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上下相疑

第227章 上下相疑

得到朝廷旨意後,早有準備的公孫珣即刻從泉州啓程,轉向上谷郡涿鹿,在那裡他彙集了上谷、代郡的兩千精銳突騎,再加上從泉州那邊帶來的一千漁陽鐵騎……這便是郭勳此番爲他準備的三千幽燕鐵騎了……然後,他就立即按照之前方略, 勒馬而行,沿太行山一路南下不止!

話說,公孫珣這一次並沒有帶上自己麾下那些顯得陣容格外強大的‘名將們’,恰恰相反,他讓大部分部屬都隨公孫越返回了涿郡,然後只是讓婁圭、韓當這兩個向來隨行的心腹引着三百白馬義從,然後外加一個張飛隨行以增加個人安全係數而已。

這也沒辦法的事情,因爲如果此行在洛陽沒有獲得正式任命的話,那這些人帶過去也毫無意義……反而很可能會被朝廷順勢分撥給誰誰誰。

至於說帶着張飛嘛, 也不過是有些着意拉攏的小心思而已。

實際上,此番在公孫珣手下真正以客將身份統帥這三千騎兵的,不是別人,乃是公孫瓚和一位叫鄒靖的別部司馬,都是正經的朝廷官員……就關羽、劉備,甚至公孫越那些人,想統帥這些正經精銳,都是沒資格的。

其中,前者,也就公孫瓚了,乃是漁陽太守分出漁陽鐵騎收復失地時任命的本郡首領,然後被郭勳順勢從漁陽那邊要了過來……當然,這裡面有公孫瓚難得拉下臉來偷偷找到自己族弟,然後言辭懇切請求隨從立功的緣故……如此局面, 公孫珣又怎麼能拒絕呢?

所以,他能跟來, 乃是公孫珣和郭勳以及漁陽太守分別打了招呼的結果。

至於鄒靖,其人本就是朝廷直屬的別部司馬,並引兵屯駐在涿鹿,就該正兒八經聽從朝廷和郭勳調度,然後專門幹這種活的。

不過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公孫珣本以爲這位鄒司馬和劉備有舊。然而一問才知,對方並不知道劉玄德是誰……恰恰相反,他和公孫瓚纔是生死之交,並且對公孫珣雖然初次見面卻也格外感激,恭敬異常!

原來,當日漢軍自高柳出塞,這位鄒司馬居然也在夏育麾下!而且後撤之時,他曾被胡人困住,幾乎準備自殺殉國,乃是撤退路上的公孫瓚和孫堅適逢其會,聽到消息後,親自回身奮力格殺,將他救回去的。

如此,便是公孫珣也只能愈發感慨世事無常了。

三千鐵騎得了朝廷旨意,從涿鹿出發,沿途南下,先到中山郡。

三月二十六,公孫珣引騎兵三千,與河內郡聯兵破馬元義黃巾殘部於孟津,河洛之間,一時大振。

董昭當即避席而出,尷尬再笑:“君侯這便是爲難我了,我出城勞軍,自然是要縣尉留守城中……”

“不瞞君候,外面雖然顯得安定,趙國也未有失陷,但局勢卻很不妙。”董昭帶着本地大戶,拿着牛酒在城外亭舍附近勞軍,順便與公孫珣說了一個讓後者根本沒有想到的現象。“因爲鄉野之間,甚至於城市之中,已經整個壞掉了……張角起事後,首先乃是從大陸澤西側出兵,自己引着張樑往南打,讓張寶往北打,柏人這裡並沒有遭受半點兵事,然而鄉中閭左貧民,城中市井小民,甚至於吏員、郡卒,卻逃亡甚多!”

褚燕連連再拜,不敢多言。

“自然記得。”公孫珣恍然言道。“一個叫王冉,一個叫李明,我當日走時一度還想看在他們辛苦份上提點一下這二人,卻又想到向公也當不久那個國相了,便沒多理會……怎麼了?”

“下吏不會讓彼輩真奪了城池的!”董昭毫不猶豫應道。“我在他身側早有安排……只是君侯,我也有苦衷,三年間,我一直在趙國爲官,而國中人人皆知彼輩是君侯指與我的,我若是不教而誅,將來又如何面對君侯呢?”

董昭聞言也是不禁輕笑起身捧杯:“君侯安心,我改任柏人令之時,專門將褚燕褚縣尉帶在了身邊,依舊託付縣中治安;而張晟也依然還在襄國……不過,他對君侯感念至深,趙國毗鄰鉅鹿,此番能夠沒有一哄而起,倒是多靠他在本地安撫信衆。而如魏公等國中顯貴,也多知道他的辛苦,所以並未讓他受了委屈。”

於是乎,公孫珣只是以參略軍情爲名,沿廣昌、上曲陽、新市一線接見了大量當地官員、世族、大戶,稍加安撫之後便匆忙引兵離去,往常山國而走。

“全都棄職而去,去投黃巾軍了。”董昭冷笑言道。“中樞大概是知道向公在國中無所爲,所以前年底來的新國相乃是劉衡劉公,此人乃是一代純儒,個人道德,行事作風都是無可挑剔的……所以,他來到國中以後,對公學之事大加讚賞,公學中的名儒也越來越多,學子的待遇也越來越好;然而,他卻也對之前國中的吏職安排頗爲不滿,認爲彼輩家門不彰,不足以出任國中顯職,於是多加考覈,或以家門,或以治績,多有貶斥……可憐兩位佐車吏,在向公任內因爲向公舉止枯坐數年,後來劉公到來,卻又因爲‘無能爲’而被罷職……這張角一反,他們便紛紛往鉅鹿從賊去了,聽說已然是小帥了!”

而董昭僵立當場半響,卻也只能放下杯子,無奈躬身請罪:“君侯明鑑,我非是心存歹意,欲借刀殺人;也非是要學鄭伯克段,肆意放縱於他……此番刻意留他在城中,不過是想借君侯威勢震懾他一二,讓他以後不敢再起亂心!”

“多謝君侯。”董昭這才長出了一口氣。

南風驟起。

再度啓程,比之之前的一路昂然興奮,公孫珣此時倒是收斂沉穩了不少……話說,自黃巾起事以來,公孫珣初時是緊張不安,然後是失望透頂,後來程遠志一役倒是讓他第一次感到了大勢風潮,頗有了幾分迎面而起的壯志。

話說,三千多幽州騎兵本就是在城外屯駐,董昭勞軍而來,也是在野外就地設席。然而,三月南風薰然,將士喜笑顏開,這爲首數席人念及此處卻都一時發冷,凜然無言。

“是被驚嚇的嗎?”公孫瓚在旁一時好奇插嘴。“這倒也尋常,我們幽州那裡,漁陽南面失陷的地方並不多,卻幾乎逃亡一空。”

“喚他來!”公孫珣嘆氣道。“國家遭亂,人心浮動,雖說正該精誠合作,可實際上卻是上下相疑不斷,我也不能苛責你們……”

而且,據說那新太守張純聽到張寶兵敗之事後,也是動了心思,隱約有收復失地的意圖。

“國事急難。”公孫珣此時居然已經收拾停當,翻身上馬,將要繼續南下。“我並無太多話叮囑於你……此番入洛,若能以方面之任引兵平叛,我定然將你二人一起舉到身邊使用!在這之前,好生輔佐董縣令,其人智計百處,盡識人心,你不要有太多心思……”

“是主動逃離,去投奔張角的。”矮胖子董昭聞言也是有些無力的指向了東面。“我費了好大力氣,也不過是維持住表面局勢而已……君侯,不瞞你說,你若不來這一趟,怕是城中就要有豪強大戶勾結縣吏跟着做亂了!”

這個事情說不清楚是好是壞,唯一肯定的是這裡面一定有運作空間……但時機不對,此時公孫珣唯一重任乃是要即刻南下,取得中樞任命,否則一切都是扯淡!

不然呢?人家好好的太守在這裡,你一個前任太守,憑什麼插手?!真以爲漢室法度是虛的嗎?

然而今日之事,倒是別開生面,讓他對黃巾二字多了幾分凝重心思。畢竟,雖說要迎風而起,可最起碼得心中有底,防着一時失控被吹折了腰才行!

常山和中山類似,都是在黃巾軍起事後被鉅鹿那邊波及到了幾個小城,或許馬上張寶回軍後此處便會有戰事掀起,但此時真的只能說諸事無大礙……而公孫珣也只是在沿途真定、欒城、房子等縣,敦促當地郡守縣令趕緊動員軍勢,防護鄉里,然後便繼續南行了。

“那就好。”公孫珣對着董昭遙遙示意,卻是舉杯不飲。“且喚褚燕來飲上一杯。”

而且可以想象,在這種百姓逃亡三一之數,吏民逃亡十一之數的情況下,黃巾軍接下來應該還會繼續擴張一段時間纔對。

“此事乃是國相職責所在,我今日爲涿郡守,又奉旨引兵南下河洛,倒是無暇理會此事……”隔了半響,公孫珣方自几案後舉杯,看似不以爲意言道。“不過,褚燕、張晟二人何在啊?我當日可是將二人託付給公仁你的!”

三月二十三,公孫珣過邯鄲而不入,連趙王和國相劉衡的勞軍之物也都沒受,便昂然引兵出鄴城,轉向西行,入河內去了。

其實想想就都知道了,罷了官的王冉、李明憤懣而走固然是個人行爲,可那些同樣被罷了官的趙國低級豪右就能不憤懣嗎?就不能分一些子弟出來去張角那裡下一注嗎?

“如此說來,你倒是一番好意了?”公孫珣蹙眉道。“可我還是要問你,萬一彼輩作亂,失了城池,然後我大軍在側,固然可以速速奪回……可城中百姓又何辜呢?”

至於常山趙雲,公孫珣倒是依舊理都沒理……原因很簡單,一來倉促,而且也沒什麼名義徵召人家;二來,如今公孫瓚、鄒靖、劉備都在他手下,他倒是想看看,如果這趙雲真的投軍,還能去哪裡?

萬一真定最後沒被戰事波及,或者說人家沒有出仕心思只是在本地戍衛鄉里,那倒也罷了。可真要是有心出仕還能逃出他公孫珣的掌心……只能說,有些人還不如死了算了!

然而,沿途恍恍,從中山過的時候,因爲中山郡面積太大,公孫珣又是從西面匆忙而過,所以不及細問東面情勢;從常山過得時候,他更是在當地毫無親信眼線,所以倒也未必就能知道什麼真切訊息;一直到了趙國,入了趙國北面大縣柏人,見到了柏人縣令董昭,這位奉命南下的涿郡太守才知道了一些額外的情形。

然而,低級豪右難以取得高級吏職,大一些的豪強又被這些士人、純儒所鄙視……這個現象本就是常態,反而是公孫珣之前在趙國所爲有些離經叛道。換言之,這種上下反目,士民憎怨之態應該是普遍性存在的,也就難怪張角甫一起事,這才二十來天便將冀州腹心之地的安平、鉅鹿、清河掃蕩一空了。

“你所言甚多,究竟是多少?”坐在上首的公孫珣終於正色開口詢問道。

“如此安排,你就不怕彼輩忽然起事,奪了城池嗎?”公孫珣不慌不忙,輕聲追問,可所言之事卻匪夷所思。“你之前說,我若此番不來,怕是就要有縣吏起事響應張角……難道不是在說他嗎?”

周圍諸人,或是如公孫瓚、鄒靖、張飛不明所以,或是如婁圭、韓當一時驚愕。

一個時辰之後,褚燕孤身而來,恭謹而拜。

此處,公孫珣自然不缺眼線和威勢,很快他就對中山情形有所瞭解……原來,正如他所想,新任太守張純到任不過區區一月有餘,驟然遇到這種事情,也是慌了手腳。故此,隨着安平國失陷,中山東南方臨近邊境的安國、監吾兩縣幾乎是瞬間落入賊手。不過,也僅僅如此了,因爲之前便得到公孫珣暗示的一些本地大戶們在自家生死攸關之際,即刻作出反應,動員出了那支民防,黃巾軍終究沒有再進半步。

董公仁其言未盡。

“鄉野之間約莫有三一之數,”董昭攏袖而言道。“城中士民、吏員怕也有一兩成……而且絕非只是太平道信徒!君侯還記得當日向公爲國相時的兩位佐車吏嗎,就是看守長草官寺大門的那兩個?”

“怪不得太平道繁盛的地方,各地長吏多有逃亡。”婁圭在側也是感慨。“這種局面,宛如坐在火上燒烤一般,又有幾人按捺得住?”

三月二十八,公孫珣以公孫瓚、鄒靖屯兵於孟津,自己帶着些許心腹侍從,渡過黃河,再臨洛陽。當晚,便入都亭拜會自己昔日故交——大將軍何進!

——————我是無能爲的分割線——————

“劉衡,字元宰,濟南東平陵人也,少特選渤海郎中令,復舉州茂材,除修縣令,遷張掖屬國都尉,以病徵拜議郎,又遷遼東屬國都尉,不任,復拜爲趙相,在位三年,多修德政,善爲教化,世稱純儒。”——《典略》.燕裴松之注

PS:跟你們講個笑話,今天放假最後一天,我抱着手機從上午一直看到下午三點多鐘……只是在選外賣……最後卻是出去吃的。一整天就這麼廢了。

然而我也很絕望啊!

(本章完)

第389章 策策芒鞋不怕泥第98章 處置(下)第82章 雞湯(下)第68章 大人(下)(5.6k2合1)第73章 辭行(6k二合一)第155章 狂言第401章 去留皆灑然第1章 楔子第85章 首尾附錄1:《喏,相公》——本初林登萬第407章 空期戎馬收河北第117章 相邀第58章 驚變第455章 白雲出處從無例(感謝白銀大盟江南第140章 慷慨(上)第388章 一棹每隨潮上下第392章 達官非自有生來第190章 春去夏漸腥第318章 青草覆宗廟第500章 一朝斬龍落田埂(繼續大章還債)第19章 大案第166章 漁夫第87章 表文第73章 辭行(6k二合一)第320章第397章 一歲終須有一春完本總結第247章 公孫珣且戰且思第288章 須信人心有真僞第314章 叛軍崩殂畏的盧第194章 只見舊人哭(下)第514章 終剛強兮不可凌第345章 單于在山西(上)第445章 赤伏真人正天位第446章 世間魚鳥各飛沉第150章 明白第388章 一棹每隨潮上下第426章 思故才知心第167章 祭旗第245章 傅南容乘夜拭白珪第312章 李廣無功緣數奇第465章 送君十里往鄴城(萬字還債)第514章 終剛強兮不可凌第70章 大饗(中)第345章 單于在山西(上)第442章 卓哉光武真聖君第56章 路遇這次是正經請假第148章 女人(10k還債)第450章 大江東去老諸侯第289章 故將直筆記春秋(上)第218章 歲在甲子第190章 春去夏漸腥第246章 孫文臺所向無前第181章 日出東南隅第495章 舊友南行雨紛紛第47章 軟紙第337章 白首漢廷刀筆吏(續)第163章 岔口第310章 猶堪一戰取功勳第504章 金樽應啼別離後第129章 牌戲第184章 檐下多蓬蒿第378章第10章 家暴第53章 中流擊水第176章 定奪(還債)第240章 赴前連赴後第150章 明白第55章 望氣第19章 大案第232章 虛言復東阿第170章 失控第359章 但教方寸無諸惡第253章 思故明來意第361章 虎狼從中也立身(續)第416章 單騎偏能復十城第100章 大事(上)第231章 杯酒祭黃河第214章 宴於桑庭第280章 文物多師古(上)第299章 浮名尚值一杯水(二合一還債)第194章 只見舊人哭(下)第28章 洛陽城中第331章 太守半月覆遼東第167章 祭旗第442章 卓哉光武真聖君第475章 用忠豈用力?第203章 皆憐宮闕土第464章第520章 正與此意同一塗第272章 豪傑如土士如鐵(上)第276章 門前立故友(下)第499章 何如沂水舞雩人(繼續大章提前還債第228章 左右爲難第374章 被驅無異犬與雞(二合一)第281章 文物多師古(下)第211章 順逆藏於心(下)第493章 變化紛紛入靜觀第534章 人世幾回傷往事?
第389章 策策芒鞋不怕泥第98章 處置(下)第82章 雞湯(下)第68章 大人(下)(5.6k2合1)第73章 辭行(6k二合一)第155章 狂言第401章 去留皆灑然第1章 楔子第85章 首尾附錄1:《喏,相公》——本初林登萬第407章 空期戎馬收河北第117章 相邀第58章 驚變第455章 白雲出處從無例(感謝白銀大盟江南第140章 慷慨(上)第388章 一棹每隨潮上下第392章 達官非自有生來第190章 春去夏漸腥第318章 青草覆宗廟第500章 一朝斬龍落田埂(繼續大章還債)第19章 大案第166章 漁夫第87章 表文第73章 辭行(6k二合一)第320章第397章 一歲終須有一春完本總結第247章 公孫珣且戰且思第288章 須信人心有真僞第314章 叛軍崩殂畏的盧第194章 只見舊人哭(下)第514章 終剛強兮不可凌第345章 單于在山西(上)第445章 赤伏真人正天位第446章 世間魚鳥各飛沉第150章 明白第388章 一棹每隨潮上下第426章 思故才知心第167章 祭旗第245章 傅南容乘夜拭白珪第312章 李廣無功緣數奇第465章 送君十里往鄴城(萬字還債)第514章 終剛強兮不可凌第70章 大饗(中)第345章 單于在山西(上)第442章 卓哉光武真聖君第56章 路遇這次是正經請假第148章 女人(10k還債)第450章 大江東去老諸侯第289章 故將直筆記春秋(上)第218章 歲在甲子第190章 春去夏漸腥第246章 孫文臺所向無前第181章 日出東南隅第495章 舊友南行雨紛紛第47章 軟紙第337章 白首漢廷刀筆吏(續)第163章 岔口第310章 猶堪一戰取功勳第504章 金樽應啼別離後第129章 牌戲第184章 檐下多蓬蒿第378章第10章 家暴第53章 中流擊水第176章 定奪(還債)第240章 赴前連赴後第150章 明白第55章 望氣第19章 大案第232章 虛言復東阿第170章 失控第359章 但教方寸無諸惡第253章 思故明來意第361章 虎狼從中也立身(續)第416章 單騎偏能復十城第100章 大事(上)第231章 杯酒祭黃河第214章 宴於桑庭第280章 文物多師古(上)第299章 浮名尚值一杯水(二合一還債)第194章 只見舊人哭(下)第28章 洛陽城中第331章 太守半月覆遼東第167章 祭旗第442章 卓哉光武真聖君第475章 用忠豈用力?第203章 皆憐宮闕土第464章第520章 正與此意同一塗第272章 豪傑如土士如鐵(上)第276章 門前立故友(下)第499章 何如沂水舞雩人(繼續大章提前還債第228章 左右爲難第374章 被驅無異犬與雞(二合一)第281章 文物多師古(下)第211章 順逆藏於心(下)第493章 變化紛紛入靜觀第534章 人世幾回傷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