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1章 涼風起天末(上)

不得不承認,經過十年的苦心積累,沈默已經織成了一張碩大的網絡。..其實力超出所有人的想象……雖然都知道他很強了,但他暴露在外的只是冰山_角,你根本體會不到他真正的力量,所以總是被他無害的外表迷惑。

難道他一次次過關,都靠的是運氣嗎?顯然不是。

就拿這次應付欽差來說,那邊王篆還沒出京城,沈默便已經得到了他和金太醫的全部資料,周密分析之後,找到了金學逑和崔延這條線。

通過詢問崔延,沈默知道此人的祖宅,被汝陽王朱睦槿佔據,一直在打官司想要回來,雖然汝陽王也不算什麼大鳥,但也不是一個小小醫官能撼動的,金太醫爲此事一直心情鬱悶。

於是崔延給金學逑寫信,告訴他祖宅的事情,沈經略會幫他搞定,當然他前提是沈默得有機會回北京,說話才能管用。金學逑收到信,自然明令了題中之義,何況師生關係擺在那,便配合沈默一起,把王篆給糊弄過去了。

其實金學逑的醫術很好,一番仔細的望聞問切,便知道沈默的病是裝的,要是沈默不把他買通了,肯定難以過關;若是做得着了痕跡,也沒法瞞過精明的王篆。雖然看上去,沈默總是不費什麼力氣便能過關,其實他的功夫下在常人看不到的地方,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就是這個意思。

歸期一定,沈默反而不急了,他大約能感覺到,這次離開江南,恐怕數年之內不會再回來了,必須抓緊最後的時間,完成他那龐大的佈置。

首先是佈局官場。其實這些年下來,他的同年和學生,早就遍佈東南六省,只是大都官位偏低,大多敏同年剛熬到同知一級,或者在省裡擔任職務,只有極少數已經擔任知府之類的要職。但這就讓沈默無需大動干戈,就可從容讓自己的人,佔據東南的半壁江山。

他雖然沒有任命六品以上官員的權力,但他對東南六省的官員,有着絕對的調配權,只需將一些露臉的任務交給自己人,甚至只要沾點邊,就能搭上剿匪勝利的順風船,順理成章的加官進爵,且現任吏部尚書郭樸,是高拱的同鄉死黨,兩人正在謀求入閣,想團結一切力量跟徐階抗衡,當然不會放過這個賣好給沈默的機會……郭樸雖然不認識沈默,但高拱深知他的厲害,認爲用些許官位換得讓他兩不相幫,就算是賺到了。

所以沈默的安排幾乎無一落空,當然他的吃相斯文,只把重心放在沿海一帶,以及一些重要的沿江城市上,這夾雜在徐黨大規模的官員清洗中並不顯眼,而且他的人仍然無一擔任巡撫、甚至連布政使都沒有,所以並不顯山露水。

沈默沒有被衝昏頭腦,他知道自己的人普遍資歷尚淺,雖然去歲到今年是官員晉升確黃金時機,但拔得太快,無異於揠苗助長,沒有任何好處。所以還是按部就班的來,別小看只爲他們縮短三年五年的工夫,將來就是無與倫比的優勢。

在政治之外,工商業的佈局更是緊鑼密鼓,雖然大明的工商業在蓬勃發展,但問題亦很嚴重。要說明的是,中國工商業發展的上個高峰一一宋朝時期,官營經濟佔據主導地位,民營只能是補充而已。但到了本朝,情況發生了變化,一個重要特徵就是,私營工業佔據了生產的決大部分比例,官營工業基本上無法與之相比。

本朝整個社會呈現的景象是,民間的工業不斷壯大,而官營工業不斷萎縮。比如絲織業,官營的三大織造局,每年有十萬匹的造解任務,以供上用賞賜。其實負擔並不是很大,因爲僅蘇州一地,每年就能生產過百萬匹的絲綢。但即使這樣,織造局也很難完成造解任務,有時甚至完成不到一半。與旺盛的民營織造能力,形成了懸殊的對比。

而且與人們日常認知相反的,官營的織造質量,也遠遠不如民營,以至於每每御用之物,盡數委託民間,不敢自己動手。

再比如官營織染局,在成、弘以後,就逐漸衰落了,其規模不要說與蕪湖相比,就是比起江浙一帶的私營染織場,也是遠遠不如;還有制瓷業,民窯發展的非常快,容量也比官窯大的多,以青窯爲例子,官窯每座燒盤碟器皿二百多件,而民間青窯每座可燒器皿千餘件。景德鎮的民窯的窯身和每窯產量要比官窯大三四倍。

沈默做過統計,嘉靖四十三年,景德鎮的三千座窯中,官窯僅有百餘座。崔、周、陳、吳四家民窯的產品暢銷中外,質量更是遠遠超過官窯。

甚至連歷朝歷代嚴格控制的採礦業,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總的看來,明代的礦禁政策,並不是很嚴厲,除金銀外,很早就開放民營;官礦、官

冶雖肖起伏,但宣德以後,總是下降的趨勢,正德以後更是迅速衣路,以至大面積停閉。大約只有雲南等少數省份的官礦,仍然堅持運營,但也沒什麼大出息了。

而與此相反,民營鐵業得到迅速發展,蕪湖已逐漸成爲民間冶煉中心,專業鍊鐵鋼坊不斷擴大。

如著名的濮萬業鋼坊之類的私營大鋼場,僅蕪湖一地就有十幾家,每一家都生意興隆,負擔着全國半數的鋼鐵供應。

就是禁止民間開採金銀礦,也造成了一紙空文,因爲礦區大都在深山之中,想禁止盜挖幾乎不可能。事實上,‘盜礦’之事,遍及各省。他們有的是在深山偷挖,有的則憑藉勢力佔領官家的礦場,有的更建立武裝公然和官府對抗,比如衢州礦亂,就是典型的例子。而且這種例子並不罕見,在廣東、四川、雲貴等地,比浙江還要厲害得多。

最後,連幾千年來,都被當成重要財政來源的食鹽業,也愈發失去原本的作用。因爲作爲朝廷的徵稅對象,官鹽的價格大高,銷量日益萎縮,導致徵稅面日益狹窄,當然稅收也相應減少了。這是因爲私鹽的衝擊,鹽商靠私鹽買賣謀取暴利,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全國食鹽需求量大約有十八億斤,而官鹽固定行銷量只有五億斤左右,食鹽市場的七成爲私鹽獨佔,嚴重影響鹽稅收入。

嘉靖以來,朝廷一直努力採取增加引目、提高引斤等措施增加官鹽銷量,以期提高鹽稅收入。可是人不能拿鹽當飯吃,食鹽市場終究有限,價廉具■優的私鹽在市場競爭中勝過價昂質次的官鹽,朝廷的種種努力無不以失敗告終。

上述一切變化的產生,都跟沈默沒什麼關係,如果硬要說扯上,頂多也就是加速了其發展而已。可以說大明到了嘉靖末年,作爲皇室和朝廷用度來源的官營經濟已經瀕臨崩潰,完全被民營佔據了絕大部分市場。

可悲的是,蓬勃發展的私營經濟,並不能爲大明帶來多少財政收入,因爲與宋朝‘每五抽一’的稅率相比,明朝的‘十五稅一’、甚至‘三十稅一’的商稅實在太低;更無奈的是,即便如此之低的稅收,偷稅漏稅行爲也是到了明目張膽,猖獗已極的地步,可以說朝廷能從中獲得的利益少之又少,大量的鉅額財富流到那些豪門大族、縉紳富商家中。

歷代皇帝和首輔都想改變這種狀況,但這些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已經遍佈朝堂,每每提出還未執俸,朝堂之上便反對聲一片,‘與民爭利’、‘藉機盤剝’的大帽子扣上來,提議者無不被罵成是王安石、桑弘羊那樣的禍胎,甚至被人圍堵唾棄羣毆……以至於誰也不敢幫皇帝辦這件事。

結果出現了工商日益興盛,國家愈發貧窮的怪現象,還被一些老學究當作工商誤國的證據。但以沈默的地位和立場,也無法徹底扭轉這一局面,因爲歸根結底,他就是工商業最大的代言人,如果背叛了工商業,絕對會被那些大家族、大商人拋棄,甚至成爲他們要消滅的對象。

但他不希望大明一直這樣,如果無法從工商業的發展中獲得能量,國家積貧積弱的現狀不會改變一一雖然一直致力於發展東南,沈默並未忘記大明朝滅亡的原因,流民和女真,正是因爲崇禎朝廷積貧,無力賑災,纔有李自成、張獻忠之流的勃起;亦是圖爲朝廷積弱,才無法應付兩場戰爭,最後被滿人斷了國祚。

所以工商業要發展,國力也要隨之提升,這是沈默的大政,也是他的指導思想。關於具體的方針,沈默從不敢拍腦袋就定下來,他經過長期對各行業的調研,摸清其現狀後,纔敢小心的推出,而且先經過試點之後,纔在各省各行業推行。

首先是在生產領域‘民進官退’,既然官營產業已經名存實亡,就不必尸位素餐,佔據社會資源了。早在九年前,他便將江南織造局的織造任務,由‘官局自織’轉化爲‘官局領織’,也就是官局將自身的任務分包給私營工場,並將本錢銀先行撥給,見有利可圖,大戶自然樂於承攬。而官局也能在大幅縮減成本的前提下,保質保量的完成任務,而且朝廷的用度也得到滿足,可謂多方受益。

這種使官府脫離生產,只負責分包監督的作法,實際上是將官府排除在生產之外,看似其高高在上,但實際上將官局和私營放在了平等地位……一開始時,織造局的太監挾朝廷之威權,不免減削銀兩,中飽私囊,大戶見無利,便動以料價不敷爲詞,要求加錢,否則便不開工。這時候朝廷的威權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內監們只能乖乖給錢了……經過這些年的觀察,這個法子確實可以使各方都滿意,沈默便下令各司府織染衙門,‘將各自官營織場盤出,一應所需改爲領織,合理議價,不得壓榨織戶。’他大約算過,僅此一.

個吧

項,如果在東南推行開來,便可爲宮中每年減少六十萬兩的支出,雖然放在東南不多,可對史上最寒磣的大明皇室來說,已經是一筆巨大的節省了。

當然從中獲利最大的,還是民營紡織業,不僅接手了原本屬於官營的大量訂單,還沒了官府爲保護官營而故意搗亂,生意自然愈發蓬勃。不過沈默也不是完全放任私營,他命令所有的織機必須在織造局登記才能生產,以便官府掌握民間的織造數量,爲課稅提供可靠的依據。

三十稅一的商業稅必須交,誰也沒臉說不。當然他沒有強力推行此事,而是準備先看看情況,等到時機成熟再說。所以此事並沒有引起多大波瀾,相反大家捧他的場,許多都如數交齊了。

其餘行業也將基本效仿這種官方買辦、委託生產的方式,但具體各有不同,不再一一贅述。就連比較特殊的礦山,官府也同樣不再直接生產,而是採取特許經營,保護獲得特許者排他經營的權利,作爲回報,經營者替官府完成朝廷的生產任務,並如數交納稅銀。這在福建試點後,已經被認爲是可行的,並在衢州得到實施,將在不久的將來,推廣到整個東南。

他並不擔心這會引來非議,因爲嘉靖初年曾下詔:▲各處山場、園林、湖池、坑冶及花果樹木等件,原系民業,曾經官府採取,見有人看守及禁約者,自今聽民採取,不許禁約,其看守冉外官員人等,各回原職役’。這種籠統的詔令,從未徹底貫徹,但足以堵住爲反對而反對者的嘴了。

如果說,沈默對待官私產業還是小心翼翼的話,那麼他在對東南各行業佈局土,就是大刀闊斧了,因爲朝中大員還意識不到,這項改革將深刻的改變這個國家的面貌。

簡單說來,他將東南的數十個主要產業,結合各地區的優勢重新佈局,口號是‘減少盲目投資,避免惡性競爭、促進合作共嬴’0當然,原本大明就有蘇鬆南京爲中心的絲織業,以蕪湖爲中心的印染、鋼鐵業;以湖州爲中心的生絲產業區,以及景德鎮制瓷業、福建造船業、格山冶鐵業、等大大小小十幾個專業性的工業城鎮。能有人出來重新整合,將其優化組合,是商人們求之不得的,但更深層次的影響,只有日後才能看出來。

最後在對外貿易方面,沈默奏請朝廷,又開了寧波、泉州、廣州三處市舶司,並允許私人出海貿易,只要向市舶司登記納稅,便可富家以財,貧人以軀,輸中華之產。馳異域之邦,易其方物,往來獲利了。

越來越多的人,視波濤爲阡陌,倚帆檣爲秣穭,尤其是徽州、閩粵一帶的貧困子弟,紛紛投身於這種危險的營生中,以求過上富裕的生活。大明的海商隊伍,已經完全佔據了馬六甲以東的航線,這當然刺激了造船業的蓬勃發展,沿海港口附近,都有大型造船場日夜開工,一艘艘技術日益精湛的海船還沒下水,便被海商們搶購一空。

但碧波萬里的大海上,並不只是創造財富的商船,還有多如牛毛的海盜,倭寇的勢力在南海仍然不小,佛朗機人和荷蘭人的海盜船,更是時常在南洋遊弋,企圖掠奪大明商船上的財富。

所以沒有強大的艦隊護航,是萬萬不行的,目前負責南洋航線的主要是徐海艦隊,大明沿海則由王直負責,但這只是權益,他們兩人早都厭煩了,沈默更不放心他們。

他把希望寄託在了大明自己的水師上,這件事交由鄭若曾在幕後操作,以俞大猷建立的水師爲班底,又徵募兵士兩萬,先期計劃建造兩百艘火力強大、防護完善的戰艦。加上原有的百餘艘老式戰艦,便足以打造一支馬六甲以東最強的艦隊了,但朝廷不可能負擔這筆軍費。沈默的設計是,沿海各省出一部分,讓水師通過護航掙一部分,剩下的乾脆自己出……當然是以東南富豪集體捐贈的名義了。

他之所以如此着急的打造艦隊,不只是爲了護航,還因爲據徐海來報,西班牙人登陸呂宋諸島北部,並在那裡建立殖民點。

對於這些臭名昭著的殖民者,沈默十分了解,知道他們下一步就該打整個呂宋島的主意了。

此時的呂宋島上,已經有兩萬多華僑定居了,沈默提心徐海,和這些華僑搞好關係,他一直期待的黃金機會用不了幾年就會到來了。當然現在呂宋是大明的藩屬,國王蘇萊曼更是曾去北京朝貢,所以必須耐心等待合適的時機,同時也要做好萬全的準備。

明天過年,小沈回京團圓……

第818章 金盃共汝飲(上)第794章 最後的午餐(下)第647章 八百兩第121節 至一二二節 奪魁(上)第708章 紅差第682章 承天府第68 九章第497章 最後的陰謀第504章 瓦全(上)第909章 閹寺雄起(中)第794章 最後的午餐(上)第152章 徐渭治喪第570章 死亡日記第903章 黃金(下)第739章 聚和堂(中)第875章 奇怪的沉默(下)第838章 沙場秋點兵(上)第35節 人不可貌相(中)第803章 皿字號(上)第847章 來客(下)第878章 大政變之鹿死誰手(下)六二六章 預測帝第79節 祝福(上)第838章 大閱兵(中)第753章 玉芝壇(中)第20節 大條了(中)第787章 來使(下)第801章 中秋之亂(下)第144章 蛙式第819章 葬禮與喪鐘(下)第737章 禮物(中)第66節 較量(下)第476章 連環計之慾擒故縱第866章 氣象(上)第64節 較量(上)第762章 審判(中)第359章 有嘉靖朝特色的政治鬥爭第726章 夢想、現實(下)第910章 甚於防川(上)第92節 最後一課(中)第四五二章第512章 李贄、陸光祖……第754章 鴻雁幾時到(下)第1章 一夢五百年(中)第二一九章第882章 原點(下)第842章 千騎卷平岡(下)第12節 萬般皆下品(下)第364章 李默之死……第863章 藩籬(上)第872章 明爭(上)第639章 最後的一本第354章 四隻狼第71節 當差、搬家以及開店(中)第662章 帝欲南巡第772章 言官們(下)第745章 火併(上)第903章 黃金(中)第173章 壯族第475章 活見鬼第856章 閣老的心(上)第911章 俠之大者(中)第910章 甚於防川(中)第745章 火併下第674章 不要小瞧明朝人第35節 人不可貌相(中)第365章 意外的轉折第852章 鄉愿(中)第10節 萬般皆下品(上)第631章 一鳴驚人第366章 報應不爽……少女的逆襲上第413章 跪在地上唱征服第792章 虎狼鬥(上)第827章 路在何方(上)第871章 暗鬥(上)第696章 你們被包圍了第67節 極限(上)第459章 呂竇印第650章 來自首輔的教導第823章 辭舊歲(上)第724章 元亨利貞(中)第165章 中華豈會無烈士?第16節 濟仁堂(上)第508章 納援第912章 長沙(中)第841章 西北望(上)第421章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第870章 暗潮(下)第334章 延醫第701章 小魔星第851章 對決(下)第451章 奸商第390章 大寶貝還是大麻煩第257章 朋友第382章 新官上任第734章 陽(下)第222章 二桿子救駕第748章 夕陽(下)第815章 神仙們(上)
第818章 金盃共汝飲(上)第794章 最後的午餐(下)第647章 八百兩第121節 至一二二節 奪魁(上)第708章 紅差第682章 承天府第68 九章第497章 最後的陰謀第504章 瓦全(上)第909章 閹寺雄起(中)第794章 最後的午餐(上)第152章 徐渭治喪第570章 死亡日記第903章 黃金(下)第739章 聚和堂(中)第875章 奇怪的沉默(下)第838章 沙場秋點兵(上)第35節 人不可貌相(中)第803章 皿字號(上)第847章 來客(下)第878章 大政變之鹿死誰手(下)六二六章 預測帝第79節 祝福(上)第838章 大閱兵(中)第753章 玉芝壇(中)第20節 大條了(中)第787章 來使(下)第801章 中秋之亂(下)第144章 蛙式第819章 葬禮與喪鐘(下)第737章 禮物(中)第66節 較量(下)第476章 連環計之慾擒故縱第866章 氣象(上)第64節 較量(上)第762章 審判(中)第359章 有嘉靖朝特色的政治鬥爭第726章 夢想、現實(下)第910章 甚於防川(上)第92節 最後一課(中)第四五二章第512章 李贄、陸光祖……第754章 鴻雁幾時到(下)第1章 一夢五百年(中)第二一九章第882章 原點(下)第842章 千騎卷平岡(下)第12節 萬般皆下品(下)第364章 李默之死……第863章 藩籬(上)第872章 明爭(上)第639章 最後的一本第354章 四隻狼第71節 當差、搬家以及開店(中)第662章 帝欲南巡第772章 言官們(下)第745章 火併(上)第903章 黃金(中)第173章 壯族第475章 活見鬼第856章 閣老的心(上)第911章 俠之大者(中)第910章 甚於防川(中)第745章 火併下第674章 不要小瞧明朝人第35節 人不可貌相(中)第365章 意外的轉折第852章 鄉愿(中)第10節 萬般皆下品(上)第631章 一鳴驚人第366章 報應不爽……少女的逆襲上第413章 跪在地上唱征服第792章 虎狼鬥(上)第827章 路在何方(上)第871章 暗鬥(上)第696章 你們被包圍了第67節 極限(上)第459章 呂竇印第650章 來自首輔的教導第823章 辭舊歲(上)第724章 元亨利貞(中)第165章 中華豈會無烈士?第16節 濟仁堂(上)第508章 納援第912章 長沙(中)第841章 西北望(上)第421章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第870章 暗潮(下)第334章 延醫第701章 小魔星第851章 對決(下)第451章 奸商第390章 大寶貝還是大麻煩第257章 朋友第382章 新官上任第734章 陽(下)第222章 二桿子救駕第748章 夕陽(下)第815章 神仙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