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節 夜戰(上)

康熙三年、永曆十九年底,清廷發起了對川北的攻勢。轉年年初就遭到了空前的慘敗,此後就徹底喪失了對南方的軍事威懾權。

以楊在楊大學士爲首的大明中央朝廷,隨即以永曆天子的名義要進一步給鄧名加官進爵。鄧名謝絕了晉升他爲郡王的恩典,卻暗示他希望在職務上能有更高的提升。

經過一番研究後,楊在以大明天子的名義重開大都督府,打算授予鄧名徵虜大將軍的稱號,這也是武將能夠得到的最高官職。雖說徵虜大將軍這個職務是朱元璋停止授予武將的,重開大都督府似乎是對祖制的違背。不過,朱元璋也沒有把親王授給過外姓人,從這個角度上說,永曆給予南明三王親王的爵位已經是開了先例。

在鄧名高高興興地接受了這個武人的最高職位後不久,南方就再次出現了激烈的動盪。

由於在川北遭到慘敗,清廷只好把福建和廣東的治權交給了耿繼茂和尚可喜,讓他們二人成爲了和吳三桂一樣獨立王國的藩王。不過清廷對廣西的處理稍嫌遲緩,孫延齡無論是資歷還是實力都無法同他的岳父孔有德相比,對廣西的控制也十分有限,因此沒能搭上這趟順風車。

一無所獲的孫延齡對此當然非常不滿,他開始公開對手下抱怨,稱清廷的主力先是打不過川軍,然後又打不過川軍扶持的夔東軍和浙東軍,現在居然連川西的農民都打不過了——川北最讓清廷丟臉的就是,被清廷大吹大擂的名將趙良棟統率的河西精銳,居然被江油一代的川西農民自衛隊打得幾乎全軍覆滅。雖然清廷企圖解釋川西的農民完全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農民,但這完全是越抹越黑,孫延齡他們對川軍的戰鬥力沒有直觀印象,認定了清廷的精銳已經腐朽不堪,在這種情況下,居然還死抓着權力不放,說明現在這個朝廷已經完全沒有自知之明。

在這種情況下,孫延齡就開始和吳三桂勾勾搭搭,打算一起用“通鄧”的罪名討伐湖廣總督張長庚。

相對消息閉塞的廣西,武昌的張長庚則驚駭於川西的戰鬥力,他從報紙上看到了很多關於川北會戰的報道。明軍正規軍和清廷主力進入戰場之前,趙良棟面對的只是江油的民兵。而且趙名將還有奇襲的優勢,一開始趙良棟用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故伎,在傑書大肆宣稱要去重慶的時候,暗地裡派遣精兵揹負少量糧食,日夜兼程偷渡劍閣、突襲江油;明軍也確實沒有能在第一時刻作出反應,當清軍先鋒兵臨江油地區的時候,明軍正規軍還沒有得到消息。

江油地廣人稀,但是每個農民都擁有大量土地,生產的糧食富裕,所以農民們紛紛自行養馬出售給川西的騾馬行。趙良棟入侵江油的時候,當地的的農民人人有馬,每家都有好幾支步槍。最讓張長庚震驚的是,川西報紙上詳細介紹過一個名叫匡太平的農民保衛家園的壯舉。這個人拒絕向清軍的徵糧小分隊提供糧食,帶着老婆和兩歲的孩子藏進他的穀倉裡進行抵抗。清軍的徵糧小分隊共有十個人,匡太平用步槍打死了五個,然後騎馬追擊逃跑的清軍潰兵,又砍死了三個人。第二天清軍動員了上百披甲,由一個千總帶隊,用長矛、大刀和弓弩圍攻這個農民駐守的穀倉,又被步槍打死了好幾個人。此時匡太平的連襟司馬求道聞訊,帶着周圍的十幾個農民騎馬持槍趕到,將帶隊的千總當場擊斃,還乘勝追擊打死、打傷了幾十個清兵。這對連襟也因此成爲轟動全川的英雄人物,戰後還接受了好幾家報紙的採訪。還有個從綿竹來增援的農民也沾了匡太平的光,同樣成爲了新聞人物,這個綿竹農民名叫安逸臣,是匡太平以前的好友,也是第一批在聞警後就騎馬負槍星夜趕去江油支援的綿竹農民,很多報紙都熱情地報道了這兩個人的戰友之情。

輕裝前進的清軍徵不到糧食,立刻陷入了困境。趙良棟的手下被農民打得丟盔卸甲,迫使他親自指揮對這些武裝農民的進攻,還投入了他的親兵營。可是面對一人多馬而且人人持有先進武器的農民龍騎兵大隊,趙良棟的重裝步兵竟然不是對手,泥足深陷。十天後,明軍的正規軍尚未抵達,但綿竹數千持槍的農民大隊已經騎着馬、坐着馬車陸續趕來增援了,連趙良棟的親兵營都被他們打得失去了戰鬥力。

對於這些報道,其它地區大都認爲是天方夜譚,就是北京也將信將疑,懷疑明軍吹噓的成分居多,更大的可能性是明軍的正規軍化妝成農民,伏擊了人生地不熟的趙良棟。但張長庚卻不懷疑,因此康熙四年初川北戰役結束後,他就打定主意進一步向四川靠攏。而且此時張長庚已經分別從成都方面和北京方面得到消息,知道吳三桂正在打他領地的主意。得知孫延齡也參與到密謀中後,張長庚把大批原先放置在湖北的軍隊調動到湖南,防備吳三桂和孫延齡,還同時向北京和成都求救。

爲了獲得成都的支援,張長庚賤價把嶽州賣給了李來亨,把鍾祥賣給了郝搖旗,從成都拿到賣地的錢款後,他送一半給北京作爲效忠費。本來成都和北京都不願意吳三桂進入湖南,拿到好處後都表明立場,支持張長庚繼續統治湖廣——因爲張長庚的賣地行爲,成都方面覺得張長庚確實是湖廣目前最合適的統治人選,而北京也對他迫不得已的行爲表示了諒解。北京宣佈張長庚絕無通鄧行爲,如果吳三桂和孫延齡擅自開啓戰端就是犯上作亂,要他們兩個約束自己的行爲;而成都則表示,雖然自己和武昌毫無勾結,和清廷誓不兩立,但若是吳三桂、孫延齡這兩個人既不忠於大明也不忠於滿清的話,也會出於支持忠臣義士反對反覆小人的原則支援武昌,以弘揚天地間的浩然正氣。

而吳三桂一面繼續秘密向成都和北京陳情,一面依舊緊鑼密鼓地準備進攻湖南。他的盟友孫延齡也公開放風,激烈攻擊張長庚賣地和調兵南下的行爲,認定這說明武昌無心抗明,一心要和清軍嫡系打內戰。

如果說這一切已經讓天下人看得眼花繚亂的話,康熙四年底的事情就演變得更加精彩。吳三桂終於誓師出發,討伐“通鄧”的逆賊,孫延齡提供了部分糧草並派出兵馬助戰。結果吳三桂拿到糧草後卻突然清洗了孫延齡的部隊,突襲擒殺了孫延齡父子,軟禁了孔四貞,併吞了廣西的軍隊和土地,宣佈孫延齡一心發動清軍內戰,是“通鄧”的逆賊!

戰後,吳三桂和張長庚恢復友好,主動撤離了貴州、廣西與湖南邊境上的駐軍,同時還把孫延齡原本應得的那一份湖廣協餉也納入囊中;張長庚保住了大部分領地,避免了吳三桂或是明軍進入他的地盤;北京和成都也放下了對湖南的擔憂;吳三桂一下子把領地擴大了一倍。大家皆大歡喜,除了已經身首異處的孫延齡。

因爲明軍又光復了兩府,楊大學士就把鄧名官銜前的“徵虜”二字也去掉了,從此稱爲大將軍鄧名。這次發起南洋戰爭時,大名內閣在鄧名高調宣佈出兵後,也高調宣佈要恢復“丞相”這個被明太祖廢掉的官職,暫時讓鄧名攝“副丞相”,代行丞相事。

等到這場戰爭勝利,丞相前的那個“副”字肯定就可以去掉了,這一點所有的人都心知肚明,而鄧名的手下已經開始用丞相稱呼他了。

“抵近作戰,最好能夠奪取西班牙人的大艦。”宣讀完院會的文件後,鄧名和將領們坐下來,進一步闡述他的作戰目的:“保住西班牙人的這些大艦是很重要的任務,如果只是單純摧毀了他們,我們固然贏得了周圍的制海權,也能順利取得馬尼拉,但荷蘭人的威脅仍在。”

並不是每一場海戰都能預測,一旦和荷蘭進入戰爭狀態,整個南洋海域就不再安全。如果在遼闊的海域遇上荷蘭人的鉅艦,中國的武裝商船就會成爲沒有自衛能力的靶子。

西班牙人固然希望靠一場主力決戰來消滅明軍的海軍,而明軍又何嘗不是如此,鄧名盼望能夠通過幾場堂堂正正的海戰,徹底摧毀西班牙和荷蘭在東南亞的海上力量,以免陷入被動挨打的海上交戰和游擊戰中。西班牙人和荷蘭人重視貿易,鄧名對貿易的重視程度絲毫不在他的敵人之下。

“只有西班牙人的大艦才具有和荷蘭人大艦相當的重炮。我們奪取了西班牙的大艦,才能夠在荷蘭人攻擊我們時,擊穿他們的裝甲。到時候,這些大艦會是荷蘭人首要攻擊的目標,我們的小船可以有機會抵近攻擊;如果荷蘭人避免決戰,我們也可以用這些大艦保護航道。只要採用新式的炮彈,我們就算水兵的實戰經驗稍差,在一對一時仍能佔到荷蘭人的上風。”說到這裡,鄧名微笑了一下:“畢竟我們這次遠征的目標是巴達維亞而不是馬尼拉,如果能夠一次解決,我們就沒有必要拖到幾年後再來一次。”

所以,此次遠征的關鍵就是和西班牙主力艦隊的海戰,明軍不但要取勝,而且要奪取西班牙的戰艦而不是簡單地把它們摧毀,更要避免西班牙的船隻逃脫;在這一次作戰中,不會有大型戰艦吸引火力,爲明軍的小型戰艦遞進攻擊創造機會;至於明軍的統帥鄧名,更是沒有海戰的經驗。(未完待續)

第17節 政策(上)第41節 爭奪(上)第3節 援軍第35節 面談第50節 挫折第50節 動向(下)第14節 算賬第27節 派系(上)第50節 動向(上)第22節 突破(下)第20節 相逢第55節 俘虜(上)第58節 處罰第6節 親征(下)第53節 齊射(下)第56節 突擊第14節 應對第35節 捆綁第60節 烽火第15節 軍心第42節 艱苦(上)第62節 蠢動(上)第31節 戰備第50節 追擊(下)第37節 報告(上)第44節 條約(上)第37節 軍火第25節 矇蔽第22節 退讓(下)第12節 調整(下)第56節 推測第38節 買賣(下)第4節 暗示第19節 軍功第54節 權變(上)第39節 王佐(下)第4節 國民(下)第19節 一騎第22節 退讓(上)第26節 生意(下)第4節 推薦(上)第25節 投奔(下)第39節 嚮導(下)第5節 重整(上)第57節 疲兵第44節 失蹤第14節 亂戰(下)第12節 專家第22節 突破(上)第42節 中立(下)第13節 攻守第41節 爭奪(下)第5節 退兵第27節 圍攻(上)第18節 登陸(上)第56節 推測第18節 拒絕第21節 東進(上)第12節 圍困(下)第58節 戰書第23節 臨陣第56節 宣戰(下)第41節 失控(上)第10節 麻將第24節 內憂(上)第15節 朋友第35節 請客(上)第43節 續戰(上)第14節 強攻(上)第31節 佯攻(下)第19節 忠心(下)第60節 烽火第41節 遭遇(上)第51節 緊俏第21節 闖關第11節 實驗第43節 風向(下)第50節 追擊(中)第58節 狙擊第34節 糊塗(下)第2節 賞罰第37節 干涉(下)第38節 整訓(下)第41節 爭奪(下)第1節 精明(下)第1節 交換第20節 合夥第52節 縱火第37節 報告(下)第5節 協作(上)第24節 整訓(上)第57節 夜戰(上)第31節 側擊第18節 鏈條第36節 宿命(上)第41節 爭奪(下)第12節 圍困(上)第47節 情報(下)第4節 一致(下)第60節 爭奪(上)
第17節 政策(上)第41節 爭奪(上)第3節 援軍第35節 面談第50節 挫折第50節 動向(下)第14節 算賬第27節 派系(上)第50節 動向(上)第22節 突破(下)第20節 相逢第55節 俘虜(上)第58節 處罰第6節 親征(下)第53節 齊射(下)第56節 突擊第14節 應對第35節 捆綁第60節 烽火第15節 軍心第42節 艱苦(上)第62節 蠢動(上)第31節 戰備第50節 追擊(下)第37節 報告(上)第44節 條約(上)第37節 軍火第25節 矇蔽第22節 退讓(下)第12節 調整(下)第56節 推測第38節 買賣(下)第4節 暗示第19節 軍功第54節 權變(上)第39節 王佐(下)第4節 國民(下)第19節 一騎第22節 退讓(上)第26節 生意(下)第4節 推薦(上)第25節 投奔(下)第39節 嚮導(下)第5節 重整(上)第57節 疲兵第44節 失蹤第14節 亂戰(下)第12節 專家第22節 突破(上)第42節 中立(下)第13節 攻守第41節 爭奪(下)第5節 退兵第27節 圍攻(上)第18節 登陸(上)第56節 推測第18節 拒絕第21節 東進(上)第12節 圍困(下)第58節 戰書第23節 臨陣第56節 宣戰(下)第41節 失控(上)第10節 麻將第24節 內憂(上)第15節 朋友第35節 請客(上)第43節 續戰(上)第14節 強攻(上)第31節 佯攻(下)第19節 忠心(下)第60節 烽火第41節 遭遇(上)第51節 緊俏第21節 闖關第11節 實驗第43節 風向(下)第50節 追擊(中)第58節 狙擊第34節 糊塗(下)第2節 賞罰第37節 干涉(下)第38節 整訓(下)第41節 爭奪(下)第1節 精明(下)第1節 交換第20節 合夥第52節 縱火第37節 報告(下)第5節 協作(上)第24節 整訓(上)第57節 夜戰(上)第31節 側擊第18節 鏈條第36節 宿命(上)第41節 爭奪(下)第12節 圍困(上)第47節 情報(下)第4節 一致(下)第60節 爭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