺,處理軍國大事之餘,也有一些消遣活動,這叫勞逸結合,便是寶釵你,叫你整天面對一樣菜蔬,你吃得也起厭了,況且幾十年如一日?”

寶釵恍然大悟道:“原來這就是少爺所說的小人有小人的用處,君子有君子的用處了!君子太苦,所行之事,舉步維艱,而小人又德行有虧,所以少爺才說願意做一良臣!”

杜睿笑道:“不錯,良臣非一定是君子。就比如陳平上奏事關大漢興衰六策,居然無人知曉,乃詭臣也。再比如張良一生也沒有和君主爭吵,當然還有房大人,他們想要君主聽進建議,或乘君主高興的時候,或者通過君主能接受的言語,讓君主治理天下,做一個好皇帝。此乃順臣也,我便願做這種人。”

寶釵聽了點點頭,忽又笑了,促狹的看着杜睿道:“少爺想做良辰,只可惜聖上卻不知曉,弄得少爺如今只能在這大觀園中,作一田舍翁!”

杜睿一陣語塞,笑道:“你這丫頭,居然還來消遣我,看我來日不將你發遣出去,到作坊裡也和一般婦人一同做工!”

寶釵也不害怕,逃到了門口,道:“奴婢知道,少爺捨不得的!”

說完便跑了出去。

杜睿一人在房中也是一陣笑,捨不得嗎?還真是捨不得。

仔細想想看,自己重生到這陌生的大唐,到如今已經六年的光景了,雖然現實和他心中所想,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是能親眼看着這大唐逐步的強盛起來,他倒也沒什麼可遺憾的了。

雖然遠離了大唐的政治核心長安,但是杜睿這些年來,對時局的變幻也是倍加關注,再加上李承乾時不時的過來,也會給他帶來一些最新的消息,杜睿倒也不至於兩眼一抹黑。

貞觀五年九月,倭國再次遣使朝貢,此次來倒是持禮甚恭,太宗大概也是不想和一個遠邦小國一般見識,便派新州刺史高表仁持旌節前往撫慰,結果高表仁與倭國的國王在禮節上相互爭執,未傳達王命而回到朝中。

貞觀六年七月,焉耆王突騎支派使節到唐進貢。原來焉耆人來大唐都走沙漠通道,隋末道路被阻,只得取道高昌。突騎支請求太宗再打通沙漠通道以便於往來,太宗准許。因此,高昌王鞠文泰痛恨突騎支,派兵襲擊焉耆,大肆掠奪。

貞觀八年正月,曾經兵圍長安,終爲大唐所敗的頡利死了,對於這個登基之初的對手,太宗倒也沒有爲難他,反而下令遵從他們本民族的習慣,焚屍火葬。

貞觀八年五月,吐谷渾可汗伏允派使節到唐朝進獻貢品,可未返回原地,卻到鄯州搶掠一番而歸。太宗派使臣責怪他們,徵召伏允到唐朝來,伏允聲稱有病不來,還爲他的兒子尊王求婚,太宗假意准許,讓他們來長安迎親,尊王又不來,於是斷絕婚姻。此後伏允又派兵侵犯蘭、廓二州。伏允年邁,聽信其大臣天柱王的計謀,多次侵犯邊境,又軟禁大唐使者趙德楷,太宗派使節傳諭讓其放回趙德楷,如此十次才讓返回。太宗帶引吐谷渾使者,在殿前平臺親自曉以禍福,可伏允最終沒有悔改之意。

貞觀八年六月,太宗派遣左驍衛大將軍段志玄爲西海道行軍總管,左驍衛將軍樊興爲赤水道行軍總管,統率邊境地區以及契、党項族的兵力進攻吐谷渾,大獲全勝,乘勝追擊了八百多裡。

貞觀八年八月,吐谷渾再次侵犯涼州。太宗大怒,下詔發兵大舉討伐吐谷渾。太宗想任命李靖爲統兵將領,只是因爲他年邁,難以煩勞。李靖聽說後,請求出徵,太宗大爲高興。

貞觀八年十二月,太宗任命李靖爲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節制管轄各路兵馬。兵部尚書侯君集、刑部尚書任城王李道宗、涼州都督李大亮、岷州都督李道彥、利州刺史高甑生分別爲積石道、鄯善道、且末道、赤水道、鹽澤道行軍總管,聯合突厥、契的兵力攻打吐谷渾。

貞觀九年四月,任城王李道宗在庫山擊敗吐谷渾軍隊。吐谷渾可汗伏允將野草燒光,然後率輕騎兵逃入大沙漠。

貞觀九年五月,太上皇李淵在拱垂殿駕崩。

貞觀九年八月,李靖打敗吐谷渾,太宗下詔立伏允嫡子慕容順爲呂烏甘豆可汗。太宗考慮到他不能降服其民衆,仍令李大亮率精兵數千人爲其後援力量。

貞觀九年十二月,甘豆可汗因長時間在中原做人質,國內人不歸附他,竟被手下人殺死。他的兒子燕王諾曷鉢立爲可汗。諾曷鉢年幼,大臣們爭權奪勢,國內一片混亂。太宗詔令兵部尚書侯君集等領兵援助,事先派使者宣諭勸解,如有不遵從詔令的,相機予以討伐。

如今已至貞觀十年,大唐盛世即將步入頂峰。

第十五章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 紛紛擾擾第二十章第三篇 遠洋 第七章 夷州土人(第二更)第七篇 永徽 第一章 洗牌(上)第八章九死一生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 集 思廣益第七十章談判(第二更)第三篇 遠洋 第二章 堅船利炮(第一更)第二篇 濁世 第三章 遠行歸來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四篇 拓土 第五章 離情別緒(第一更)第三篇 遠洋 第六章 海外棄民(第一更)第一篇 蟄居 第六章 忠僕第九十六章和親!第五篇 風雲 第三章 勸誡第五十章第四篇 拓土 第六章 牽動四方(第二更)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 狼子野心第一篇 蟄居 第九章 釀酒第七篇 永徽 第五章第三篇 遠洋 第十章 善後(第一更)第五篇 風雲 第九章 疑懼第七篇 永徽 第五章第五篇 風雲 第六章 黃雀在後第九十七章使汝女往,若何?第七篇 永徽 第一章 心驚膽顫第七篇 永徽 第一章 永徽八年第四篇 拓土 第三章 西方人在東方(第一更)第四十章亞歷山大港第三篇 遠洋 第五章 寶島(第二更)第八十四章大觀園第九十六章和親!第七篇 永徽 第七章 田賦第三篇 遠洋 第一章 大計劃(第一更)第十五章第七篇 永徽 第七章第三十章軍神廟第三篇 遠洋 第四章 留書(第一更)第一篇 蟄居 第二章 失孤第二十八章第四篇 拓土 第七章 西方攻略第七篇 永徽 第七章第十五章古非洲第五篇 風雲 第一章 貞觀二十二年第四篇 拓土 第八章 晉王來訪第五篇 風雲 第一章 貞觀二十二年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第五篇 風雲 第七章 耿臣第七篇 永徽 第九章第二篇 濁世 第四章 西行漫記第五篇 風雲 第九章 疑懼第四篇 拓土 第十章 可憐天下父母心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褚公遂良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 狼子野心第五十五章第二十九章尚武精神第三篇 遠洋 第五章 寶島(第二更)第二十二章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 集 思廣益第三篇 遠洋 第三章 翹家少女(第二更)第七篇 永徽 第九章 訪客第二章貞觀十年第二篇 濁世 第七章 魏王之毒正文開始:第二十八章第一篇 蟄居 第八章 賺錢(求推薦!求收藏!)第七十章談判(第二更)第二十八章第三篇 遠洋 第二章 堅船利炮(第一更)第七篇 永徽 第五章第三篇 遠洋 第三章 翹家少女(第二更)第三十四章第三篇 遠洋 第三章 翹家少女(第二更)第一篇 蟄居 第六章 忠僕第四十六章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第二十七章契丹窘迫第一篇 蟄居 第六章 忠僕第七篇 永徽 第一章 洗牌(上)第二篇 濁世 第四章 西行漫記第四十八章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 長安消息第一篇 蟄居 第八章 賺錢(求推薦!求收藏!)第九十六章和親!第一篇 蟄居 第四章 杜陵第九十七章使汝女往,若何?第七篇 永徽 第十章第七篇 永徽 第九章 訪客第八十四章大觀園第七篇 永徽 第十章第七篇 永徽 第五章 大食消息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褚公遂良第五篇 風雲 第七章 耿臣第一篇 蟄居 第五章 放逐第十五章古非洲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 杜家有子第三篇 遠洋 第八章 不想起名(第一更)
第十五章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 紛紛擾擾第二十章第三篇 遠洋 第七章 夷州土人(第二更)第七篇 永徽 第一章 洗牌(上)第八章九死一生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 集 思廣益第七十章談判(第二更)第三篇 遠洋 第二章 堅船利炮(第一更)第二篇 濁世 第三章 遠行歸來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四篇 拓土 第五章 離情別緒(第一更)第三篇 遠洋 第六章 海外棄民(第一更)第一篇 蟄居 第六章 忠僕第九十六章和親!第五篇 風雲 第三章 勸誡第五十章第四篇 拓土 第六章 牽動四方(第二更)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 狼子野心第一篇 蟄居 第九章 釀酒第七篇 永徽 第五章第三篇 遠洋 第十章 善後(第一更)第五篇 風雲 第九章 疑懼第七篇 永徽 第五章第五篇 風雲 第六章 黃雀在後第九十七章使汝女往,若何?第七篇 永徽 第一章 心驚膽顫第七篇 永徽 第一章 永徽八年第四篇 拓土 第三章 西方人在東方(第一更)第四十章亞歷山大港第三篇 遠洋 第五章 寶島(第二更)第八十四章大觀園第九十六章和親!第七篇 永徽 第七章 田賦第三篇 遠洋 第一章 大計劃(第一更)第十五章第七篇 永徽 第七章第三十章軍神廟第三篇 遠洋 第四章 留書(第一更)第一篇 蟄居 第二章 失孤第二十八章第四篇 拓土 第七章 西方攻略第七篇 永徽 第七章第十五章古非洲第五篇 風雲 第一章 貞觀二十二年第四篇 拓土 第八章 晉王來訪第五篇 風雲 第一章 貞觀二十二年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第五篇 風雲 第七章 耿臣第七篇 永徽 第九章第二篇 濁世 第四章 西行漫記第五篇 風雲 第九章 疑懼第四篇 拓土 第十章 可憐天下父母心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褚公遂良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 狼子野心第五十五章第二十九章尚武精神第三篇 遠洋 第五章 寶島(第二更)第二十二章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 集 思廣益第三篇 遠洋 第三章 翹家少女(第二更)第七篇 永徽 第九章 訪客第二章貞觀十年第二篇 濁世 第七章 魏王之毒正文開始:第二十八章第一篇 蟄居 第八章 賺錢(求推薦!求收藏!)第七十章談判(第二更)第二十八章第三篇 遠洋 第二章 堅船利炮(第一更)第七篇 永徽 第五章第三篇 遠洋 第三章 翹家少女(第二更)第三十四章第三篇 遠洋 第三章 翹家少女(第二更)第一篇 蟄居 第六章 忠僕第四十六章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第二十七章契丹窘迫第一篇 蟄居 第六章 忠僕第七篇 永徽 第一章 洗牌(上)第二篇 濁世 第四章 西行漫記第四十八章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 長安消息第一篇 蟄居 第八章 賺錢(求推薦!求收藏!)第九十六章和親!第一篇 蟄居 第四章 杜陵第九十七章使汝女往,若何?第七篇 永徽 第十章第七篇 永徽 第九章 訪客第八十四章大觀園第七篇 永徽 第十章第七篇 永徽 第五章 大食消息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褚公遂良第五篇 風雲 第七章 耿臣第一篇 蟄居 第五章 放逐第十五章古非洲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 杜家有子第三篇 遠洋 第八章 不想起名(第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