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失敗

(無語的新書《鐵血宏圖》已經同步更新,您的每一個推薦、每一個收藏對於《鐵血宏圖》而言,都是極爲珍貴的!新書不易,拜謝!《鐵血宏圖》小說羣:150536833,歡迎書友加入,一起討論劇情!嘿嘿!再次重申,新書不會影響老書!老書會正常更新。PS:這推薦是爲新書求的!大家可不要投錯了!)

雖然是江南,但晚秋的清晨還是顯得有些清涼。天空泛出魚肚白,早起的鳥兒已開始鳴叫起來。在那古老的城牆上那鐘樓依如往昔一般,再一次敲響了鐘樓,低沉渾厚的鐘聲在城市上空久久迴盪着。

隨着天空漸漸通亮,城外鐘聲敲過之後,整個城市甦醒過來。城裡的房屋鱗次櫛比,一個緊接着一個,一片緊接着一片,雖高低有別新舊不一,卻都是一樣的顏色,從遠處望去青灰色一片。

似乎相比於過去這座小城,似乎沒有什麼變化。但生活於其中的人們卻能夠體會到與過去的不同。現在那些女人們再也不需要忍受着異味端出馬桶將其放在門前,等待着掏糞工將其收走——去年,舊城區下水道的築通,淘汰了城外的糞場,同樣也淘汰了百姓家中的馬桶,當然,初時居民們並不樂意,就像對自來水的牴觸一般,但在衛生警察的介入後,水井被填封,木馬桶被沒收,人們縱是不願,也只能接受傳統生活方式的改變。正如同衛生警察不定期的檢查居民家居衛生環境,爲了應付檢查,他們總是會將家裡家外打掃乾淨,以避免掃街的懲罰,習慣一但養成,便會一直延續下來,司空見慣了,大家自然也就習慣了。

當然,還有小孩上學,從五年前開始,當第一所國民小學堂於城隍廟中開辦之後,那些從北方來的教員,便在警察的陪同下逐戶上門通知——所有年齡在14歲以下的孩子必須上學,這是強迫的,無論男孩女孩,不上學的話,父母會被課以重罰。初時有人不當成回事,可隨後,隨着多人被警察局逮捕,老百姓終於知道,原來讀書也是可以強迫的。

無論是否適應,在過去的六年裡,人們總是在不斷的適應着,適應着生活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大都是由官府強加的,也正是這種強加,使得人們正在養成新的習慣,也使得這城市出現新的變化,比如那寬達的十米的主街,還有街道兩側的路燈,現在,對於城中的人們來說,他們已經適應了這些變化,正如同他們適應了每晚路燈點亮城市的一幕,許多事情一但成爲習慣,就很難改變。

正如同此時,那些排着隊往學校走去的學生娃,已經不再會引起人們的好奇,對於城中的市民來說,這些早已經成爲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站在學校的門邊,作爲校長的程希遠看着學生們排隊進入學校時,臉上總帶着笑容,每當學生們向他鞠躬問好時,他也會微微鞠首歡迎他們來到學校,做爲校長,每天,他都會在校門處等待着他的學生。

六年前,以童生的身份進入市速成師範學習——當年數以百萬計的童生、秀才,大都進入師範,這是在廢除科舉後,朝廷於所有人的最後一次安置。於師範畢業的他參與創辦了這所學校,現在,曾經的同僚們大都已經調往其它學校,只有他還留在這裡,作爲校長管理着這所學校。

對於學校裡的學生,程希遠總有着很多的期待,儘管這只是一所四年制的義務初小,但去年,超過八成的學生考取了高小,而其中六成選擇繼續就讀,這是一個極爲難得的比例,畢竟從全國來看,即便是在城市中願意繼續讀高小的比例也不超過30%。畢竟高小雖然仍免除學費,但其並不是強迫的。

“只要他們中間,能再有三成的人願意讀初中,然後……”

當然,程希遠非常清楚,這是不可能的,與高小的免費不同,中學教育是收費的,除非學業優秀者會給予免除學雜費外,每年需要二十元的學費,雖說現在的工薪家庭每個月也有幾十元的收入,但不是每個家庭都願意掏出這筆錢,貧民階層就更有心無力。況且,孩子上了學,家裡還少了一個人幹活不是?

想到這,程希遠不禁想到去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的十幾名學生,他們無一例外的都是貧民階層,原本,他們的家長甚至都不願意讓他們繼續讀書,作爲他們曾經的校長,他用了一個暑假的時間去遊說他們的家長,但是,明年呢?明年他們高小畢業之後呢?

“哎……”

長嘆口氣,心知這些事情已經不再是他所能問及的程希遠,看了下時間,在時針指向八點的時候,他便進了校園,校工見校長進校,連忙關閉學校的大門,再有學生來,便算做遲到了,要留堂打掃校園衛生作爲懲罰。

依如往日一般,在老師們進入教室前,教室內是哄亂的,學生們在那裡吵吵喳喳的說着話,而在老師進入教室的瞬間,教室中立即恢復了安靜,站在講臺上的老師,清了清嗓子,隨着上課鈴聲的響起,朗聲說道。

“向陛下御影敬禮!”

向御影敬禮這是國民小學的典儀,實際上也是一種思想上的浸透,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像現在的中華帝國一般,將陛下的御影懸掛至每一所學校以及公務機構,而在學校之中,這些兒童每天都要向御影敬禮,久而久之一種潛意識的臣服與效忠,就會在這種不斷的重複之中被烙進他們的意識之中。

當然,沒有任何人覺得這有什麼,畢竟即便是在西洋國家,在典禮儀式上向御影敬禮,都是再正常不過之事,但卻沒有任何國家像中國一般,通過每天清晨的這種帶着敬畏之心的敬禮,去進行某種洗腦,這當然並非出自教育部的官員之手,實際上完全出自皇帝本人,是基於對心理學的瞭解,他纔會頗費苦心的制定了一些政策。

“背誦《教育敕語》!”

在中國,每一所學校裡的每一個學生,每天上課前都必須背誦《教育敕語》,《教育敕語》是六年前國家初建時,以皇帝的名義發佈,凡是受到基礎教育者都必須背誦,做到人人過關,個個會背的。而這種背誦同樣也是出自皇帝本人的授意,洗腦正是通過千萬遍的重複,正是在這種每天不斷的重複之中,這些背誦者纔會受《教育敕語》那短短几百字的影響,這短短的幾百字,看似不長,可卻在他們人生中最易受到影響的兒童時期,通過每天的重複,將其烙進他們的大腦中,記憶裡,最終在他們的人生道路中不斷的影響到他們,影響着他們的行爲舉措。

“……我臣民克忠克孝、億兆一心、世濟其美,此我國體之精華,而教育之淵源亦實存乎此。爾臣民孝於父母、友于兄弟、和於夫婦、信與朋友、恭儉持己、博愛及衆、修習學業以啓發心智、成就德器。進廣公益、開世務、常重國法……”

教室中傳出的孩子們那稚嫩的背誦聲時,程希遠的神情顯得極爲凝重,他也隨着學生們一同背誦這《教育敕語》,儘管中國直到現在都沒有議定憲法,但在某種程度上,這部《教育敕語》卻被人視若中國的憲法。

而之所以會被如此理解,是因爲在《教育敕語》說明上自皇帝、下至黎民百姓,均要一體遵守。皇帝遵守意味着政府不改變教育宗旨,百姓遵守是要奉行。不過,皇帝與臣民“俱拳拳服膺”,表明它具有約法的性質,與舊時絕對****君主制下皇帝自外於自己命令的情況有別。而且現在帝國常用的“上下一體”不只是君主要求臣民與他“一體”,而是君主也要受到約法的約束,與民衆成爲一體。

或許,相比於其它,這部《教育敕語》中透露出的含義纔是最重要的,作爲舊時的讀書人程希遠自然對《敕語》中的“忠”與“孝”持以贊同態度,這是符合中國傳統道德要求的,也正因如此,對於新朝,這也是他最欣賞之處。數之歷朝歷代,從未有像中華朝一般,如此重視教育。正如《教育敕語》中透露出的重視教育之意,程希遠相信,也許十幾年,這些一代人長大之後,他們絕不會阻止自己的孩子接受進一步的教育。因爲他們是在《教育敕語》的影響下的第一代人,他們比自己的父輩更清楚教育的意義。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的教育是失敗的!”

作爲教育大臣的蔡元培在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他的神情顯得有些謹慎,在教育部中,他是一個另類——並非科班出身,教育部很多官員都是畢業於國內或者國外大學,本就是學習教育出身,而他這個壬辰年的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卻是在受到“壬辰之變”的衝擊,方纔接觸西學,三年後,應袁世凱的邀請任浙江中西學堂監督,不過儘管並非學教育出身,但在隨後的十年間,在他的努力下由中西學堂演變的中西大學,早已經成爲江浙一帶的知名大學,而他本人也成爲了全國知名的教育家。

去年,他接受皇帝的任命,放棄大學教職,成爲教育大臣。而出人意料的是,上任之後,他並沒有大刀闊斧的推行改革,而且開始了長達一年的全國考察,與前任教育大臣偏重考察城市不同,他的腳步更多的是在農村。

“陛下,或許,經過陛下和諸大臣的努力,用了六年的時間,於全國建立237651所小學,真正做到了“邑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人”……”

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且不說上百萬教師的培訓,但就是督促適齡少年兒童進學校學習,就是一件難事,在執行過程中遇到種種阻力,中央政府便採取高壓政策,通過專門法律以警察強迫執行,結果引起地方當局和民衆對中央的不滿。

但即便如此,中央政府依然不改初衷,陛下本人更是多次於多個場合強調“普及教育、納稅和服兵役成爲國民的三大義務”,甚至提及“若有官員牴觸三大義務,當依法罰處”。也正是得益於這種高壓政策,才使使中國在短期內在全國完全實現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的最早國家之一。通過普及初等教育,國民的知識水平和基本素質普遍提高,爲經濟的迅速發展準備了良好的基礎。

“失敗的?”

唐浩然詫異的看着蔡元培,這怎麼可能,在他看來,現在的教育是成功的。

“陛下,在我們年到,現在工廠中許多學徒工都具備初小文化程度的同時,也必須要看到另一面,就是與此同時,在農村,依然流傳着教育無用論,對於大多數農村家長而言,他們之所以送子女進學校接受教育,是因爲畏懼100元的罰金或者長達四年的勞役懲罰,但這些孩子能上完初小就不錯了,而其中若是有高小畢業的,肯定算是佼佼者。無論其是否能夠考取初中,當然有很多時候,即便是他們考中了初中,因爲成績勉強通過,所以不可能取得獎學金,只能被迫棄學,但這樣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小孩在小學裡唸了六年書,穿起一件學生裝,便不屑於幫助文盲的哥哥幹農活,幫父親種田了,因爲他自覺自己是特殊階級了,這些人就像是過去的童生一樣,以讀書人自居……”

蔡元培說的極爲委婉,實際上,他想要說的遠比這更爲刺耳——現在的教育培養出了更多的的“百無一用的書生”或者說,將更多的人變成了“廢物”。

“於鄉間,這些讀了六年書的高小生,他們既不能幫助家人幹活,又不屑於此,甚至,他們同樣不屑於進城務工,於他們看來,即便是進入工廠也是辱沒了他們,陛下,這是不是可以視爲教育的失敗呢?”

“這……”

蔡元培的話完全超出了唐浩然的理解,怎麼會這樣?他簡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怎麼會這樣?原本在他看來,教育是成功的,他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普及了教育,令數千萬適齡兒童進入學堂,教育提高了國民的道德文化修養.培養了國民的社會公德和衛生習慣,可以說是許多人交口稱讚的,甚至有人用新國民來稱呼那些人。但是……怎麼卻又培養了一批廢物?(。)

第235章 四九城第78章 梅花第32章 翁府話(下)第12章 蓋平縣第42章 恭王第146章 杭州城第40章 命門第70章 辯論第243章 第二太平洋(上)第276章 海峽驚濤第59章 在水一方第74章 海洋的召喚第30章 皇夢第28章 壓迫第28章 投機者(下)第43章 八旗新軍第125章 人才(下)第107章 夜幕中的上海第317章 自作聰明第206章 興亡苦第4章 同文館(上)第35章 臺北第48章 三省兵工廠第52章 指導第147章 壞消息第103章 軍艦第88章 “偷雞”第30章 問題第193章 斷絕第89章 謀略第126章 面對現實(下)第62章 警察第207章 試一試第173章 義務第25章 局變第48章 將離第375章 外交風雲第121章 遠慮近憂第30章 明治的希望第19章 在北洋第380章 德意志的決定第195章 亮牌第49章 湖廣之別第50章 海上之事第180章 激戰第88章 何人第172章 兵敗第152章 杭州義第69章 海軍島第362章 應對之策第110章 逃兵第208章 炮壘第180章 絕系第148章 事務新官第127章 鐵路工地第49章 浮想第100章 乘機第190章 不列顛治世第66章 佈局第81章 根基(上)第196章 國境線第281章 勒梅爾大海戰(四)第54章 鹿兒島第194章 賢良第9章 生意第262章 死霧第174章 軍營新丁第50章 革命第34章 革命第24章 對牛彈琴第118章 商憂第18章 軍田第96章 日本的命運第122章 濱江第179章 睦仁的希望第10章 於此三千里第209章 氣數第130章 開啓第325章 朋友第46章 事業之母第124章 要塞第161章 忠誠之士第117章 邀請第138章 干涉第187章 潰敗第228章 北洋無男兒?第359章 英美之間第205章 說客第133章 份子第32章 夢碎第161章 忠誠之士第2章 心思第50章 海上之事第126章 東洋的希望第125章 面對現實第143章 討個明白第8章 朝鮮王第314章 爲天下第182章 遼陽戰役(一)第51章 北洋軍械局
第235章 四九城第78章 梅花第32章 翁府話(下)第12章 蓋平縣第42章 恭王第146章 杭州城第40章 命門第70章 辯論第243章 第二太平洋(上)第276章 海峽驚濤第59章 在水一方第74章 海洋的召喚第30章 皇夢第28章 壓迫第28章 投機者(下)第43章 八旗新軍第125章 人才(下)第107章 夜幕中的上海第317章 自作聰明第206章 興亡苦第4章 同文館(上)第35章 臺北第48章 三省兵工廠第52章 指導第147章 壞消息第103章 軍艦第88章 “偷雞”第30章 問題第193章 斷絕第89章 謀略第126章 面對現實(下)第62章 警察第207章 試一試第173章 義務第25章 局變第48章 將離第375章 外交風雲第121章 遠慮近憂第30章 明治的希望第19章 在北洋第380章 德意志的決定第195章 亮牌第49章 湖廣之別第50章 海上之事第180章 激戰第88章 何人第172章 兵敗第152章 杭州義第69章 海軍島第362章 應對之策第110章 逃兵第208章 炮壘第180章 絕系第148章 事務新官第127章 鐵路工地第49章 浮想第100章 乘機第190章 不列顛治世第66章 佈局第81章 根基(上)第196章 國境線第281章 勒梅爾大海戰(四)第54章 鹿兒島第194章 賢良第9章 生意第262章 死霧第174章 軍營新丁第50章 革命第34章 革命第24章 對牛彈琴第118章 商憂第18章 軍田第96章 日本的命運第122章 濱江第179章 睦仁的希望第10章 於此三千里第209章 氣數第130章 開啓第325章 朋友第46章 事業之母第124章 要塞第161章 忠誠之士第117章 邀請第138章 干涉第187章 潰敗第228章 北洋無男兒?第359章 英美之間第205章 說客第133章 份子第32章 夢碎第161章 忠誠之士第2章 心思第50章 海上之事第126章 東洋的希望第125章 面對現實第143章 討個明白第8章 朝鮮王第314章 爲天下第182章 遼陽戰役(一)第51章 北洋軍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