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節 突擊

萬縣。

熊蘭手中的兵馬不多,所以他對重慶方向的清軍一直很警惕,從來不曾忽視了偵察工作。高明瞻、王明德的軍隊向下遊進發後,才離開重慶沒有兩天熊蘭就已經得到了警報。

“重慶來了至少五千人,這如何是好?”聽完偵察兵的彙報後,師爺秦修採的臉頓時煞白,急忙向熊蘭叫道:“趕快派人去雲陽、奉節求救兵!”

“求什麼救兵啊?”熊蘭面色不變,幾乎在一瞬間就做出了決定:“我們投降。”

“又投降?”秦修採目瞪口呆。

“千總三思啊。”樸煩作爲熊蘭的心腹,也急忙獻上忠言:“我們已經投降過鄧先生兩次了,鄧先生要是又回四川,那我們可怎麼辦?”

“鄧先生已經去湖廣了,他未必還會回四川。雲陽肯定幫不了我們,奉節的兵力也沒多少了,只有夔東衆將能夠出兵救我們,可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夔東未必會出兵救我們,有這份餘力他們多半會去湖廣攻城掠地,救我們川軍幹什麼?再說,就像你說的,我們已經投降鄧先生兩次了,早就是他們眼中的反覆小人,他們哪裡還會在乎我們的死活。”熊蘭腦筋轉得奇快,在師爺和樸煩還在琢磨向哪裡求救時,他已經把利害關係梳理了一遍:“就算夔東衆將大發慈悲,接到消息立刻就急如星火地出兵來增援萬縣,我們也得獨自抵抗高明瞻十天、半個月吧?你們真覺得我們能守住?危機的時候誰去堵城門?”熊蘭指着秦修採和樸煩質問道:“是你秦修採去,還是樸煩你去?反正我是不去的。”

秦修採咳嗽了一聲,嘴上不再表示反對,可是心裡卻想:“我一個讀書人,爲千總你念邸報、寫報告的,虧你也好意思說讓我去城門作戰。”

而樸煩則熱血上涌,應聲答道:“卑職去,卑職願爲千總效死。”

樸煩本來是一個普通的小夥夫,在熊蘭的提拔照顧下,先是當上伙伕頭,又當上了帶兵的把總,平日裡萬縣的兵丁見了他,也得客客氣氣地喊一聲“總爺”。現在大難臨頭,樸煩頓時生出一股士爲知己者死的悲壯情緒來。

“好兄弟。”熊蘭也有點感動,用力地拍了拍樸煩的肩膀,但話鋒一轉還是要投降:“我是帶着你們共富貴的,怎麼會讓你們去送死呢?聽我的,我們投降,投降了就什麼事都沒有了。”

“可是,萬一鄧先生回來怎麼辦?”秦修採還有些遲疑,他已經見識過鄧名的利害,即使現在鄧名遠在湖廣,威懾力也比高明瞻和王明德高出多少倍。

“那還用說?”熊蘭的尾音翹得高高的,好像在嗔怪秦修採明知故問。

“可鄧先生說過的啊,事情可一、可再不可三,上次他已經警告過東家了啊。”秦修採見熊蘭並不是死心塌地要給滿清出力,急忙叫道:“東家,我們還是逃去奉節吧,不要投降了。”

“不去!”熊蘭把腦袋晃得如同撥浪鼓一般,慷慨陳詞:“我是萬縣的守將,萬縣就是我的地盤,我的基業,沒有了萬縣我就是一條喪家之犬,再也不會有人拿正眼看我,我就是死也要死在萬縣。”

“可鄧先生要是回來……”秦修採嘮叨着還要再勸。

“不怕,我可記得鄧先生還說過一句話,叫做‘事不過三’,我才投降兩次嘛,加上這次一共才三次。鄧先生金口玉言,不能說話不算。”熊蘭主意已定,再不猶豫,馬上吩咐樸煩道:“你去,把萬縣的兵丁都召集起來,就說我要與大家商議如何保衛萬縣。”

樸煩雖然表示了反對,但見熊蘭已經打定主意,也就跟着下了決心,頓時面上露出兇光:“千總放心吧,要是誰膽敢說一個不字,卑職就給他白刀子進,紅刀子出。”

現在的萬縣兵主要是本地人,但也有一些是雲陽等地的兵,熊蘭出任千總後,奉節還派過來一百多名士兵。本來文安之還想着要派來更多的監視部隊,但首先是因爲兵力不足,後來注意力轉向湖廣後也就把這事放下了。在樸煩的眼裡,這些外地人多半會跳出來阻撓熊千總的大計。

當天下午,熊蘭就把萬縣的屯墾兵都召集起來,他站在一個高臺上,向大家說明了重慶清軍的舉動。

“我這個人,一向講求合則留,不合則去,人各有志,絕不勉強。”熊蘭首先定下了基調,然後大聲宣佈:“重慶的五千兵馬,我們是決計打不過的,我也絕不會讓兄弟們白白送死,所以只要高巡撫一到,我們就開城投降;但是,任何不願意投降高巡撫的人,我也不會強留,你們今天就趕緊收拾包袱,馬上去雲陽。不過我覺得雲陽也不安全,最好你們到了那裡也不要停留,直奔奉節方可萬無一失。”

熊蘭的講話又一次讓秦修採目瞪口呆,他從來不知道東家居然還信奉什麼“人各有志”一說。當初跟着譚弘的時候,秦修採也親眼見識了熊蘭的手段,把譚弘的親衛折騰得死去活來,如果他不是讀書認字的話,也得呆在牢裡捱餓。

“皇天在上、厚土在下,若是我有半句虛言,天打五雷劈。”熊蘭賭咒發誓,表示絕不會爲難那些不願意投降的士兵,更當衆宣佈:“山路難行,你們走水路吧,把萬縣的船都帶走,多帶一些糧食,免得路上捱餓。”

隨後熊蘭就解散了部隊。大部分士兵故土難離,也就和熊蘭一起留下了。幾百不肯投降的士兵也確實沒有遇到任何麻煩,熊蘭不但幫他們把輜重裝船,還讓他們帶走了萬縣全部的船隻,路上的口糧也都按三倍給的。

望着明軍的船隻漸漸遠去,樸煩臉上滿是不解之色,而秦修採這時才找到機會問道:“東家,您一開始就想好了嗎?”

“正是。”熊蘭答道。早在打算投降的時候,他就已經決心禮貌地送明軍離境,絕不讓自己手上沾上明軍的血。

“東家大才。”秦修採由衷地稱讚道。別看熊蘭不如譚弘那樣出身將門,但經過這段時間的相處後,秦修採對這位新東家的才能已經佩服得五體投地,認定熊蘭會比譚弘更有前途,今天的處置更是加深了秦修採的信念。

“鄧先生在建昌時說過,現在天子棄國,大明律已經作廢不管用了,他與四川兵將、百姓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我可沒殺人,也沒有傷到一個,鄧先生有什麼理由降罪於我?”熊蘭得意洋洋地說道:“只要天子還在緬甸,就沒有叛逆一說了。”

“可這畢竟還是叛逆啊。”樸煩依舊不放心。

“鄧先生天家貴胄,我只是一個小小千總,鄧先生會爲了我而失信天下嗎?”

轉天,王明德帶着前鋒悄悄到達萬縣附近,打算偷襲明軍,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但他的部隊剛在隱蔽地點登陸,對面就敲鑼打鼓地迎上來一羣人,爲首的正是熊蘭,他又一次自縛雙臂,向王明德口稱“死罪”不已。

經過前兩次的失敗後,熊蘭第三次向滿清投降的行動終於大獲成功,王明德親釋其縛,宣佈萬縣所有的投誠官兵都一概留任。後隊的高明瞻得知此事後,全速趕到萬縣安撫降軍,然後急忙向保寧的川陝總督報捷。

李國英接到報告已經是很多天以後的事情了,當看到高明瞻的人事安排後他有些不解,對使者說道:“熊蘭投降有功,不重賞不足以顯示朝廷的仁德,高巡撫怎麼只賞了點銀子就算了,依舊還是個綠營千總?我覺得該給他一個萬縣守備,其實這獻城之功就算掛個遊擊的銜也不爲過吧?”

“總督大人有所不知,這熊蘭是個妾生子,”使者答道:“當初還是靠他姨娘給譚弘做妾才撈到個把總身份。”

“原來如此。”心中的疑惑得解,李國英滿意地點點頭,千總、把總這樣的小軍官他本來就不會放在心上,熊蘭的事也就是隨口一問,注意力隨即轉到高明瞻後續的軍事行動上。沒過多久,南京的戰事傳到川陝總督衙門,李國英震驚之餘,萬縣的事就暫且放到一邊了。

……

在熊蘭投降的那天,鄧名已經帶隊來到了江寧鎮西北。

這幾天明軍晝伏夜出,沿途一直沒被清軍部隊發現。明軍的部隊在方山、牛首山南面潛行,利用山勢隱藏自己的行蹤,避開南京哨探的耳目。爲了鼓舞士氣,鄧名也不再對這些浙兵隱瞞身份,乾脆告訴他們自己就是大鬧昆明、威震湖廣的江南提督——而這也確實起到了顯著的效果,本來對前途悲觀的士兵們頓時燃起了新的希望。

本來應天府周圍人口稠密,但鄭成功逼近南京後,附近的百姓紛紛外逃躲避戰火,鄭成功抵達後和清軍對峙十幾天,百姓更是逃散一空。戰事剛剛結束,南京附近有大量的清軍活動,現在要是被當兵的搶了,官府也絕對不會過問,百姓知道這點,所以仍在外躲避。明軍途徑的地方,比太平府等地顯得還要荒涼,到處空無一人,很多農舍的房門都沒有掩好,顯然主人離家時非常匆忙。

“南京在我們的正北,大勝關差不多就在我們的正西面,西南是江寧鎮。”鄧名把浙兵將領聚集在一起,討論下一步的軍事行動:“我們肯定不能繞過南京,不然南京一下子就發現我們的虛實了。江寧鎮和大勝關,我們挑一個地方紮營,然後大張旗鼓地在南京周圍炫耀武力,接下來就看李將軍什麼時候到了。”

從高淳到這裡一路上無驚無險,這並不僅僅是因爲百姓逃荒,也是因爲清軍完全沒有防備,他們根本沒有想到浙軍會自尋死路地向南京開進。明軍通過的地區既沒有大道也不沿江,偶爾遇到的幾個綠營兵也相當缺乏警惕性,不是被明軍消滅就是糊弄過去,沒察覺到後面跟着的大批浙兵。

偵察的結果很快報回營中,江寧鎮沒有清軍駐紮,而大勝關則有一批清軍,據李星漢觀察大概有一、兩千人的樣子。

“他們挖壕溝了麼?”鄧名問道。

“沒有。”

“修築營牆了嗎?”

“也沒有。”

鄧名有些驚訝地說道:“大勝關緊靠長江,我們的來路上那些韃子全無戒備也就算了,怎麼監視江防的也這麼鬆懈?”

“延平藩和張尚書一東一西,已經遠離南京而去,如果蕪湖和鎮江都沒有警報,南京的韃子又擔心江防做什麼?”李星漢偵察大勝關周圍清軍的動靜時,還在林邊遇到一小隊打獵的敵人,李星漢遠遠和他們揮手打招呼,敘述完畢後他笑道:“提督,我們應該是選大勝關紮營吧?”

“嗯。”鄧名點點頭:“既然韃子認爲現在是聽曲看戲的好時候,那我們就去和他們湊湊熱鬧。”

說完鄧名就向浙軍將領們解釋起來,告訴他們爲何進攻大勝關:“大勝關的韃子距離江寧鎮很近,如果放任不理,他們會很快開始偵察我軍的兵力,南京的韃子就能知道我們的虛實;如果大勝關的韃子戒備森嚴的話,我們只好老老實實地去江寧鎮紮營,能拖多久是多久。但眼下是個良機,打垮了他們會讓南京的韃子驚疑不定,認爲我們兵力雄厚,就斷然不敢主動進攻,從大勝關逃回去的韃子也會誇大我們的實力;而且這仗一起,肯定會驚動江防烽火,就等於是替我們通知李將軍了。”

“一、兩千人,恐怕披甲也得有數百吧,不過聽起來像是烏合之衆。”任堂和其他浙軍將領也都信心十足,覺得對方很可能是從各地召集來的衙役、縣丁之流。

“讓士兵們好好休息,三更時我們起牀吃飯,然後摸到大勝關的邊上埋伏起來。”

如果劫營當然是晚上比較好,不過這個任務需要由有戰鬥經驗的士兵來執行。浙軍現在稱不上是精銳部隊,肯定要全軍壓上,如果半夜去劫營,恐怕會發生難以預料的混戰,鄧名並不打算冒這個險。天矇矇亮的時候清軍還在沉睡,只要能看清敵我,就立刻發動進攻。

根據商定的計劃,當天邊剛一露出白光,鄧名就與四十五名騎兵率先進攻——除了他的衛士,浙軍也有一些擁有馬匹的戰士——緊跟着,全體浙軍就一起發起突襲。

馬上就有人對此表示反對:“提督乃一軍之主,不可輕易犯險。”

“我的看法正好相反,我作爲一軍之主都不犯險,那士兵們爲何要去冒險?”鄧名反駁道:“說不定他們被抓住了還能求得一條活路,起碼不會被千刀萬剮吧?我不拼命,如何讓將士們出力?此事不必再說。”

軍中的將士早早睡下,夜裡三更時候被叫醒,伙伕已經準備好了熱水和乾糧。大家吃飽後,全軍分成許多縱隊,每個士兵都用繩索與前面的人連在一起,由眼睛最好的士兵帶隊,利用黑夜的掩護,默默地向大勝關趕去。

鄧名走在前軍,最早來到清軍的營地邊。現代人的營養充足,沒有夜盲症,在月光下鄧名可以看得見周圍的東西。正如李星漢所說,對面的清軍並沒有修築營牆,夜幕中可以直接看到他們的帳篷。觀察了半天,鄧名連哨兵都沒有看到,清軍也沒有部署環繞整個營地的篝火,隱約有一座堆起來的東西,好像是一堆篝火的灰燼,但其中沒有任何光亮——估計是因爲沒有人添柴而熄滅了。

鄧名從前面偵察返回來後,挨個去找軍中的浙兵將領,進行最後的戰前溝通。然後回到軍陣的後部,和突擊隊的士兵們一起靜靜地守在坐騎旁邊。

當地平線上開始透出一線灰白色,鄧名示意大家開始進行準備,戰士們紛紛解開綁在馬嘴上的繩索,最後檢查一遍身上的裝備和武器。

“提督,士氣好像有點小問題。”任堂是個讀書識字的人,也會騎馬,戰前堅決要求參加突擊隊。此時他湊到鄧名身邊,小聲地說道。

周圍缺乏戰鬥經驗的浙軍士兵們都很緊張,他們趴在地上,緊緊握着手中的木棒,死死地望着清軍營地的方向,不少人的額頭上都滿是冷汗。隨着天邊的灰色漸漸露白,這些士兵的汗水也更多了。準備跟隨鄧名發起突擊的浙軍士兵,有幾個人也缺乏戰爭經驗,大部分是第一次參加較大規模的戰鬥。就連浙軍的將領,參加過幾千人大仗的也只有一、兩個人,浙軍從上到下都感到了巨大的壓力。

“不要緊,等我們衝過去,他們自然會跟上來的。”李星漢對任堂說道。

“希望他們快一點跟上,”周開荒有些擔心,一旦騎兵衝進了清軍的營地,很快就會把所有的清兵都驚醒,明軍步兵必須迅速趕到,不能讓清軍有時間做出反應:“他們跟得越慢,傷亡就越大。”

“嗯。”鄧名也注意到了軍隊中普遍的不安情緒,他覺得與其讓隊伍脫節,還不如稍微晚一點帶着突擊隊衝進去。

眼看時候已經差不多了,鄧名翻身上馬,其他騎士也隨後跟上。

穿過人羣來到陣前,鄧名並沒有如同計劃中的那樣立刻向清軍營地衝去,而是勒定戰馬,轉身望着身後那些還趴在地上隱蔽的士兵們。

“你們都認得我,我就是鄧名。”鄧名用盡氣力向大家喊道,在寂靜的黎明中,他的聲音被傳得很遠。

“提督……”見鄧名沒有發起突擊,而是在敵營的眼皮底下大喊大叫起來,任堂有些不解和吃驚,但他強行忍住,把說了一半的話又咽了回去,和其他人一樣等在鄧名身旁。

“今天誰和我一起流血,他就是我鄧名的兄弟。”鄧名大喊着,毫不客氣地抄襲了莎士比亞偉大作品中的一句話,停頓片刻後,他深吸了一口氣,又喝道:

“全軍起立!”

從容地轉過馬身,鄧名遙望對面的清軍營地,好像已經有人被驚動了,正從帳篷裡鑽出來。

“跟我來。”

鄧名拔出馬劍,再不回首,全力向着清軍的營地馳去。

第48節 賀禮第39節 哨探第36節 施琅第29節 機密第64節 平息(下)第32節 才能(上)第13節 勇氣(下)第57節 觀感(上)第35節 表態第47節 獎勵第7節 演變(上)第38節 包抄第24節 掠奪第5節 放棄(上)第61節 未來第57節 觀感(下)第51節 求戰(上)第14節 初捷第6節 親征(下)第42節 送行第2節 默契第4節 平衡第30節 變化(上)第43節 風向(下)第9節 買路第59節 撤軍第5節 潤滑第42節 反擊第16節 甕中第2節 軟硬(上)第6節 親征(下)第13節 天明(上)第44節 條約(下)第14節 彈盡(下)第40節 擁立第66節 加入(上)第59節 黃雀(下)第51節 夢想(上)第11節 攻勢(上)第32節 吐哺第28節 算計(上)第39節 嚮導(上)第28節 算計(上)第23節 波瀾(上)第33節 通牒第17節 政策(下)第25節 壓力(上)第22節 搶攻(下)第55節 壓力(下)第7節 演變(上)第2節 軟硬(下)第42節 反擊第54節 議和(上)第49節 風氣(下)第5節 隔閡第36節 備戰第50節 誤判(上)第35節 表態第50節 追擊(中)第4節 一致(上)第65節 援助(上)第47節 贖買(上)第13節 債務第15節 出降(上)第14節 亂戰(上)第36節 宿命(下)第50節 動向(下)第48節 賀禮第10節 麻將第23節 波瀾(上)第6節 事變(上)第10節 麻將第40節 入寇(上)第29節 統一(下)第25節 壓力(上)第27節 圍攻(下)第27節 反攻第55節 俘虜(上)第51節 救援第31節 大敵(上)第60節 算盤(下)第31節 呆仗(上)第19節 跋扈(下)第58節 接觸(下)第44節 夾擊(下)第34節 問候(下)第36節 方向(下)第27節 圍攻(上)第2節 VIP第19節 防區第58節 同盟(下)第50節 追擊(中)第46節 接觸第19節 防區第46節 合營第58節 戰書第13節 勇氣(下)第43節 靖難(上)第37節 干涉(上)第48節 潛逃
第48節 賀禮第39節 哨探第36節 施琅第29節 機密第64節 平息(下)第32節 才能(上)第13節 勇氣(下)第57節 觀感(上)第35節 表態第47節 獎勵第7節 演變(上)第38節 包抄第24節 掠奪第5節 放棄(上)第61節 未來第57節 觀感(下)第51節 求戰(上)第14節 初捷第6節 親征(下)第42節 送行第2節 默契第4節 平衡第30節 變化(上)第43節 風向(下)第9節 買路第59節 撤軍第5節 潤滑第42節 反擊第16節 甕中第2節 軟硬(上)第6節 親征(下)第13節 天明(上)第44節 條約(下)第14節 彈盡(下)第40節 擁立第66節 加入(上)第59節 黃雀(下)第51節 夢想(上)第11節 攻勢(上)第32節 吐哺第28節 算計(上)第39節 嚮導(上)第28節 算計(上)第23節 波瀾(上)第33節 通牒第17節 政策(下)第25節 壓力(上)第22節 搶攻(下)第55節 壓力(下)第7節 演變(上)第2節 軟硬(下)第42節 反擊第54節 議和(上)第49節 風氣(下)第5節 隔閡第36節 備戰第50節 誤判(上)第35節 表態第50節 追擊(中)第4節 一致(上)第65節 援助(上)第47節 贖買(上)第13節 債務第15節 出降(上)第14節 亂戰(上)第36節 宿命(下)第50節 動向(下)第48節 賀禮第10節 麻將第23節 波瀾(上)第6節 事變(上)第10節 麻將第40節 入寇(上)第29節 統一(下)第25節 壓力(上)第27節 圍攻(下)第27節 反攻第55節 俘虜(上)第51節 救援第31節 大敵(上)第60節 算盤(下)第31節 呆仗(上)第19節 跋扈(下)第58節 接觸(下)第44節 夾擊(下)第34節 問候(下)第36節 方向(下)第27節 圍攻(上)第2節 VIP第19節 防區第58節 同盟(下)第50節 追擊(中)第46節 接觸第19節 防區第46節 合營第58節 戰書第13節 勇氣(下)第43節 靖難(上)第37節 干涉(上)第48節 潛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