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節 解圍(下)

鄧名跟着扶清滅明軍離開萊州的時候,大清任命的知府熊森正被縉紳議院好吃好喝地軟禁在城裡。

萊州的縉紳議院成份複雜、魚龍混雜,尤其是聽鄧名宣佈他不會立刻派大兵來山東後,議院有不少人更是琢磨着要留條退路。本來都自建團練了,這和殺官造反也沒有什麼大區別了,但鄧名不斷給大夥吃定心丸,首先就是法不責衆,清廷再蠻橫,也不敢把半個省的縉紳和大俠同盟都殺光;其次就是鄧名還傳授給他們不少理由,光是清除小人不行,“清君側”這個口號已經被古往今來的叛賊用爛了。

“你們完全可以說是迫不得已,爲了保存效忠朝廷的火種而不得不委曲求全,”鄧名估計隨着扶清滅明軍的不斷壯大,遲早縉紳議會會意識到他們根本不用怕山東總督,不過現在還是需要繼續給那些牆頭草壯膽,畢竟現在縉紳議院裡的牆頭草還是大多數:“只要全膠東的縉紳都參加議院了,那清廷就會大赦,不然膠東這個地方就無法統治了;但如果你們心慈手軟,讓一大批縉紳得以置身度外,那清廷就找得到幫它維持統治的助手,你們被赦免的機會就會小很多。”

鄧名的鼓吹讓更多的縉紳橫下一條心,要把每一個鄰居都拉進議院來。這樣做不但壯大了縉紳議院的實力,而且也讓他們的黨派更加複雜,不但沒法把高雲軒這些鄧名特意培養的軍官踢出膠東的扶清滅明軍,反倒要極力拉攏他們——等關係混熟了,高雲軒等人應該也能在議院中找到自己的同盟。

因爲大家都惦着在鄧名撤兵後接受清廷的招安,所以現在大家也不敢把事情做絕,更不會有人挑頭說要殺熊森熊知府。一開始還有人擔心這會導致鄧名的不滿,但鄧名卻慷慨大度地表示他不會質疑萊州議院的決定,這是他們山東人的內政。

三堵牆的軍官對鄧名的決定也有疑問,雖然鄧名保證過要尊敬萊州的縉紳議院,但熊森等人是清廷的正式官員,而且殺了他還能起到投名狀的作用。

“不錯,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投名狀,不過縉紳們也很清楚這點,他們肯定會竭力把自己撇清,我要是強行讓他們參與,多半會激起反抗和不滿;而且不患寡而患不均,要是有幾個人沾上血洗不乾淨了,他們和那些沒沾上血的就不是一家人了,其他人也會琢磨着把他們獻出去給清廷當下臺的臺階。不行,我希望他們福禍與共,要倒黴誰都別想跑,這樣他們才能合作得更好。”鄧名覺得熊森不死也有其他的好處,比如讓他多看看縉紳議院和自己合作的內幕,將來縉紳議院遲早會覺得這人是燙手的山芋,放又放不得,殺也殺不得:“還有最後一點,要是我想殺熊森,說不定立刻就會有人去向他買好,說不定還會協助他出逃來爲自己贏取清廷的賞識。而現在我不殺熊森,這些牆頭草就沒有買好清廷的機會。嗯,不錯,一會兒我要貼個榜文,宣佈我有意赦免熊森,想勸說他爲我效力。熊森將來肯定也會利用這個爲自己臉上貼金,稱他在我的威逼利誘下守住了大清的臣節——這樣清廷說不定就不會追究他的失土的責任。不是有買好清廷和熊森的機會嗎?我先把路都走了,讓縉紳們無路可走。”

……

因爲鄧名和縉紳議院各有算計,所以熊森和其他知縣都得到了不錯的待遇,被俘後沒有一個人被處死。

在進入登州府後,扶清滅明軍包圍了縣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威逼、拉攏本地的縉紳參加議院。雖然對熊知府爲首的外地流官很客氣,但對於本地妄圖獨善其身的縉紳,扶清滅明軍可是一點不客氣。山東縉紳之間本來就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一般都會找到他的世交、同窗甚至是老師去勸說,大部分縉紳扛不住人情加威脅,就此加入了議院,向扶清大業提供糧餉和兵員。

但有時也會碰上那麼一兩個頑固分子,說什麼也不肯和大夥兒共患難。這個時候,扶滅明軍就會按照在萊州的老辦法,把這個傢伙抓起來公審他的通鄧罪行。如果這個時候該人幡然悔悟,還是可以進入議院的。有兩、三個刺頭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哭哭啼啼地宣佈支持扶清大業。在扶清大軍敲鑼打鼓地護送着他們頭戴金花,騎着高頭大馬回家時,他們往往還在痛哭——不過扶清滅明軍對此視而不見,議院裡的人大都是過來人,他們把這稱之爲“喜極而泣”;當上議員後,還會給他們家裡掛上一個“忠君愛國、扶清滅明”的大匾額。誰敢在夜裡偷偷摘下來,那就是現行通鄧犯——在裹挾縉紳入夥方面,縉紳議院是做得越來越純熟了。

但是有兩個不開眼的死硬分子,在公堂上依然高呼着“誓死不從賊”,被污衊爲賊的縉紳議院同仁當然大怒,把兩個叛賊都拖出去砍頭。其中一個在儈子手面前時,仍在大喊着:“吾今日不愧大清,不愧皇上”。這個私通鄧名的叛賊被處死後,縉紳議院把他的家產都充作軍需,所有人甚至包括他的朋友和親戚都衝着無頭的屍體吐了一口痰——這喪盡天良的傢伙,居然想獨善其身,靠出賣大夥兒的性命來向清廷邀好,真是死有餘辜。

自打去年的年中以來,牙山上的於七所部就一直度日如年。位於接官亭的於七大莊園被傑書給燒了,這可是當時山東乃至全中國最大的私人別墅。康親王見到接官亭於家莊園的規模後嚇了一跳,因爲這個莊園居然比他的親王府還要富麗堂皇。

接官亭再向東,就是牙山山區,方圓七、八百里。於七和他的同盟藏身其中。被康親王大軍驅趕入山的義軍高達十幾萬人,其中固然有不少是於七的朋友,但更多的是周圍的百姓,還有一些沒有功名的小地主以及他們的佃戶。

見到牙山山區的地形複雜,而且於七經營了多年,防備十分堅固,傑書和遏必隆就放棄了強攻的念頭。他們命令軍隊環繞牙山,在各條通道上都設立了營寨崗哨,然後把周圍的俠客、山賊、農民、百姓驅趕進入牙山山區。每次有大批民衆被清軍趕來時,崗哨就放開一條路讓他們進山,然後再關閉通道不允許他們離開。

雖然於七很有錢,也事先儲備了不少糧食,但十幾萬百姓加上他們的親屬,能在一年內就把於七的儲備吃個精光。雖然康親王在江南告警後離開,但餘下的清軍依舊不折不扣地執行着康親王的部署,嚴守牙山周圍的通道,不允許任何人活着離開。

在看到大批難民涌入後,於七的一些盟友就意識到了威脅,一些人主張堅決驅趕,絕不允許他們靠近山寨;更有一些山賊主張乾脆把百姓殺了吃肉,就當是清軍給趕兩腳羊來了,等清軍意識到他們的奸計不能得逞後,也就不會繼續趕人來,那樣清軍就還是需要強攻牙山,或是提出議和的條件。

於七在起義後一直優柔寡斷,在這個問題上也沒有表現出足夠的殘忍,他不但沒吃老百姓,而且還接納他們進入山寨,提供給他們必要的口糧。那時祖澤溥也參與圍山,發現於七的行動後,這個和父親一起守過錦州的宿將哈哈大笑,恭喜康親王叛賊不足慮,並源源不斷地把更多的百姓驅趕入牙山地區。

今天,張定南張大俠帶着弟子們巡視防區。

傑書離開山東以後,兵力不足的清軍沒有驅趕更多的百姓進山,讓於七的崩潰來得晚了一些。儘管如此,牙山的儲備還是見底了。現在百姓多得已經無法靠山寨容納了,很多人就徬着山寨搭建簡易的帳篷,帶着家人躲在裡面,靠於七每日分發的一點糧食度日。

已經是冬天了,山寨發給這些難民的口糧配給已經減少到了每人每天二兩。每天都有人凍餓而死,張定南從難民營前走過時,一些百姓用明亮的眼睛盯着他——據說越是快餓死的人,眼睛就會顯得越亮。

不遠處一個人衝着張定南一行人磕頭:“給個饅頭吧,把小女領一個走吧。”

跪在這個人旁邊的兩個女孩,一個看上去十二、三歲,另外一個可能也就是八、九歲,她們的頭上都插着草標。她們的母親已經在痛苦中死去,而父親依舊幻想着有一個能讓他女兒吃飽飯的人來領走他的孩子。

昨天中軍帳裡又發生了激烈的爭吵,軍糧已經不可能支持到正月之後,很多山賊都強烈地要求於大俠停止給難民供應糧食。

他們對着於七叫道:“如果好漢們都餓死了,那這些百姓還是活不了。”

在衆人的威逼催促下,於大當家的竟然流淚了,他稱這些百姓都是他的鄉親父老,也是因爲他起兵才受到的牽連,又怎麼能眼睜睜地看着他們餓死呢。

想到這裡,張定南長嘆了一口氣。站在局外人的立場,他很容易看清於七的問題:於七沒有孤注一擲的勇氣,對清廷始終心存幻想;也沒有斷臂求生的狠辣,眼看山窮水盡了,還是沒有殺出去和堵路清軍決一死戰的勇氣。於七的才能只配做一個大俠,除了心性以外,也缺乏軍事能力——於七之所以沒有突圍的勇氣,也是因爲他很清楚,他離開牙山就會戰敗。

不過,若是張定南被換到於七的位置上,他也不敢說自己就能做得比於七好,能夠狠下心吃人,或是練出一支敢死隊去突破清軍的封鎖——不過,張定南覺得自己至少敢去嘗試一下吧。

昨天的會議後,於七宣佈,好漢們的口糧也要加以削減,以圖堅持更長的時間,等待局勢的變化——再拖上幾個月,好漢們恐怕連去嘗試一下的氣力都沒有了。

難道就這樣活活餓死在這裡嗎?

“師父,師父!”正當張定南一籌莫展的時候,突然看到一個親傳弟子滿臉喜色地跑過來,遠遠地就衝着自己大喊:“解圍了!官兵解圍了。”

“什麼?”張定南大吃一驚,心裡不禁又騰起了希望:“難道朝廷真要大赦了,要招安我們了嗎?”

第20節 僞詔(下)第17節 挖坑第43節 續戰(下)第31節 呆仗(下)第7節 變臉(上)第8節 戰備(上)第1節 代售第5節 放棄(上)第6節 疑惑第42節 反擊第30節 威壓(下)第11節 兩全(上)第60節 人心(上)第9節 穴攻第39節 嚮導(上)第42節 升級(上)第40節 入寇(上)第57節 觀感(下)第6節 戰俘第37節 軍火第27節 反攻第14節 亂戰(上)第58節 戰書第68節 混亂(下)第12節 調整(上)第57節 輕取第10節 追逐第35節 捆綁第26節 佈防第38節 奔波第9節 授權(上)第5節 放棄(上)第28節 算計(下)第53節 霸氣(上)第10節 決議(下)第29節 搏鬥(下)第53節 齊射(上)第65節 援助(下)第24節 怒潮(下)第27節 憧憬第20節 廷議第48節 融洽(下)第15節 雙贏第16節 家學第19節 帝國第4節 國民(上)第6節 密議(上)第49節 敗像第2節 VIP第56節 推銷(上)第24節 宣傳第50節 追擊(上)第55節 混戰第54節 議和(上)第36節 宿命(下)第12節 混亂第36節 分攤(上)第15節 戰象(下)第36節 宿命(上)第58節 接觸(下)第55節 壓力(上)第35節 表態第26節 生意(下)第56節 推銷(下)第19節 跋扈(上)第67節 守法(下)第6節 親征(上)第51節 晚宴第9節 問話(下)第30節 成長(下)第41節 難民第30節 變化(下)第5節 退兵第3節 信號(下)第36節 宿命(上)第25節 投奔(下)第59節 議款(下)第16節 攀談(上)第20節 相逢第33節 固執第33節 試探第16節 攀談(上)第26節 觀感第56節 蠱惑第21節 風起(上)第5節 放棄(下)第38節 整頓(上)第23節 援助第42節 中立(上)第38節 包抄第1節 誤會(下)第53節 齊射(上)第61節 未來第41節 爭奪(上)第23節 代理(上)第56節 推銷(下)第48節 失誤第4節 一致(上)地十七節 虛招下
第20節 僞詔(下)第17節 挖坑第43節 續戰(下)第31節 呆仗(下)第7節 變臉(上)第8節 戰備(上)第1節 代售第5節 放棄(上)第6節 疑惑第42節 反擊第30節 威壓(下)第11節 兩全(上)第60節 人心(上)第9節 穴攻第39節 嚮導(上)第42節 升級(上)第40節 入寇(上)第57節 觀感(下)第6節 戰俘第37節 軍火第27節 反攻第14節 亂戰(上)第58節 戰書第68節 混亂(下)第12節 調整(上)第57節 輕取第10節 追逐第35節 捆綁第26節 佈防第38節 奔波第9節 授權(上)第5節 放棄(上)第28節 算計(下)第53節 霸氣(上)第10節 決議(下)第29節 搏鬥(下)第53節 齊射(上)第65節 援助(下)第24節 怒潮(下)第27節 憧憬第20節 廷議第48節 融洽(下)第15節 雙贏第16節 家學第19節 帝國第4節 國民(上)第6節 密議(上)第49節 敗像第2節 VIP第56節 推銷(上)第24節 宣傳第50節 追擊(上)第55節 混戰第54節 議和(上)第36節 宿命(下)第12節 混亂第36節 分攤(上)第15節 戰象(下)第36節 宿命(上)第58節 接觸(下)第55節 壓力(上)第35節 表態第26節 生意(下)第56節 推銷(下)第19節 跋扈(上)第67節 守法(下)第6節 親征(上)第51節 晚宴第9節 問話(下)第30節 成長(下)第41節 難民第30節 變化(下)第5節 退兵第3節 信號(下)第36節 宿命(上)第25節 投奔(下)第59節 議款(下)第16節 攀談(上)第20節 相逢第33節 固執第33節 試探第16節 攀談(上)第26節 觀感第56節 蠱惑第21節 風起(上)第5節 放棄(下)第38節 整頓(上)第23節 援助第42節 中立(上)第38節 包抄第1節 誤會(下)第53節 齊射(上)第61節 未來第41節 爭奪(上)第23節 代理(上)第56節 推銷(下)第48節 失誤第4節 一致(上)地十七節 虛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