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節 跋扈(下)

伐清sodu

這位緬甸的使者是經過精挑細選的,他神色肅穆,捧着玉匣昂首挺胸地走進白文選的營帳,朗聲說道:“鞏昌王接旨。”

“你一個藩王……”對白文選來說,緬甸王不過是一個藩王而已,地位甚至還在他這個郡王之下,一個藩王居然敢對他這個郡王下令,而且還是一個剛在戰場上慘敗的敵手……不過白文選剛要大發雷霆,卻有些明白過來,盯着那玉匣仔細地看了起來。

“這是天子的詔書。”緬甸的使者大聲宣佈道,他的回答證實了白文選的擔憂。

“我怎麼知道是不是天子的詔書。”白文選的口氣已經軟了不少。

“鞏昌王可以自己查驗,”緬甸方面早就料到白文選會有此一問,就把捧着的玉匣遞給了明軍衛兵:“天子的筆跡,鞏昌王想必是識得的。”

白文選臉頰上的橫肉抽動了幾下,動作僵硬地從衛兵手中接過了玉匣,打開仔仔細細地看了一遍了,發出一聲長嘆。突然面衝着南方阿瓦的方向跪倒在地,再三叩首:“皇上的旨意臣知道了,臣有本上奏。”

緬甸使者不慌不忙地問道:“鞏昌王是要抗旨嗎?”

“不是,只是有事情不明,所以要上書天子。”白文選已經確定了這聖旨確實出自永曆親筆,所以對緬甸使者的口氣也變得客氣起來。

緬甸使者考慮了一下,點點頭,讓白文選寫奏章,他表示會代爲轉交。白文選讓緬甸使者去別的營帳等候,這個人離開營帳後,帳內頓時轟的一聲炸響,大家紛紛向白文選詢問聖旨上到底是怎麼寫的。

“皇上要我們立刻退回雲南,而且不許我們再次進入緬境。”白文選垂頭喪氣地說道。

衆將更是一片譁然,不少人都嚷嚷起來:“皇上被緬人囚禁,這封聖旨定然不是皇上的本意。”

白文選的看法和手下差不多,但白文選有一個很大的麻煩就是,他們西營說到底還是出身不正,而且不久前還鬧了一次孫可望篡位的事。如果白文選身旁有一位永曆的督師、或是閣老、尚書級別的人物,那麼就可以由那個人出面宣佈這封聖旨不算數;但是這話如果出自西營之口,就會非常不好,只會讓閩浙各路諸侯和天下人認定是西營賊性不改,李定國也和孫可望一樣地不敬皇室。

無論是之前還是這次出兵的時候,李定國都和白文選一再交代,務必要對朝廷恭敬有禮,救出永曆天子後,還是不要往天子身邊安插西營兵將,哪怕是天子的御林軍再不堪,也要讓皇帝自己來決定由誰保護他。

“我軍已經到了阿瓦城下,擊敗緬指日可待,此時怎麼能夠退兵?”

聽到衆將的抱怨後,白文選也是有苦難言,他在心裡也一個勁地抱怨永曆膽小:如果皇帝不下這份詔書,那麼西營自然是繼續前進而不必有絲毫的顧慮;而現在既然永曆下詔了,那西營只要不遵旨一個跋扈就已經跑不了了,就是把皇帝就出來,將來說不定皇帝和內閣還會爲此生疑——只要是皇帝就很難容忍臣子無視他的旨意,哪怕這種無視是爲了救他性命。

而且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加入緬人喪心病狂地害了永曆,有這份詔書的關係,西營的營救行動都可能會被說成是借刀殺人。

“就不知道拖延嗎?硬頂着不下這份詔書,將士們纔敢救你啊。”白文選嘴上不敢說,心裡已經是不滿至極:“晉王爲了皇上連兄弟之情都不顧了,皇上您也得讓晉王能夠做人啊。”

思來想去,白文選還是不敢繼續進軍,他匆匆寫就了給永曆的奏章,裡面說雲南、四川的將士聽說皇上在緬甸過得不好,緬人還對內閣無禮,所以晉王就派白文選、鄧名來接皇上了,請皇上無論如何都要和將士們一起回國。

這份奏章白文選希望由自己的手下送去,但遭到了緬甸使者的拒絕,最後白文選只好表示,在皇帝給的第二份詔書裡,他一定要看到對他奏章的答覆。

打發走了緬甸的使者後,白文選對衆將說道:“皇上會下這樣的聖旨,或許是因爲皇上不清楚戰局吧。我的奏章裡雖然沒有明說,但是皇上一看就能明白現在我軍佔了很大的上風,皇上完全不用再怕緬人了;我們等個幾天,然後就繼續向阿瓦進攻。”

如果送去奏章後馬上進攻,白文選擔心這會讓人覺得西營完全沒有把永曆的死活放在心上,這次來作戰的可不止雲南一家;而且永曆對西營還特別的重要,是李定國擁立的,還指望將來驅逐韃虜後能夠幫他們壓制其他派系呢,要是永曆和內閣爲此耿耿於懷,那難免會有後患。

可白文選才等了幾天,新的聖旨就又到了,在這封聖旨裡永曆駁斥了他被軟禁的說法,自稱在緬甸一起都好,而且已經和緬甸當局商量妥當,很快就要從緬南出海去金門。永曆表示他根本無意回雲南去,去福建時也不打算帶西營的兵將同行,讓他們趕快回雲南去。

看到這封聖旨後,白文選頓時目瞪口呆,就算皇帝受制於人,也不至於這樣替敵人說話吧。當初明英宗被瓦刺俘虜後,也沒有下詔書讓明軍退兵,更沒有說過什麼在蒙古一切都好,過得十分愉快。至於內閣、御林軍和緬人的問題,永曆稱是那些人咎由自取,皇帝對緬王的處置並無異議。

白文選感到他被逼到了懸崖邊上,皇帝很明顯是擔心明軍繼續進攻會給他帶來生命危險,如果白文選不顧皇帝的感受,那很容易招致怨恨,肯定會認爲李定國、白文選不在乎他的死活。得知聖旨內容後,明軍官兵們羣情洶涌,很多人都稱這一定不是永曆的內心想法,要求鞏昌王繼續進攻。白文選也很希望這些官兵的看法是對的,但他把永曆的聖旨翻來覆去看了幾遍,實在找不到對方讓自己繼續進軍的暗示。

“或許我們稍微退兵一下,再威脅一下莽白,他就肯把皇上放出來?”白文選又上了幾道奏章,一邊拖延時間,一邊和心腹們商議,如果莽白能在威脅下放還永曆那自然是最好,白文選嚴格服從了朝廷的命令,皇帝就能感受到西營的忠誠,也能意識到無論李定國還是白文選,都很看重他的性命。

但幾封奏章上去,永曆方面卻再也沒有回信了,奏章全都如石入海,不得要領的白文選權衡再三,還是打算退兵。向北退出三十里後,白文選再次安營紮寨,見明軍不肯繼續走了,阿瓦方面就又派使者來催促。

白文選據理力爭,稱自己既然遵旨退兵了,那緬甸救應該把皇帝交出來。而緬甸方面則宣稱永曆的聖旨是要明軍全部退出國境,暗示只有那個時候才能考慮歸還大明天子。

雙方僵持了一些時日,而隨着明軍拖得越來越久,地方上自發出現的抵抗也多了起來,明軍上次大捷的效果正在漸漸過去,時間總是會讓恐懼感變得越來越稀薄的,而明軍因爲兵力薄弱的關係,也無法阻止抵抗者在後方三三兩兩地聚集起來。

聽說後方的徵糧受到影響,而且開始有人伏擊明軍的落單士兵後,白文選就開始鄭重地考慮繼續退兵的問題了。而這時鄧名也從河東問詢趕來,聽說白文選有退兵的打算後,鄧名不滿地責備道:“現在阿瓦周圍的緬人都睜大眼睛看着我們的行動,如果我們這次退了,不管是因爲什麼原因,都會讓緬人覺得莽白依舊有機會坐穩這個王位,這對支持莽白的人是一個很大的鼓勵;而如果我們不退,莽白的支持者就會動搖,而那些牆頭草也會尋找出路。這次鞏昌王如果退兵的話,下次再來阿瓦就未必會有這麼順利了。”

自發的抵抗就算再微弱,也會給明軍帶來損耗,而且明軍還會不斷地因病減員,只有兩萬人的勤王軍可不能接受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

“可皇上不願意我們去救他啊。”白文選苦笑着說道。

“皇上怎麼會不願?肯定是緬人恐嚇皇上了。”白文選不敢明說永曆是個膽小鬼,但鄧名可沒有這個顧慮。

周圍還有其他的人,而且緬甸的使者也在——鄧名並沒有要求私下會晤,而是當衆把永曆的聖旨要走翻看,還把緬甸的使者叫來詢問——白文選不願意當衆附和鄧名對永曆的指責,就把鄧名拉到了營帳後邊,小聲說道:“鄧將軍說的不錯,可皇上會怎麼想?”

“我們管皇上怎麼想?”之前白文選用的是耳語的音調,而鄧名的回答時根本沒有壓低嗓音的意思,營帳裡的武將們都聽得清清楚楚:“救皇上出來纔是最重要的。”

鄧名根本不考慮永曆是否會因此疑心自己,他從來沒想過要忠於明皇、或是擔心永曆會秋後算賬、或是用朝廷來節制其他的諸侯……鄧名只知道永曆現在絕對不能死。

第19節 帝國第51節 保衛(下)第45節 移民第31節 佯攻(上)第7節 變臉(下)第15節 雙贏第51節 保衛(下)第50節 動向(下)第16節 攀談(下)第9節 買路第27節 飲血第27節 得兼第48節 融洽(下)第23節 臨陣第45節 處置第21節 根基第9節 授權(下)第32節 意外第9節 送神(下)第44節 夾擊(下)第29節 統一(上)第27節 派系(上)第41節 遭遇(上)第58節 遺孤第13節 攻守第69節 忠臣(上)第52節 壯士第28節 城前(下)第4節 推薦(下)第51節 救援第39節 衝突(下)第3節 說服第10節 追逐第17節 堅壁第56節 推測第60節 管轄第26節 生意(上)第12節 軍旗第10節 決議(下)第5節 放棄(上)第32節 才能(上)第2節 賞罰第36節 宿命(上)第37節 軍火第51節 救援第13節 天明(下)第4節 推薦(下)第29節 解圍(上)第26節 反覆第33節 試探第4節 一致(上)第51節 緊俏第35節 進軍第67節 守法(上)第60節 烽火第45節 隊友(上)第37節 等待(下)第9節 海權第44節 條約(下)第7節 演變(下)第43節 徵兵第19節 防區第66節 加入(下)第8節 信用第46節 掃蕩第3節 上風第32節 扶持第43節 挫折第31節 側擊第49節 風氣(下)第49節 訓練第48節 賀禮第14節 亂戰(上)第19節 感慨(上)第44節 靖難(下)第40節 困境第15節 戰象(下)第68節 混亂(上)第19節 防區第33節 問策(下)第4節 暗示第28節 算計(下)第37節 立碑第46節 掃蕩第12節 強渡(下)第55節 報紙(下)第35節 會面(下)第37節 刺客第17節 挖坑第45節 隊友(下)第25節 印象第54節 投機(下)第6節 魯王第50節 誤判(上)第8節 震怒(下)第28節 算計(下)第51節 夢想(上)第8節 矛盾第40節 登陸第25節 捷報
第19節 帝國第51節 保衛(下)第45節 移民第31節 佯攻(上)第7節 變臉(下)第15節 雙贏第51節 保衛(下)第50節 動向(下)第16節 攀談(下)第9節 買路第27節 飲血第27節 得兼第48節 融洽(下)第23節 臨陣第45節 處置第21節 根基第9節 授權(下)第32節 意外第9節 送神(下)第44節 夾擊(下)第29節 統一(上)第27節 派系(上)第41節 遭遇(上)第58節 遺孤第13節 攻守第69節 忠臣(上)第52節 壯士第28節 城前(下)第4節 推薦(下)第51節 救援第39節 衝突(下)第3節 說服第10節 追逐第17節 堅壁第56節 推測第60節 管轄第26節 生意(上)第12節 軍旗第10節 決議(下)第5節 放棄(上)第32節 才能(上)第2節 賞罰第36節 宿命(上)第37節 軍火第51節 救援第13節 天明(下)第4節 推薦(下)第29節 解圍(上)第26節 反覆第33節 試探第4節 一致(上)第51節 緊俏第35節 進軍第67節 守法(上)第60節 烽火第45節 隊友(上)第37節 等待(下)第9節 海權第44節 條約(下)第7節 演變(下)第43節 徵兵第19節 防區第66節 加入(下)第8節 信用第46節 掃蕩第3節 上風第32節 扶持第43節 挫折第31節 側擊第49節 風氣(下)第49節 訓練第48節 賀禮第14節 亂戰(上)第19節 感慨(上)第44節 靖難(下)第40節 困境第15節 戰象(下)第68節 混亂(上)第19節 防區第33節 問策(下)第4節 暗示第28節 算計(下)第37節 立碑第46節 掃蕩第12節 強渡(下)第55節 報紙(下)第35節 會面(下)第37節 刺客第17節 挖坑第45節 隊友(下)第25節 印象第54節 投機(下)第6節 魯王第50節 誤判(上)第8節 震怒(下)第28節 算計(下)第51節 夢想(上)第8節 矛盾第40節 登陸第25節 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