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節 權變(下)

鞏焴給鄧名講的理論,是古往今來顛撲不破的那套深根固本之法:“崇禎十四年,平章建議闖王經營河洛以取天下,在平章的協助下,皇上理河道、駐官吏、撫流民,本欲串聯河洛、荊襄以爲根本。但孫傳庭三次進入河南屠戮百姓,等開封的洪水過後更是毀得徹底,兩年辛苦皆成泡影。無奈之下,下只得留袁將軍偏師去襄陽,主力退往陝西。放棄西安以前,平章和老夫分手時,曾痛恨不已地自責說誤了皇上的大事,開封大水後應該全體下荊州蒐羅船隻,順流而下克武昌,直取南京爲根本的,從一開始就不該建議皇上來陝西這個貧瘠的地方。至於燕京大敗後,讓袁將軍放棄湖廣回師北方,更是錯上加錯。”

進入陝西后,李自成和牛金星幾乎是一刻不耽擱地全力恢復生產,每到一個地方就向難民宣傳三年免徵的政策,連最偏僻的深山老林也不放過。當年就有大批的流民返鄉。榆林戰役一邊進行的時候,順軍還在一邊修整明廷已經二十年沒有修整過的陝西水利。東征開始後,西安委派的地方官也都竭盡全力地恢復生產。順軍所到之處,逃難到山中的百姓扶老攜幼回鄉生產,以致陝西、山西的縉紳都說闖軍到了以後海清晏平,十數年寸步難行的道路上,突然流民一下子都消失不見;拋荒十餘年的陝西、山西的土地,在永昌元年被大量地耕種出來。當時李自成尚未遭遇燕京之敗,西北士人大都認爲這昭顯了大順的新朝氣象。

正因爲如此,牛金星、鞏焴都認爲他們已經在內政上做得相當出色了,即使再努力,也不可能幫助李自成在幾個月內就獲得對抗滿清全部壓力的國力。所以牛金星自然而然地從最初的戰略開始反思。不過這個戰略鄧名聽得有點耳熟,仔細一琢磨好像和他前世洪秀全的那套說法有點類似。

“平章當時嘆氣連連,稱他總覺得陝西出精兵,有了精兵何愁拿不下糧倉?只因爲思慮不周以致鑄成大錯。”

聽到這裡鄧名終於確定無疑,牛金星因爲入陝西的路線失敗,所以琢磨出了一條類似洪秀全的路線。巧的是,好像很多人都認爲洪秀全的錯誤就在於只取東南財富,而沒有北上陝西獲取西北的精兵。

鄧名想安慰鞏焴一番,就說道:“就是當時直下江南,也未必就一定能成功。”

“國公說得不錯。”出乎鄧名意料的是,鞏焴立刻表示贊同:“這十幾年來,老夫在陝西反覆思量,覺得平章的策略依舊有很大的問題。南京堅城難下,就算僥倖得手,主力也會被牢牢釘在城裡——因爲總不能再把這座城市還給明廷吧?全軍沿着長江一字排開,處處都要分兵留守,攻取周圍的浙江、湖廣都未必拿得出多少人馬來,很可能陷入拉鋸苦戰,四面受敵。唯一的好處或許就是能夠切斷漕運。可是看看鄭家的實力,明廷改成海運,鄭家還是所得不多。”

要是明軍採用曾經在河南使用的辦法,深入闖營統治區燒殺搶掠,那闖營是不是能在東南建立一個比陝西穩固的根基也很難說。鞏焴甚至認爲,明軍會變得更有進攻的慾望:“秦、晉之兵對攻入河南並不是特別有興趣,就是因爲河南太窮。皇上和平章經營兩年,勉強結束了河南遍地流民的景象,官兵來了,除了抓百姓熬油,也沒有什麼可搶的。但如果皇上在南京周圍建立基業,四面八方的官兵勢必蜂擁而來,就是前面的人屢戰屢敗,恐怕也打消不了後面的人來搶掠一番的慾望,把東南打成一片白地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那鞏老先生現在的看法是什麼?”

“孫可望的辦法其實很好,”原來鞏焴認爲孫可望這條路纔是正確的坦途:“雲貴後顧無憂,地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一步一個腳印地打出去,纔是正途。當初皇上要是先來這裡就好了。”

至於鄧名的川西,鞏焴認爲也不錯,和滇黔有相似之處:“皇上才入西安,就設防禦、守道之職,專門管理追贓、授田、治水、三年免徵,與在河南時做的一樣;國公在成都這裡也是治水、授田、輕稅,取湖廣之財輔助難民。可惜皇上沒有國公這麼多錢,更沒有三年的時間。可見這個辦法是要看地方的,能用在川滇黔,不能用在陝西、河南,不是距敵太近,就是有人掘河。國公能意識到培養根本的重要,就很了不起了。將來川西經營好了,對國公來說,就會是漢太祖的關中,漢光武的河內。”

鞏焴的話讓鄧名感到一絲不安。因爲他突然想起吳三桂也是據滇黔爭天下,最後同樣是因爲經濟不堪持久而垮臺。可見若是沒有鄭成功、張煌言在東南牽制清軍,僅靠西南還是很危險的。

這個教訓鄧名當然無法對鞏焴說明,不過他心裡也暗暗打定了主意:“事不宜遲,我需要趕快和延平郡王聯絡。他已經拿下臺灣了,現在不知道是不是要去打呂宋?如果要打呂宋就應該趕快,看看我是不是也能幫上什麼忙;要是暫時不打,就要設法重返福建,或是幫助張煌言在浙江大陸上取得一個根基——雖然現在湖廣、東南的形勢以及長江的航運情況,和吳三桂起兵時不完全相同,但給清廷多加一個牽制總是有備無患的事。還有山東,實在不行我們就掏腰包彌補上虧空,趕緊出兵,別讓清廷把於七鎮壓了下去。”

鞏焴接着又奉勸鄧名千萬要戒驕戒躁:“皇上就是艹之太急。陝西、湖廣明明纔開始經營,連第一年的收穫都還沒得到,就一口氣走到了燕京城下——固然有軍餉的原因,負擔越來越重,但也是因爲太順利了,皇上覺得路太好走,所以就沒有慎重地考慮什麼時候該停下腳步。國公四年來也是一帆風順,而老夫現在覺得,想要爭奪天下,最關鍵的是要耐得住寂寞。吳三桂比皇上耐得住姓子,所以山海關一仗他贏了,皇上輸了。吳三桂是一個現成的例子,燙手的東西,再誘人也要忍住,”

今天鞏焴算是把這麼多年的反思統統倒出來了,接着就開始討官:“國公不是要找個四川巡撫嗎?乾脆就給老夫吧。老夫不想回書院教書了,看見蒙小子那張面孔就有氣。”

鄧名笑道:“那個巡撫有什麼意思?就一個打掃的工人,還不如書院的教授。”

“可是老夫在夔東那邊說得上話,劉晉戈、袁象這兩個小子老夫也壓得住他們。”鞏焴知道,那個巡撫衙門充其量就是一個調解部門,實權都握在知府衙門的手裡:“將來國公勢必還要和夔東衆將打交道,搞不好又會鬧出什麼糾紛來,有老夫坐鎮這個巡撫衙門,他們就不會疑神疑鬼,以爲國公有猜忌之心;要是誰不識好歹,老夫也能把他們罵回去。”

鄧名知道鞏焴是想爲自己穩固後方,團結周圍的盟友,不過這實在是一個費力不討好的位置,而且也幾乎沒有任何權力:“這恐怕是屈才了。”

“若是放在二十年前,那當然是屈才了;放在十年前更是屈才了。老夫文武全才,若不能出將入相,老夫也懶得伺候。可現在不同了,老夫已經七十了,雖然身體不錯,但也沒法跟着遠征了;整曰艹勞政務,精力也不夠用了。這個有名無實的巡撫正好適合我。”

“既然鞏老先生堅持,”鄧名覺得對方說得也是,就打算答應下來:“那我就……”

“且慢!”鞏焴猛地推出手掌,攔住了鄧名下邊的話:“你打算委任老夫爲四川巡撫嗎?你以什麼身份把這個職務委任給老夫?”

“這……”鄧名幾年來就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反正文安之事後都會認可:“自然是文督師的名義。文督師奉旨督師四川、湖廣、河南的軍務錢糧,任命一個巡撫自然是份內的事。”

“老夫爲何要用一個名義呢?直接讓文督師給我這個職務不就得了。”鞏焴提醒鄧名他本來就打算去奉節一趟,那麼他就趁着這個機會,直接向文安之要這個官好了:“事急從權,如果只是舉手之勞,那根本沒有從權的必要。”

鄧名主要是覺得鞏焴再跑一趟奉節未免太辛苦。像鄧名這種年輕人,哪怕再累,睡一覺就又是精神百倍。可文安之、鞏焴這樣年齡的老人,顛簸一場下來,就要很久才能從疲勞中恢復。

“文督師是天啓年的進士,比老夫還要長上幾歲,我們大概有三十年沒見過了,肯定是要敘敘舊的。總不能讓文督師來成都看老夫吧?”鞏焴卻是不以爲然:“我已經到川西這麼久了,文督師想必也早就知道,說不定已經在生氣老夫還不去見他了。”

鞏焴說走就走,打算明天搭乘一條船去奉節。既然他說一定要去和文安之敘舊,那鄧名也沒有繼續阻攔的理由。

離開川西常備軍統帥部的時候,鞏焴告訴鄧名他明天一早直接走人,就不來和鄧名告別了,也省兩步路。

“文安之和我都是七老八十的人了,早就該去頤養天年了。可你們這些年輕人遲遲不能變成擎天大柱,不能頂住這片天不讓它塌下來,我們又怎麼敢鬆勁、撒手呢?”和鄧名告辭後,鞏焴在心裡默默祈禱着:“蒼天再給我幾年時間吧,也再給文安之幾年吧,讓我們再送鄧小兒一程。”

第64節 平息(下)第52節 登陸(下)第1節 精明(下)第51節 緊俏第20節 康熙(上)第12節 調整(下)第44節 失蹤第4節 暗示第45節 突破(下)第53節 霸氣(上)第31節 佯攻(下)第67節 守法(下)第1節 轉運第4節 國民(上)第23節 代理(上)第56節 推銷(下)第46節 接觸第50節 金磚第19節 忠心(下)第3節 壓力(下)第1節 交換第35節 捆綁第36節 分攤(下)第25節 投奔(中)第4節 棟樑第31節 裁軍(上)第55節 死地第51節 保衛(上)第51節 夢想(上)第24節 整訓(上)第18節 詔書(下)第13節 困獸第34節 問候(下)第29節 統一(下)第50節 追擊(上)第31節 大敵(上)第36節 宿命(下)第28節 戰報第35節 會面(下)第23節 代理(下)第33節 試探第14節 應對第44節 夾擊(下)第33節 唐王第23節 臨陣第57節 夜戰(上)第36節 備戰第15節 朋友第33節 問策(下)第6節 密議(上)第7節 出口第49節 風氣(上)第56節 宣戰(上)第56節 推銷(上)第7節 演變(上)第26節 生意(上)第5節 潤滑第33節 問策(下)第51節 晚宴第41節 阻擊第26節 判斷(下)第15節 雙贏第5節 退兵第45節 鍊金(下)第26節 判斷(上)第14節 亂戰(下)第43節 靖難(上)第14節 強攻(上)第29節 搏鬥(下)第53節 霸氣(上)第55節 死地第27節 派系(上)第50節 誤判(下)第34節 問候(上)第36節 方向(下)第10節 鎖喉(下)第28節 戰報第21節 追兵第49節 昆明第2節 軟硬(上)第23節 代理(上)第31節 呆仗(下)第25節 捷報第37節 干涉(上)第59節 助剿第26節 判斷(上)第46節 計劃第47節 情報(上)第8節 震怒(下)第56節 離去第13節 天明(下)第24節 整訓(上)第11節 優待第48節 潛逃第51節 夢想(下)第36節 備戰第44節 退意第45節 處置第52節 往事(下)第52節 往事(下)
第64節 平息(下)第52節 登陸(下)第1節 精明(下)第51節 緊俏第20節 康熙(上)第12節 調整(下)第44節 失蹤第4節 暗示第45節 突破(下)第53節 霸氣(上)第31節 佯攻(下)第67節 守法(下)第1節 轉運第4節 國民(上)第23節 代理(上)第56節 推銷(下)第46節 接觸第50節 金磚第19節 忠心(下)第3節 壓力(下)第1節 交換第35節 捆綁第36節 分攤(下)第25節 投奔(中)第4節 棟樑第31節 裁軍(上)第55節 死地第51節 保衛(上)第51節 夢想(上)第24節 整訓(上)第18節 詔書(下)第13節 困獸第34節 問候(下)第29節 統一(下)第50節 追擊(上)第31節 大敵(上)第36節 宿命(下)第28節 戰報第35節 會面(下)第23節 代理(下)第33節 試探第14節 應對第44節 夾擊(下)第33節 唐王第23節 臨陣第57節 夜戰(上)第36節 備戰第15節 朋友第33節 問策(下)第6節 密議(上)第7節 出口第49節 風氣(上)第56節 宣戰(上)第56節 推銷(上)第7節 演變(上)第26節 生意(上)第5節 潤滑第33節 問策(下)第51節 晚宴第41節 阻擊第26節 判斷(下)第15節 雙贏第5節 退兵第45節 鍊金(下)第26節 判斷(上)第14節 亂戰(下)第43節 靖難(上)第14節 強攻(上)第29節 搏鬥(下)第53節 霸氣(上)第55節 死地第27節 派系(上)第50節 誤判(下)第34節 問候(上)第36節 方向(下)第10節 鎖喉(下)第28節 戰報第21節 追兵第49節 昆明第2節 軟硬(上)第23節 代理(上)第31節 呆仗(下)第25節 捷報第37節 干涉(上)第59節 助剿第26節 判斷(上)第46節 計劃第47節 情報(上)第8節 震怒(下)第56節 離去第13節 天明(下)第24節 整訓(上)第11節 優待第48節 潛逃第51節 夢想(下)第36節 備戰第44節 退意第45節 處置第52節 往事(下)第52節 往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