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節 權變(上)

“是的。”以鞏焴的資格、年紀,是很少會對一個人這麼長篇大論地談上半天的,尤其是對鄧名這麼一個年輕人:“一開始老夫以爲國公是皇上之後,是覺得國公和皇上有很多類似之處,皇上重諾守信,非常少見,可惜重諾守信不能給爭天下帶來什麼好處啊。在聽說國公的事之前,老夫甚至認爲根本是有害無利。”

亂世正常的行爲是言而無信,吳三桂、左良玉這些武將如此,洪承疇、孫傳庭這些文官食言而肥也是家常便飯,崇禎皇帝出爾反爾同樣是平常事,其他的義軍領袖詐降的次數和帝王將相的反覆一比,都是小巫見大巫了。

不過這時還沒有人把車廂峽詐降的事情扣在李自成頭上,車廂峽直接經手人陳奇瑜的奏章上沒提李自成,參與者陝西巡撫練國策也在奏章上點明詐降的人是張獻忠、蠍子塊等人,所以鞏焴說李自成言而有信鄧名也無法反駁。

“皇上不夠心狠手辣。韃子入關後,縱兵屠城洗劫,一下子就贏得了降軍的支持,還安撫好了那些將領;當初已經知道姜鑲心懷叵測,但皇上卻沒有狠下心坑了降兵,以致在太原又敗得那麼慘;反正都火併了羅汝才了,直接併吞其軍、誅盡其子侄纔對,可皇上又後悔、內疚了,最後竟然讓羅汝才的兒子繼續執掌其軍。自古以來,豈有這麼統一事權的?皇上明明是要爭天下的,但總是會不由得心軟,常常讓我們這些臣子看得心焦,覺得這還真是婦人之仁。國公你的行事也類此。這次老夫自夔東來,就聽說重慶之戰後,你不但不趁機用糧餉要挾,讓夔東衆將俯首聽命,反倒給錢給糧,還都是白給的!”說到這裡,鞏焴的音調漸漸提高了:“國公你要是皇上後人也就罷了,老夫不會說什麼,可你偏偏不是,難道你不知道這是坐失良機,把奪取權柄的機會白白放過嗎?”

鄧名苦笑一聲:“衆將並肩抗虜,大敵未滅,如何能自相殘殺。”

“難道國公就不知道人無害虎意,虎有傷人心嗎?”鞏焴的聲音提得更高了:“就好像吳賊這樣的,國公怎麼知道別人心裡是怎麼想的?”

“難道鞏老先生還要爲此責備我嗎?”鄧名反問道,他很清楚鞏焴對闖營的感情:“既然老先生如此恨鐵不成鋼,當初又爲何要輔佐闖王,今日又爲何要提醒我呢?”

“雖然知道你們這不是爭天下的正道,但還是忍不住希望你們這樣的人能夠成功。”鞏焴面露慘然之色:“國公知道,老夫曾經辭去了崇禎給的官,後來崇禎徵老夫爲河南巡撫時,也堅辭不就——老夫在河南爲官,見到的官府聚斂就不必再多說了;流民轟起,四方官兵來圍剿時的情況更是慘絕人寰,明軍竟然拿河南的百姓熬油,稱之爲兩腳羊油,受苦者一時未死哭號,官兵在旁邊拍手稱快……”鞏焴邊說邊是悲嘆:“老夫中了進士後,本來一心想着上報皇恩、下安黎庶,看到衙門前的戒石上刻着‘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這十六個字的時候,肅然警醒,生怕自己的品行不端,給朝廷和自己招惹災禍。可現在想想,最該看看這十六個字的,難道不是崇禎皇帝嗎?所以雖然皇上的心軟,但老夫卻實在不願意給那些心如鐵石的君王效力。至於韃子更不必提,要是老夫能屈身侍奉韃子,當初又何必辭了崇禎皇帝的官?現在皇上不在了,老夫覺得若是國公萬一能成功,那麼百姓的生活也許能好些吧,至少國公狠不下這個心來。”

鄧名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鞏焴,而對方還在繼續說下去:“老夫覺得國公確實有點像先主,現在已經據有了半個四川和荊州,少了一個漢中但多了一個襄陽。等取得川北後,和全盛士時期的蜀漢就差不多了。不過國公應該知道,即使先主人稱有太祖之風、英雄之器,也曾做出過偷襲劉璋這樣背信棄義的事來。國公好像也常常以漢太祖自比,對吧?”

“我明白鞏老先生的意思,不會在關鍵時刻被小節束縛的。”聽到這裡鄧名微微一笑。

“那就好,唉,那也不好。”鞏焴頗爲矛盾地嘆息道:“老夫就怕國公關鍵時刻放不下這些顧慮,下不了狠心,那樣國公就可能前功盡棄;可若是國公變得和韃子、大明的文武一樣,那對百姓仍是一場災禍。”不過很快鞏焴就從這種情緒中解脫出來,雙目重新變得有神,目光炯炯地看着鄧名:“現在就有一處需要國公權變之處!”

“什麼事?”

“國公不是皇上之後,對吧?”

“當然不是,老先生怎麼又問一遍?”

“罷了,老夫也覺得國公確實不是,但老夫希望國公不要對夔東衆將否認這一點。”鞏焴說出了他的要求。

“這不好吧,同袍之間,應該開誠佈公。”自從得知鞏焴對自己身份的猜測後,鄧名就琢磨着要找機會和袁宗第他們說個明白。

“不然!現在說這個不合時宜,如果國公不是皇上之後,夔東很多人拿國公東西的時候就不會心安理得,就會疑神疑鬼。而如果他們誤以爲國公是皇上之後,那很多事就好辦了。”鞏焴已經打定了主意,要對夔東衆將大肆宣揚鄧名就是千真萬確的李自成之後。就說當初闖軍退出西安的時候,李自成委託女教授鄧太妙照顧幼子——這個幼子是李自成與一個秦王府的宮女生的。後來鄧太妙被范文程收去,好像還輾轉落入了多鐸之手——反正鞏焴打算“回憶”起確實有這麼個秦王府的宮人,更認出了鄧名的信物:“等國公平定天下後,國公去給袁宗第、劉體純還有小老虎磕頭道歉老夫都不攔着你。但現在,國公願意爲了驅逐韃虜的大業,暫時默認嗎?”

鞏焴說他不會鬧得滿城風雨,只是讓夔東衆將都心裡有數就是,還會讓他們幫助保密,以免永曆、晉王和閩、浙那邊鬧騰起來。

見鄧名遲遲不答應,鞏焴生氣地叫道:“等天下平定了,老夫陪着國公一起去給他們磕頭認錯好了。”

“不敢,不敢。”鄧名連忙說道。

“那國公是同意了?”

“嗯,”鄧名艱難地點點頭:“將來我去給虎帥他們磕頭認錯好了。”

“好,那老夫還有一事,也需要國公權變通融。”鞏焴精神一振,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還有什麼事?”

“奉節的文督師,是不是認爲國公是什麼唐王之後?”

“是有這麼回事,不過我好幾次極力否認……”

“那麼,還請國公默認了吧。老夫過幾天就要去趟奉節,到時候就說老夫也認出來,國公肯定就是唐王之後。”鞏焴理直氣壯地說道:“委屈國公一下,不過這也不算認親,只是不否認就可以了。”

“爲了驅逐韃虜的大業!”見鄧名又開始發楞,鞏焴再次提高聲音嚷起來。

“好吧,我回頭也去給文督師磕頭認錯。”

“好。”鞏焴滿意地捋了一下鬍子,一副高興的模樣:“皇上當年要是能像國公這樣從諫如流……唉,不提了。老夫還有一個不情之請,希望國公事急從權。”

“還有!?”鄧名驚叫起來。

“正是,老夫聽說有人誤認爲國公爲三太子,比如陝西那邊就有不少類似的傳聞,虜廷甚至專門下詔……”

“又要爲了驅逐韃虜的大業嗎?”鄧名不等鞏焴說完,就打斷了他:“老先生到底想爲我認多少個爹?”

“又不是認主歸宗,只是不否認罷了。不過國公說得極是,這正是爲了驅逐韃虜的大業。”

“好吧。”鄧名覺得反正都答應了兩樁了,也不多欠這一樁了。

“國公果然是虛心納諫,將來必能成爲一代英主,”鞏焴笑眯眯的誇獎了一句,就好像是往聽話的小孩子嘴裡塞了一顆糖:“老夫還聽說,湖廣那邊有人誤認爲國公是福王之後,福王雖然名聲不是很好,但反正也不是真的認親……”

“只要不否認就可以了?”鄧名用略帶挖苦的口氣反問道。

“國公高見。”鞏焴隨手又塞了一顆糖過來:“將來驅逐韃虜,光復中原不是問題。”

“接下來呢?”對方的態度讓鄧名哭笑不得,不過鞏焴是個七十的老者,就算他有點倚老賣老,用對付小孩子一樣的態度對付自己,鄧名也生不出氣來:“是不是該輪到蜀王了,四川這邊還挺流行的。”

“還有這事?”這次輪到鞏焴驚叫了一聲:“這事老夫尚未聽說,國公快爲老夫細細道來。”

鄧名沉默片刻,緩緩開口,悔恨不已地說道:“果然是:福禍無門,惟人自召。”

“國公此言差矣!”鞏焴爽朗地哈哈大笑起來:“老夫現在不知道,是因爲來川西的時日尚短,又忙着收拾蒙正發那個小兒。國公就是今日不提,難道老夫還能一世都不知道嗎?”

(未完待續)

第21節 風起(上)第65節 援助(下)第69節 忠臣(下)第16節 甕中第50節 追擊(上)第34節 問候(上)第36節 備戰第35節 會面(上)第5節 協作(下)第39節 衝突(下)第45節 鍊金(上)第14節 初捷第42節 升級(下)第32節 奉節第28節 人心第32節 吐哺第18節 對手第36節 分攤(下)第8節 震怒(上)第15節 攻防第37節 干涉(上)第26節 生意(上)第13節 天明(下)第55節 俘虜(下)第58節 接觸(下)第26節 兄弟(中)第55節 混戰第4節 國民(下)第30節 劍閣第44節 條約(下)第41節 爭奪(上)第9節 送神(上)第5節 重整(上)第43節 挫折第40節 入寇(下)第36節 備戰第30節 成長(上)第4節 棟樑第36節 宿命(上)第18節 登陸(上)第54節 投機(下)第17節 挖坑第55節 混戰第17節 衝擊(下)第1節 秘旨第7節 仲裁(下)第24節 洞悉第15節 出降(下)第6節 魯王第10節 鎖喉(下)第30節 成長(上)第7節 仲裁(下)第1節 精明(下)第65節 援助(上)第6節 密議(上)第52節 往事(上)第2節 軟硬(下)第3節 壓力(上)第37節 干涉(下)第24節 內憂(上)第44節 失蹤第27節 圍攻(下)第9節 問話(上)第49節 坦承第19節 感慨(上)第49節 敗像第42節 升級(下)第2節 軟硬(上)第14節 算賬第28節 戰報第5節 協作(下)第23節 波瀾(上)第57節 輕取第66節 加入(上)第57節 分贓(上)第54節 權變(上)第23節 波瀾(上)第48節 打賭第22節 退讓(下)第5節 退兵第69節 忠臣(下)第63節 黃雀(上)第12節 強渡(下)第4節 暗示第4節 平衡第29節 功名第60節 爭奪(下)第30節 威壓(下)第8節 戰備(上)第57節 觀感(下)第53節 慘痛(下)第40節 登陸第17節 政策(下)第17節 調查第44節 靖難(下)第12節 強渡(上)第27節 派系(上)第27節 反攻第1節 轉運第50節 誤判(上)
第21節 風起(上)第65節 援助(下)第69節 忠臣(下)第16節 甕中第50節 追擊(上)第34節 問候(上)第36節 備戰第35節 會面(上)第5節 協作(下)第39節 衝突(下)第45節 鍊金(上)第14節 初捷第42節 升級(下)第32節 奉節第28節 人心第32節 吐哺第18節 對手第36節 分攤(下)第8節 震怒(上)第15節 攻防第37節 干涉(上)第26節 生意(上)第13節 天明(下)第55節 俘虜(下)第58節 接觸(下)第26節 兄弟(中)第55節 混戰第4節 國民(下)第30節 劍閣第44節 條約(下)第41節 爭奪(上)第9節 送神(上)第5節 重整(上)第43節 挫折第40節 入寇(下)第36節 備戰第30節 成長(上)第4節 棟樑第36節 宿命(上)第18節 登陸(上)第54節 投機(下)第17節 挖坑第55節 混戰第17節 衝擊(下)第1節 秘旨第7節 仲裁(下)第24節 洞悉第15節 出降(下)第6節 魯王第10節 鎖喉(下)第30節 成長(上)第7節 仲裁(下)第1節 精明(下)第65節 援助(上)第6節 密議(上)第52節 往事(上)第2節 軟硬(下)第3節 壓力(上)第37節 干涉(下)第24節 內憂(上)第44節 失蹤第27節 圍攻(下)第9節 問話(上)第49節 坦承第19節 感慨(上)第49節 敗像第42節 升級(下)第2節 軟硬(上)第14節 算賬第28節 戰報第5節 協作(下)第23節 波瀾(上)第57節 輕取第66節 加入(上)第57節 分贓(上)第54節 權變(上)第23節 波瀾(上)第48節 打賭第22節 退讓(下)第5節 退兵第69節 忠臣(下)第63節 黃雀(上)第12節 強渡(下)第4節 暗示第4節 平衡第29節 功名第60節 爭奪(下)第30節 威壓(下)第8節 戰備(上)第57節 觀感(下)第53節 慘痛(下)第40節 登陸第17節 政策(下)第17節 調查第44節 靖難(下)第12節 強渡(上)第27節 派系(上)第27節 反攻第1節 轉運第50節 誤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