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興亡百姓苦

天,一天天的熱了起來。

轉眼間,這甲午年便進了五月,太陽頓時熱了起來,在太陽的曝曬下,這田地裡的穀子便開始慢慢的變了色,由綠轉成了黃。對於江浙一帶的百姓來說,這正是把鐮刀磨快,準備收糧的時候,一年的年景可就全憑這一季糧食了。

雖說這自古富不過江南,可江南卻又與外地不同,擱東北一年不過一熟,頂多再種上一季大白菜、紅蘿蔔,算是冬天的吃食,可是於江南,卻是能一年三熟,兩季稻子加上一季油菜,可雖是三熟,這江南的百姓卻負擔着沉重的稅捐,更多的恐怕還是那舊年的陣債,雖是三熟,而這夏收卻是極爲緊要。相比夏糧雖是一樣的稻種,可秋糧產量卻遠低於夏糧,那是因爲地力耗盡了。

相比於北方,江南的牲口少,自然是積肥不便,往往積上一年土肥,完都用於那一季夏稻,如果一來,這夏糧的多少便關乎着一年的年景了,百姓自然是極爲上心。畢竟這是一年的希望。

家中雖然沒有一粒米了,然而瞧着田裡的綠油油的卻又夾雜着些許黃色的穀子,王大梁的臉上卻浮上着滿面的笑容。這下子他算是徹放心了,只是瞧着那沉甸甸的穀子,對今年的收成他就已經有了九成把握。禾苗肥大,標線結實,這可是十多年來所罕見的好年景,穗子都有那樣長了。

“別說是十幾年,就是往前說,從光緒數到同治年,也不見得有這樣的年景!”

眼前的這一切,看在王大梁的眼裡,都是盡是前所未曾有的歡喜。以至於說着話的時候。那脣角都往上揚着。王大梁的話頓時引起了一陣附和聲。

可不是嘛,這麼多年了,就沒見過這麼好的年景!

瞧着眼前的穀子。種了大半輩子地的王大梁能推測出二十天以後的情形來,那是真的能讓人笑出聲來的情形。他舉目望着這一片油綠色的剛開始泛着黃的田裡。看看那肥大的禾苗,統統變成黃澄澄的穗子,幾回都疑是自己的眼睛發昏,自己是在做夢。然而穗子禾苗,一件件都是正確地擺在他的面前,他真的歡喜得快要發瘋了啊!

“哈哈!今年的年景,真會有這樣的好嗎?”

過去的疲憊,似乎全都消失了。他甚至拿出了菸袋來,尋思着這一季的辛苦:從下種的那天起,一直到現在,王大梁真的沒有偷閒過一刻功夫。插田後便鬧天干,剛剛下雨又嚇大水,那陣子一天到晚的不得安生,成日裡忙得像村裡的家狗似的,那肚皮裡頭也從沒有吃過那怕一次飽。每次上田的時候,餓得連腿子都提不起,人瘦得象也就只剩下一把枯骨。三四月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可即便如此,他還是天天下田。生怕誤了今年的收成。

一直到現在,經過那麼多的飢餓,全靠着田裡的一些野菜和着米燒出的稀飯吊着那口氣的王大梁,每每想起那餓肚子的感覺,都不知道自己怎麼活下來的。這會他看見這幾線長長的穗子,他又怎麼不歡喜呢?

這纔是到了手的東西啊,還得仔細地將它盤算一下哩!盤算一下如何花差這些東西。

開始的時候一定要飽飽地吃它幾頓,別說大人餓的身上沒幾兩肉了,孩子們也委實餓得太可憐了。應當多弄點菜,再多煮幾碗飯。都給他們吃幾頓飽飯,趁着年景好的時候養養精神。精神養足的,才能扛得住將來,誰知道,將來會不會有荒年,這季好,下季可就不知道。

然後呢?

嗯,再背上集上賣幾擔出去,做幾件新衣服穿穿,現如今那洋布賣得可比土布便宜,就是不太結實,算了算了,孩子們穿得那樣不象一個人形,就買上幾截布,置上幾件衣裳吧。把債統統都還個清楚。剩下來的留着過年,至於那一季秋糧,在他的盤算中,那可是要預備過明年的荒月,若是明年收成好了,像今年這樣的年景……

那兩臭小子也差不多都要定親了,春輝成天說着誰誰娶媳婦了,那話裡的意思,不就是想要成家嘛。就是明年下半年吧!等收了穀子,到時候給他們每個都收一房親事,後年就可養孫子,做爺爺了……

還有什麼呢?

除此以外,似乎真的沒什麼事兒了,多打了幾鬥糧的田地,讓王大梁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其實百姓的希望就是那麼簡單,只是多打幾鬥糧,一年能吃上幾頓飽飯也就知足,就如此時的王大梁一般,雖說先前人全靠稀飯吊着口氣,不知那天就餓沒了。可現如今,瞧着這田裡的的收成,卻又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盤算起那想着都能讓人笑出聲來將來了。

瞧着眼前的田,想象着二十幾天後的收成,王大梁的心裡頭除了歡喜,就再也沒有旁的意想了,一切都有了辦法。

雖說現在家裡頭已經沒有米了,王大梁也不着急,因爲他已經有了辦法,再過十多天就能夠飽飽地吃幾頓了。有了實在的東西給人家看了,差了幾粒吃飯谷還怕沒有人發借嗎?

孫老爺家中的穀子,現在是拼命地找人發借哪,只怕你不開口,十擔八擔,他可以派人送到你的家中來。價錢也沒有那樣昂貴了,每擔只要六塊錢。

王二伯的家裡也有穀子發借。每擔六元,而且還沒有利息,都是上好的東西。

村子裡的人都要吃飯,都要渡過這十幾天難關,可是不到萬不得已,誰也不願意去向孫老爺或王二伯借穀子。實在吃得心痛,現在借來一擔,過不了十多天,要還他們三擔。就是王二伯家的穀子,一擔六元,那也是加過息的,就那麼幾天的功夫,那息加的啊……還是硬着肚皮來捱過這十幾天吧!

“這就是他們這班狗雜種的手段啦!大傢伙要餓死的時候,向他們嗑頭也借不着一粒穀子。等到田中的東西有把握了,這才拼命地找人發借。只有十多天,借一擔要還他們三擔。這班狗雜種不死。天也真沒有眼睛……”

“他大爹,你不是也借過他的穀子嗎?哼!老天爺纔沒長眼哩!越是這種人越會發財享福!”

“就是!老天爺吃了他們那麼多貢。吃人家的手軟,怎麼可能還會責罰他們……”

可不就是這個理嘛,就是燒香獻貢給老天爺,那也是有錢人家燒的香高,獻的貢多。就在幾個鄉民在那裡說道着的時候,遠處一個人影兒走了過來,是村子裡在城裡頭務工的王三,他的臉上帶着笑色。肩上還扛着一個裝的滿滿的褲袋。

“喲,他三哥,你這瞧着在城裡頭乾的不錯啊!這麼多穀子,得有一擔多吧……”

瞧着王三扛在肩上裝得滿滿的褲袋,旁人連忙笑呵呵的說道,這王三前陣子家裡斷了糧,才跑到城裡去扛苦力,這才幾天,就回來了,還扛回了一褲袋糧食。

“那是穀子?”

將小百斤重的褲袋放下來。王三擦了下額頭上的汗,先是否認又是強調的說道。

“是米!”

這句話只讓衆人無不是一愣,米!這王三當真是發財了可是?

“喲。你擱城裡頭,是拾着銀子了,還是撿着金子了……”

“就是,這定是發財了吧!”

在衆人的調笑中,王三一邊用手拉着汗襟,想扇出些風來,一邊說道。

“那是發啥財,都是借的!”

“借的?城裡頭那個財東借的?”

衆人一聽是借的,立即想到城裡的財東。這鄉下借糧都是借穀子,那有借米的。這借了米,得咋個還法?

“那是什麼財東。是咱浙江巡撫老爺袁大人可憐咱們這些泥腿子,弄了個啥公司,借米給咱……”

“官府的米?你咋借的?”

“咋借?憑去年的稅捐票借的,這不,去年交了多少錢的捐稅,今年就能借多少米,不過家裡的田數超二十畝的,就借不着了,而這可不是陳米,都是白花花的新米,他大爹,瞧你那身子虛子,給,抓幾把,回家吃飽了,再去縣裡頭借去……”

像是怕旁人不信似的,王三解開扎布袋的繩子,然後抓出一捧米來,只看那顏色,種了一輩子地的莊戶人便知道,這是新米。

“這,這拿稅票票就能借?怎,怎麼個借法?”

杭州城巡撫衙門中,放下手中的茶杯,袁世凱看着造訪的張謇,道出了借糧於民的最初想法。

“從小弟出撫臺灣、又撫浙江以來,皆曾目睹鄉間富紳如何通過高利貸盤剝百姓,而其盤剝者,尤以夏糧爲甚,每每夏收之前,鄉間貧農存糧耗盡,爲以餬口不得商借高利貸,往往是借一還三,更甚者不得不典兒賣女,兄弟身爲浙江父母,焉能視若無睹?任由鄉間富紳如此盤剝百姓?”

雖說在袁世凱以“弟”自稱,着實讓張謇心下頗不是滋味,畢竟當年在朝鮮的其曾對他持弟子禮,雖說兩人多年前於朝鮮時便已割袍斷義,但或多或少的於張謇心中,依然將袁世凱視爲“後輩”。

作爲“江南名士”的張謇,此時已經沒有了科考之心,畢竟現如今這朝廷的恩科,全只剩下了一個擺設,也正因如此張謇纔會下定決心棄官從商,所以纔會從京城返回江蘇,而在做出這一決定的同時,張謇又主動寫信與袁世凱復交,這需要有很大的勇氣。這種勇氣來自於政治的需要,因爲此時的袁世凱已今非昔比,不再是當年於朝鮮時的那個名不見經傳的營務處管帶副營,而是身居浙江省巡撫的封疆大史,而有意投資實業的張謇自然希望爭取得到袁世凱的支持,畢竟衆所周知,當今中國論及新政,第一是東北,第二既是浙江,縱是直隸、湖廣亦無法與之相比,可以說現實的需要融化了私人間的恩怨。

對於曾經的“半師半兄”主動寫信重拾舊誼,袁世凱自然是歡迎之至,更在回信時主動邀請他來浙江,在張謇從天津乘船來到杭州後,他更是親自到碼頭迎接這位舊友,只不過再也不持弟子晚輩禮,而是持以兄弟之禮。

“嗯,確實,確實……”

提及高利貸盤剝,張謇的神情顯得有些複雜,這也難怪張家於南通也是大戶人家,歲歲也是用這青黃不接之時謀以重利。

“不知慰亭的這個官借於民,又是如何借法。”

“十進六出!”

提及此,袁世凱那張看似頗爲憨厚的臉龐上露出的盡是悲天憫人之色。

“所謂十進六出,雖看似得利四成,但相較鄉間相借三倍之高利,已經算是薄利,如此一來,百姓可於青黃不接之時,得以餬口之糧,而官府亦可籍此得四成之利,縱是扣以成本,亦可得三成之利,再則……”

話聲微微一頓,袁世凱又繼續說道。

“這糧食公司除向百姓相借官米外,亦能於豐年收購糧食,擡高糧價,避免穀賤傷農,可於災年購進糧食平抑糧價,畢竟這所謂豐年,不過只是一地之豐,所謂災年亦只是一地之災……”

在袁世凱的解釋中,張謇的雙目睜大,面上全是不可思議之色,若當真如此,那可當真是活民無數了,但另一方面,如此一來,那鄉間富紳又當如何處之?

“當然,於官府而言,糧食公司所獲銀利,可用於新政,就以今年來說,雖說糧食公司新辦,然卻已借出值300餘萬兩官米,以此計算,僅此一項官府可得銀利既可達百萬兩……”

當然袁世凱並沒有提及這些大米皆是相比江浙米更爲廉價的安南米,實際購米成本甚至不及兩百萬兩,即便是加上運費、損耗,亦不超過250萬兩。

“慰亭,如此借糧於民,恐惹鄉間富紳對此多有不滿,這又如何是好?”

張謇不無擔憂的言道一聲,儘管明知道,現在那些鄉紳無法像過去一樣,通過於朝中任職的鄉親給袁世凱施加壓力,但無論如何,畢竟自古以來,官府都是依靠鄉紳統治一地。

“其縱有不滿又能如何?”(。)

第166章 冒險第97章 收穫第20章 內外之別第67章 府中出納第123章 歷史的巧合第165章 爭取時間第81章 根基(上)第25章 北國第121章 彈劾第107章 李合肥的憂慮第308章 彼得堡陰雲第287章 決戰(二)第165章 膽子大些第169章 旅順口(上)第354章 應對第323章 南下第186章 遼陽戰役(五)第144章 軍馬第61章 如此忠臣第9章 生意第16章 總督府第220章 沙皇的決斷第33章 師與徒第144章 新加坡盛宴第198章 奇襲(上)第39章 校長之勢第210章 好天氣第172章 水下第88章 何人第279章 勒梅兒大海戰(二)第48章 將離第5章 泰西風雲言語間第130章 開啓第87章 攻略方案第147章 壞消息第263章 最後時刻第62章 時局如戲第194章 賢良第43章 拓財第60章 東南雨第120章 紛亂第204章 掣肘之人第281章 勒梅爾大海戰(四)第186章 遼陽戰役(五)第257章 等待第197章 心思第118章 潛伏第191章 犧牲第260章 再次啓航第176章 心生異第29章 投身第160章 主子奴才第135章 成軍第146章 抵達第9章 生意第28章 外放之地第198章 不同之處第270章 外交第208章 氣數第162章 忠臣第19章 捆綁第181章 重創第276章 海峽驚濤第206章 墳墓第9章 幕內冷遇心生起第174章 激盪第342章 掀起革命新高潮第70章 離別第5章 跨越時代的教範第119章 日人之心第46章 根基第112章 秋山的選擇第35章 臺北第147章 袁大人的野望第73章 飛艇第127章 劉公島第200章 激戰(上)第142章 日月昭昭第23章 樂事第192章 間諜第51章 北洋軍械局第20章 內外之別第7章 立世之基第217章 交易(下一)第138章 干涉第203章 李鴻章的浮想第125章 人才(下)第3章 壬辰之夏(下)第125章 人才(下)第95章 西洋與東亞第48章 引進第95章 謀劃第16章 總督府第60章 棋手與棋子第186章 遼陽戰役(五)第179章 軍法無情第20章 督府夜話第38章 路憂第177章 許可第50章 海上之事
第166章 冒險第97章 收穫第20章 內外之別第67章 府中出納第123章 歷史的巧合第165章 爭取時間第81章 根基(上)第25章 北國第121章 彈劾第107章 李合肥的憂慮第308章 彼得堡陰雲第287章 決戰(二)第165章 膽子大些第169章 旅順口(上)第354章 應對第323章 南下第186章 遼陽戰役(五)第144章 軍馬第61章 如此忠臣第9章 生意第16章 總督府第220章 沙皇的決斷第33章 師與徒第144章 新加坡盛宴第198章 奇襲(上)第39章 校長之勢第210章 好天氣第172章 水下第88章 何人第279章 勒梅兒大海戰(二)第48章 將離第5章 泰西風雲言語間第130章 開啓第87章 攻略方案第147章 壞消息第263章 最後時刻第62章 時局如戲第194章 賢良第43章 拓財第60章 東南雨第120章 紛亂第204章 掣肘之人第281章 勒梅爾大海戰(四)第186章 遼陽戰役(五)第257章 等待第197章 心思第118章 潛伏第191章 犧牲第260章 再次啓航第176章 心生異第29章 投身第160章 主子奴才第135章 成軍第146章 抵達第9章 生意第28章 外放之地第198章 不同之處第270章 外交第208章 氣數第162章 忠臣第19章 捆綁第181章 重創第276章 海峽驚濤第206章 墳墓第9章 幕內冷遇心生起第174章 激盪第342章 掀起革命新高潮第70章 離別第5章 跨越時代的教範第119章 日人之心第46章 根基第112章 秋山的選擇第35章 臺北第147章 袁大人的野望第73章 飛艇第127章 劉公島第200章 激戰(上)第142章 日月昭昭第23章 樂事第192章 間諜第51章 北洋軍械局第20章 內外之別第7章 立世之基第217章 交易(下一)第138章 干涉第203章 李鴻章的浮想第125章 人才(下)第3章 壬辰之夏(下)第125章 人才(下)第95章 西洋與東亞第48章 引進第95章 謀劃第16章 總督府第60章 棋手與棋子第186章 遼陽戰役(五)第179章 軍法無情第20章 督府夜話第38章 路憂第177章 許可第50章 海上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