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30節 堅持方向

當時,帝國在到底要不要轉移戰略轟炸重點的問題上也是猶豫不決。畢竟針對平民的大規模戰略轟炸在道義上是說不過去的。

轟炸波士頓的行動造成的影響非常大,在同盟國爲此事感到震驚,對帝國戰略航空兵毀滅性的打擊力量感到震撼的同時,也有幾個別有用心的同盟國提出了反對的意見。正好同盟國外長會議在一月上旬召開,這是同盟國最重要的高層會議之一,而在這次會議上,就有幾個同盟國對唐帝國大規模襲擊美國平民的行動提出了質疑與反對。

首先提出反對意見的是芬蘭。而芬蘭本身就是德國的附庸國,也就是說,是由德國在暗中支持芬蘭提出質疑,爲難唐帝國的。而芬蘭提出的主要反對意見就是,那些遭到轟炸的城市居民並非全部都是軍事人員,而早在第一次全球戰爭結束後,唐帝國就簽署了《日內瓦公約》,承諾不在戰爭中採取針對平民的軍事行動,而這明顯違反了條約的基本精神。

帝國外交大臣根本就不會把芬蘭的這點非議放在眼裡,可問題是,當時唐帝國確實是簽署了《日內瓦公約》的,並且在戰前就多次承諾不針對平民採取軍事行動。而當時帝國外交大臣提出的理由是,在所有轟炸目標中都擁有爲數不少的軍事人員,或者是準軍事人員,並且拿出了情報部門提供的大量證據,以證明轟炸針對的主要是軍事人員與軍事目標,而平民傷亡只算得上是附帶損傷。

最有力的證據有兩份,一是美國政府在27年底正式開始的全面動員,即所有16到54歲的成年男性公民。以及18到45歲的女性公民都有義務服兵役,並且參加保衛美國的作戰行動。除了正規軍事部隊的人員之外,在這個年齡段內的所有美國公民都屬於民兵編制,而在《日內瓦公約》中,民兵屬於準軍事人員,而不是平民。到28年底,也就是轟炸波士頓之前,美國政府已經向全國民兵組織發放了大概1800萬支槍械。其中在波士頓地區就發放了大概30萬支槍械。

另外一條證據就是美國是當時世界上少數幾個不禁槍的國家。在戰爭爆發前,美國民間擁有槍械4500萬支,這是美國政府在23年公佈的政府報告中自己提到的。而當時美國人口也不過就一億三千萬左右,也就是說,平均三個美國人就擁有一支槍。而在《日內瓦公約》中,將私自擁有槍械的平民稱爲“武裝平民”,雖然仍屬於平民地範疇,但是卻不能享受到很多條約對平民的保護條款。

當時沒有任何人可以去證實在轟炸中死傷的人員裡面,有多少屬於準軍事人員,又有多少屬於武裝平民。而且也不會有任何人去證實。帝國外交大臣提出了充足的理由。而且在帝國看來,西方國家主導的那些人權觀念在帝國的人權觀念中並不存在。更重要的是,芬蘭外長提出的非議也最多隻是抗議而已。是德國集團在幕後策劃的,用來限制唐帝國的一種辦法而已。

實際上,這也直接證實了德國對帝國戰略打擊能力的恐懼。之前,德國人一直作壁上觀,持隔岸觀火地態度。從幾十年後解密的一份德國政府的秘密文件中就能證實這一點,當時德國並不急於參加對美作戰,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用美國這個戰爭泥潭拖垮唐帝國,這樣德國纔有機會進行全球擴張,統一歐洲,成爲可以與唐帝國分庭抗禮的世界性大國。而不僅僅只是歐洲的地區性大國。

持同一觀點的還有波斯帝國。對美作戰在27年底就開始了,打了一年多,德國與波斯帝國除了按照與唐帝國簽署的物資交換協議,以及貸款償還協議向帝國提供軍事物資之外,並沒有派兵參加對美作戰。而在28年中期,波斯帝國就已經承諾會派遣軍事力量參加美洲地區的作戰行動,可是到28年底,一直沒有履行這個承諾。德國更是從來沒有承諾過要出兵美洲戰場。

可是,從波士頓遭到了毀滅性的大轟炸。加上唐帝國的宣傳,有意透露的一些轟炸細節之後,德國與波斯帝國的態度開始轉變了。波士頓地轟炸行動證明了一點,那就是,唐帝國不需要出動地面部隊去攻打美國本土,通過全面的,大規模的戰略轟炸,都能夠擊敗美國,迫使美國投降,而且所需要的時間不會太久。

當時德國與波斯帝國的情報部門都對波士頓遭到的轟炸進行了評估,同時對美國承受轟炸的能力也進行了評估,最重要的還是對唐帝國戰略航空兵的作戰能力進行了評估。德國情報部門得出地結論是,如果唐帝國在半年之內摧毀美國一半的大城市,在一年之內摧毀美國八成的大城市,外加七成的工廠,那麼美國就會選擇投降,就如同英國那樣,在唐帝國的陸戰隊登上其本土之前投降。而按照唐帝國現在的生產能力,以及戰略航空兵的出動強度,一年之內,唐帝國的戰略轟炸機有能力摧毀美國東海岸地區,以及五大湖地區的所有大城市!換句話說,一年之內,唐帝國很有可能通過戰略轟炸擊敗美國,迫使美國投降!波斯帝國的情報部門的評估結論也相差不大。

很明顯,如果戰後單獨控制美國的話,唐帝國肯定願意再承受一年的戰爭壓力,而且這一年的戰爭壓力對唐帝國的影響不會很大,唐帝國完全有能力繼續保持戰略轟炸強度的同時進行國內經濟調整,也就是說,在這一年之內,唐帝國既能夠擊敗美國,還能夠完成經濟轉型,在戰爭結束後就迅速的恢復到平常狀態。

在得出了這個結論之後,德國與波斯帝國的態度就開始轉變了。可問題是,此時唐帝國的態度反而強硬了起來。在德國與波斯帝國參戰的問題上並不那麼熱心了。這也算得上是外交上的一種普遍現象吧。而德國與波斯帝國要想插足戰後的美國事務,那就必須要敢在美國投降之前參戰,不然的話美國就會成爲第二個英國。而要想讓唐帝國做出讓步,除了在談判上降低條件之外,還得向唐帝國施加壓力,拖住唐帝國戰略轟炸的步伐,降低戰略轟炸的打擊力度,最終讓唐帝國接受德國與波斯帝國出兵美國的事實。

芬蘭在此時提出唐帝國對美國的戰略轟炸違背了《日內瓦公約》很明顯。就是德國想限制唐帝國對美國的戰略轟炸規模。帝國外交大臣自然明白這層意思,至於讓不讓步,那是首相說了算的。

也正是同盟國在此事上發出地反對聲音,讓薛希嶽等帝國高層在決策上陷入了兩難的境地,畢竟帝國不可能忽視所有的反對聲音,而且爲了同盟國內部的團結,帝國在某些政策方面是必須要做出讓步的。

當時,最大的問題就是要不要繼續針對美國的大中型城市進行轟炸,還是應該將轟炸目標轉移到軍事,以及準軍事目標上去。比如工廠。交通基礎設施,軍事基地等等。可是薛希嶽心裡也很清楚,針對平民的戰略轟炸所起到的打擊效果。以及政治效果是最爲明顯的,而且轟炸機部隊的損失還可以得到控制。

一月中旬,薛希嶽在與德國,波斯首相通過電話,確定在一月底召開一次同盟國首腦會議之後,他才做出了最後地決定,即繼續轟炸大中型城市,以打擊美國東北部地區爲主,打擊軍事目標與準軍事目標爲輔。不過,當時薛希嶽沒有急着給羅雲衝下達命令。而是在一月下旬的時候飛赴德黑蘭,去參加了同盟國首腦會議。

這是同盟國集團在戰爭結束前召開的最後兩次首腦會議的第一次,而會議上主要討論的就是怎麼擊敗美國,以及各同盟國應該在戰爭中做出什麼樣的貢獻。而當時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統一同盟國集團的口徑,將更多的國家團結起來。

一月三十日,薛希嶽與德國,波斯帝國首相進行了三巨頭的閉門會談,這次會談將直接決定用何種方式擊敗美國,以及三巨頭在對美作戰上的最終態度。

最終會議上。同盟國集團達成了幾項最重要的協議,一是重申美國必須無條件投降,同盟國集團不會與美國進行任何形式的投降與停戰談判,在美國被徹底擊敗之前,只有無條件投降才能夠使戰爭結束。二是德國與波斯同意出兵,並且就出兵規模達成了一致協議。最重要的是,德國與波斯都同意了薛希嶽的意見,那就是在美國被徹底擊敗,或者是無條件投降之前,同盟國集團可以採取一切軍事手段達到擊敗美國,或者是讓美國無條件投降的目的。實際上,這就爲大規模戰略轟炸,甚至是後來使用威力更大的炸彈提供了法理基礎,唐帝國不再需要爲針對平民的戰略轟炸受到道義上的譴責了。

當時最受重視的還是德國與波斯出兵美洲戰場,而薛希嶽也只與兩國首腦達成了一個初步協議,而具體的談判工作將由三國地外交人員進行。

在初步協議中,德國將在29年上半年向美洲地區派遣至少50個師的地面部隊,並且每個月爲唐帝國遠征軍提供20萬噸的作戰物資。波斯帝國也承諾在29年上半年派遣一支擁有至少三艘艦隊航母,三艘戰列艦的艦隊參加對美作戰,並且出動至少25個師的地面部隊,每個月向唐帝國遠征軍提供15萬噸的作戰物資。而當時德國與波斯帝國都沒有足夠的海運力量,因此將由唐帝國承擔運送兩國的地面部隊,以及作戰物資的工作。

在回到了帝國之前,薛希嶽就讓嚴定宇給羅雲衝發去了繼續展開戰略轟炸的命令,同時還讓留守京城的宗漢欽派遣了一名政府官員前往金斯敦,將薛希嶽早就已經準備好了的一份文件送到了羅雲衝的手裡。

到此,戰略轟炸的方向性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

其實,當時所有國家的首腦都清楚,戰爭一天不結束,那麼同盟國就一天不會解散。大部分的同盟國成員國實際上都不希望同盟國集團解散,甚至希望在戰後繼續保留這個軍事同盟組織。特別是對那些一直親唐,同時又想在戰後依靠唐帝國的國家來說,就更不可能與唐帝國爲敵了。在芬蘭提出了質疑的時候,朝鮮王國,泰王國等幾個唐帝國的附庸國就提出了反對意見。

更重要的是,當時唐帝國正在逐步推行新的戰後政策,包括由施鼐興負責的戰後世界重建計劃,以及由帝國政府主導的戰後國際聯盟機構。帝國外交大臣已經在27年底的同盟國外長會議上暗示了這兩個用於維護戰後世界的穩定,並且幫助經濟復甦的計劃將聯繫到一起,也就是政治同盟與經濟同盟將合二爲一。這樣一來,要想在戰後獲得唐帝國在經濟上的援助,那就得在政治上支持唐帝國。

可以說,這正是戰後世界冷戰的導火索,同時也預示着戰後的世界不會太平。很多國家都已經意識到,唐帝國正在佈下天羅地網,要將一切威脅到其根本國家利益的對手打壓下去。對那些沒有能力與唐帝國競爭的國家而言,就要選好自己的位置,要麼是朋友,要麼是敵人,沒有第三種選擇。

實際上,在戰爭結束後,同盟國集團本身就沒有存在的意義,而國家之間的軍事,政治,經濟同盟又是必要的,特別是對維持戰後世界的穩定,恢復經濟來說,政治與經濟同盟尤其重要。因此,找到一個替代同盟國集團的新方式,這是必然的發展方向,也是必要的發展方式。

對美國的戰略轟炸上所出現的反對聲音,實際上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而隨着戰爭走向最後階段,恐怕越來越多的國家也得考慮一下戰後的位置了。

第10節 三架馬車第46節 力所不逮第22節 校長的栽培第31節 開路先鋒第22節 戰爭機器第22節 海浪翻滾第32節 臨時改變第29節 調整節奏第57節 輪番上陣第40節 內部平衡第42節 點穴第13節 超級艦隊第3節 海軍的武裝(上)第8節 戰役僞裝第40節 內部平衡第27節 蓋棺論定第29節 猶豫不決第9節 聯合作戰第6節 訪問日本(下)第41節 掃除蛛網第67節 最高壓力第57節 夜戰第41節 天時地利第86節 啓動第4節 首都第26節 “櫻花”亂舞第19節 產業聯盟第13節 死裡逃生(上)第77節 慘痛的勝利第34節 聯合艦隊第34節 從殿堂到戰場第58節 鉅艦末日第66節 再起波瀾第24節 天羅地網第41節 點名轟炸第5節 戰略部隊第58節 鉅艦末日第56節 海上攔截第72節 實戰檢驗第11節 窩裡鬥第52節 登陸硫黃島第33節 轉向迎敵第2節 特混艦隊(下)第63節 新式防空作戰第6節 小試牛刀第56節 搶先攻擊第40節 鞭長莫及第33節 在黑暗中摸索第25節 膽大包天第25節 揀來的主力第17節 心中的悲痛(上)第4節 錯過的晉升第48節 鯉魚躍龍門第9節 迎戰(上)第14節 好友相遇(上)第33節 臨時政委第20節 連哄帶騙第25節 折斷的利箭(下)第13節 防空網上的漏洞第33節 海軍之威第29節 美軍的反擊第30節 尖刀第31節 目標第23節 黃曉天的保證第4節 快如迅雷第20節 連哄帶騙第39節 火力阻擊第28節 飛向東京第38節 感情與責任第30節 勝利的鑰匙第67節 聯合登陸第45節 混亂的空戰第15節 破格晉升(下)第23節 美軍發力第26節 全面轟炸第32節 求婚第2節 陸航的天才第67節 艦隊迴歸第44節 實力頂點第5節 不可理解的任務(下)第23節 微小的砝碼第38節 司令官妹夫第42節 驚魂未定第1節 噩耗第46節 錯位第25節 回天乏術第14節 好友相遇(下)第12節 友好演習(上)第37節 致命神箭第7節 不一樣的軍旅生活(下)第41節 風紀問題第43節 緊急軍情第4節 倉促的進攻第32節 殺雞用牛刀第54節 完美配合第28節 絕密工程第14節 死神的慫恿第7節 不一樣的軍旅生活(上)第53節 濃縮的都是精華第16節 惺惺相惜
第10節 三架馬車第46節 力所不逮第22節 校長的栽培第31節 開路先鋒第22節 戰爭機器第22節 海浪翻滾第32節 臨時改變第29節 調整節奏第57節 輪番上陣第40節 內部平衡第42節 點穴第13節 超級艦隊第3節 海軍的武裝(上)第8節 戰役僞裝第40節 內部平衡第27節 蓋棺論定第29節 猶豫不決第9節 聯合作戰第6節 訪問日本(下)第41節 掃除蛛網第67節 最高壓力第57節 夜戰第41節 天時地利第86節 啓動第4節 首都第26節 “櫻花”亂舞第19節 產業聯盟第13節 死裡逃生(上)第77節 慘痛的勝利第34節 聯合艦隊第34節 從殿堂到戰場第58節 鉅艦末日第66節 再起波瀾第24節 天羅地網第41節 點名轟炸第5節 戰略部隊第58節 鉅艦末日第56節 海上攔截第72節 實戰檢驗第11節 窩裡鬥第52節 登陸硫黃島第33節 轉向迎敵第2節 特混艦隊(下)第63節 新式防空作戰第6節 小試牛刀第56節 搶先攻擊第40節 鞭長莫及第33節 在黑暗中摸索第25節 膽大包天第25節 揀來的主力第17節 心中的悲痛(上)第4節 錯過的晉升第48節 鯉魚躍龍門第9節 迎戰(上)第14節 好友相遇(上)第33節 臨時政委第20節 連哄帶騙第25節 折斷的利箭(下)第13節 防空網上的漏洞第33節 海軍之威第29節 美軍的反擊第30節 尖刀第31節 目標第23節 黃曉天的保證第4節 快如迅雷第20節 連哄帶騙第39節 火力阻擊第28節 飛向東京第38節 感情與責任第30節 勝利的鑰匙第67節 聯合登陸第45節 混亂的空戰第15節 破格晉升(下)第23節 美軍發力第26節 全面轟炸第32節 求婚第2節 陸航的天才第67節 艦隊迴歸第44節 實力頂點第5節 不可理解的任務(下)第23節 微小的砝碼第38節 司令官妹夫第42節 驚魂未定第1節 噩耗第46節 錯位第25節 回天乏術第14節 好友相遇(下)第12節 友好演習(上)第37節 致命神箭第7節 不一樣的軍旅生活(下)第41節 風紀問題第43節 緊急軍情第4節 倉促的進攻第32節 殺雞用牛刀第54節 完美配合第28節 絕密工程第14節 死神的慫恿第7節 不一樣的軍旅生活(上)第53節 濃縮的都是精華第16節 惺惺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