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寧寧總被皇帝叫到崇政殿裡爲他讀奏摺和批閱奏摺的事,很快就傳遍了朝野,畢竟這事不可能隱瞞得住。

不說其他大臣是如何想的,楊貴妃最先感覺到了危急。

wωω▲ttκa n▲C〇

她問打探了消息的阿珍:“長寧今日也去了崇政殿?”

阿珍恭恭敬敬地行禮,弓着身子回道:“回娘娘,今兒午後,皇上便讓人傳了長寧公主前往崇政殿。”

楊貴妃坐在榻上,身後靠了一個迎枕,看似姿態閒散,神色卻很深沉,道:“她在裡面做什麼?伺候茶水,還是爲陛下閱讀奏章?”

阿珍回道:“如今陛下的崇政殿裡,只要很少幾個人伺候,已經很難探聽到具體消息了,不過據說是爲陛下閱讀奏章,還爲陛下批閱奏章呢,外面的大人們說,奏章上都不是皇上的字,而是另一種字體,雖然大人們讚揚字體雋秀,但不免覺得這是女人干政,心中不爽快,又礙於皇上強勢,不敢上書。”

皇帝不只是強勢,在早年,死在他手裡的臣子也不少。

雖然之後他就很少殺大臣了,但他對臣子過於霸道強勢,在某些方面獨斷專行的名聲是形成了,想要改變大臣對他的印象,是很困難的。

楊貴妃是早就聽到風聲的,既然外面大臣們都已經認定了那字是公主的,那就更證明了,長寧公主的確是在崇政殿裡幫着皇帝處理政務,楊貴妃既對皇帝認可長寧這方面的才能羨慕嫉妒恨,又不得不爲自己考慮,認爲不能讓長寧這般受皇帝寵下去。

她是不好出面對皇帝說,不能讓長寧在崇政殿的,所以只能想別的辦法。

她的孃家人不少,親兄弟就有三個。

自從她受寵,楊家便也扶搖直上,現在在京中,也算是別人都惹不起的家族了。

楊家勢大,自然有不少文臣願意和楊家交好。

大周並沒有形成固定的朝會制度,但大約是三日有一次早朝,平時則是皇帝什麼時候想到了,就叫來大臣們開個朝會。

在之後的早朝上,便有大臣提出皇帝讓長寧公主在崇政殿批閱奏摺的事情不對,並且說是要以太平公主之事爲鑑,以防會出亂子。

皇帝聽後,便很不高興,斥責道:“朕對此事,自有判斷。”

本來皇帝以爲自己斥責了這個臣子之後,別人也就知道要怎麼對待這件事情,不會再到他跟前聒噪,沒想到之後接連有幾位臣子站出來說皇帝讓公主伺候筆墨閱讀奏章批閱奏章的壞處。

皇帝氣惱不已,並不予以回答。

在接下來的幾次朝會上,這些大臣便不斷地說這件事,皇帝甚至因此貶黜了一位慣會投機取巧的大臣,但大臣們反對公主爲皇帝閱讀奏章和代批奏章的事並沒有偃旗息鼓。

皇帝並不理睬他們,反而幾乎每日都叫長寧去崇政殿了。

太子這一方的大臣,在之後也就有了對策。

大家都知道皇帝字寫得差,但知道皇帝如今握筆就會手抖的人卻沒有多少,太子也是從長寧處得知的,但他不能讓此事爲他人所知。

所以他只是讓自己這一方的大臣說太子可以爲皇帝分憂,要太子到崇政殿去爲皇帝閱讀奏章。

皇帝因不太喜歡太子,並不想要太子一直杵在自己跟前給自己添堵,便沒有答允此事,但也沒有斷然拒絕,只是說再議。

楊家因怕公主不爲皇帝閱讀奏章和代批奏章之後,皇帝會讓太子前去,所以一時之間倒先偃旗息鼓了。

楊貴妃之大兄楊同勳得到機會進宮探望楊貴妃時,便同她商量了此事。

楊貴妃說:“皇上如今握筷子時,有時候手便不穩,於是他更喜用勺子吃流食類的膳食,由此可見,皇上讓長寧公主在崇政殿中閱讀奏章,代批奏章,可能是因爲皇上自己無法寫字了,看奏章也非常費眼睛。皇上的跟前,必是要人爲他閱讀奏章,代批奏章才成的。同羣乃是黃門侍郎,若是由他代替長寧公主,或是讓惠兒代替長寧公主,都是不錯的。”

楊同勳說:“娘娘所言極是,只是,太子一方,已經諫了太子前去,太子爲皇上分憂,乃是順理成章,怕是難以讓皇上改變主意的。”

楊貴妃道:“好好想想,總是有辦法的。”

朝中大臣不滿皇帝讓公主進崇政殿閱讀奏章代批奏章的事,長寧在最初便知道了,不過她假裝不知道,只更認真地爲皇帝閱讀奏章,而且完全不擅自對奏摺做主,事事都會詢問皇帝。

長寧讀奏摺,字正腔圓,十分清楚,聲音又優美動聽,皇帝如何願意捨棄這樣乖巧美麗的女兒,而讓一個男人來代替她的位置呢。

再說,寧寧現在還沒有說親,她的心思也很單純,不會打不利於他的主意。

他根本不會想將她換掉讓別人來。

時間很快到了五月,長寧公主的生辰便也到了。

長寧已經十三歲,是可以說親的年紀了。

在長寧的生辰宮宴上,只有皇帝,太子,太子妃,還有靜安長公主,楊貴妃,簡王在,其他人都沒有受邀。

大皇子榮王和一直都非常平庸而不受皇帝喜歡的五皇子信王都已經就藩,沒有在京中,所以便沒有在。

照說,簡王馬上就要成婚,成婚後也該就藩,不過因有大皇子在京中待到二十多歲的先例在,楊貴妃是不會同意讓自己兒子早早去就藩的,而皇帝也沒有提這件事,除非之後太子讓人提這件事,不然,估計簡王能夠一直待在京中。

這個宮宴,因參加的人少,所以便非常簡單。

寧寧作爲壽星,先是給在座的大家都行禮致了謝,當然,也因此收了他們送的賀禮。

雖然是一家人,但依然分了男桌和女桌。

在飯桌上,寧寧不見太子做得有哪裡不好,他既能伺候好父親,又能照顧到弟弟,但皇帝偏生就看他不順眼,對他連個笑臉也沒有。

寧寧一邊爲太子叫屈,一邊覺得人的愛恨喜怒,便會掩蓋人的正常判斷。

不過寧寧大約也明白皇帝爲何會看不上太子了,也許是因爲太子太過規矩。

飯後,一家人坐在一起,皇帝考校了太子和簡王一些事情之後,他心情略好,楊貴妃便趁着這個機會說:“惠兒下月便會成婚了,現下長寧也有了十三歲,是可以說親的年紀了,雖然她還在守喪,但陛下如此寵愛公主殿下,也要早作打算,好好爲她看門親事。待及笄之年便可出嫁。”

楊貴妃這話說得完全是爲長寧好,誰都不能否認。

但是,寧寧只要嫁人,她就不能再住回宮中,而且也不可能進宮爲皇帝讀奏章和代批奏章了。

這比起朝臣們說公主爲皇帝讀奏章以後會篡權要有殺傷力得多。

畢竟在皇帝的眼裡,他可不會認爲自己的乖女兒會做出那沒影的篡權亂政的事,畢竟長寧只是讀一讀奏章,代替自己寫幾個字而已,並沒有接觸前朝大臣,更沒有接觸軍中將領,一個小女子,又如何來篡權亂政?

皇帝可以不理睬大臣們的上奏,卻不能不爲女兒計,爲她的終生幸福做籌謀。

皇帝看了看長寧,長寧已經因爲害羞微微垂下了頭。

皇帝實在不想將自己的漂亮女兒這麼早就嫁了,便說:“寧寧還小,此事哪能操之過急,朕會爲她謀劃,你不要多言。”

楊貴妃沒想到皇帝會說出這話來,當即就覺得鬱悶,但她既然會提出這話,自然不會沒有後招,便言道:“皇上您是大丈夫,哪裡知道小女兒的心思,寧寧若是心中有人了,怎麼不想早日嫁過去。”

長寧擡起頭看向了楊貴妃,太子、太子妃、靜安長公主也都看向了楊貴妃,而皇帝和簡王則看向了長寧。

經過太子妃的口,太子應該已經知道寧寧和慕昭的事情了。

太子本就是個有浪漫主義情結的文化人,覺得妹妹喜歡什麼人,他都會支持她選擇真愛,但他知道皇帝不是這樣的。

他有自己的想法,會想將女兒嫁到一個他覺得好的人家去。

所以楊貴妃將長寧和人有私情的事情說出來,皇帝說不定會怪罪寧寧。

太子趕緊說道:“寧寧讀詩書長大,受父皇教導,自然明白禮儀。”

他的意思是即使寧寧心裡真的喜歡上什麼人了,也是絕對沒有做過超出禮儀範圍的事情的,讓皇帝不要聽信楊貴妃的話裡的潛臺詞。

皇帝當然明白這兩人的意思,他看着寧寧,臉上帶上了一些笑意,說:“朕的女兒,難道已經有心上人了?”

他臉上雖然帶着笑意,但聲音卻不辨喜怒,如此,大家都知道,他對此事是敏感的。

長寧還來不及說什麼,楊貴妃已經看着靜安長公主說道:“長公主比妾身知道得多,長公主來說吧。”

靜安長公主之前並沒有打岔楊貴妃的話,可見她知道楊貴妃想說什麼,而且是故意讓她說出來了。

她應該是希望慕昭能夠將長寧公主娶走的吧。

她自己只有兩個兒子,她疼愛慕昭就像疼愛自己的孩子一般,而且慕昭也非常尊敬她,無論是出於私情,還是出於利益考慮,她都會爲慕昭謀劃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