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節 攻勢(上)

“院會的人今天議論出了什麼嗎?”穆譚每天練兵之餘,就詢問院會的事情。這個議會雖然亂糟糟的,而且人員經常變動,但大家各抒己見,倒是把問題分析得比較透徹。

前幾天敘州的幾個鹽商到成都跑買賣的時候,就在議會裡嚷嚷了一通,等到買賣跑完了,他們就急急忙忙地又回敘州去了,這些商人的流動性造成他們無法一直呆在議會裡履行職責。對於本地的農民來說,現在正好是農閒時期,所以議會周圍總是聚攏着不少本地人,對他們來說這倒是一個很好的普及川西政策的機會。

“現在院會已經達成共識,東南的問題,虜廷的重稅是其一,其二就是禁海令和我們對船隻的徵用。因爲長江航運已經近乎停止,造船廠也都被他們自己關了,所以形勢一塌糊塗。”任堂帶着一絲不屑的語氣說道:“那裡的人就是努力幹活獲利也很少,各種貨物全面減產,甚至影響到我們的貿易了。”在奉節聽到周培公的使者敘述窘況時他就冒出了這個想法,可無論是夔東還是東南督撫都完全沒有意識。鄧名的金磚理論是軍中的共識,所以明軍上下都對商業的重要性有相當的認識

黃梧的禁海令除了包括遷出沿海地區的百姓外,還有一條就是打擊商人,以切斷鄭成功的財源。固然商人中有一部分是鄭成功的關係戶,但還有很多無辜的商人,被扣上了“通鄭”的名義抄家。就是鄭成功的關係戶裡有一些也不是以和鄭成功做生意爲主業,而是抱着有錢就賺的念頭。隨着禁海令在沿海各省的推廣,地方官更進一步擴大了“通鄭”商行的範圍,以此爲藉口,掠奪商人的家產。

現在沿海各省的官府和胥吏正陷入一場狂歡,瘋狂地搶奪着那些沒有背景的商行;而有官府背景的大商人,最典型的莫過於徽商,則遭到了鄧名、蔣國柱和林啓龍的聯手沉重打擊。

“如果院會裡那些商人說得不錯的話,東南的形勢還會繼續惡化下去。等商業完全被毀掉以後,東南的農業和工業也會大步倒退,看來災荒還會繼續蔓延。”穆譚的臉上浮現出一絲憂色。清廷的禁海令就好像是爲了治療手上的膿瘡而砍斷自己的胳膊,但是清廷的元氣大傷,鄭成功也一樣會陷入窘境,如果商業都不存在了,鄭成功的走私也會成問題:“而且這對我們也會有害,等東南的百姓窮困潦倒以後,就買不起我們的鹽和貨物了。如果種棉花、織布都掙不到什麼錢,也就沒有多少人再織絲綢、織棉布,我們想從事商業也沒有貨物了。”

通過議會的討論,川西的百姓現在對這些道理漸漸有了模模糊糊的認識,那些曾經聽鄧名講過金磚理論的退伍軍人,也是政策的義務宣傳員。焦慮之下,已經有農民在議會外高呼要干涉東南的政策,也有人去知府衙門請願,要求知府衙門趕緊拿出對策來。

“如果航運垮了,同秀才們的日子就不這麼好過了!”

“財政收入少了,補貼就會下降,說不定還會提稅,也沒有免費的教育了。”

這些傳言都是從院會流傳出去的,頓時讓成都的百姓義憤填膺。

任堂笑着說道:“他們的媳婦也更不好找了,沾上他們自己的利益,各個人都明白着呢。”

一開始院會的成員是爲了提前準備,讓民衆知道戰爭對他們是有好處的,這樣將來若是進行財政和兵力動員也容易得到百姓的理解;但隨着民間接受了他們的說法,武力干涉的呼聲越來越高,也反過來對院會造成了影響。現在,進行軍事幹涉已經是院會全體成員的共識,每天商議的就是如何幹涉才能讓川西獲得最大利益。

屠殺縉紳來獲得財富的計劃早已經被否決,這樣做只能讓東南變得更貧窮。東南的督撫或許能夠暫時解決燃眉之急,可對川西來說沒有值得一提的好處,反倒會損失潛在的合作者;而幫助江南獲得減稅看起來也不是什麼好主意,雖然對東南有好處,但是東南現在是敵人的領地,川西人看不出幫助東南增強實力對自己有利在何處。

“現在北京在從東南吸血。我們也一樣,不過一種是賦稅手段,一種是貿易手段;東南如果強大起來,固然會增強抗拒北京的力量,但一樣也會增強對我們的抵抗力;還不如就讓東南這樣虛弱下去,反倒會更依賴我們,無法拒絕我們提出的要求。”穆譚複述了院會的一段總結,他認爲這個總結很有道理,歸根結底東南的督撫還是敵人:“今天院會有了個初步計劃,那就是向東南賣船,幫助他們恢復商業。老百姓爲了承擔清廷的賦稅拼命地打零工,如果做出來的東西有銷路,百姓的生活就會好一些,也保證了我們的貨源。我們可以用很便宜的價格收購下來,只要讓勤勞的人不至於餓死或是甩手不幹就可以了。”

“賣船給東南督撫,不是加強了他們的力量麼?”任堂問道。

“院會的意思是,讓蔣國柱、張朝他們成立一些官辦的航運商行,就放在剿鄧總理衙門名下。我們把船賣給這些商行,讓蔣國柱他們用被查封的船廠、失業的船工和內遷的漁民、水手來換。而這些航運商行我們還要有一半的股,我們可以查賬。”

“這倒是個好辦法。”任堂點點頭。對於明軍來說這就是左手賣給右手的關係,而貿易利潤除了用來滿足夔東盟友的需求還能有富裕。這種壟斷的航運不但能維持商業,還能把其中的利潤壓榨一空:“也就是說,除了崇明島的走私外,其它的商運也要握在我們的人手裡?”

“對,名義上是在剿鄧總理衙門下面,但必須由院會來任命一個總辦,收多少稅都由我們說了算,如果蔣國柱和張朝膽敢不同意……”

“就讓他知道我們的厲害。”任堂冷笑一聲:“夔東不是想打仗麼?這回他們就有用武之地了。”

隨着院會的召開,鄧名的很多政策在成都內部變得再也不是秘密,連川西和兩江的好多協議也都在院會上被捅了出來,讓剛剛來到成都的山西人驚愕不已。蒙古人更是聯想起了高郵湖一戰的種種離奇之處。不過這時沒有無線電,就算是成都盡人皆知的秘密,也傳不出四川。而任堂等人對此也持無所謂的態度,蔣國柱他們是敵人,就算真倒黴了也沒什麼心疼的,但院會要做出正確的決策,就必須知道這些正確的情報。

在這個計劃大綱的基礎上,院會又進行了一些修改,最後以鄧名的名義正式下令給成都和敘州知府衙門,要求進行全面動員,會合夔東盟軍進攻江南。

給軍方的授權是:首先,如果蔣國柱或是張朝拒絕參議院和帝國議會的決議,那軍方有完全的自由採取任何必要的行動;如果兩江督撫同意了院會的決議,那帝國軍隊可以攻打山東、浙江沿岸,協助被迫遷海的水手來到成都。其次,對山東和浙江的攻擊應該給予兩江補償,保證知情識趣的兩江督撫避免成爲清廷的關注重點,而且讓他們分享戰利品,有助於他們心甘情願地協助明軍的工作。

動員令下達後,成都大批同秀才踊躍報名,敘州也是一樣,最後明軍一共動員了五萬人,比預計的人數要多出一倍到兩倍。

這是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動員。以前鄧名需要向士兵們許諾各種好處,這次動員的經費在以前大概也就能夠動員不到兩萬人,而現在卻動員了五萬人。軍銜最高的李星漢被任命爲遠征軍的總指揮,周開荒留守,穆譚和任堂隨行。

說起這次動員的效率,明軍的軍官們都滿懷得意:“現在同秀才都明白了此戰事關他們以後的生活。院會還向兩江督撫提出要求,要協助明軍的相親活動。”

既然能夠動員這麼龐大的軍隊,參議院就不願意讓夔東盟軍參戰了,而是向委員會提出一個補償協議:夔東軍負責在川西大軍離開四川的時候鉗制重慶,而川西軍隊會補貼他們的開支。

得知此事後,劉體純他們進行了一通緊急商議。鄧名不在的時候,川西竟然能夠動員大軍出戰讓夔東諸將喜出望外,他們也知道計劃修改得大變樣,川西人願意用更可靠的部隊來進行軍事行動。而重慶的威脅是客觀存在的,最後經過商議,劉體純表示夔東聯軍將開到重慶附近進行監視,不過他聲稱若是夔東軍能攻下重慶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威脅,那川西應該承擔所有額外的軍費,並給更多的津貼。

川西方面考慮了一下,同意了委員會的要求。此時袁宗第終於後悔了,也宣佈加入委員會,宣佈參與對重慶的圍攻——如果是夔東軍攻下了重慶,那袁宗第有把握要到這座城市的統治權,畢竟沒有比他距離重慶更近的人了。

第56節 離去第13節 勇氣(下)第54節 權變(下)第51節 晚宴第45節 鍊金(下)第18節 恐怖(上)第21節 煙霧(下)第45節 隊友(上)第40節 打賭第47節 贖買(下)第26節 兄弟(中)第39節 哨探第11節 事變第62節 蠢動(上)第54節 議和(上)第3節 說服第25節 投奔(上)第11節 事變第10節 負責(上)第16節 家學第56節 突擊第16節 龍騎(上)第55章 山崩第39節 都府第25節 印象第6節 密議(下)第44節 中介第47節 證據(下)第35節 捆綁第26節 反覆第6節 親征(下)第60節 約法第36節 修路第34節 攻勢第12節 圍困(下)第40節 印象(下)第59節 安撫第19節 忠心(上)第27節 圍攻(下)第37節 立碑第41節 遭遇(下)第13節 天明(上)第49節 敗像第24節 內憂(上)第34節 問候(下)第32節 爭奪(上)第31節 佯攻(上)第44節 退意第49節 副手(下)第66節 加入(上)第17節 挖坑第5節 放棄(上)第11節 攔截第41節 爭奪(下)第60節 人心(下)第26節 兄弟(上)第57節 輕取第64節 平息(上)第34節 晉王(上)第9節 送神(下)第42節 說客第11節 事變第27節 圍攻(中)第51節 保衛(下)第11節 事變第16節 龍騎(下)第8節 震怒(上)第57節 夜戰(上)第11節 攔截第40節 泥潭(下)第21節 東進(上)第13節 天明(下)第54節 霸氣(下)第60節 烽火第6節 事變(下)第38節 整頓(上)第4節 推薦(上)第45節 鍊金(上)第4節 生變第28節 借刀第7節 出口第38節 迎敵第12節 圍困(下)第6節 事變(上)第24節 怒潮(上)第16節 甕中第18節 激戰第25節 駭浪(上)第29節 功名第16節 龍騎(下)第60節 管轄第5節 重整(下)第27節 反攻第41節 阻擊第45節 南下第51節 詐敗第37節 刺客第3節 信號(上)第45節 合作第54節 議和(上)
第56節 離去第13節 勇氣(下)第54節 權變(下)第51節 晚宴第45節 鍊金(下)第18節 恐怖(上)第21節 煙霧(下)第45節 隊友(上)第40節 打賭第47節 贖買(下)第26節 兄弟(中)第39節 哨探第11節 事變第62節 蠢動(上)第54節 議和(上)第3節 說服第25節 投奔(上)第11節 事變第10節 負責(上)第16節 家學第56節 突擊第16節 龍騎(上)第55章 山崩第39節 都府第25節 印象第6節 密議(下)第44節 中介第47節 證據(下)第35節 捆綁第26節 反覆第6節 親征(下)第60節 約法第36節 修路第34節 攻勢第12節 圍困(下)第40節 印象(下)第59節 安撫第19節 忠心(上)第27節 圍攻(下)第37節 立碑第41節 遭遇(下)第13節 天明(上)第49節 敗像第24節 內憂(上)第34節 問候(下)第32節 爭奪(上)第31節 佯攻(上)第44節 退意第49節 副手(下)第66節 加入(上)第17節 挖坑第5節 放棄(上)第11節 攔截第41節 爭奪(下)第60節 人心(下)第26節 兄弟(上)第57節 輕取第64節 平息(上)第34節 晉王(上)第9節 送神(下)第42節 說客第11節 事變第27節 圍攻(中)第51節 保衛(下)第11節 事變第16節 龍騎(下)第8節 震怒(上)第57節 夜戰(上)第11節 攔截第40節 泥潭(下)第21節 東進(上)第13節 天明(下)第54節 霸氣(下)第60節 烽火第6節 事變(下)第38節 整頓(上)第4節 推薦(上)第45節 鍊金(上)第4節 生變第28節 借刀第7節 出口第38節 迎敵第12節 圍困(下)第6節 事變(上)第24節 怒潮(上)第16節 甕中第18節 激戰第25節 駭浪(上)第29節 功名第16節 龍騎(下)第60節 管轄第5節 重整(下)第27節 反攻第41節 阻擊第45節 南下第51節 詐敗第37節 刺客第3節 信號(上)第45節 合作第54節 議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