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節 才能(上)

根據鄧名和四川同秀才的約定,軍人只要立下足夠的功勳或是服役足夠長的時間就可以退役享受和平的生活,既然如此,八千參與高郵湖之戰的士兵(不包括軍官)都符合退役標準,因爲無論從哪種角度來說,參與擊斃滿清皇帝的行動都算得上是巨大的功勞。

這個規定就是爲了讓士兵不至於在軍中混成老兵油子,讓勇士有機會活着離開軍隊,鼓勵士兵在戰場上做出英勇行爲。因此在解散遠征軍的時候,各級軍官就對他們的部下說明,等他們離開了軍隊後,下次徵召士兵的時候徵兵令就不會再發給他們。

當然,這個不重複徵召也是有限制的,僅限於主動出擊的遠征,如果成都遭到了滿清軍隊的進攻,那麼即便是退役的軍人也會在徵召的名單上;如果退役的軍人移居到別處,就比如敘州吧,當敘州遭到滿清軍隊進攻時,他們也會被當地的軍政長官重新召入軍隊。

在鄧名最初和士兵約定的時候,這個政策受到了同秀才的普遍歡迎和支持,因爲古話有云“好男不當兵”,成都有許多人在軍屯中有遭受壓迫的經歷,他們做夢都希望能擺脫軍隊,擁有自己的財產和土地。

但這次解散軍隊的時候,卻有相當數量的士兵突然不願意離開軍隊了。川軍給士兵的待遇很高,不但有考究的軍裝、退役後的津貼,還能幫忙找老婆,獎金用來購買馬匹外還能剩下很多,萬一受傷致殘還有亭士的崗位等着他們。

因此裁軍才進行了幾天,任堂就跑來向鄧名報告進行不下去了,已經有超過一千名士兵拒絕離開軍隊,其中大部分還是以前的常備軍士兵。來報告的時候,任堂臉上沒有絲毫的不快,相反還顯得有些興奮。和大部分將領一樣,任堂也覺得讓這麼多老兵離開軍隊是對軍事資源的巨大浪費,負責解散軍隊的軍官根本不願意拒絕這些老兵的要求。

不過鄧名不能只從軍事角度考慮問題,養大量的常備軍就意味着更大的財政支出。現在成都以二十萬男丁的力量,承擔三、四千常備軍兵力並不是很輕鬆的負擔,而且這些常備軍的人均花銷極大,不但需要高強度的訓練,而且待遇也遠遠超過清軍的綠營。僅依靠成都的農業產出,這幾千常備軍就能把政府吃窮。

除了常備軍以外,鄧名還推行普遍的五日一操軍訓,這更是耗費巨大的項目,如果不是依靠從江南獲得的大量繳獲,成都政府早就破產了。再算上給軍人的津貼,對鐵匠鋪、馬行的扶持,成都政府在軍事上總的投入遠超過清廷在湖廣、兩江四省之和。據熊蘭和秦修採的計算,成都的軍事類支出與包括長江貿易在內的所有收入持平。如果鄧名想推廣教育,那就只能靠出售繳獲來獲得經費。偏偏鄧名還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教育計劃,熊蘭和秦修採這兩個負責財政的官員都警告鄧名,雖然在江南的收入巨大,但龐大的教育計劃也會在三年之內把成都的儲蓄耗盡,到時候如果成都扶持的工業不能帶來新的稅源的話,財政危機是不可避免的。

雖然鄧名對工商發展後的前景有信心,並認爲長江貿易能夠帶來更多的收入,但他也得提防意外情況。到時候如果迫不得已再發動對江南的戰爭,實在利弊難說,那會導致長江貿易萎縮,而且毫無道理的進攻還會刺激已經向成都妥協的東南各省的督撫。

“如果我們把大量的士兵養在軍隊中,將來說不定會出現很多兵油子,所有的人都想長久的活下去吧。”教育開支鄧名不想砍,福利和軍事開支沒法砍,因此鄧名在擴大軍費支出這個問題上顯得很謹慎:“反正我不能養士兵一輩子,這樣吧,我認爲除了徵召兵外,也可以募兵,但這個兵絕不能一募就是一輩子。”

鄧名拿出的辦法就是合同兵,老兵可以和軍方簽署兩年的合同,到期後續籤,如果士兵想退伍,或是軍方認爲某個士兵懈怠,雙方都可以停止簽署新的合同。

“三年之內,馬行、鐵行應該能夠盈利了,不用我們這樣拼命地扶持了,到時候還能給我們交稅。”鄧名確定了新的募兵規則後,就開始琢磨開源節流的問題:“如果財政不能平衡,就得想辦法擴大長江貿易,迫使湖廣、兩江購買四川的貨物,嗯,市場還不夠大,或許應該想想浙江、福建,甚至儘早地發起對浙江、福建的進攻,迫使他們像兩江和湖廣一樣向我們提供貿易便利。”

……

至於對劉曜、楊有才等人的安排,鄧名也有了初步的設想,他很快宣佈成立一個參議院,劉曜、楊有才等人都進去當議員。暫時這個議院裡只有一羣前青城山軍閥,還加上一個前蒙八旗的統領。這些人不養不行,可是白養着不幹活影響又不太好,鄧名就讓他們去參政院裡領一份閒錢,議論成都的政策——這羣人統統有豁免權,不必擔心成都官員的打擊報復。

在其他人看來,這個議院就是給有功但是沒用的人建立的養老院,豁免權也是酬功的一部分,同時還能肩負一部分言官的工作,算是發揮餘熱了——這也確實是鄧名的用意之一。鄧名一連幾個月甚至大半年地離開成都,劉晉戈、熊蘭他們互相告狀,鄧名也分不清到底是誰理虧,有這幫議員沒事議論幾句,也是一種制衡。這幫議員的工資雖然不少,但因爲解散了一萬個都江堰的屯兵,一萬個納稅人提供的稅金總要比議員們的工資多得多,所以鄧名安慰自己畢竟還是賺了。劉曜那一幫人不用說,成都好幾萬人都曾經是他們的手下;那個蒙古統領也有好幾百個同族人,他們沒有什麼顧忌和擔心,天天在在議院裡指指點點也有助於鄧名瞭解更多的情況。

在成都呆了幾天後,鄧名通過劉晉戈的報告發現,重慶的威脅比他想象得要大。

上次重慶的清軍被明軍打得幾乎全軍覆滅,鄧名以爲清軍會老老實實地退回保寧甚至廣元、漢中去,聽說李國英還有膽子威脅長江航運就夠出乎他意料的。現在得知趙良棟和王進寶居然都不在重慶,根據情報,他們早早就離開重慶了,很可能是回陝西去了。

李國英本人坐鎮重慶,還把兩個大將和手下最有戰鬥力的一支軍隊送走,這說明李國英很可能並沒有對成都死心,兩個大將不呆在急需兵力的重慶,多半是回陝西編練新兵去了。而且還有一條重要的情報,那就是二人走了之後,重慶的兵力依舊在增加,現在雖然只有兩萬左右,但其中多了幾百個滿洲八旗。

李國英拿到的錢肯定不少啊。在漢水流域被郝搖旗和賀珍控制住後,湖廣和江南的物資難以轉運到陝西,重慶位於陸地補給線的盡頭,巨大的運輸損耗,再加上沿途官吏雜七雜八的開支,重慶每消耗一石的補給,可能需要從江南運出十石以上。在趙良棟和王進寶神秘失蹤的同時,重慶的兵力居然還能增加,可見清廷給川陝總督的投入很可觀,而且這幾百個滿洲八旗駐防,表明了攻擊四川是滿清高層的戰略。

在湖廣的時候,張長庚告訴鄧名滿清打算抽調部隊——很可能是從山西抽調部隊去四川助戰,不過不管是張長庚還是鄧名,都沒把這個情報當真。除了經濟代價外,鄧名認爲這可能只是清廷的一個姿態而已,皇帝都被殺了,清廷不放幾句狠話有點說不過去,但真正付諸實行的可能性極小。

“現在看來,說不定北京還不是說着玩的。”鄧名很快就召集了軍官會議,討論重慶的威脅:“說不定北京真想抽調山西綠營入川攻打我們,趙良棟不是練了好久的兵了嗎?算算也差不多可以出動了。”

“可他們到底想怎麼攻打我們呢?”儘管有情報,但將領們仍覺得這個戰略聽上去不可思議:“從重慶沿着長江到敘州,然後逆岷江而上進攻成都?他們這不是來送死嘛。”

放在明末或許可行,那時四川人口稠密,軍隊可以指望從當地獲得補給,只要軍隊保持前進,就不愁找不到新的居民,可以從百姓手中獲得糧食,輔兵的損耗也可以靠抓壯丁來補充。但現在四川每平方公里內的活人不超過一個,糧秣和輔兵的補充完全依靠水路,就憑嘉陵江的水師,他們只要敢出重慶河口一步就是全軍覆滅。

也許清軍打算模仿高明瞻走劍閣的老路,帶上十萬輔兵,不惜代價地一路披荊斬棘過來,還是有機會讓兩、三萬披甲靠近都府的。不過若是清軍打着這個主意的話,他們在重慶屯兵又是爲了什麼?

“不管怎麼樣,我們還是找機會把重慶拿下吧。也沒有必要堅守,毀了重慶的城牆,消滅了嘉陵江水師就行。”鄧名也猜不透北京的想法。如果明軍打算出發去掃蕩浙江、福建,肯定要把主力艦隊和大量的軍隊帶走,拔掉了重慶的清軍,就不用擔心清廷從西面威脅敘州了,成都也可以專心防備清軍走劍閣進行軍事冒險。(未完待續)

第38節 牽制(下)第50節 挫折第10節 爆破第4節 暗示第50節 挫折地十七節 虛招下第55節 俘虜(上)第48節 專利(下)第59節 黃雀(下)第45節 移民第28節 借刀第9節 問話(上)第53節 烈焰第38節 迎敵第56節 推銷(上)第69節 忠臣(下)第1節 秘旨第22節 突破(下)第51節 晚宴第50節 誤判(下)第42節 送行第18節 詔書(上)第9節 問話(下)第36節 分攤(下)第9節 送神(下)第12節 強渡(上)第17節 調查第4節 棟樑第2節 VIP第51節 救援第20節 相逢第37節 等待(下)第7節 出口第1節 代售第38節 整頓(上)第12節 專家第26節 兄弟(下)第44節 退意第46節 戰備(下)第30節 新年第28節 欠條第2節 軟硬(上)第49節 副手(下)第44節 靖難(下)第42節 反擊第30節 新年第49節 風氣(下)第54節 議和(下)第29節 統一(下)第50節 金磚第42節 說客第52節 私心第9節 送神(下)第52節 往事(上)第13節 困獸第13節 提督第36節 否決第38節 奔波第20節 康熙(下)第30節 新年第53節 烈焰第21節 煙霧(下)第19節 跋扈(下)第33節 搜索第44節 退意第43節 風向(上)第14節 亂戰(上)第57節 分贓(上)第53節 齊射(下)第21節 東進(下)第34節 晉王(上)第27節 圍攻(下)第50節 債券(下)第18節 恐怖(上)第42節 反擊第58節 同盟(上)第17節 挖坑第40節 擁立第4節 棟樑第22節 反正第25節 矇蔽第52節 往事(上)第34節 詐降第62節 蠢動(下)第6節 親征(上)第6節 親征(下)第46節 掃蕩第18節 恐怖(下)第50節 誤判(下)第8節 震怒(上)第55節 俘虜(上)第15節 雙贏第55節 死地第46節 計劃第40節 印象(下)第1節 精明(上)第10節 決議(下)第56節 蠱惑第11節 攻勢(上)
第38節 牽制(下)第50節 挫折第10節 爆破第4節 暗示第50節 挫折地十七節 虛招下第55節 俘虜(上)第48節 專利(下)第59節 黃雀(下)第45節 移民第28節 借刀第9節 問話(上)第53節 烈焰第38節 迎敵第56節 推銷(上)第69節 忠臣(下)第1節 秘旨第22節 突破(下)第51節 晚宴第50節 誤判(下)第42節 送行第18節 詔書(上)第9節 問話(下)第36節 分攤(下)第9節 送神(下)第12節 強渡(上)第17節 調查第4節 棟樑第2節 VIP第51節 救援第20節 相逢第37節 等待(下)第7節 出口第1節 代售第38節 整頓(上)第12節 專家第26節 兄弟(下)第44節 退意第46節 戰備(下)第30節 新年第28節 欠條第2節 軟硬(上)第49節 副手(下)第44節 靖難(下)第42節 反擊第30節 新年第49節 風氣(下)第54節 議和(下)第29節 統一(下)第50節 金磚第42節 說客第52節 私心第9節 送神(下)第52節 往事(上)第13節 困獸第13節 提督第36節 否決第38節 奔波第20節 康熙(下)第30節 新年第53節 烈焰第21節 煙霧(下)第19節 跋扈(下)第33節 搜索第44節 退意第43節 風向(上)第14節 亂戰(上)第57節 分贓(上)第53節 齊射(下)第21節 東進(下)第34節 晉王(上)第27節 圍攻(下)第50節 債券(下)第18節 恐怖(上)第42節 反擊第58節 同盟(上)第17節 挖坑第40節 擁立第4節 棟樑第22節 反正第25節 矇蔽第52節 往事(上)第34節 詐降第62節 蠢動(下)第6節 親征(上)第6節 親征(下)第46節 掃蕩第18節 恐怖(下)第50節 誤判(下)第8節 震怒(上)第55節 俘虜(上)第15節 雙贏第55節 死地第46節 計劃第40節 印象(下)第1節 精明(上)第10節 決議(下)第56節 蠱惑第11節 攻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