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隨州之戰(二)

官渡。

袁紹初戰失利,雖然士氣大跌,也損失了不少士兵,但在兵力上還是zhan有絕對的優勢。

九月初,袁紹爲尋得戰局主動,扭轉初戰不利的局面,大軍進駐陽武,準備開始南下許昌,強攻曹軍。這個主意雖然一提出來,就遭到以沮授爲首大半謀臣的反對,但在審配、連紀的舌綻蓮花下,袁紹走出了一步加快他敗亡速度的道路。

袁紹命令河北名將張郃爲其先鋒,開始移師官渡。同時側翼軍馬再次撲向白馬、延律等重要黃河渡口,企圖牽制曹軍兵力,讓其不能從容組織防守,並且希望能從新在兩側打開突破口。袁紹軍團的想法不可謂不妙,但能不能如願,那就誰也說不清楚了。

得知袁紹的動機之後,曹艹馬上下令士兵在官渡立營紮寨,同時兩個側翼回攏,開始集中兵力,以逸待勞;並且藉助黃河之險,隔斷河面,欲拒敵軍。

袁紹大軍來勢兇兇,黃河一戰,已迫在眉睫。

是月,袁紹謀反張魯,令其從漢中出兵子午谷,意途趁曹艹無力顧及之時,攻打長安。這個消息果然讓曹艹手忙腳亂,他大軍已分配各個防線,實在無多餘兵力調出,捉襟見肘,根本沒能力支援長安。這時候,曹艹又把主意打到與張魯有過節的劉璋身上。

劉璋本是安逸之輩,胸無大志,本想不答應此事。但荀攸用重金賄賂劉璋身邊重臣,讓他在劉璋面前搬弄是非。加上劉璋父親劉焉之死與張魯有莫大關係,在幾番調嘴滑遊說之下,劉璋爲父報仇的念頭終於爬升上來,心裡開始鬆動,並且着手商議出兵攻打漢中事宜。

劉備得到這個消息後,興奮的手舞足蹈,他認爲苦苦等待的機會終於就要來了。

很快,劉備便連夜派人送信星月趕回江陵劉表,言自己也已將長沙亂黨拿下斬首,然江東佈防嚴密,一時難已攻下,而今中原大亂將至,如若此時還和張浪大動干戈,實爲不智。如若重兵仍屯實江南,一來怕荊州遭魚池之殃,二來錯過混水摸魚的大好時機。希望劉表能讓自己帶主力兵隊撒回江陵,觀望川中、河北發展。一有機會,開版納圖,立一番不世之業。

中原勢力,盤根錯節,牽一而發動全身。曹艹與袁紹的開戰,有野心的軍閥諸侯,無不想分一杯羹,一場超大規模的亂戰,開始全方面的蘊釀之中。

-------

隨州雖然借高山峻嶺以爲屏障,卻無名川大河交通大通提供利便,但氣候適宜,風雨及時,沒大旱大澇之憂,社會安定,民風純樸,是個不錯的糧倉之地。加上是一條江夏通往襄陽的捷徑,道理上來說,無論如何也應該重兵把守纔對。

隨州府到渦河上游是有段距離,但在半天時間之內,劉表軍就有了反應與動作,這倒出乎蔣欽的意料之外。看來他們倒也不是一無事處,蔣欽在路上想道。

綠林山脈一直延伸下來,方圓有三百多平方公里,橫臥江漢,,蜿蜒荊襄。從渦河上流到隨州,約數幾十公里,受綠林山脈影響,一路下來,小路崎嶇難行,兩側雜草叢生,山巒疊起,怪石林立,百獸飛走。

蔣欽一邊有隱蔽行蹤,一面又要加快行軍速度,可讓士兵苦不堪言。

經過幾個小時的急行軍,目標越來越接近,站在山頭上,已經可以大致看到州縣輪廓景象。蔣欽興奮的掐住俘虜脖子,叫道:“是不是隨州縣城到了?”

那俘虜呼吸變的困難起來,臉色紅紅的,看起來十分痛苦,拼命叫了幾聲。蔣欽明悟過來,鬆開手掌。那俘虜表情十分畏懼,深怕一個不小心說錯話倒黴,道:“將軍,在翻過前面兩座山頭,趟過一條小溪就是隨州縣城內的官道上了。”

蔣欽緊緊的握住拳頭,心裡忽然有股血脈橫流的衝動,經過近一月的艱苦行軍,終於要到最後決定勝負時刻了。他回後看看後面有些鬆散的部隊,有些不滿的皺起眉頭,厲聲低喝道:“都給我打起精神鼓起勁來,加快速度,我們就要到達目地了。”

在蔣欽的激烈之下,士兵很快振作起來。

蔣欽把手一揮,前面幾個帶頭的士兵推着俘虜開始加快速度,朝隨州方向翻山越嶺。

時間飛快,又過兩個時辰,蔣欽與士兵趟過小河,在發上幾分鐘的時間,已經踏上官道。

時值正午,官道上的行人不是很多,有的是在太陽曬曬之下,躲到大樹萌下乘涼。由於多年沒有戰事,警戒姓低下,加上蔣欽多次強調不可殺戮百姓,所以軍民相安無事。而行人雖然懷疑、驚訝的眼神望着蔣欽這支灰頭土面,下半shen溼漉漉的部隊,卻一時間也想不通到底是怎麼樣一回事。

蔣欽也管不上別人驚訝的眼光,現在所能爭取的就是時間。

很快城門在望,城門樓上的士兵正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閒聊。城下的士門也正無精打采的檢查進城的行人。全然不知有敵軍來襲。

終於,城上的人發現了異狀。

城池上有一士兵傻傻的站了起來,好似不相信的擦了擦眼,發現自己不是看花之時,這才大聲尖叫道:“兄弟,你們快看看,前面黑黑一大片是什麼,好像是軍隊啊?”

幾個聊天的士兵驚疑看了看,有一士兵還滿臉不相信道:“這是不是自家軍隊啊?林將軍還真厲害,今天出去還沒有幾個時辰,便把盜賊殺的七零八落,得勝回城了。”

一個老兵大叱道:“傻蛋啊,還不快吹號啊,這明明是敵軍的軍隊啊。”

一個士兵還頗不服氣道:“你怎麼知道是敵軍啊?”

那老兵急不可耐吼道:“你們豬啊,看看軍服就不一樣,而且來勢兇猛,明顯是要來拿城。”

還有一個士兵頑固不靈,不滿道:“林將軍不是帶着人馬出去了嗎?敵軍怎麼可能會在這裡出現啊?還有,渦河敗回來的守軍士兵不是說對方只是綠林山賊,人數也只有在五百左右,哪裡有現在這麼多啊?”

老兵氣的直跺腳,粗着脖子叫道:“你要不要命啊,要命的就快準備,少說費話了。敵軍狡猾繞近道過來的,快給我通知城防大人。”

這時候城池上的士兵才如夢初醒,個個手忙腳亂的吹起軍號。城下的士兵也不管聽到號角後,百姓亂成一團,就開始拼命的想關上城門。無奈城外的百姓想起軍隊的兇殘,拼命的想在城門關上之時擠進去,倒讓十幾個士兵用盡吃奶的力也沒關上城門。

等士兵們好不容易關上城門之時,蔣欽的五千部隊已經離城門不足一箭之地了。

而城牆上此時早已亂成一團,士兵不時吆喝給自己壯膽,又拼命的派人去搬援軍,好不容易等一隊弓箭手上來,卻發現可用箭矢少的可憐。一些本應該有的守城器具,一時間又不知哪裡調弄,讓守城士兵慌的心裡沒底。

而給擠在城門外的百姓進不了城,哭天喊地,四處逃散,深怕一個腿慢,便是人頭分家。

蔣欽不顧行軍的疲累,開始讓手下士兵吹起進攻的號角,擂起戰鼓。

很快,幾隊弓箭手衝了上來,朝着城上就是一陣猛射。漫天箭雨飛上城牆,便傳來一陣慘叫,揭示着攻城戰的開始。

城池上的士兵雖然做出反擊,但少的可憐的箭矢,證明他們的反擊實在太過無力。

蔣欽見敵方根本沒什麼防備,捉緊時間,又大手一揮,在弓箭手的掩護之下,幾十個重步兵擡着臨時砍下的巨大木頭當做衝車,衝了上來準備撞擊城門。

城上的士兵看到這景象,嚇的魂飛膽散,只知道拼命叫道:“不好啦,敵軍開始撞城門了。”

在這個時候,城上的士兵才真正回過神來,膽大的冒着無數箭矢,落石、木柵等一干守城器械都砸了下來。

而城守將軍這個時候也趕了過來,一邊吩咐士兵燒水滾沸,一邊組織人手開始反擊。

很快,城下數十個重步兵被城上防守器械所傷,撞城工作一時間癱瘓,蔣欽有些心急了,因爲沒有云梯等攀城工具,只能企圖撞開城門,他把長槍朝天一揮,吼聲道:“所有箭手掩護,刀盾兵上。一定要給我撞開城門。”

城門外還有十來個人擡着巨木,一邊躲閃城上扔下來的落石等東西,一邊紅着眼粗着脖子齊喊道:一,二,三……”十來人同時擡着巨木朝城門衝去。

巨木和城門發出一聲沉悶的聲音,城門出現一點鬆動,不過還是十分穩固。

就在這個時間,又有一個士兵不小心被落石砸中,發出一聲慘叫。後面刀盾兵頂着城上的箭矢等東西,飛快的撲了上來,加入撞城行列。

蔣欽見遲遲撞不開城門,大罵兩聲,吩咐所有士兵齊聲吶喊,金鼓齊鳴,立馬讓人血氣沸騰,戰意高漲,藉此激烈士氣。一時間隨州城西門下,一陣金戈鐵馬,喊聲震天,聲傳數裡。城裡的百姓都嚇的不知所措,個個躲回家中,把門關的嚴嚴實實。

蔣欽再也耐不住,身先士卒,帶數百人衝了上來。

城上的濃煙滾滾,顯然滾水沸油已快燒開。

就在這個時候,城門終於出現大面積鬆動,而爲此蔣欽部隊已付出百人多傷亡的代價。

城內裡苦苦頂着城門的士兵,終於抗不住新一輪有力的衝擊,城門尉官抽出配劍,大聲道:“兄弟們城門頂不住了,我們退回來,拿起傢伙,準備戰鬥。”

隨着一聲巨響,城門“轟隆”一聲,終於被蔣欽帶領的士兵撞破。城外一大羣士兵更是像蜂窩樣,一涌而出。開始與敵軍城內大戰。

殺聲震耳欲聾,兵器震盪交接,不時有地方血肉橫飛,慘不忍睹。

守將在城上聲嘶力竭的指揮士兵戰鬥,一個士兵興奮叫道:“將軍,又有一曲長槍兵趕過來支援了,只要我們堅持住,這個勝利就是我們的。”

守將連忙把眼睛放在遠方,一曲二百人左右的長槍兵正火速的趕了過來,他先是十分的興奮握了握拳頭,隨後眼裡餘光落在城裡橫衝直撞的蔣欽士兵身上,臉色一沉,自己手下只有二千人馬,就算在趕一曲過來士兵,也遠遠不夠,爲今只有堅持到主力部隊回來,他馬上問道:“有沒有給林將軍送信了?”

那士兵點點頭道:“有。”

守將看看了城下形式,臉色十分凝重道:“如果要等林將軍回來,我們最少還要堅持三個小時以上啊。”

那衛兵心裡一涼,三個小時?

這時又有一個士兵滿身鮮血,連滾帶爬上了城牆來到守將面前,大聲悲叫道:“將軍,敵軍已經控制城門,並且開始衝殺城樓上來,兄弟們快頂不住了。”

守將拔出配劍,激昂無比道:“馬上調起來所有士兵,就算戰死,我們也要頂住。”

蔣欽一馬當先,身上的盔甲已經全是鮮血,手中的長槍不時從敵軍士兵的身體進進出出,不斷的慘厲叫聲,被帶起片片血霧,一個個倒在他身側。此時蔣欽十分明白,自己如果不能短時間內拿下城牆控制權,一旦被自己引誘出去的主力兵馬回援過來,那麼便有全軍覆沒的可能。而隨州戰役的重要戰略意義,自是不容多說了,勝則劉表退走,敗者江夏乃至整盤戰略都陷入無比的被動之中。

後來,總有人說,如果蔣欽當時沒有拿下隨州,文聘也不會被逼無奈回援,劉表也不會輕易這麼罷兵,而劉備更不會得到機會,進軍川中,開創一番霸業。所以,劉備成功要感謝張浪,但做成此事的,還是蔣欽。

“兄弟們,隨我衝上城牆,殺光敵軍,到時候重重有賞。”蔣欽臉上滿是煞氣,眼裡更是殺氣騰騰,所有士兵也被慘叫與熱血激發,每個人都陷入無比瘋狂的狀態。

到了此刻,兩軍的素質一覽無遺,照理說一個長途跋涉,一個以逸待勞,而且還zhan有天時地理,輸的應該是蔣欽纔對。而恰恰相反,蔣欽軍隊節節得勝,並且開始逼入城樓。

;

第三十七章 窮途末路(四)第十章 計中計第十九章第二十一章 背水一戰第四十四章 鴻門宴(二)第三十四章 徐晃(二)第二章 陷陣營(下)第四章 五龍現鬼魂(二)第二十四章 姐妹花第五章 風蕭水寒第六章 算無遺算第十章 二進長安第三十一章 夜訪蔡邕(一)第二十八章第六章 兵不厭詐第一章 兵臨歷下城第三章 壽春事宜第十八章 火燒白陵坡第九章 兩敗俱傷第一章 風雨會中州第二十八章 陣法對峙第十八章 消息第十章 水淹襄陽第二十五章 計擒夏侯淵第三四章 又見黃月英第八章 昌盧之戰(三)第十三章 安勤山攻防戰(二)第三章 重逢相聚第九章 兩敗俱傷第十三章 北伐跳板(上)第二章 謀第七章 討伐山越第二十四章 無題第四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六章 陰謀詭計第十一章 暗會劉備第三章 五龍現鬼魂 (一)第十七章 落魄英雄第十二章 太行道(二)第五章 細陽之戰第十六章 援軍的到達(二)第八章 怎麼樣的一種感覺第十章 圖謀幷州第四章 顛峰會議第二十一章 變革第二十章 又見文姬第十七章 夜襲長平閣 (一)第一章 流星風暴第三十八章 計降馬超第二十五章 痛苦並快樂着第二十二章 苦戰第三章 水上爭鋒(二)第二章 水上爭鋒(一)第二十五章 痛苦並快樂着第二十二章 計誘第二十二章 揮師西進第十三章 小沛初戰第二十一章 改良戰船第二十六章 變數第四章第八章 急進中伏第三十六章 窮途末路(三)第二十一章 改良戰船第十七章 蘊釀第二十一章 生死一線第九章 慕容平投誠第二十六章 烏林爭奪戰第十一章 攻堅戰第十七章 劫營第三十八章 計降馬超第十六章 會決烏聊山(二)第二十章 糧草之戰第十九章 夏口與隨州第三十章 李郭之亂第十六章 曹劉聯盟第四十一章 達成的協議第十五章 威震徐州第二十一章 糧草之戰(2)第七章 父子對陣第十三章第四十章 風水輪流轉第四十三章 美女軍師(二)第十九章 夏口與隨州第十二章 骷髏兵VS鈴鐺賊第一章 風雨會中州第四十章 血詔(一)第二十七章 烏林爭奪戰(二)第二十三章 三國大戰第二十七章 進退難擇第二章 驕兵之計第六章 昌盧之戰(一)第十八章 消息第三十六章 劉曄的遊說第五章 計破南陽(三)第十九章 兩相得利第二十一章 糧草之戰(2)第二章 蛟龍歸海(二)第十七章 攻克襄陽第九章 黃忠之危
第三十七章 窮途末路(四)第十章 計中計第十九章第二十一章 背水一戰第四十四章 鴻門宴(二)第三十四章 徐晃(二)第二章 陷陣營(下)第四章 五龍現鬼魂(二)第二十四章 姐妹花第五章 風蕭水寒第六章 算無遺算第十章 二進長安第三十一章 夜訪蔡邕(一)第二十八章第六章 兵不厭詐第一章 兵臨歷下城第三章 壽春事宜第十八章 火燒白陵坡第九章 兩敗俱傷第一章 風雨會中州第二十八章 陣法對峙第十八章 消息第十章 水淹襄陽第二十五章 計擒夏侯淵第三四章 又見黃月英第八章 昌盧之戰(三)第十三章 安勤山攻防戰(二)第三章 重逢相聚第九章 兩敗俱傷第十三章 北伐跳板(上)第二章 謀第七章 討伐山越第二十四章 無題第四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六章 陰謀詭計第十一章 暗會劉備第三章 五龍現鬼魂 (一)第十七章 落魄英雄第十二章 太行道(二)第五章 細陽之戰第十六章 援軍的到達(二)第八章 怎麼樣的一種感覺第十章 圖謀幷州第四章 顛峰會議第二十一章 變革第二十章 又見文姬第十七章 夜襲長平閣 (一)第一章 流星風暴第三十八章 計降馬超第二十五章 痛苦並快樂着第二十二章 苦戰第三章 水上爭鋒(二)第二章 水上爭鋒(一)第二十五章 痛苦並快樂着第二十二章 計誘第二十二章 揮師西進第十三章 小沛初戰第二十一章 改良戰船第二十六章 變數第四章第八章 急進中伏第三十六章 窮途末路(三)第二十一章 改良戰船第十七章 蘊釀第二十一章 生死一線第九章 慕容平投誠第二十六章 烏林爭奪戰第十一章 攻堅戰第十七章 劫營第三十八章 計降馬超第十六章 會決烏聊山(二)第二十章 糧草之戰第十九章 夏口與隨州第三十章 李郭之亂第十六章 曹劉聯盟第四十一章 達成的協議第十五章 威震徐州第二十一章 糧草之戰(2)第七章 父子對陣第十三章第四十章 風水輪流轉第四十三章 美女軍師(二)第十九章 夏口與隨州第十二章 骷髏兵VS鈴鐺賊第一章 風雨會中州第四十章 血詔(一)第二十七章 烏林爭奪戰(二)第二十三章 三國大戰第二十七章 進退難擇第二章 驕兵之計第六章 昌盧之戰(一)第十八章 消息第三十六章 劉曄的遊說第五章 計破南陽(三)第十九章 兩相得利第二十一章 糧草之戰(2)第二章 蛟龍歸海(二)第十七章 攻克襄陽第九章 黃忠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