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影響

張氏問起趙焜,在京中可住得慣?還缺些什麼東西?趙焜便向她道謝:“一切都好,伯孃樣樣都預備得周全,並不缺什麼。侄兒已經往書館去過了,真是極好的地方。侄兒在那裡看了半日的書,等書館關門了,還捨不得走,恨不得就住在書館裡。只是規矩如此,侄兒既然要做管事的,總不能自個兒先違了規矩。”

明知書館是建南侯府的得意產業,張氏聽趙焜誇獎明知書館,心裡就象是開了花一樣:“你怎麼也是自家人,若是實在喜歡哪本書,只管把書名報到我們這兒來。書館裡的書,有不少我們家都有抄本的。自家的書,也沒什麼借閱限時的規矩了。”

趙焜大喜,連忙再次謝過。

他又說起了書館東鄰那位林老翰林,學問十分令人佩服。只因林老翰林也管着書館的事,聽說他今後要接手館中事務,還特地請了他們祖孫過府,指點了好些學問,讓他受益蜚淺。正好他孫兒趙沐還要繼續進學,林家子弟自個兒有家學,老翰林致仕在家,充作師長,若趙沐能附學,豈不是有了名師教導?趙焜本來想要求一求林老翰林的,可是趙沐去拜見時,林老翰林雖說了幾句誇獎的話,但聽起來很象是在客套。他擔心人家不肯收,所以想求張氏跟趙瑋說一聲,讓他出面幫忙說項。

張氏一口就答應下來:“無妨,林大人十分和氣,素來好爲人師。到書館裡來的學子們有不懂的問題求教,他都不吝賜教的。林家家學中也有親友或鄰居家的孩子附學,多收沐哥兒一個。也不妨事。只是沐哥兒入學後,可得用功纔是。”

趙焜連忙答應,又瞪了孫子一眼:“還不快謝過你曾伯祖母?”趙沐連忙又磕了個頭。

說完了正事,大家又開始說起家常。張氏叫了趙沐上前,細細查問他的學問。趙琇便趁此機會坐到了堂伯趙焜身邊:“焜伯,有一件事兒,侄女兒想請您幫忙。”

趙焜訝然:“是什麼事?侄女兒只管說。”他不明白了。這事上還有什麼事是這個侄女辦不到的?又或是她的哥哥——建南侯辦不到的。需要求助於他?

趙琇說的卻是件出乎他意料之外的事。

她打算放一些翻譯成中文的西洋書籍進明知書館,此外還有些地圖冊子、地理農事、風土人情之類的書籍,想請趙焜在書館裡主事時。有意無意地引導一些可能感興趣的學子去看一看。

放書進書館是件很容易的事,可有沒有人看,就不是她能決定的了。所以她纔想請趙焜幫一把手。這對他來說應該不是什麼難事。

趙焜聽後,卻有些不以爲然:“這是爲了什麼?我昨兒去書館時。也瞧見易家兄弟把侄女兒送過去的書放到新空出來的一個書架上了,說是翻譯過來的西洋書籍。瞧那書名,都與行商有關。侄女兒所說的其他書,農事倒罷了,本是國本。可地理風土……這跟讀書科舉有何干系?不過是雜書而已。去書館借閱書本的學子,都是有心求功名的,若是他們看了雜書。移了性情,豈不是壞了書館的名聲?若他們自甘墮落。旁人也不好說什麼,可我們怎能引着他們走歪路呢?”

趙琇笑笑,這種功利的想法本是世人普通的觀念,趙焜會這麼想也不出奇。她道:“焜伯,什麼叫歪路?什麼叫雜書呢?您以爲,要求功名,要讀書考試,只要看四書五經就好了?那世間有那麼多的學子能把四書五經倒背如流,爲何每年能高中的,卻只有那麼幾個?高中的人,又比落第的人差在了哪裡?難道全都是因爲沒把書上的知識讀懂嗎?”

趙焜臉色微變,他不是很高興聽到這些。趙琇這個侄女自小就有慧名,可她仍舊是個閨閣女子,怎麼可能明白讀書科舉上的事?

趙琇卻不緊不慢地對他說:“您看,但凡是能到京城來參加會試的人,都已經過三關斬六將,經歷了縣試、府試、院試、鄉試,不知讀了多少年的書,想來個個都熟讀四書五經,不可能有什麼草包在。朝廷要開科取士,在‘學問’這一項上,已不必擔心什麼了。就象是焜伯您,已是舉人,對書本早已熟透,經義也明白,想要再過會試這一關,靠的就是把學問融會貫通,與朝政相結合——簡單地說,就是要看舉子們有沒有做官的資質了。若只是個死讀書的,除了背書,什麼都不懂,又怎能做得了一方父母,爲朝廷料理國事呢?

趙焜慢慢有些明白了:“我懂你的意思了,除了有學問,還要有理政的本事。可是,這跟你方纔所言又有什麼關係呢?”

趙琇道:“我因哥哥早年也要參加科考,因此也讀過往年的名家應試文章,知道會試、殿試的試題,通常都是皇上出的,題目往往與國策、時政有關,若是對時政一無所知,就算學問再好,也是難以高中的。焜伯可知道,近年有什麼國家大事,有可能會用來做題目呢?”

趙焜愕然,這方面他還真沒想過。他在奉賢鄉間,其實就是抱着書本死讀而已。八老太爺是位舉人,沒經歷過會試,他自然不可能從父親處得到什麼經驗之談。有心向親友或同窗們打聽,人家也不可能講得這麼細。不過仔細想想,過去他曾看過的名家會試應試文章中,確實有不少與國策、時政相關的。

比如先帝朝時,因先帝受身邊文官影響,仰慕古禮,便出過相關的題目。當時主持上海鄉試的主考官對古禮十分不以爲然,但凡是在文章中說古禮好處的,一概不取,但凡是說古禮已經過時,當興新政的,就點爲優秀。可這麼挑出來的舉子到了會試、殿試中。因皇帝與京城這邊的主考官偏向復興古禮,對於主張新政的文章就看不上了。於是那一年,上海的舉子全部名落孫山。這在江南讀書人的圈子裡,可是非常有名的悲慘例子。自那以後,入京應試的舉子,全都要事先打聽過朝中風向,纔敢下筆寫文章呢。

趙焜開始覺得。侄女趙琇所言。似乎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了。

趙琇便勸他:“如今皇上正興外洋貿易,與先帝朝時又有所不同,若是考試時出了這樣的題目。不瞭解的人要如何說呢?倘若講西洋來的奢侈品虛耗財力,是不好的,因此不該與外洋商人貿易。但南洋來的糧食卻能解糧困,斷了外洋貿易。豈不是連這條路也斷了?可見世事都有兩面,要仔細想一想纔對。”

趙焜慢慢地點頭。這方面他有切身體會。南匯港還未遭災時,外洋貿易興旺得很,上海一府都受了影響,就連他們三房裡。八老太爺也會用一用西洋來的老花眼鏡,趙焜的妻子買過些洋呢給他做冬衣,今春還買了些南洋來的糧食。可見這外洋貿易。也不是全然不好。

趙琇又說:“還有,如今國庫不豐。皇上若是問要如何富國?焜伯又打算怎麼寫呢?若還是照着書本里寫的,泛泛而談,又如何能在衆多舉子中,顯出您的能耐來?”

趙焜點頭道:“我明白了,你放幾本西洋書籍進去,又讓我勸學子們去看,是想他們多知道些,別事到臨頭,皇上真個出了相關的題目,他們卻什麼都說不出來了。”他不由得出了一身的冷汗,如果真的遇上這種題目,就算他家就住在南匯港邊上,也是說不明白的呀。看來不但他要勸其他學子看那些書,連他自己,也要先翻閱翻閱了。

趙琇見他被說動了,不由得笑了起來。這樣後面的事就好辦了。她還對趙焜說:“時政不止這一件,近來發生的大事,還有潮災,這就可能會考到救災或是災後重建。還有堤壩案——說不定要講一講官員的廉潔。這都是說不準的。到會試之前,也許還會有別的事出來。萬一到時候,邊關有什麼異動,說不定連軍政也會沾邊呢。焜伯在京城,也別隻顧着在書館裡埋頭苦讀,偶爾也聽一聽其他人都在議論些什麼,興許有所助益。”

趙焜嘆了口氣,只覺得自己的準備還有許多不足,若不是侄女兒提醒,他說不定要進了會試的考場,纔開始後悔沒有早早多作些準備呢。

張氏在一旁聽得清楚,微笑道:“琇姐兒別嚇你堂伯了,哪兒有這麼多事呢?若真是要緊大事,你堂伯不用聽別人議論,也能聽說的。”不過她倒是贊同趙琇多送些“雜書”進書館的:“到書館來的學子,也不能光是爲了科考能中去的。若有考過了,做了官的人,也可以到書館裡查些農政地理、風土人情的書,否則連自己的轄地在何處都不知道,到了地方上,也不知當地風土,要如何做官?”

趙焜受教,等他帶着趙沐離開建南侯府,就連家都不去,直接上了明知書館了。他得趕在先頭,把侄女兒提的那些書先看一遍。

他先看了趙琇翻譯的那兩本西洋書籍,一本《賦稅論》,一本《英國得自對外貿易的財富》,因趙琇翻成了白話文,倒也通俗易懂。看完後,他倒是又出了一身冷汗,心中暗道:外洋行事,與我大楚大有不同,觀書中所言,似乎那外洋貿易還藏有禍心?不可不防……不過知道了他們的目的,似乎也不是沒法對付,書裡提到的一些話,還是有些歪理的……

他將書本收好了,神情鄭重,決定要讓多一些學子知道書中的道理,集思廣益,纔好提醒朝廷防範呢。

過了幾日,趙琇給書館送去了一張世界地圖,以及一張大楚地圖——雖是簡化版的,但各省份、大城市,都在地圖上標得清楚。看到地圖的人,都能知道自己的家鄉在何處,京城又在何處,更能從世界地圖上得知,本國雖是“世界的中心”,但這個世界很大,大到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有人認爲這張地圖太荒謬,也有人認爲這非常重要,學子們議論紛紛,又吸引了更多人去看那兩張掛在廂房牆壁上的地圖。

進了臘月後,趙琇再往書館裡送了兩張圖。這回卻不再是地圖了,而是一幅《南匯繁華圖》和一幅《南匯災後圖》。白描,沒上色,線條也有些粗糙。可是看過這兩幅圖的人,都久久不能說出一句話來。

第169章 衝撞第614章 立儲第524章 邀請第170章 暈倒第220章 回禮第465章 回絕第428章 相邀第378章 拒官第24章 顯靈第414章 中舉第453章 小敘第584章 側妃第446章 包票第608章 太醫第272章 太后的因果論第226章 東昇第111章 宮中暗戰第468章 積極第95章 出族第361章 來訪第419章 晉見第94章 招供第323章 有恃無恐第544章 漣漪第286章 預備周全第483章 獻殷勤第189章 柱國將軍府第334章 悔恨第610章 發難第377章 驚聞第101章 利動人心第207章 仇視第51章 告一段落第448章 移居第101章 利動人心第308章 一路招搖第78章 白玉炕屏第555章 婚期第143章 母子相見第625章 嘆息第416章 起意第94章 招供第614章 立儲第52章 匆匆五年第481章 疑惑第548章 關門第78章 白玉炕屏第139章 圖窮匕現第297章 背約第62章 買地賣地第55章 抉擇第246章 赴會第427章 請罪第551章 顧慮第177章 突如其來的罪名第374章 遭遇第210章 沽名釣譽第315章 謝禮第191章 侯府舊宅(下)第273章 手足第505章 感悟第176章 待客第78章 白玉炕屏第252章 避寒第599章 臂膀第197章 夏日正午第490章 勸說第328章 燙手山芋第235章 舊僕們第282章 臘八蒜第285章 嫌疑人第241章 小丫頭第247章 詩會第124章 大雨再臨第535章 暖閣第8章 弄巧成拙第193章 擦肩第66章 宗族大會(二)第412章 丟臉第358章 背影第136章 海上時光(下)第509章 欲行第306章 宣傳戰第541章 提親第88章 不甘第404章 議立第474章 紅香第147章 回京第557章 大舅哥第367章 約定第327章 嫌棄第163章 指點第273章 手足第62章 買地賣地第58章 趙啓軒其人第281章 討價還價第404章 議立第262章 夜笛第122章 太子南下第104章 開源設想
第169章 衝撞第614章 立儲第524章 邀請第170章 暈倒第220章 回禮第465章 回絕第428章 相邀第378章 拒官第24章 顯靈第414章 中舉第453章 小敘第584章 側妃第446章 包票第608章 太醫第272章 太后的因果論第226章 東昇第111章 宮中暗戰第468章 積極第95章 出族第361章 來訪第419章 晉見第94章 招供第323章 有恃無恐第544章 漣漪第286章 預備周全第483章 獻殷勤第189章 柱國將軍府第334章 悔恨第610章 發難第377章 驚聞第101章 利動人心第207章 仇視第51章 告一段落第448章 移居第101章 利動人心第308章 一路招搖第78章 白玉炕屏第555章 婚期第143章 母子相見第625章 嘆息第416章 起意第94章 招供第614章 立儲第52章 匆匆五年第481章 疑惑第548章 關門第78章 白玉炕屏第139章 圖窮匕現第297章 背約第62章 買地賣地第55章 抉擇第246章 赴會第427章 請罪第551章 顧慮第177章 突如其來的罪名第374章 遭遇第210章 沽名釣譽第315章 謝禮第191章 侯府舊宅(下)第273章 手足第505章 感悟第176章 待客第78章 白玉炕屏第252章 避寒第599章 臂膀第197章 夏日正午第490章 勸說第328章 燙手山芋第235章 舊僕們第282章 臘八蒜第285章 嫌疑人第241章 小丫頭第247章 詩會第124章 大雨再臨第535章 暖閣第8章 弄巧成拙第193章 擦肩第66章 宗族大會(二)第412章 丟臉第358章 背影第136章 海上時光(下)第509章 欲行第306章 宣傳戰第541章 提親第88章 不甘第404章 議立第474章 紅香第147章 回京第557章 大舅哥第367章 約定第327章 嫌棄第163章 指點第273章 手足第62章 買地賣地第58章 趙啓軒其人第281章 討價還價第404章 議立第262章 夜笛第122章 太子南下第104章 開源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