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節 黃雀(下)

相比依靠賦稅的湖廣和兩江督撫衙門,鄧名更重視周培公掌管的剿鄧總理衙門,因爲周培公的衙門依靠長江貿易獲得收入,這是一筆更容易調動的資源。各府縣的庫存雖然多,但總督衙門想要集中使用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時間也要長的多;而周培公不同,他隨時能夠拿出大筆的錢來招募士兵,而且也沒有保留一定的儲備來應付諸如饑荒之類的必要。

走進鄧名的營帳後,周培公和他相視而笑,不等鄧名開口,周培公就搶先道謝道:“保國公反應神速,這次算是幫了下官大忙了。”

“周布政使客氣了,我這不過是自救而已,而且周兄不要用這個稱呼,聽起來太生分,也別用什麼下官,我聽着難受。”鄧名笑道。

“好,那我還是叫鄧提督好了。”周培公微笑着坐下,他現在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權勢基礎是來自鄧名而不是其他什麼人,鄧名越強大,周培公就越重要;如果東南局勢驟變,湖廣和兩江都開始脫離鄧名的控制,那麼剿鄧總理衙門的用處也就大減,至於現在周培公這個衙門享有的種種特權,比如持剿鄧總理衙門執照的貨船免地方稅一項,很可能就會被四省出於斂財的目的而取消。

這次鄧名雷厲風行,把四省的野心掐滅在萌芽裡,還沉重地打擊了他們的戰爭動員力,除了鄧名以外,得益最大的就是周培公。因此周培公進門就向鄧名道謝,他們兩人之間話不用說得很透,點一下就夠了,鄧名就會明白周培公並沒有頭腦發熱,依舊對自己的處境有清楚的認識。

“我給鄧提督的賬冊,不知道有沒有幫上忙?”雖然鄧名和東南督撫早有協議,剿鄧總理衙門要由崇明派人查賬,不過所有的督撫都吩咐周培公做假賬糊弄鄧名。但身兼四省布政使的周培公,在製作了假賬本給崇明來人看後,卻把真賬本抄寫了一份秘送給川西。

“太有用了!”沒有周培公的幫助,鄧名不可能把東南督撫的藩庫瞭解得一清二楚。他們沿江運輸的物資用的都是周培公的船。除了這些一手資料外,周培公還不遺餘力地幫鄧名偷偷打探各地的賦稅繳納情況:“沒有周布政使的賬冊,我至少要少賣三成的債券。”

“鄧提督客氣了,我這也是自助。”周培公微笑着把鄧名的話還了回去:“鄧提督不會讓我買債券了吧?”

“當然不會。”鄧名大笑起來:“除非周兄心甘情願。”

“那我就心甘情願地買一點兒好了,也省得那些老傢伙們疑心。”周培公輕鬆地說道:“不過我有條件。”

“願聞其詳。”

“我打算購買一筆大明戰爭債券,作爲交換,我需要鄧提督幫我建立一支軍隊,就叫長江剿鄧總隊好了,由剿鄧總理衙門提供軍餉,訓練經費,武器統統從提督這裡採購。”周培公說,東南督撫多半也會歡迎這個建議,一支四省聯軍既可以用來防備鄧名,也可以用來對付滿清,而且這支軍隊還是全新的,比清洗現有的綠營軍隊更簡單而且更安全。

“這支軍隊當然是掌握在周兄手裡,對吧?”鄧名確認了一句。

“萬無一失。”周培公笑容依舊。

“沒問題。”兩個聰明人馬上就開始商議建軍的細節問題,這一談就一直談到太陽西沉。

“可惜四省的督撫自命不凡,卻不知道周兄纔是黃雀在後啊。”請周培公共進晚餐的時候,鄧名恭維道。

“提督太謙虛了,有提督在,這個黃雀怎麼輪得到我呢?”周培公說完後,二人又是齊聲大笑。

……

“中國實在是太富饒了。”小宅生順的日本使團跟着鄧名的大軍一起沿江前行,在九江駐紮的時候,他忍不住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在得知鄭成功的死訊後,日本使者雖然震驚,但還沒有太明顯的遲疑,依舊錶示會在不威脅日本安全的情況下,繼續支持明軍對清廷作戰,簡而言之就是繼續保持友好中立的態度——現在除了暹羅,沒有任何一個鄰國願意在這場戰爭中站在明軍一邊。不過鄧名不敢引泰國兵入境,因爲暹羅軍人在中國的土地上,軍紀也未必就能強於清軍。

但在得知了鄭成功和鄭經的具體矛盾後,小宅生順就告訴鄧名,當這個消息傳回江戶後,恐怕德川幕府會改變對明軍的態度,因爲鄭經的行爲不太符合日本人的家族觀念。鄧名以前就聽到小宅生順發出過中國實在太富饒的感慨,今天又聽到了一遍,忍不住就仔細詢問起其中的原因。

上次鄧名詢問的時候,小宅生順含糊其辭,只是表示鄭成功是德川幕府中的南海頂樑柱,他的逝世會讓幕府對明軍前途徹底喪失信心。現在德川幕府對川軍還缺乏瞭解,所以小宅生順表示如果鄧名希望對日貿易順利的話,就需要幫助他們儘快返回日本,以增強幕府對明軍繼續抵抗的信心。

而今天鄧名舊話重提的時候,小宅生順想了一下,決定實話實話:“國姓爺去世其實並不是什麼不可挽回的事,甚至鄭經奪取了藩主的位置在我們看來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嗯,只要繼承人比前人更優秀,家族很可能走上更光輝的大道。”

“就好比武田信玄奪取了信虎的位置?”鄧名問道:“對吧,他爸是信虎對吧?”

“國公對敝國的歷史也有了解?”見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國顯貴,居然會有興趣研究日本歷史,小宅生順的眼睛頓時也亮起來了,當初萬曆時,明軍同日本交戰數年,明朝內閣還認爲豐臣秀吉是想當日本國王。

“有一點。”鄧名笑道,在這個時代的東亞,中國對周圍的藩國相當的輕視,當然也有交通的問題,比如更孤陋寡聞的緬甸人,居然在永曆避禍前還以爲順治是朱明皇室的旁系,明清戰爭是自家人在爭奪皇位。

“正是,國公舉的例子很好。”小宅生順點點頭:“敝國非常貧瘠,戰國時小大名……嗯,就是諸侯。”

“我知道大名的意思。”鄧名連忙攔住了對方,表示不用仔細解釋。

“小大名有的都要自己去種地,家康公早年,手下的家老們在平時都要種種蘿蔔,補貼家用,因此很多貴國看來不可理喻的事情在敝國是很正常的。比如父親昏庸,家臣就擁立少主奪取家業,岳家衰落,女婿不是去幫一把大舅哥,而是立刻設法併吞。”

“就好像織田信長。”鄧名微笑道,他發現利用這點知識很容易博取日本使者的好感。

“不錯,不錯,國公見識廣博,真是聰明才智之士。”小宅生順明顯更加高興了:“因爲大家都很窮,如果君主衰老了,撐不住家業了,就必須讓年輕有力的人來掌握,不然家族就會滅亡;如果岳家不行了,女婿不搶奪下來也會被別人拿走,至少這樣還是外孫的產業。中國有句話叫倉稟足,知禮儀。敝國沒有中國這樣富饒,經不起混主的折騰,主君老朽了就得騰位置,家臣即使心裡在流淚,也要義無反顧地把他流放。國姓爺是了不起的大英雄,但如果這次是因爲國姓爺昏庸了,那部將支持鄭經奪位沒什麼了不起的,這也是一開始國公周圍的人都大罵逆子,而敝國人卻沒有什麼反應的原因。”

“嗯,但後來你們改變了看法。”

“是的,國姓爺的做法敝國人認爲沒有一點錯,培養一個繼承人很不容易,但鄭經這次做的實在是大錯特錯,爲了一個女子讓家臣離心,家族分裂,這是不可饒恕的罪過。國姓爺斷然讓他自裁,想必心裡的苦痛也是無法用言語形容,但這是對家族最好的辦法。大明已經很危急了,和國家的存亡相比,一個兒子根本不足掛齒。”小宅生順覺得,就是因爲中國太富裕,所以對人更寬容,鄭經身邊的人因此把忠誠、往日的恩義、感情或許還有一些個人私心放在了國家利益之上:“太多鄭家的人還沒有意識到,他們已經站在了懸崖邊上,或許他們還認爲做的很對,但和敝國的觀念卻是差距太大了。幕府的重臣肯定會斷定鄭家滅亡已經成爲定局,爲了不觸怒韃子最好還是趕緊抽身。”

鄧名輕嘆了一聲。

“不過這也未必就好,現在敝國太平了,我們的將軍打算大力推廣儒學,教導日本人尊師、愛人和慈悲。”小宅生順見鄧名似乎有些不快,就急忙補充道:“只是鄭家,現在似乎還沒有到太平的時候。”

“多謝指教。”鄧名抱拳一禮:“只是不知道今天貴使爲什麼有這種感慨,還決定直言相告。”

“來的時候就覺得中國廣大得無邊無際,跟着國公從四川到江西這一路上,順風順水,但走了這麼久還沒有到大海。這次沿途能夠仔細地觀察風物,果然土地肥沃、應有盡有。國公的這些敵人,獻給國公的東西足夠讓敝國的大名滅亡一百次,但他們還覺得自己手裡留有籌碼,而他們還確實真的有,因此鼓不起和國公拼死一戰的勇氣。要是放在敝國,貧瘠的大名肯定不敢坐山觀虎鬥,指望鄰居先去和國公拼命自己在後面撿便宜,因爲交這麼多東西出來,不管後面怎麼樣,自己已經餓死了,所以一開始多半就會咬緊牙關和國公拼到底。至於和國公坦言——”小宅生順和身邊的同僚對望了一眼,嚴肅地答道:“國公堅韌,謹慎地使用手中的武力,該明白的時候明白,該糊塗的時候糊塗,雖然國姓爺不在了,但我們都相信國公能夠把大明維持下去,我們會讓幕府明白這一點,所以也沒有必要對國公隱瞞。”

第33節 固執第25節 投奔(中)第28節 戰報第5節 潤滑第25節 駭浪(下)第60節 爭奪(下)第55節 俘虜(下)第53節 衝鋒第47節 情報(下)第30節 大敵(下)第20節 相逢第25節 投奔(下)第35節 進軍第18節 登陸(上)第2節 默契第10節 決議(下)第46節 脫逃(上)第24節 怒潮(上)第32節 血戰(上)第37節 干涉(上)第13節 攻守第60節 戰俘第2節 抵x制第36節 施琅第21節 根基第65節 援助(上)第9節 問話(上)第6節 魯王第16節 示威第13節 勇氣(上)第50節 追擊(下)第60節 戰俘第28節 人心第14節 彈盡(下)第19節 一騎第7節 出口第37節 刺客第49節 擴張(下)第52節 壯士第19節 帝國第53節 擒賊第25節 壓力(下)第53節 衝鋒第55章 山崩第14節 亂戰(下)第9節 穴攻第20節 康熙(上)第15節 戰象(下)第4節 推薦(上)第54節 投機(上)第20節 僞詔(下)第15節 相識(下)第51節 保衛(上)第26節 判斷(上)第25節 投奔(中)第14節 彈盡(上)第7節 仲裁(下)第44節 夾擊(下)第25節 駭浪(下)第3節 援軍第30節 成長(下)第69節 忠臣(下)第40節 印象(上)第4節 推薦(上)第10節 追逐第3節 壓力(上)第55節 死地第43節 風向(下)第1節 精明(上)第2節 目標(下)第44節 退意第2節 目標(下)第2節 賞罰第59節 細作第14節 初捷第13節 勇氣(下)第44節 靖難(下)第52節 登陸(下)第2節 軟硬(上)第48節 失誤第1節 精明(下)第56節 推銷(下)第15節 相識(下)第67節 守法(上)第30節 成長(上)第42節 反擊第56節 離去第58節 接觸(下)第45節 鍊金(下)第32節 意外第49節 擴張(下)第12節 混亂第40節 入寇(上)第51節 詐敗第4節 推薦(上)第24節 掠奪第21節 追兵第55節 壓力(上)第25節 駭浪(上)第34節 攻勢
第33節 固執第25節 投奔(中)第28節 戰報第5節 潤滑第25節 駭浪(下)第60節 爭奪(下)第55節 俘虜(下)第53節 衝鋒第47節 情報(下)第30節 大敵(下)第20節 相逢第25節 投奔(下)第35節 進軍第18節 登陸(上)第2節 默契第10節 決議(下)第46節 脫逃(上)第24節 怒潮(上)第32節 血戰(上)第37節 干涉(上)第13節 攻守第60節 戰俘第2節 抵x制第36節 施琅第21節 根基第65節 援助(上)第9節 問話(上)第6節 魯王第16節 示威第13節 勇氣(上)第50節 追擊(下)第60節 戰俘第28節 人心第14節 彈盡(下)第19節 一騎第7節 出口第37節 刺客第49節 擴張(下)第52節 壯士第19節 帝國第53節 擒賊第25節 壓力(下)第53節 衝鋒第55章 山崩第14節 亂戰(下)第9節 穴攻第20節 康熙(上)第15節 戰象(下)第4節 推薦(上)第54節 投機(上)第20節 僞詔(下)第15節 相識(下)第51節 保衛(上)第26節 判斷(上)第25節 投奔(中)第14節 彈盡(上)第7節 仲裁(下)第44節 夾擊(下)第25節 駭浪(下)第3節 援軍第30節 成長(下)第69節 忠臣(下)第40節 印象(上)第4節 推薦(上)第10節 追逐第3節 壓力(上)第55節 死地第43節 風向(下)第1節 精明(上)第2節 目標(下)第44節 退意第2節 目標(下)第2節 賞罰第59節 細作第14節 初捷第13節 勇氣(下)第44節 靖難(下)第52節 登陸(下)第2節 軟硬(上)第48節 失誤第1節 精明(下)第56節 推銷(下)第15節 相識(下)第67節 守法(上)第30節 成長(上)第42節 反擊第56節 離去第58節 接觸(下)第45節 鍊金(下)第32節 意外第49節 擴張(下)第12節 混亂第40節 入寇(上)第51節 詐敗第4節 推薦(上)第24節 掠奪第21節 追兵第55節 壓力(上)第25節 駭浪(上)第34節 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