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前世讀書時,幻想着古代的戰鬥,高強常常以爲是無數兵種組成的大軍在戰場的兩邊並列對峙,然後大家相互衝殺,甲騎衝擊着步兵的行列,弩箭擊穿厚厚的鎧甲,長槍大戟在戰場的各個角落形成大小不同的陣列,好似茂密的森林一般……

基本上來說,其實這些想法都不算錯。然而來到這個時代,又經歷了從白身到朝堂,又從朝堂到戰場這樣漫長的距離,種種經歷教會了高強一件他以前並沒有認真去思考的東西,那就是:兩支軍隊到底是如何走到同一個戰場上的?

白癡纔會認爲,那是挑戰和接受挑戰的結果。中華幾千年流傳的兵法中,有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兵者,詭道,人就是用來騙的,誓言就是用來背棄的,敵人就是要被殺的,唯一的好敵人就是死掉的敵人……

眼下,看起來他距離與金兵決戰的戰場已經是非常近了,可事實上仔細一想,卻又那麼的遠。金兵有和他決戰的意願嗎?或者說,眼下的局勢,金兵必須要與他決戰嗎?

“相公,下官以爲,如今金人銳氣頓挫,其志已墮,又見相公大軍到來,多生退意。相公不妨深溝高壘,不與之戰,又遣使交結契丹夾攻,彼金國乃小國也,自必左右支吾難以招架,屆時朝廷一介使者,便足令其降順,邊疆可安。”令高強意外的是,最先發言的朱武,居然說出了這樣的意見。

不戰?那怎麼行,別的不說,我可是和韓世忠說好了,拿不下阿骨打的人頭,就要砍他的腦袋哩!你這一張嘴就說不打了,那不是明擺着要我愛將的首級?

高強眼光一掃韓世忠。卻見他一言不發,只是沉着臉坐在一旁,頭也不擡,好似根本就沒有想到朱武這番話對於他自己會有什麼影響。

高強皺了皺眉頭。正要開口,卻見朱武起身走到韓世忠身前,一頭磕在地上,朗聲道:“韓統制日前之誓,吾等皆知,只是今日乃爲公事。爲國家,非爲私誼也。倘有冒犯處,望韓統制知吾之心。”

韓世忠面無表情,只是將右手一伸,嘶啞着嗓子道:“朱參議請起,韓某這顆人頭,早已不是我地吃飯家伙了,倘若取我之頭可定遼東,朱參議不妨取去便是。”

***。我手下怎麼會有這麼酷的大將!高強只覺得心裡又有一種熱熱的東西要流出來一般,當下不敢再任憑自己地情緒氾濫,忙道:“朱參議,今日之事,只怕未必單憑守城便可制勝,那金人與高麗拒戰多年,亦知守城對壘之法。倘若彼亦設營壘與我敵對,則曠日持久。國家財帛虛耗,未必是福。”

“方今西夏仍在,西北養兵數十萬,燕雲新定之地,勝兵又二三十萬。倘若遼東再與金國對峙經年。養兵十餘萬,又皆須自海上運來。我大宋雖廣有錢糧,亦未必能支吾。朝堂一旦以糧餉爲憂,遣使與金國和談,則局勢便非我等邊臣所能控制,萬一讓金國與我大宋定了盟約,他得以騰出手來全力攻打遼國,則其勢日盛而我卻坐守遼東,其高下可立見!”

高強自從在汴梁時,便與衆參議官們詳細推究了遼東的局勢與大宋的戰略抉擇。對於大宋來說,想要對付金國,最爲棘手的一點在於金國的領地,數百年來都是女真人的地盤,外人鮮少進入,連道路都不大熟悉,倘若金人縮回老巢去,哪怕邊疆上門戶大開,幾十萬大軍也不敢深入窮追。然後局面就會成爲與西北戰局一樣,大宋花上百年地時間,以連綿不斷的堡寨工事逐次向內推進,擠壓對方的生存空間,最終迫使其屈服。

然後就會變得很有趣了,現在大宋看起來是很風光,從遼國手中奪回了燕雲,西夏也奉表納貢,對金國也不落下風。可是問題在於,遼國難道會永遠這麼弱下去麼?一旦遼國統合了大漠的遊牧諸部,熬過這十幾年災荒帶來的國力耗減,遼國又會成爲那種傳統的塞北強國,以他爲中心,西夏會再一次變得不馴服,大宋陷入三線作戰的局面的話,再多的錢糧都不夠耗地!

“今番阿骨打舉兵前來,實逼於不得已。若不能與我大宋定盟,他勢必要兩路作戰,一旦契丹復振,見我大宋與金國交惡,勢必興兵來取其故地,報女真作亂之仇,那時金人縱然善戰,終不能抗當世兩大國之聯手。”儘管到現在都沒有契丹方面的消息傳來,但高強對於這一點還是深具信心,契丹這幾年來吃了女真這許多苦頭,真正的仇深似海,他要是不報仇的話,國內的各部先就不能答應,天慶皇帝的龍位能不能坐暖和都是個問題呢。

“一旦時過境遷,金國可憑其故地而守,以時出外劫掠我遼東,以遼東南北千里之地,多處無險可守,勢必要十餘萬大軍盤馬彎弓,枕戈待旦,何時是個了局?故此,本帥以爲今番定須趁此時機與敵決戰,倘若能在此重創金兵,往後不須我遼東出兵,單單契丹的壓力,便可令金人乖乖向我大宋乞降,遼東有泰山之安!”後面還有一句話,高強並沒有說出來:那樣地話,本衙內也就可以回家專心抱兒子睡大覺了!

朱武見高強侃侃而談,又不好打斷他,憋了半天,好容易等到高強說完了,急急道:“相公所言誠是,然兵兇戰危,難言必勝,何況金人素號勁兵,有女真滿萬不可敵之名,萬一戰事不利,遼東大局堪憂!何不轉而退守,我大宋錢糧廣盛,單遼東便有三十萬戶之衆,憑那金國新立之小國,萬萬經不起與我長久爲敵,此爲萬全之計!”

萬全之計?高強冷笑一聲,搖頭道:“朱參議,你素有急智,善能隨機應變,然而我在汴梁時與諸位參議官計議遼東事體。卻有一點乃是共識:一旦戰事遷延時久,動輒數十年甚或上百年延宕不決,吃不消的不是小國金國,而是我中華大國!”

很叫人意外。然而這就是事實,即便是大宋朝這樣在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地富裕朝代,對付區區一個西夏邊患,一百多年下來也是國力耗盡,外強中乾;先代的東漢時,也是西邊的羌人反覆叛亂。近百年的消耗使得關中殘破天下疲敝,最終是一場黃巾大起義,大漢王朝在割據中走向滅亡;唐朝時用邊地的藩鎮來解決外患,結果是外患雖除,內憂難免,中唐以後朝廷由於失去了對於地方地控制而日益衰亡,強盛地大唐居然落到了要引入沙陀兵來對付黃巢起義的地步。

再往後看,歷史又是驚人地相似,代替北宋統治了中國北方的金國。亦繼承了中原對於北方民族地邊患,蒙古的亂事幾乎是從金國入主中原的第一天開始就困擾着女真政權,一條史無前例的大漠上的長城也沒能擋住蒙古人的侵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什麼中原人文弱,需要外族地狼的基因來注入新的活力,這種話根本就是大放狗屁,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如是而已。

大明朝更是不用說,九邊看上去很威風。然而蒙古人從來都沒有真正屈服過,好容易在張居正手上封了俺答汗作順義王,用不平等的朝貢安撫了蒙古,建州又起來了,一個小小的遼東。最終放幹了大明朝的鮮血……

“你說。我們耗的起嗎?我們根本耗不起,久戰必敗!”高強越說越急。伸掌在面前地几案上重重一拍,喝道:“唯一的辦法,就是每隔十幾年就殺他一陣狠的,將其人口削減大半,縱使塞外物產貧瘠,養活些少外族亦可辦到。然而北土空曠,我兵若要深入後援不繼,一旦失利便是全軍覆沒的危局,且外族一戰而強,勢必大舉入寇,又是兵連禍結,是以今日金國舉兵前來,在本帥看來正是一個大好良機,不容錯失!”

朱武默然半晌,方長揖到地,嘆道:“參議諸官,果然是深謀遠慮,朱武歎服。”他也是參議官,當然知道高強說的這麼流暢,乃是出於參議司事先詳細的戰略推演。

高強自不會怪他,朱武也無非是爲他着想,畢竟退守的風險比決戰要小很多,對於已經幾乎走到了仕途頂點地高強來說,單單爲了自己考慮的話,完全沒有必要冒險決戰。他先將言語安撫了朱武,又道:“雖然此戰良機難得,然朱參議適才所憂並非杞人之憂,金人決非無知蠻人,其以小擊大,狡猾狠辣處實令人驚歎,況且彼兵善戰,衆又在我之上,此戰實未易勝。列公可有良策破敵?”金兵之所以敢於大舉前來,也是仗着這一點,萬一這一仗打敗了,那什麼良機難得,可就成了最大地笑話了。

陳規聞言,默默地從懷中取了一面地圖出來,攤在高強面前。高強剛湊到面前,便聞到一股血腥味,再看那張地圖上竟是一灘血跡,雖然早已乾涸了,暗黑的顏色卻更叫人驚心動魄。

陳規卻渾然不覺,一手點着那攤血跡當中道:“相公,我開州之東有龍河水,方今二月中旬,河上之冰已不如隆冬時厚,且下官守城時遣人開鑿冰層,這河上冰面已多處破碎,那金兵在河西者倉促退卻至河東,亦是恐怕河冰一旦盡破,彼將有全軍覆沒之患。”

“然而相公若要與金兵決戰,這龍河卻又是一道障礙,若是相公全軍跨河結陣,背水之戰殊爲兇險,而金兵若要決戰,又勢必不能容相公全軍渡河擺開陣勢,我意這決戰之地,便當在龍河上下。”說着將手在那條細細的黑線上一劃。

此時諸將也都圍了過來,李孝忠摸着下巴上的短鬚,沉吟道:“這龍河以東三十里,又有一條河水,那金兵自身也未必有多少迴旋餘地,倘若在這兩條河水之間決戰,敵我加起來近十萬大軍,可實在有些施展不開手腳哩!”

十萬大軍,在小說中並不算是什麼了不起的數字,可是親身經歷了十幾萬人一起出動地平燕之役,高強深知大軍作戰之難,當初盧溝河邊一戰。就算沒有大風作爲遮掩,蕭乾地萬餘騎兵衝鋒起來依舊是讓人一眼都望不到頭,聲勢足以讓沒有見過這樣場面的人腿肚子打軟。在這麼大地戰場上,想要把握手下各軍隊的動向就是一件極爲困難的事。更不用說指揮如意,玩出什麼奇謀妙計來了。

作一個簡單地算術好了,一米站一個人,一里路可以站五百人,三十里不過站個一萬五千人,敵我雙方加起來超過九萬人的兵力。兩條河之間可以排出六列縱隊來!這還不算戰馬和戰車。更何況宋軍背靠開州城,一旦打起決戰來,這可是極大的優勢,宋軍可以毫無顧忌地將打亂打殘的部隊撤入城中進行休整,而無需派出部隊來作爲護衛,單單這一項就足以抵消金兵在數量上地些少優勢,更何況宋軍的輜重也可以受到城牆的保護而全無後顧之憂。

李孝忠的意思,也就是從戰術上來看,這片戰場並不利於金兵。如果他是金兵主帥,就不會選擇此地爲決戰戰場。

然而陳規卻持異議:“下官以爲,適才相公所言,今番乃是與金兵決戰的千載良機,實爲至論。蓋金兵迫於兩大國之威,若不趁今日兵強時予以擊破,戰況一旦拖長。我大國固然國力凋敝,彼小國亦更加苦楚難當。何況今日我兵終究少於敵兵,金人又是百戰之精銳,正面決戰諒必信心十足。而李統制所言戰場甚狹,對於金兵又是一重好處,彼之精銳鐵浮屠。正可盡情馳騁。而不必限於馬力,一旦衝亂我軍陣腳。大可直衝至開州東門,將我軍中分爲兩段,我縱有城池爲倚仗,萬一大軍潰敗於城下,亦無能爲矣。”

“更何況,”他腰身一挺,連日鏖戰中深深陷下去的眼窩中,那雙眼睛卻越發炯炯有神起來:“開州背後百里盡是曷蘇館路,皆爲女真同族,相公大軍萬一敗於開州城下,金兵兵威遠揚,爲其招誘者何可勝計,彼兵戰而越強,勢必不可複製,大可跨二百里而直取遼陽,或南下蘇州關,遼東糜爛就在眼前!”

“陳公說得有理。”原本稱之爲陳承旨,李孝忠不知何時卻變了稱呼,將陳規喚爲陳公了,看來這開州一戰,陳規地戰功着實讓這位內心驕傲的小將歎服。“倘若開州不守,此刻我軍更是不得不戰,情勢要比現今險惡萬倍,陳公與韓統制率衆將士守開州五十餘日,實爲我軍來日決戰立下頭功。”

此言一出,陳規嘆息不語,韓世忠則是乾脆地踏上一步,向高強叉手道:“相公,末將請令爲先鋒,過龍河之東向金兵搦戰!”

這一次,馬彪並沒有與他爭競,直接面對阿骨打是韓世忠洗刷恥辱的唯一機會,並不是爭功的時候。高強卻笑了笑,道:“韓統制,這頭陣自然是你來打,不必待請而後定。只是方纔元則兄說得明白,金兵亦是不得不戰,如今我軍佔據地利,他倒要懼我設壘避戰了,如某所料不差,來日金兵便要至城下挑釁,這便是你的先陣之功了。”

韓世忠一怔,隨即便反應了過來,當即道:“既是如此,末將當即刻命全軍戒備,以備來日出戰,請先退軍議。”

“莫急,莫急!”高強一把拉住,笑道:“敵我均要決戰,明日縱然有戰事,也只是先行試招而已,今日我卻有一件事要你去辦來。這開州以東,龍河彼岸,我軍幾乎從未到過,縱有些文牘也是紙上而已,我今要你分遣十餘隊,各配參議官一員,出河東去堪察地形,今夜便要將我軍決戰的諸軍配置定下。”

之所以偵察地形這種事要出動他手中最寶貴的騎兵,高強亦是出於無奈。既然按照陳規的推論,金兵是早就有意在這裡決戰,那麼對於已經佔據了五十餘日的龍河以東一帶地形,金兵業已佔了上風。倘若不事先加以堪察,貿貿然大軍渡河決戰地話,儘管這時代沒有什麼法術可以大規模地殺傷軍隊,但一點點疏漏也可能成爲決戰時全軍崩潰的根由。

反過來說,如果金兵確實有意在此決戰的話,他們對於宋軍堪察地形的行動也不會下大氣力加以阻攔,順水推舟讓出足夠宋軍擺開陣勢的空間,纔是金兵最爲適宜的做法。一場決戰的形成,就是出於雙方從戰略到戰術各個層面地合意而成。

在那之後,才輪到戰場上面對面的交鋒。不過,在這個階段高強還是自我感覺相當良好地,起碼開州奇蹟般的守住了,使得他在率領大軍踏入決戰戰場時,還是佔據了相當的優勢,在遼東原有的力量幾乎無法動員,他本人又剛到遼東不過三個月的情況下,能夠在決戰地戰場上形成這種局面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似乎是要讓他地自我感覺更加良好一些,就在韓世忠奉命而去,諸將亦分頭勸勉士卒預備大戰時,城下居然來了金兵的使者,一卷帛書射上城頭,上寫道:“故人粘罕,來日相請遼東高宣撫會於開州城下,共話別情。”

高強看罷,隨手將那帛書一拋,冷笑一聲:“看來,這場決戰現在就算開始了!”

第38章 遇險(下)第35章 最長的一夜之朱氏父子(上)第十一章第29章 東溪村第29章 談兵(下)第75章 洗錢第14章 夜探(中)第39章 嫁禍(下)第四十六章第6章 問心第十章 上第37章 底定(上)第36章 反掌(上)第62章 生死第11章 述往第42章 虛位第六十二章第四十一章第十章第6章 首告第20章 危機(上)第12章 審李(下)第20章 至尊第27章 收蓮第三十章第九章 下第19章 焚心第13章 易安第七章 下第11章 計賺第17章 降服第七十七章第十三章第五十五章第3章 河上第3章 豪奪第13章 劫牢(上)第10章 徐寧第24章 傳訊(上)第15章 奚車(上)第35章 武松(上)第11章 計賺第14章 毒計第2章 黑白第十二章第二十七章第11章 述往第五十四章第3章 籠絡(上)第五十八章第23章 金蓮第37章 擒王第2章 冤案(上)第十二章第九十章第四章 下第23章 花榮(上)第8章 收服(下)第五十二章第十章 上第25章 開戶(上)第35章 下第31章 事後覺第17章 拔刀(下)第70章 蕭讓第二十一章第16章 試軍(上)第34章 上第七十一章第23章 災起(下)第十四章第19章 獻寶第五章 上第四十八章第39章 嫁禍(上)第19章 獻寶第2章 下第11章 連環馬(下)第一章第20章 究問(上)第十四章第五十五章第56章 踹營第9章 餘波第14章 結黨(下)第33章 下第三十章第34章 藏兵(下)第四十八章第23章 翻覆第17章 難爲(上)第四十九章第53章 偷襲第七十五章第25章 贈糧(下)第9章 傑肯(上)第十五章第九章第55章 夜行第36章 關撲(上)
第38章 遇險(下)第35章 最長的一夜之朱氏父子(上)第十一章第29章 東溪村第29章 談兵(下)第75章 洗錢第14章 夜探(中)第39章 嫁禍(下)第四十六章第6章 問心第十章 上第37章 底定(上)第36章 反掌(上)第62章 生死第11章 述往第42章 虛位第六十二章第四十一章第十章第6章 首告第20章 危機(上)第12章 審李(下)第20章 至尊第27章 收蓮第三十章第九章 下第19章 焚心第13章 易安第七章 下第11章 計賺第17章 降服第七十七章第十三章第五十五章第3章 河上第3章 豪奪第13章 劫牢(上)第10章 徐寧第24章 傳訊(上)第15章 奚車(上)第35章 武松(上)第11章 計賺第14章 毒計第2章 黑白第十二章第二十七章第11章 述往第五十四章第3章 籠絡(上)第五十八章第23章 金蓮第37章 擒王第2章 冤案(上)第十二章第九十章第四章 下第23章 花榮(上)第8章 收服(下)第五十二章第十章 上第25章 開戶(上)第35章 下第31章 事後覺第17章 拔刀(下)第70章 蕭讓第二十一章第16章 試軍(上)第34章 上第七十一章第23章 災起(下)第十四章第19章 獻寶第五章 上第四十八章第39章 嫁禍(上)第19章 獻寶第2章 下第11章 連環馬(下)第一章第20章 究問(上)第十四章第五十五章第56章 踹營第9章 餘波第14章 結黨(下)第33章 下第三十章第34章 藏兵(下)第四十八章第23章 翻覆第17章 難爲(上)第四十九章第53章 偷襲第七十五章第25章 贈糧(下)第9章 傑肯(上)第十五章第九章第55章 夜行第36章 關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