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節 問候(上)

夔東軍離開重慶半個月後,這裡也基本恢復了正常,清軍衆將都認爲至少在半年內明軍無力再次發動對重慶的大規模進攻了。

衆將一邊歌頌川陝總督的英明,一邊召開慶功宴——除了李國英給衆將慶功外,衆將也要給他們手下的將士論功行賞。此戰清軍固然損失慘重,但因爲有打掃戰場的權利,所以繳獲到了一些裝備,在清軍衆將看來這也不無小補。清軍還抓到了上千個明軍俘虜,這些人都被袁宗第他們計算在共計八千七百人的減員裡。無論清軍是否向清廷獻俘——一般來說,沒有俘虜到大官大概不會獻俘;但是這些俘虜只要不投降就會被殺害,或是被充作苦力,受盡折磨後還是死路一條。

衆將帶着士兵修補城牆豁口的時候,李國英又回到了後宅靜養。自從忠縣戰役以來,他的身體時好時壞,在這次激戰過程中李國英因爲亢奮當時還沒有出現什麼問題,可等大敵退去,因爲精力透支他就再也堅持不住了。

“想我戎馬一生,到老了卻總離不開牀了。”李國英有些傷感地對小妾說道,他以前也是能騎善射,可這一年來別說騎馬射箭,工作時間長些都會頭疼欲裂。

正在李國英舒服地品茶、看書時,高明瞻又跌跌撞撞地來求見了。

“什麼事?”李國英皺着眉頭問道。看到高巡撫這幅模樣,李國英心裡不禁咯噔一下,忍不住猜到:“難道是川西給了夔東賊糧食,他們又回來了?”

“回來了,回來了!”高明瞻一疊聲地叫嚷着。

“慌什麼,回來了多少夔東賊?”雖然大大出乎李國英的預料,但是他覺得這十幾天重慶清軍一直在休整,夔東軍新敗之餘,拿重慶還是沒轍。夔東軍估計連忠縣都沒走到,怎麼就又折返回來了?

◆Tтkǎ n ◆¢〇

“不是夔東賊,是鄧名回來了!”高明瞻哭喪着臉喊道。

李國英聽說鄧名去緬甸了。不過上次據說鄧名去雲南了,但突然折返回來打了李國英一個措手不及。所以這大半年來李國英睡覺都不踏實,生怕什麼時候鄧名又來重慶的旁邊轉悠。

但這次重慶大戰鄧名竟然知趣地一直沒來添亂。審訊夔東軍俘虜時,他們也供稱鄧名確實去緬甸很久了,是要去解救永曆天子。聽說鄧名拋下基業去緬甸那個不毛之地後——在清軍官兵的印象中,緬甸差不多就是寸草不生的荒蕪山地——不少人都和李國英一起讚歎:沒看出來鄧名還真是個忠臣啊。

李國英雖然面對夔東軍的時候非常有信心,即使局面再險惡他也不曾失去過勝利的希望,但對鄧名他就是另一種心態了。就比如那次詐敗二十里吧,李國英至今回想起來仍是驚駭不已,自問絕對沒有這種統帥能力。

“鄧名帶來了多少人?”李國英失神片刻,回過神後,從椅子上彈起來,把軍服和盔甲噼裡啪啦地往身上套,末了還在靴子裡插了一把匕首。

“下官也不知道。”

高明瞻剛纔去浮屠關巡視,突然聽到綠營官兵一片譁然。高明瞻朝大家指着的方向望去,發現一行川西的船隻正乘風破浪向重慶這邊駛來。現在想區分川西的兵船和商船非常容易,其它地方的船都插三角旗,但是川西的商船上有與衆不同的紅色四方旗,而兵船上還會有將旗。和川西打了這麼久的交道,高明瞻和重慶守軍一眼就能認出大部分的將旗,而今天高明瞻看到的就是那張麻將牌旗——鄧名的坐船上有三張旗:代表川西大明政權的紅四方旗,代表川西水師的藍條紋紅旗以及三堵牆軍旗。

“鄧名的四方旗,錯不了。”其實三堵牆的軍旗並不是鄧名的將旗,但由於這支部隊一直是鄧名的貼身衛隊,所以清軍就將其視爲鄧名的標誌;而明軍那邊也差不多,只要看到三堵牆旗就知道鄧名到了。

李國英走上城頭的時候,看到大批的綠營士兵正狂呼着向重慶城跑回來。這些人都是派去修繕浮屠關的部隊,他們認出鄧名的旗幟後,先是驚慌失措,然後就尋找四川巡撫,希望高撫臺能夠給大夥兒添點信心。沒想到高明瞻看清是鄧名的旗幟後,一言不發就扔下所有人,騎上快馬直奔重慶,找李國英尋求信心和安撫去了。

發現四川巡撫率先逃走後,哪裡還有人肯留在浮圖關等死?李國英登上城樓的時候,這些清軍士兵剛剛跑回重慶。他們驚慌的呼喊聲頓時造成了一片大亂,才一刻鐘不到,重慶就滿城哄傳鄧名又帶着大軍來圍攻了。

明軍船隻不慌不忙地沿着長江駛來,當鄧名的船隻在金湯門城樓的視野範圍內落錨後,王明德等人也急匆匆地趕來,一個個都額頭冒汗、如臨大敵。

看着這些衣冠不整的手下,李國英咳嗽了一聲,還狠狠地瞪了王明德一眼。後者告了聲罪,整理了一下頭盔,感覺自己戴得挺端正的;可李國英一點兒沒有放過他的意思,又再次瞪了他一眼。

背後的胡文科捅了捅王明德的腰,小聲提醒道:“王帥,您的東西要掉下去了。”

王明德急忙往盔甲的下襬一瞧,發現一張釋放券露出了大半張。剛纔出門時太緊張,他匆匆把自己的永久釋放券揣進懷裡,氣急敗壞地領着親兵跑過來——既然是鄧名來了,那絕對不可大意,誰知道還有沒有機會回自己的營地,這張釋放券還是得貼身藏着才放心。

那張漏出來的釋放券吸引了周圍不少人的目光,王明德急忙把它抓在手裡,重新揣進了懷中。李國英這才收回了目光,帶着大夥兒一起觀察明軍的動靜。

“王帥,這樣不好吧,東西要是掉了怎麼辦?上面沒有名字,別人拾到了也不會還啊。”趁着李國英距離比較遠,胡文科又小聲地提醒了一聲。

王明德點點頭。他收起自己那張永久釋放券後,探手入懷摸索了一番,確認其它大疊的釋放券都在,好像沒有掉落,這才長出了一口氣。聽到胡文科的話後,王明德一隻眼盯着前面的李國英,微微側頭小聲向胡文科請教道:“胡將軍有什麼好辦法麼?”

“我所有的裡衣都縫上了一個內口袋,不大不小就是用來裝釋放券的,”胡文科毫不藏私,小聲地介紹起了自己的先進經驗:“這個口袋只裝釋放券,不裝其他的東西,從來不亂掏,絕對不會丟!”

“好辦法,好辦法。”王明德由衷地讚歎道。

遠處的明軍戰艦放下了幾隻小船,每條船上都運了幾匹馬和幾個騎兵。這一小隊斥候上船後,在周圍轉了一圈,然後嚮明軍的艦隊發回了旗語,接着重慶就看到明軍船隊放出了更多的小船。

看到明軍一共只放出了二、三十條小船,不少人都鬆了一口氣。看起來明軍並沒有大舉登陸的打算,不然就應該把所有的小船都放下,在第一時刻就送上來足夠多的士兵。夔東軍是在浮屠關西面登陸,整頓好營盤後才大舉向重慶逼來,而川西軍就大模大樣地在金湯門下船。不過清軍並沒有出去攻擊他們的打算——這批明軍都是帶着馬來的,人數看上去也不是很多,在他們撤回江邊上船以前,追上他們的可能性很小。再說對面是鄧名,在他態度不明的時候,爲何要去招惹這個魔頭惹他不愉快呢!

“明軍的船隻並不多,船隻也不大,”王明德擠上前去,煞有介事地分析道:“他們不是來進攻我們的……”

李國英忍不住又瞪了王明德一眼,因爲他聽到大清的總兵居然稱呼對方爲明軍。不過其他人包括孫思克在內似乎都沒有意識到什麼不妥,不少人還紛紛點頭,覺得王明德分析得很正確。

就在大家心中一塊石頭就要落地的時候,一個眼尖的將領突然尖叫起來:“看,那個人就是鄧名鄧提督!”

雖然看到船上有三堵牆的軍旗,但一開始大家還以爲是三堵牆的騎兵來當使者,沒想到鄧名居然也離船上岸了。

本來還想附和王明德的衆將一下子轉了口風,他們指着那些明軍小船嚷嚷起來:“別看船不大也不太多,可是上面坐滿了明軍啊!”

用幾十條可以直接靠岸的小船運送一百多個騎兵,當然顯得有點擠,王明德也深有同感:“是啊,明軍確實比乍一看上去要多得多。”

站在地面上活動了一下腿腳,鄧名就帶着一百二十名衛士策馬直奔重慶的金湯門,他們遠遠地就望到了李國英的大旗。

鄧名在一箭之地外停住,向着城上高呼。城牆上成千上萬的士兵屏住了呼吸,只聽見鄧名的聲音遠遠傳過來:“請李總督出來答話。”

李國英不想與鄧名隔着一箭之地叫嚷,現在他自覺有些中氣不足,就讓高明瞻過去問問鄧名到底想幹什麼。

“喳。”高明瞻深吸了一口氣,走到城頭,一句“鄧提督別來無恙”的問候差點就脫口而出,但他總算還有些急智,在話到嘴邊的時候生生吞了回去。

“鄧名!我軍不降!你死了這條心吧。”高明瞻慷慨激昂地大叫起來:“我軍萬衆一心,誓與重慶共存亡。你休要小瞧了我們。我勸你還不如就此退兵,免得在重慶城下血流成河。”

站在萬軍之中和堅城的城頭,高明瞻鬥志昂揚地衝着前方的一百多個明軍騎兵狂喊了一番,自認爲說得不錯,趁着間歇回頭看了川陝總督一眼。高明瞻發現其他人都神色如常,還有人默默點頭,顯然都認爲自己說得不錯,只有李國英惡狠狠地瞧着自己。

“總督大人爲何生氣?”高明瞻腦海裡靈光一閃,恍然大悟:“定是總督大人擔心那幾個豁口吧。”

想起城西北那三個還沒有補好的大口子,高明瞻的肝尖也顫了一下:“鄧名!不要以爲城牆塌了你就有什麼機會!我們在城裡修了五道護牆,還有十萬大軍,你要是……”

高明瞻本想說“你要是有種就來攻打一下試試”,但素有急智的高明瞻又是在話到脣邊的時候意識到不妥,急忙改成了:“我勸你還是退兵吧,我們就是把倉庫都燒了,也不留給你!”

“住口!”李國英忍無可忍,終於在背後怒吼了一聲。

第3節 說服第49節 擴張(上)第22節 突破(上)第38節 買賣(下)第11節 攻勢(上)第4節 生變第8節 進軍第29節 搏鬥(下)第48節 專利(上)第45節 顏面第52節 反擊第51節 保衛(下)第38節 買賣(上)第32節 爭奪(下)第1節 交換第53節 慘痛(下)第40節 擁立第59節 撤軍第1節 失憶第42節 升級(上)第8節 進軍第30節 三投第25節 印象第50節 追擊(下)第38節 整頓(上)第5節 協作(下)第52節 往事(下)第45節 移民第42節 艱苦(下)第48節 專利(上)第37節 刺客第21節 風起(上)第30節 賽跑第18節 恐怖(下)第44節 夾擊(下)第22節 突破(下)第59節 安撫第33節 問策(下)第39節 大捷第31節 裁軍(下)第7節 窮途第49節 昆明第47節 自救第45節 處置第6節 戰俘第1節 交換第57節 夜戰(上)第12節 強渡(上)第53節 烈焰第49節 風氣(上)第25節 投奔(下)第26節 告狀第15節 戰象(下)第27節 圍攻(中)第34節 晉王(上)第17節 政策(下)第12節 徵稅第43節 靖難(上)第65節 援助(上)第31節 胥吏第52節 縱火第49節 訓練第57節 觀感(下)第38節 買賣(下)第24節 內憂(上)第14節 強攻(下)第9節 買路第55節 俘虜(下)第40節 印象(下)第5節 放棄(上)第51節 詐敗第20節 困獸第40節 印象(下)第7節 窮途第48節 融洽(下)第30節 威壓(下)第48節 失誤第22節 反正第52節 決心第60節 人心(下)第63節 黃雀(下)第52節 私心第11節 劫營(下)第9節 問話(下)第40節 登陸第43節 鷹派第18節 恐怖(下)第36節 方向(上)第38節 隔江第28節 戰報第40節 打賭第45節 突破(下)第27節 派系(上)第11節 攻勢(下)第56節 離去第29節 統一(下)第8節 震怒(上)第12節 調整(上)第51節 求戰(下)第36節 宿命(下)
第3節 說服第49節 擴張(上)第22節 突破(上)第38節 買賣(下)第11節 攻勢(上)第4節 生變第8節 進軍第29節 搏鬥(下)第48節 專利(上)第45節 顏面第52節 反擊第51節 保衛(下)第38節 買賣(上)第32節 爭奪(下)第1節 交換第53節 慘痛(下)第40節 擁立第59節 撤軍第1節 失憶第42節 升級(上)第8節 進軍第30節 三投第25節 印象第50節 追擊(下)第38節 整頓(上)第5節 協作(下)第52節 往事(下)第45節 移民第42節 艱苦(下)第48節 專利(上)第37節 刺客第21節 風起(上)第30節 賽跑第18節 恐怖(下)第44節 夾擊(下)第22節 突破(下)第59節 安撫第33節 問策(下)第39節 大捷第31節 裁軍(下)第7節 窮途第49節 昆明第47節 自救第45節 處置第6節 戰俘第1節 交換第57節 夜戰(上)第12節 強渡(上)第53節 烈焰第49節 風氣(上)第25節 投奔(下)第26節 告狀第15節 戰象(下)第27節 圍攻(中)第34節 晉王(上)第17節 政策(下)第12節 徵稅第43節 靖難(上)第65節 援助(上)第31節 胥吏第52節 縱火第49節 訓練第57節 觀感(下)第38節 買賣(下)第24節 內憂(上)第14節 強攻(下)第9節 買路第55節 俘虜(下)第40節 印象(下)第5節 放棄(上)第51節 詐敗第20節 困獸第40節 印象(下)第7節 窮途第48節 融洽(下)第30節 威壓(下)第48節 失誤第22節 反正第52節 決心第60節 人心(下)第63節 黃雀(下)第52節 私心第11節 劫營(下)第9節 問話(下)第40節 登陸第43節 鷹派第18節 恐怖(下)第36節 方向(上)第38節 隔江第28節 戰報第40節 打賭第45節 突破(下)第27節 派系(上)第11節 攻勢(下)第56節 離去第29節 統一(下)第8節 震怒(上)第12節 調整(上)第51節 求戰(下)第36節 宿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