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但見悲鳥號古木

第522章 但見悲鳥號古木

建安七年的蜀中,從過完年以後,氣氛就一直是很惶恐的。尤其是作爲統治核心的綿竹-成都地區,已經連續爆發了數次政潮。

原因不言自明,中原決戰期間,蜀中方面可能是因爲偏安和僥倖心態, 一直對可能到來的戰爭視而不見,以至於真的大禍臨頭後,反而狼狽不堪。

話說,這個時候的蜀中局勢,真的是跟別處稍有不同。

從基本盤上來說,本土豪強自然不必多言,擁有人力物力的他們在哪裡都是鬧事的主旋律和刀把子;當時跟着劉焉一起進來的荊州、三輔、洛陽地區的所謂東州士自然也不必多言,作爲外來政治領袖的根基, 政治權力與財富的掠奪慾望也是天然而然存在的。

而且這二者之間的矛盾一直就是蜀中的主旋律。

除此之外,益州地區同時還有本土道教、板楯蠻、氐人、南蠻等大量旁門左道和少數民族勢力,幾乎人人有刀槍,個個皆不可小覷。

不過,這裡面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巴蜀地區的本土著族右姓,也就是所謂世代做官的世族了,卻居然是在如今的蜀中政壇中缺位,或者說失語的……這就很不對路了!

不過,究其原因倒也簡單。

首先,巴蜀地區在後漢一朝文教一直都不發達,益州世族天然弱勢。

堂中這才安穩下來。

消息傳開後,便是親近之人都覺得劉焉是真老糊塗了。

劉焉見到是個有些面熟的高冠士人,一問才知道是益州本地名士譙岍譙榮始,也是無可奈何,便讓人當衆呈上文書,可打開一看卻又勃然大怒!

原來,這個譙岍居然是勸劉焉不要抗拒一統之勢,反而應該放開白水關與葭萌城,舉益州降服北面,只有如此,才能讓益州免於刀兵之禍之餘,使得劉焉父子抓住那一線生機。

而張鬆依舊不懼,反而大笑不止:“足下適才還勸劉府君以大局爲重,營救譙榮始。如今竟然要爲區區言語殺我這個益州子嗎?還是在公開議事之中因言獲罪?莫非足下心中也覺得,‘益州狗皆不得用’?!”

龐羲既然出言,其餘臣屬、賓客也都紛紛開口,卻也多是附和此意,儼然是早有定論。不過,作爲益州核心大郡所在,整個廣漢太守府的堂中居然滿是荊州、中原一帶的口音,稍有的幾名蜀中本地臣僚根本不敢開口,也是有趣。

費尚愕然一時,卻偏偏身爲劉氏近親,因故曉得劉焉當日瘋言,所以不免正色相詢:“在下愚鈍,請足下試爲解惑。”

щшш⊙тт kΛn⊙C〇 而劉君郎憂心忡忡之下,殊無半點振奮之色,更兼年歲日長,氣力不足,愈顯疲態,只爲鼓舞人心,方纔錦衣高冠,勉力支撐。

須知道,劉焉這批車子是當年他殺了賈龍、任歧,一時間控制益州後,起了稱帝野心,所以造出來充門面的,是違製品。結果呢,前腳剛造出來,後腳公孫珣就打敗了董卓,攻破了長安,劉表也把這事捅的天下人皆知,於是又引來劉焉表兄弟黃琬至此,專門喝問他爲什麼這麼大逆不道?

所以,這批數量達到千餘的高級車子,自從打造出來以後,就一直存放在綿竹城內一處專門的軍營裡,全程好生保養,卻一次都沒用過……只是偶爾劉君郎野心難抑的時候,會偷偷摸摸跑過去,坐在軍營裡欣賞一下,晚上也方便做個天子夢。

“其實,統在荊州,只覺得荊州雖上下皆不欲降,然若益州下、交州降,則荊州三面被圍,卻也只能束手而伏於燕公刀下了,所以纔想着來益州看看……彼時我想的乃是益州與荊州彷彿,上下皆不欲降,卻又有山河險關,或可當河北兵鋒。但來到此處後才發現,蜀道天險是不假,可益州人心卻早已崩散,上下唯劉氏父子不願降服爾,也怪不得燕公要先取此處……”

“蜀中人人皆欲殺劉氏父子,足下還是早早脫身爲妙。”龐統懇切相對。

可事情還沒完,就在一身蜀錦、光華照人的劉焉坐在大街上進退不能之際,忽然間,趁着車隊停滯,居然有人臨街拜謁,舉書求對。

見到人心殊不可逆,已經三旬不止,鬚髯整潔的劉範倒是一聲嘆氣,直接做了保證:“既如此,等稍過兩日,我再去求一求父親,若他還不答應,我便直接偷偷放人,省得此事再生波瀾。”

而一見到是此人,劉範便不由微微蹙眉,但還是耐着性子稍作迴應:“子翼雅量高致,只說昔日舊事,並無勸降之語……”

費尚更加尷尬,便避席在地上朝着龐統認真一禮:“是在下以貌取人,請足下見諒。”

“非也,非也,龐君何必自欺欺人?”張鬆愈發捻鬚冷笑。“呂布反覆小人,死不足惜,劉益州自降,有功無過,何懼其他?且劉司馬也是劉益州父子,此次出使鄴下,不也是頗受禮遇嗎?爲何回到綿竹,卻被小人進言,說他暗通北面,以至於被禁足於府中?龐君,我就不說小人是誰了,只說劉益州父子以區區一州不足,對抗燕公天下之重,猶自不覺,恰似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而你身爲人臣,在旁邊看的清楚,不但不攔,反而吆喝鼓勁,如此姿態,怕不是覺得一旦劉益州父子降了,反而讓自己失了當權臣以威福於蜀中之機會?依我說……”

劉焉怒髮衝冠,直接從車上站起,繼而當街口出粗鄙之言。

隨即,此處便成爲了劉氏父子日常祭祀的所在了。

而如今,燕公公孫珣撕破了臉,死活要硬吃益州,他劉焉才破罐子破摔,把車子放出來,在大街上享受一下天子待遇。

“還有東州士……”費尚忍不住再言。

“蔣子翼固然雅量高致,然府君卻爲何不趁機以此交通北面,借蔣子翼之口稍作討論,以求早降?屆時蜀中稍免兵禍,豈不美哉?”張鬆捻鬚昂然相對,只是其人蜀地口音配着那張醜臉愈發在劉範那裡顯得刺耳罷了。

照理說,劉焉也不是個蠢貨,如此危局之下,面對着如此洶洶民意,等氣消了,本該放人。或者面子上抹不開,也可以就坡下驢,讓自己兒子劉範出面把人給放了。

“呂布不過是個說法,其人之死乃爲曹操故,此事中原人盡皆知,劉荊州或許有此一慮,在劉益州這裡就真只是年老畏死的藉口罷了。”並不知道劉表已經不是劉荊州的龐統微笑以對。“投降的風險總是有的,但不過是如今日劉府君自己所暗示的那般,其父素行無狀,老年心虧,又迷信不堪,貪生怕死,所以纔不願降……至於劉府君自己,今日那位張曹掾說的也很透徹了,劉府君是年輕氣盛,再加上初嘗權位,所以打心底不願撒手罷了!此事從那貔貅一事便可盡知,去年以貔貅事駁斥迷信的是他,後來藉此妄稱神異的也是他,卻不都是爲了子承父業,以掌權勢嗎?”

張鬆啞然失笑,也不多說,只是俯首一禮,便拂袖而去。

“請足下見教。”

龐統見到對方如此有禮,卻並不在意,只是微微正色以對:“足下如此懇切,統無有所報,只有一言相贈,聊做回禮。”

“但這正是這二人取禍之道。”龐統繼續緩緩言道,卻又忍不住嘆了口氣。“我今日才知道,劉益州割據最早,卻居然最不能定地方人心!別的地方,也有本地、外地的爭端,也都一度不可開交,但多在建業之始。如劉玄德、曹孟德,還有燕公,乃至於劉荊州,開始時部下皆有地域之爭,可他們都能一面安穩地方,一面儘量賞罰分明,所以到了後來,便都漸漸不會爲此事而累,唯獨益州這裡,居然如此不堪……”

“伯仁兄,何至於此呢?”那個叫山民的人見到對方不計辛苦追來,也是心生感慨,便從亭院樹下起身相迎,拱手以對。“紀本年少,自當遊學歷事,潛心讀書,只是眼見着天下局勢漸漸平安,稍起了趁勢揚名之心罷了,這纔來蜀中一遊。而如今劉益州父子用人唯親,闢士以地,我也沒有計較的意思,大不了趁着戰事未開,速速帶着我弟離此是非之地,一起去鄴下讀書科舉便是,何論其他?”

這種奇葩的政治局面,在沒有外來壓力的情況下,說不定還能維持,可一旦發生大事,就不免因爲失去緩衝和對話渠道,而釀成嚴重後果了。

“如何能降?”不等劉範反駁,龐羲便直接黑了臉。“燕逆擅殺降人,若降,你我尚可苟且,如劉益州父子何如?足下爲劉府君屬吏,竟無半分臣節嗎?”

堂下在座者不下百人,而相顧之後,自然是中郎將龐羲當仁不讓,且其人身爲劉範之妻兄,在劉範身前,隱隱有趙韙之於劉焉的感覺,所以素來也說話直接。“伯道,此時是何時也?北面燕逆舉天下之勢以臨蜀地,如泰山壓頂一般,雖說山河之險足以禦敵,卻也要內部人心不散!無論如何,此時都要儘早放人,以示誠意,更不要說什麼濫殺之舉了。”

唯獨其中兩人,一俊一醜,俊者方加冠,醜者大約十八九歲,連進賢冠都未曾加,一直並席坐在角落之中,等到其他人全都離去,方纔低聲交談了幾句,然後便起身轉回到了太守府側院,卻又在一處客房內收拾起了行李……原來,此二人乃是堂兄弟,而其中那個做兄長的,也就是容貌俊俏者,如今乃是劉範的賓客,可能是素來也不受重視,今日又見到如此荒唐之事,便起了離去之意。

而等到其人歸府,可能羞憤到了極致,卻又親自下令,逮捕譙岍,下獄拷打,索求叛逆同黨。

“此事易爾。”龐統見到對方態度如此誠懇,便在樹下從容做答。“君知我爲何勸我兄攜我到蜀中一遊嗎?”

劉範尷尬退場,去安慰龐羲,而其餘臣屬賓客則各懷心思,各自離去。

費尚愈發沉默。

不用說了,一股新的政潮再度翻滾出現,而且比之前的更加激烈。

但是,這麼多年都沒用過的車子,還好幾百輛,一旦上路,不壞掉幾輛那才叫怪事呢!

劉焉心裡大概也是明白這個道理,只是他素來迷信,所以眼見着士卒清理破車,卻難免鬱郁之色溢於表面……畢竟,其人此時有心折返,又怕在綿竹士民面前露怯;有心繼續往城北祭祀,又怕今日確實會有不祥之兆。

“張曹掾。”劉範無奈目送自己妻兄離去,卻還得去跟張鬆解釋。“非是我不願降,也不是什麼呂布事,而是我父在河北時便與燕公有些私怨……若降,我兄弟或得生,但我父確不好有定論,這個時候,身爲人子,除了幫他抵禦外敵,還能如何呢?”

而兄弟二人既然收拾好行裝,便去尋劉範告辭,卻聞得劉範在後院與龐羲飲酒,便也懶得多言,反而出門步行,兀自出城去了。

“足下知道嗎?燕公之所以沒有先取荊州,乃是因爲荊州那裡,不僅是劉荊州一人不願降,彼處世族也不願降,因爲他們既憂慮降服後不能在北面取美職,又憂慮之前併吞彼處豪強的土地要交出去,這才勉強一體,以對北方……敢問益州如何呢?”龐統終於點出了要害。“本土士民,無論窮富強弱,都被東州士欺壓到這份上,不能爲官,還要被掠奪無度,敢問誰會爲劉益州賣死命?楊洪造反便是明證!譙岍勸降也是明證!今日張鬆臨堂嘲諷,更是明證!”

而那醜陋少年,也就是襄陽龐統了,聞言也一時失笑:“怎麼?若韓信如鄙人這般容貌,蕭何便不追了嗎?”

而龐羲雖然位高權重,且手持利刃,卻居然不能再進一步,反而在劉範的逼視下,無奈憤憤持刀而退。

而甫一出此言,其人便自知失語,因爲周圍士卒紛紛回頭,便是趕車的車伕都愕然回頭看向了他,須知,連車伕也是益州人。

實際上,這種話一出口,別說被罵到的益州人,就連隨行的幾名東州士出身的幕屬也都尷尬一時……堂堂益州牧,無論如何也不至於失態至此吧……這話是能說出口的嗎?而且還是在大街上。

“我以爲還是要以釋放譙公爲先。”

劉範瞬間也起了殺意,卻又無可奈何。

祈福地點乃是城北二十餘里外的一處山野之間,據說是去年此時,益州牧長子,現廣漢太守劉範曾於此處見一貔貅,貔貅於劉範手中用了肉食後口出人言,說劉焉有德於蜀地,其子亦當位至公卿,無病無災,八十而亡。

費伯仁忽然插嘴:“足下以爲,我姑父、表兄爲何不願降,是爲呂布事嗎?”

就這還不算,車子行到城門前時,忽然又出了一檔子破事……其中一車中途車軸斷裂,將劉焉一行人硬生生堵在了大街上。

然而,費伯仁明顯追錯了方向,他先是以爲對方應該是要回荊州老家,便向東南大路而去,結果追出去二三十里都尋不到人影,卻又忽然醒悟,轉身向北,並終於在傍晚時分於城北一處亭驛追到了這對兄弟。

“諸君,如今蜀地內憂外患,我爲人子,當爲父分憂,諸位爲人臣、爲人友,還請務必替我想想對策。”四月初夏,隨着前線進討楊洪不利,而燕軍漸漸在漢中彙集兵力,愈發不可開交的綿竹城內,益州牧長子、廣漢太守劉範劉伯道大會幕屬、賓客,懇切出言,請求相助。

而就在此時,忽然間,席中一人陡然開口,卻是蜀地口音,登時引來堂中所有人的注意:“臣聽聞,隴西南部都尉、府君故友蔣幹蔣子翼,最近有書至府君身前,不知是何言語?”

劉焉情知失言,愈發羞憤,只能尷尬以袖遮面,急令轉頭回府。偏偏車隊太長,又花了許多時間方纔得以脫身。

費尚一時愕然。

費尚尷尬至極,便上前挽住對方在院中樹下席上落座,復又喊亭長取溫水來用,稍微解渴之後,才無奈開口:“是愚兄想多了,只是愚兄身爲劉氏妻族,不免存了替劉氏盡一份力的想法……我素知你雖年少,卻是龐德公之後,家學淵源,必然是個命世之才,所以纔想挽留足下一二,以救蜀中困厄。”

車轔轔馬蕭蕭,初夏時節,劉焉難得全副儀仗向北而去,卻是一口氣出動了數百輛異常華麗的車子,引得綿竹士民沿街觀望。

劉範定睛一看,卻是自己麾下難得的一名本地士人幕屬,喚做張鬆,其人出身的成都張氏,卻正是賈龍等人去世後,劉氏父子不得已提拔上來的本地士人代表……當然了,張氏代表人物不是張鬆,而是正爲犍爲太守的張肅,張鬆是張肅之弟,因爲容貌短小,姿態醜陋,所以只能仗着兄長的面子隨劉範做個郡府中的賓客。

回到眼前,這一日,因爲漢安守將,別部司馬楊洪公然起兵造反,呼應燕軍,已經年歲日長且將大部分權力移交給長子的益州牧劉焉,卻是在憂心忡忡中難得走出綿竹城,往城外去祭祀祈福,以求渡過此番艱難。

換言之, 如今的益州政局其實就是劉焉領着外來東州士,單方面欺壓本土勢力,而本土勢力空有實力,卻由於缺乏頂層位置上的士人領袖人物,所以往往難以發出自己的政治聲音。甚至於,劉焉父子似乎早已經失去了本土士人的信任。

那俊俏之人,也就是龐德公之子,龐紀龐山民了,聞言一時好笑,便指着自己身側醜陋少年而言:“且不說什麼蜀中困厄,不意連伯仁也是以貌取人之輩……我弟龐統雖年少,卻纔是盡得我龐氏家傳之人,我此番西行,全是聽他言語,今日也是他勸我北走,我才直接棄了蜀地準備去北面的……伯仁求賢,何故只尋我來?”

其次,那就是劉焉統治下的益州,本土世族領袖一直缺位,名位最高的成都趙氏(趙典、趙謙一族), 恰好董卓之亂前全家就被隔絕在了三輔地區,至今未歸;而賈龍、任岐等前期和劉焉達成和睦的本土士人大佬卻在劉益州與趙司徒之間的隔空對戰中淪爲炮灰,被劉君郎給過河拆橋, 紛紛宰了。

這其實是很合理的。

話至於最後,張鬆也直接掀翻身前几案,並昂首露頸,面目猙獰,挑釁姿態清晰無誤。

一時間,就連東州士都紛紛進言,勸劉焉不要爲一腐儒言語而濫殺損德。便是劉焉心腹重臣,原大漢太倉令趙韙,在出徵漢安的路上也遞來了書信,力勸劉焉以大局爲重,當此時也,不要擾動益州人心。

自趙氏隔絕,任歧、賈龍紛紛死去,譙岍身爲本地難得的經學名士,卻因爲勸降而被下獄,再加上劉焉當衆失態下的‘益州狗皆不得用’,自然引來益州上下難得一致的營救。

“益州子!”聽到後來權臣二字,原本就漸漸忍耐不住的龐羲徹底失控,其人怒髮衝冠,一腳踢開几案,然後直接起身在席中拔出刀來,遙遙相指。

就這樣,原本還準備討論一下軍事方略,以及其他應對措施的正經大規模議事,只不過重申了一遍營救譙榮始的政治正確,便不歡而散。

不過,劉範不看重這二人,有人卻看重,劉範的親表弟費尚費伯仁(費禕的伯父)正是那兄弟中兄長的舉薦者,議事後稍作思索,便主動來尋其人說話,聞得對方直接打點行裝離去,更是來不及去報劉範,便親自乘車去追。

“益州狗皆不得用!”

然而出乎意料,事情鬧開以後,劉焉根本沒有放人不說,反而稱病拒絕了所有的勸諫與請謁。甚至有傳言說,便是劉範親自去求情,也沒用處,反而換來了劉焉一手握着長子劉範,一手握着次子劉誕,低聲說出了一句匪夷所思之語:

“蜀中人人皆欲殺你我父子!除至親骨肉外,皆仇讎也!”

“山民,何故不辭而別?”費伯仁累的氣都喘不上來,但甫一入院中,看到在亭舍院中樹下鋪席而談的那對兄弟後,還是難掩喜色。

費伯仁居然無法駁斥。

“不知。”

“便是東州士,多爲外地遷移,卻也人多面少吧?”龐統忍不住冷笑相對。“區區蜀中,不過四五百萬人口,就那些官職,只有極少數人得利而已,多數人只能勉強餬口。如今他們家鄉多歸燕公所制,起二心也是必然之事。便是真有些得利之輩,因利而聚,卻如何會爲劉益州赴死呢?本地人視劉益州父子爲仇讎,東州士嫌棄劉益州不能滿足他們,便是他們父子一體又如何?劉府君年輕,或許將來有所作爲,但燕公這不是沒給他時間嗎?大軍壓境,蜀中自亂,便是沿途關卡險要,能熬個一年兩載,可後方一亂,又能如何?”

龐統言至於此,不再多言。

而費尚滿頭大汗,張口欲言許久,卻是忽然起身行禮,終於開口:“請二位等我一等,我弟費觀、我侄費禕都正在綿竹,我將他們帶出來,再求個使者之職,咱們一起北上……如何?”

——————我是祭祀貔貅的分割線——————

“楊洪字季休,犍爲武陽人也。劉焉時爲別部司馬……太祖伐蜀,兵未發,洪以焉父子挾東州士欺壓蜀中甚,與犍爲太守張肅兄弟議起兵呼太祖。肅稍懼,欲待太祖兵臨白水,稍阻洪,約三月之期。洪對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今燕公據漢中,巴郡如喪臂,廣漢如失首,而焉父子盡失人心,如喪肝膽,三月或事畢,發兵何疑?’乃自舉兵漢安。”——《世說新語》.言語篇

(本章完)

第28章 洛陽城中晚上別等第218章 歲在甲子第277章 緩聲慢語迎春社附錄7:《舊燕書》卷六十九.韓程高關張趙傳第251章 陽翟城子伯闢賢第16章 存問風俗感謝白銀盟阿蕾格格巫,順便說幾句話第274章 陌上顯大德第113章 探問第308章 恥令越甲鳴吾軍第292章 鄉音無改鬢毛衰第423章 赴陣猶遮面第207章 喜怒形於色(上)第267章 秋風起兮白雲飛第233章 帳中言三策第154章 張儉第131章 求見第453章 何敢自矜醫國手第537章 第二十三張 故壘蕭蕭夏如秋第238章 思南忽思北第38章 呂郎固窮!(8k)第377章 人言寶刀投烈士第189章 深居俯夾城第156章 謀斷第162章 冬狩第277章 緩聲慢語迎春社第392章 達官非自有生來第69章 大饗(上)第190章 春去夏漸腥第273章 豪傑如土士如鐵(下)第508章 力盡關山未解圍(中)第185章 淡淡夕陽景(還債)第196章 不聞新人來(中)第492章 當頭退避也應難第178章 定論附錄12:《舊燕書》.太祖武皇帝本紀.卷二——第313章 漢兵奮迅如霹靂第19章 大案附錄7:《舊燕書》卷六十九.韓程高關張趙傳第288章 須信人心有真僞第382章 定跨赤龍越長塬第389章 策策芒鞋不怕泥第411章 未許公孫笑本初第141章 慷慨(下)(萬字還債)第532章 不見枯枝培土時(中)第519章 大雪照映如冰壺第492章 當頭退避也應難第519章 大雪照映如冰壺第220章 匹夫之勇第113章 探問關於完本與完本活動第191章 天意憐孤草第448章 愛嘆非爲婚姻故第127章 巡遊第360章 虎狼從中也立身第394章 寸心自許尚如丹第66章 插曲第386章 人生有新舊(繼續2合1還債)第460章 漢室諸公鳴玉佩第411章 未許公孫笑本初附錄10:公孫離和她的“家”——冬樹寒枝第233章 帳中言三策第123章 更勝第283章 不如持一觴第186章 妄妄山中言第76章 撤屯(中)第262章 帶長劍兮挾秦弓(不欠賬了)第61章 中軍第364章第103章 麥飯第365章 夕陽西去水自流第243章 億錢予一錢第444章 南陽龍虎方爭鬥(續)第163章 岔口第348章 降虜西擊胡第527章 盡日徘徊濃影下第304章 聊持寶劍動星文第296章 脫粟在傍書在前第399章 北邙故人今何在?第307章第57章 歸家第62章 臨陣(上)第60章 出奇第307章第167章 祭旗第337章 白首漢廷刀筆吏(續)第113章 探問第133章 爭言第144章 盛意(上)第143章 不取第109章 道旁第192章 人間多真情第55章 望氣第476章 保國可保身第56章 路遇第436章 師生貴禮輕(2合1小小還賬)第63章 臨陣(中)第444章 南陽龍虎方爭鬥(續)第320章
第28章 洛陽城中晚上別等第218章 歲在甲子第277章 緩聲慢語迎春社附錄7:《舊燕書》卷六十九.韓程高關張趙傳第251章 陽翟城子伯闢賢第16章 存問風俗感謝白銀盟阿蕾格格巫,順便說幾句話第274章 陌上顯大德第113章 探問第308章 恥令越甲鳴吾軍第292章 鄉音無改鬢毛衰第423章 赴陣猶遮面第207章 喜怒形於色(上)第267章 秋風起兮白雲飛第233章 帳中言三策第154章 張儉第131章 求見第453章 何敢自矜醫國手第537章 第二十三張 故壘蕭蕭夏如秋第238章 思南忽思北第38章 呂郎固窮!(8k)第377章 人言寶刀投烈士第189章 深居俯夾城第156章 謀斷第162章 冬狩第277章 緩聲慢語迎春社第392章 達官非自有生來第69章 大饗(上)第190章 春去夏漸腥第273章 豪傑如土士如鐵(下)第508章 力盡關山未解圍(中)第185章 淡淡夕陽景(還債)第196章 不聞新人來(中)第492章 當頭退避也應難第178章 定論附錄12:《舊燕書》.太祖武皇帝本紀.卷二——第313章 漢兵奮迅如霹靂第19章 大案附錄7:《舊燕書》卷六十九.韓程高關張趙傳第288章 須信人心有真僞第382章 定跨赤龍越長塬第389章 策策芒鞋不怕泥第411章 未許公孫笑本初第141章 慷慨(下)(萬字還債)第532章 不見枯枝培土時(中)第519章 大雪照映如冰壺第492章 當頭退避也應難第519章 大雪照映如冰壺第220章 匹夫之勇第113章 探問關於完本與完本活動第191章 天意憐孤草第448章 愛嘆非爲婚姻故第127章 巡遊第360章 虎狼從中也立身第394章 寸心自許尚如丹第66章 插曲第386章 人生有新舊(繼續2合1還債)第460章 漢室諸公鳴玉佩第411章 未許公孫笑本初附錄10:公孫離和她的“家”——冬樹寒枝第233章 帳中言三策第123章 更勝第283章 不如持一觴第186章 妄妄山中言第76章 撤屯(中)第262章 帶長劍兮挾秦弓(不欠賬了)第61章 中軍第364章第103章 麥飯第365章 夕陽西去水自流第243章 億錢予一錢第444章 南陽龍虎方爭鬥(續)第163章 岔口第348章 降虜西擊胡第527章 盡日徘徊濃影下第304章 聊持寶劍動星文第296章 脫粟在傍書在前第399章 北邙故人今何在?第307章第57章 歸家第62章 臨陣(上)第60章 出奇第307章第167章 祭旗第337章 白首漢廷刀筆吏(續)第113章 探問第133章 爭言第144章 盛意(上)第143章 不取第109章 道旁第192章 人間多真情第55章 望氣第476章 保國可保身第56章 路遇第436章 師生貴禮輕(2合1小小還賬)第63章 臨陣(中)第444章 南陽龍虎方爭鬥(續)第32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