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和六年八月初三。是日,大宋天子趙賜宴爲遼國送宋使燕青北上。

此次締結盟約,除了正式收回燕雲之外,更將歲幣五十萬免去,堪稱是大快人心,將朝野間由於收復燕雲而一直保持高漲的情緒又再度推高了一層。恰好正值大禹元出土,朝臣正在勸進之時,這兩件事很自然地被牽扯到一起,作爲趙英明神武、聖君大帝的證據之一,因而順理成章,進獻元圭的大臣燕青,自然也就被視爲宣諭盟約的不二人選。

當日賜宴之中,大宋人個個都是笑容滿面,座中惟有一人是笑不由衷。何人?乃是本次出使之副使,新除吏部左曹員外郎秦檜是也。他之所以廁身使團之中,乃是出於鄭居中的力薦,說他當收復燕雲時曾兩度爲使,表現不俗,可謂熟知北事,用來給長居東南的燕青作副手,庶幾可以爲燕青拾遺補缺。

原本這差事是個肥缺,人人都曉得以此爲晉身之階,乃是一個難得的機會,秦檜又豈能不知?不過他是且喜且憂,也想趁着出使的機會爲自己多攢一點政治資本,卻又捨不得自己剛剛得到的吏部美差,要知道現今大宋朝官員冗猥的現象已經頗爲嚴重,一個官職有三個人等着,堂除正任一人,權領職事一人,部闕待任又有一人,秦檜這一走,三五個月回不來,這口子又是要緊的去處,斷然等不到他回任地。一想及此,心中怎不叫痛?

他卻哪裡知道,這件事若沒有高強授意鄭居中,鄭國舅縱使和他有姻親,也不會這麼賣力的提拔於他。高強的心思很簡單,秦檜這人做官的本事是一等一的,讓他在京城的官場中廝混的話,這傢伙如魚得水,又已經積攢了些資歷功勞。指日高升自不待言。憑自己的本事,仗着宮宦寺佞臣的勢力搞點小動作還可以,真要按照現今官場地規則來玩,未必就能玩得死秦檜這種人。日前劉正夫不經意的一點,便已經讓他再次認清了這一點。

既然如此,索性就把他多多放出去,讓他到國家交往的廣闊天地去大有所爲。你不是骨頭軟嘛?我就給你機會,今日使遼派你去,他日使金還是派你去,看你能守到幾時!

想想剛剛到手的美差。燕雲選授官在即,正是大有所爲地時候,秦檜心中真是萬般不捨。好在這次盟約對於大宋大大有利。自己能夠躬逢其盛。將來也是青史留名的角色,這麼安慰自己。總算是心意稍平。

三巡御酒罷,降詔書慰勞使節諸人,賜銀絹錢物若干,以爲酬答使人之用,契丹使節蕭特末與耶律大石一起敬領。這兩個使節與往年不同,乃是先入大宋後爲使,嚴格說起來這也算是某種城下之盟,足見契丹國中無人了,兩人想到這次訂立的盟約又是將祖宗力戰所得膏腴之地送了與人,心頭真如滴血一般。好在大宋總算是有些香火情,業已遣人送國書勸誡女真權且罷兵休戰,自己一行回到遼國之後,只須臥薪嚐膽,以契丹疆域萬里,立國二百餘年的深厚根基,待將眼下地難關渡過之後,捲土重來亦未可知。

禮畢,兩國使節辭別聖駕,出宮就行。此番使團隊伍異常龐大,除了應有使副雜員之外,尚有燕雲之役所俘獲的契丹貴人,秦晉國王蕭德妃以下數百人,此番也是一體放還,這幫人在大宋名義上並不是俘虜,而是客人,因此供奉甚謹,花錢不少,偏生這些人心中怨憤不平,常常藉故找麻煩,弄得禮賓司整日價雞飛狗跳,不得安寧。今番有司得悉將要遣還這些人之時,幾乎是要燒高香送他們走人了。

使團出了汴京,先是乘船,沿御河向北入大河,而後一路北上,直到河間府方棄船就岸。在此處,耶律大石等人有幸成爲首批搭乘有軌馬車的外國人,其實也是首批有軌馬車的乘客,皆因高強弄出這馬車來,原先只是爲了載運軍需,從河間府修到州新城,二百多裡地修了足足兩年方竣工,算算使費,再也不敢往下修了,若是修到燕京地話,大概整個河北一年之內都沒菜刀鋤頭供應,何也?鐵用光了!

今次使團北上時,耶律大石等人以軍情緊急,國勢艱危哀告趙,趙本是個耳朵根子軟的皇帝,想想契丹也算是服了軟了,便恩許他們此行不必依照故事,將里程迤邐蜿蜒,可以循直道,以最快的速度出邊塞。事下樞密院,高強便下令河間府地馬車站改裝出了兩列載客車廂,專門用來接送使團,不過每列車廂載客不過六十多人,往返七八趟才把這批客人給送到州新城。

到了此間便是燕京管下,當地官員大多數仍是之前地遼官,頗有些人識得使團中地契丹人,自免不了要打打招呼,說些送別的話兒,此時一出塞,今生不知可有再見之時?

耶律大石眼望這片自己爲之奮鬥經年地土地,如今卻已姓了趙,歸了宋,表面上雖然是平靜

一隻手在大腿上已經將褲管都抓破了。忽而聽見身道:“大石林牙亦曾與我家常勝軍交兵,不知可曾聽過常勝軍地軍歌?”

耶律大石恍然驚覺,燕青不知何時竟已來到他地身旁,與他並馬而行了。他冷哼一聲道:“敗軍之將,不足言勇,貴朝常勝軍自是不凡,然若非我朝正有北患,恐亦不能如此輕易收取燕雲。至於軍歌云云,某雖曾聽聞,卻不記得。”在他心中,始終是認爲大宋乘人之危,自己輸的不甘心,當日盧溝河一戰,若是能再多幾萬兵,宋軍兵數雖衆,又何足道哉?

燕青一笑,也不把他言下之意放在心上。自顧輕聲吟唱起那一闕滿江紅來。此地自有常勝軍軍士守把,忽聽有人在唱軍歌時。齊齊把眼睛來看,見是大宋使節在唱這歌時,個個都把胸脯挺地高高,一個接一個地加進來,待唱至結尾時,聲音漸漸放大,已是數百人地合唱:“……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一曲既罷。衆人齊喝一聲彩,燕青已是慣了這等場面,瀟瀟灑灑地四下一拱手,以爲答謝。方轉過頭來向耶律大石道:“林牙,此曲蓋以河山淪陷之恥激勵士卒,我兵激於忠義,故而臨陣不顧。奮勇向前。卒成大功。燕某說及此事,並不是想要爲難林牙,只是方今遼國局勢艱危,雖然有我大宋承諾援手。然而易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若是遼國積弱不振。終不成要我大宋如當日貴國太宗援立石晉一般。也遣兵來立遼國皇帝?”

耶律大石聞言勃然變色。這話正正戳到他地肺管子上,當日高強脅割遼東時。話語中隱隱也是這般說法,現今聽得燕青也如是說。直氣得他火星亂崩。牛眼瞪着燕青道:“使人所言,欺我大遼太甚,敢以我國中無人乎?”

此人曾爲萬軍之帥,氣勢凌人。這一下發威真如猛獅一般,周遭有些宋兵望見,還道他要暴起傷人,一個個都在摸兵器。燕青身當其怒,卻是如清風拂面,不以爲意,反笑道:“素聞大石林牙威嚴剛毅,果然名不虛傳,遼國有此能臣,自是中興可期,適才燕某言語多有得罪了。”說着馬上一拱手,便要催馬前行。

耶律大石忽地道一聲“且住”,向燕青道:“使人能道直言,亦是非常人,只今我大遼爲女真所侵,以至於要以地割還大宋,求罷干戈,追根究底仍是我自家不強,方受人欺。今日時勢已然,某並無多言,他日收拾我家舊山河之時,還請南朝一觀。”

燕青眉毛一挑,道:“小人立言,君子立行。既然大石林牙能有此壯志,某自當拭目以待,所幸燕某年不滿而立,自有大好年華可立足以待。大石林牙請了!”說罷大笑三聲,揚鞭前行去了。

耶律大石攥緊了拳頭,強行將一股怒氣壓了下去,轉頭去尋蕭特末去了。

當晚宿於燕京城中,契丹兩位使節推辭說旅途勞頓,不涉請宴,這城中如李處溫等遼國降人也有些尷尬,不好意思大家相見,正好兩便,是以雖然燕京大城,卻沒有什麼飲宴酬答之事。

雖然如此,黑夜中卻也不安靜,譬如兩位契丹使節,耶律大石和蕭特末,此時便聚在一處密商。原來耶律大石今天日間受了燕青幾句言語,牽動他地心事,深爲契丹國運擔憂,便來尋蕭特末商議,等到晚間無人之時,劈頭便問:“蕭駙馬,可知餘睹都統何往?”

論理說,耶律餘睹雖然是自己投奔南朝,不象他們幾人是被南朝扣留的,但是此番兩國講和,耶律餘睹回不回國兩說,好歹也該露個面,然而從耶律大石被送到汴梁,直至此刻將要出塞了,居然是一次都沒見到耶律餘睹,甚至都沒人說起,好似這人生生就從世間消失了一般,如今想來,着實詭異。

蕭特末與他一般,也是不知,復問道:“林牙問起餘睹都統,是何用意?”

耶律大石將日間燕青所說言語簡略說了一遍,皺眉道:“某自被擒時,無時無刻不在籌思中興之計,想來想去,當今我主不修政事,國家危亡在即,居然還要依舊清暑陰涼河,如此~任?若要圖強,非得先立賢主不可,是以想起餘睹都統,方悟他之前力建晉王爲國儲之深意。”

蕭特末原也是耶律餘睹一黨,聞言自是贊同,當日汴梁和談之時,乍聞天祚帝正在避暑之時,那種整個天空都變得灰暗的感覺,到此刻依舊是格外鮮明。有志於復國之臣,若是輔佐這等昏主,誰還能對國家的前途抱有信心?

他搖了搖頭,忽然覺得有些不對,向耶律大石道:“此事不妥,當日餘睹都統以圖蕭奉先不果而南奔,南兵入燕時他也在軍中,現今兩國重定盟好,此等大事他勢必不能置身其外。如今和議既成,憑他與南朝關係。大可趁此機會風光回朝,甚或將蕭奉先拿下以快前仇,

知,何以竟是無聲無息?以我對餘睹都統所知,當日時,骨肉軍帳多被追兵截殺,此等深仇斷無不報之理。今番偏生無他消息,敢是有甚大舉措?”

耶律大石悚然而驚。一個念頭如同流星般劃過腦海,登時照亮了一片天。倏地驚道:“遮莫是餘睹都統早已北上,想要趁此時奪回朝中大權?如今女真兵臨上京。一旦上京再失,主上無所歸,勢必要西走大漠以避敵鋒。倘若餘睹都統能趁此時截得御營。廢主上而立晉王。則國事盡在他手中矣!”

蕭特末也是一驚,叫道:“卻是可慮,某在南軍中時嘗與餘睹都統言,他地骨肉軍帳多在雲中。行間收取契丹流民爲兵。有南朝佐以軍資兵器,其勢當有所圖。遮莫便是在此?”

耶律大石見說。更是心急如焚。這一推測的可怕之處在於。如果南朝地真正意圖是想要餘睹掌權地話,那麼對於女真地制約勢必不會象他所期望地那樣及時發出。而是要等到上京被女真攻克,遼國土崩瓦解地時候才作出。這個時候消除了外部威脅。正有利於耶律餘睹奪取權力。然後建立起真正親宋地一個遼國來。

仔細想想。對於南朝來說,確實這樣纔是最穩妥的辦法,現今地盟約對於遼人來說只能用喪權辱國來形容。天祚雖然~.未必都是親宋地。或許不會這麼輕易就接受盟約。只有將整個遼國朝廷上下全都換過一茬,新的班子纔好拋開過去地負擔。無所顧忌地接受歸附南朝地事實。

然則今天燕青有意用言語來刺激他,又是何意?

當蕭特末想到這個問題時,耶律大石卻已經有了答案:“蕭駙馬,南朝想必已是成竹在胸,他將言語來點醒我等,正是要我等作出選擇,若是想要中興我契丹,重振祖宗雄風,則必定要有所抉擇,不可再如現今這般芶且了。”說話之間,竟覺得滿口都是苦澀之意。

蕭特末想想,亦覺有理,方向耶律大石道:“林牙,似此你意下何如?”

耶律大石痛苦地閉上眼睛,搖了搖頭:“我雖心有不甘,然而又能如何?方汴京得悉主上不守上京而前往避暑時,某這顆心便死了!我遼國萬里大國,卻被區區女真連敗,以至於諸道瓦解,人心思變,難道不是我主自己失了人心之故?那晉王雖幼,國人皆以爲賢,倘若奉之爲主,則國祚仍存,庶幾君臣戮力同心,中興可期,你我一同攜手打平女真,再興祖宗王業,亦有以憑恃。”

他一面說,一面咬牙,想到天祚帝昏庸不爭氣,將好好一個大遼敗到這步田地,直氣得恨不能將牙關咬碎,一拳雷在桌子上,怒道:“我意已決,若是餘睹都統所謀不成,我回朝之後亦當設法另立明君,只須是太祖子孫,總好過亡於他人之手!”

這等話已經是跡近反叛,須知所謂太祖子孫,便是遼國宗室姓耶律者,不說遼國國中千萬個耶律,只是他耶律大石自家,難道不是太祖子孫?他說這等話,已經是有了自立之心了。

蕭特末亦是明事地人,聞言便知其意,他卻另有主張,倘若餘睹當真立了晉王爲君,他以親自訂立南朝盟約地“功勞”,又是餘睹一黨,在新朝廷中自然受重用。縱使餘睹所謀不成,晉王不立,耶律餘睹本身也是契丹宗室,好歹他有南朝撐腰,若要自立的話,豈不好過耶律大石這孤家寡人?須知塞外之族皆尚勢力,耶律大石在燕京一敗,親信士卒幾乎盡喪,真正地光桿司令一員,他拿什麼來自立!

兩人同屋異夢,到此已經無法進行下去,好在大家對於要廢天祚立新君還是有共識,在耶律大石而言,亦未嘗不是在此下一個政治籌碼,好在將來要成立地契丹新朝廷中爭一個位子。

過了燕京兩日,便出虎北口,於路但見宋軍旗幡林立,城郭修繕正忙,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運送糧草軍需地車仗駝隊更是絡繹不絕,明眼人一望便知定有所圖,耶律大石等人向燕青問訊時,也只說是待北地之亂爾。

那虎北口雖然是五關之一,卻不象山海關那樣一座雄偉關城,乃是兩山之間一條潮裡河,河畔一條小道依山蜿蜒而行,自昌平北去出山,一路有百里之遙。雖然沒有關城屏障,然而小道入口處建立昌平城,百里山險中可以隨時設伏邀擊,亦是泰山之固。

一行人到此,便有常勝軍左軍統制李孝忠率軍接應,稱塞外兵亂,道路不靖,迄今不聞有契丹兵馬前來接應使團,若是使團仍舊要北行時,只得以宋兵大隊相送。

耶律大石本已在擔心宋兵趁火打劫,此時哪裡肯聽?正在爭執不下,忽聽得前面大隊人馬喧嚷,跟着便有人來報:“契丹接應兵馬到了!”

第23章 主客第3章 回京(上)第八十六章第7章 授書(上)第21章 招降(下)第四十五章第10章 亂夜第26章 絕情第九十四章第11章 計賺第36章 關撲(上)第二十三章第11章 出使(上)第21章 追失(上)第2章 下第5章 菩提第13章 右京(下)第五十四章第16章 演武(上)第九章第二十九章第15章 香香第6章 建策(下)第二十六章第九章 上第29章 最長的一夜之石秀與石寶(下)第2章 言政第三章第32章 月夜金蓮(下)第十六章第六章 下第15章 拒戰(下)第五章 下第16章 遺篇(上)第6章 問心第4章 賊星第19章 藥師第九十七章第18章 盤妻第19章 獻寶第三十二章第1章 燕青(上)第67章 相撲第25章 贈糧(上)第四十六章第36章 泯恩仇(上)第18章 抽薪(上)第31章 河工(上)第五十五章第一章第十四章第28章 宋江第四章第三十章第十二章 下第六十二章第六十章第33章 下第5章 圖謀第九章 下第38章 說親第三十一章第五十七章第52章 審死官第11章 論兵第20章 楊戩(上)第31章 故人來(上)第22章 試探第十三章第四十三章第九十一章第27章 淵源(下)第23章 歸來第36章 關撲(下)第六十七章第八章 下第24章 傳訊(下)第22章 試探第十二章 上第9章 行者第40章 結局(上)第十章 下第六章 下第二十四章第29章 談兵(下)第5章 十字第7章 授書(下)第37章 圍攻第8章 自投第34章 藏兵(上)第25章 開戶(上)第四十四章第12章 煉兵第四章第3章 上第三十六章第1章 清溪銀(上)第7章 錢法(下)第16章 要務第22章 民反
第23章 主客第3章 回京(上)第八十六章第7章 授書(上)第21章 招降(下)第四十五章第10章 亂夜第26章 絕情第九十四章第11章 計賺第36章 關撲(上)第二十三章第11章 出使(上)第21章 追失(上)第2章 下第5章 菩提第13章 右京(下)第五十四章第16章 演武(上)第九章第二十九章第15章 香香第6章 建策(下)第二十六章第九章 上第29章 最長的一夜之石秀與石寶(下)第2章 言政第三章第32章 月夜金蓮(下)第十六章第六章 下第15章 拒戰(下)第五章 下第16章 遺篇(上)第6章 問心第4章 賊星第19章 藥師第九十七章第18章 盤妻第19章 獻寶第三十二章第1章 燕青(上)第67章 相撲第25章 贈糧(上)第四十六章第36章 泯恩仇(上)第18章 抽薪(上)第31章 河工(上)第五十五章第一章第十四章第28章 宋江第四章第三十章第十二章 下第六十二章第六十章第33章 下第5章 圖謀第九章 下第38章 說親第三十一章第五十七章第52章 審死官第11章 論兵第20章 楊戩(上)第31章 故人來(上)第22章 試探第十三章第四十三章第九十一章第27章 淵源(下)第23章 歸來第36章 關撲(下)第六十七章第八章 下第24章 傳訊(下)第22章 試探第十二章 上第9章 行者第40章 結局(上)第十章 下第六章 下第二十四章第29章 談兵(下)第5章 十字第7章 授書(下)第37章 圍攻第8章 自投第34章 藏兵(上)第25章 開戶(上)第四十四章第12章 煉兵第四章第3章 上第三十六章第1章 清溪銀(上)第7章 錢法(下)第16章 要務第22章 民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