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節 軍港末日

在巴爾迪摩遭殃後,美國政府也迅速意識到,唐帝國戰略航空兵的打擊重點已經轉移到了美國本土東北部地區,而且以轟炸大城市爲主。在三月五日的時候,美國總統召開了一次特別軍政會議。

當時美國總統最想知道的就是航空兵能否確保東北部地區的安全,而阿諾德根本就不敢做出任何實質性的保證,只說將盡量提高防空力量,確保安全。換句話說,連一向驕傲的阿諾德也知道美國航空兵已經無法確保美國本土的安全了。

得到了阿諾德這個模棱兩可的回答之後,德拉諾立即下達了一條命令,那就是儘快把東北部地區的工廠設施轉移到阿巴拉契亞山脈西面的內陸地區去,同時儘量轉移大城市的居民,特別是工廠工人。

在總統下達了這條命令之後,疏散工作全面展開。而在此之前,巴爾迪摩的疏散工作已經開始了。當時沒有遭到轟炸的大中型城市的居民都在向內地轉移。可問題是,美國東北部地區是美國城市分佈最密集,人口最集中的地區,這裡居住着美國四成以上的人口,有可能在短期內將所有人都疏散走嗎?而且能夠將所有人都疏散走嗎?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當時美國東北部地區的人口超過了6500萬,要疏散這麼多人,幾乎是不可能的。做一個純理論的計算,一節列車車皮可以運載200人,一列火車20節車皮,那麼一次可以疏散4000人,如果依靠鐵路,就需要動用16000車次。將美國東北部地區的所有鐵路都用來疏散人員,至少需要兩個月的時間。一輛卡車可以運載20人,50輛卡車組成一個車隊,一次運載1000人,那麼就需要動用65000趟車隊,這需要佔用美國東北部與內地公路線至少四個月的輸送能力。更重要的是,不管是鐵路,還是公路。能夠用來輸送人員地都只佔到了運力的很小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絕不是任何人都願意離開自己的家園,而且也不可能只帶人,不帶生活用品。如果都算上,那麼所需要運送的人員與物資將是一個天文數字。美國政府也不可能讓東北部地區的所有城市都變成空城,唐帝國的戰略航空兵也不可能停止轟炸。按照最樂觀的估計,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美國才能夠將東北部地區的工廠,以及大概一半的人員疏散到內陸地區。很明顯,唐帝國不會給美國這麼多的時間。

話又說回來。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內陸地區又絕對安全嗎?答案同樣是否定的。如果羅雲衝肯承擔損失,美國沒有任何地方是絕對安全的,“鵬”式轟炸機的最大打擊半徑足以覆蓋整個美國本土。

迫使美國進行戰略疏散也是戰略轟炸的一個重要目的。任何工廠在搬遷的時候都不可能進行正常地生產。而且重工業的搬遷工作相當麻煩。這會嚴重降低美國的生產能力。當年,在英美航空兵大規模地轟炸德國的魯爾區的時候,德國就被迫將工廠轉移到南部的阿爾卑斯山區,以及柏林附近,結果導致德國在25年與26年的工業生產能力下降了近四分之一,差點就堅持不下來了。

根據當時帝國情報部門的初步估計,當美國大規模疏散東北部地區的工廠時,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將至少降低兩成。同時,因爲美國東北部地區的工廠多半是零件加工工廠,其中以爲戰車。戰機提供零備件的工廠爲主,這就必然影響到美國陸軍以及航空兵地作戰能力。這份評估在戰後得到了證實,如果說在29年3月份之前美國航空兵還能夠勉強與帝國戰略航空兵對抗,在墨西哥作戰的美國陸軍也能夠勉強頂住帝國陸軍遠征軍的強大攻勢的話,那麼從29年3月份開始,美國在這兩條戰線上都失去了支撐能力,崩潰只是先後的事情!

如果從總體影響來看,轟炸巴爾迪摩的意義更爲重大。雖然在巴爾迪摩死於轟炸的美國人並不是很多,比起波士頓與紐約。乃至美國東南部的很多中型城市都要少得多,但是正是對巴爾迪摩的全面轟炸讓美國被迫開始向內地轉移工廠。可以說,直到這個時候,戰略轟炸才走上了正軌,而且戰略轟炸地真正意義也顯現了出來。

羅雲衝在8日就拿到了情報,得知美國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工業與人口疏散。當時,他面臨着一個選擇,一是繼續集中轟炸美國東北部地區的大城市,比如弗吉尼亞比奇就是他選定的下一個目標。要麼轉爲轟炸工業目標,即分散轟炸,不再集中攻擊大城市,因爲美國東北部地區的很多工廠是在中小城市,而不是完全集中在大城市的,反而是大城市的工廠相對數量要少一些。

很明顯,繼續轟炸大城市,可以趕在疏散完成之前殺傷更多的人員。畢竟,所有向內地轉移的居民都將成爲工廠的工人,繼續爲美軍生產武器裝備,彈藥物資,這就會助長美軍的戰鬥力,讓美國堅持更久。而分散轟炸工廠,則可以削減美國的戰爭潛力,讓這些工廠永遠都無法恢復生產,可是當時情報部門提供的參考意見是,任何轉移的工廠在三到四個月之內無法恢復正常生產,而且要達到全部產能,至少需要半年的時間,而半年之後,局勢肯定會有重大改變。

就在羅雲衝猶豫着是否應該轉變轟炸方式的時候,一名高級參謀提出了一個相當大膽的建議,那就是趁美國忙着轉移工廠與人員的時候,集中力量轟炸美國東北部地區的大型軍事目標,比如諾福克軍港,以及位於特拉華州的米爾福德航空兵基地,首先摧毀美國東北部地區的防禦力量,然後再展開全面轟炸。

經過了反覆思考後,羅雲衝採納了這個建議。而且他首先就選擇了諾福克軍港爲打擊目標。當然,轟炸行動不可能只集中在諾福克,爲了掩護轟炸行動,更準確的說是掩飾打擊軍事目標的轟炸戰術,同時還將全面轟炸鄰近諾福克的弗吉尼亞比奇。

九日,轟炸行動地策劃工作基本上完成。這次仍然將集中出動所有的轟炸機,只是這些轟炸機將分頭執行兩個任務。

轟炸諾福克軍港的轟炸機有五支編隊,每支編隊十個中隊。一攻六百架轟炸機,分成五批進入。重點轟炸港口基礎設施,以及周圍的美軍營地,倉庫,機場等等軍事目標。同時,第二特混艦隊也將參加轟炸行動,派遣至少6箇中隊的艦載轟炸機去打擊港口內的艦船。

大部分轟炸機都將前去轟炸弗吉尼亞比奇,轟炸機羣分成了十五個編隊,每個編隊八到十個中隊。共計1600餘架轟炸機參加行動。轟炸重點是弗吉尼亞比奇的主城區,以及幾座重要的工廠,特別是爲海軍提供零備件的兩家工廠。

擔負護航任務地是部署在百慕大羣島的5箇中隊的護航戰鬥機。以及第2支援艦隊出動的18箇中隊的護航戰鬥機。這樣。就能夠保證爲每支轟炸機羣。包括戰術轟炸機羣提供護航掩護。

爲了壓制美軍的防空戰鬥機,同時讓艦隊避免遭到美軍航空兵的反擊,第二特混艦隊將出動三個中隊的戰鬥轟炸機提前襲擊米爾福德航空兵基地。參加壓制行動的都是帝國海軍艦載航空兵最優秀地飛行員。另外還將有至少一個小隊的偵察機爲這些戰鬥機提供支持。

可以說,這是自戰略轟炸開始以來,行動規模最大,而且組織最爲複雜的一次轟炸行動了。更重要的是,在這次轟炸行動中。郝東覺首先提出了“防空壓制”地新式戰術。羅雲衝很清楚郝東覺在指揮航空作戰方面地才華,在郝東覺提出了這個觀點之後,他直接就採納了,而且授權郝東覺全權負責。

在當時,“防空壓制”絕對算得上是嶄新的航空戰術。這與出動電子飛機干擾美軍的雷達不一樣,“防空壓制”更強調硬殺傷。即以摧毀敵人地防空能力爲主,而不僅僅只是干擾敵人的防空能力。

因爲這是一套新提出的航空戰術,所以才第一次執行防空壓制任務的時候。郝東覺派出去的都是高性能地戰鬥轟炸機,而且安排的都是最優秀的飛行員。這次行動也帶有很大的實驗性質,且壓制範圍僅限於米爾福德航空兵基地,也就是機場,還沒有發展到針對高射炮陣地的壓制行動。因此,這次作戰行動的根本目地是要限制米爾福德航空兵基地的作戰能力,讓部署在這裡的美軍戰機飛不起來。以確保轟炸機羣,以及艦隊的安全。

在11日的轟炸中,由江文翰,安士樂,王志華三名超級王牌率領的防空壓制部隊可以說是戰場上最耀眼的一支部隊了。雖然針對諾福克與弗吉尼亞比奇的轟炸行動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可是這三支部隊在戰場上的活動給了郝東覺與羅雲衝更大地啓發。

當時,米爾福德航空兵基地是拱衛華盛頓最主要的機場,部署有200多架防空戰鬥機。如果讓這200多架戰鬥機都升空的話,那對轟炸機羣來說絕對是一場災難。而僅僅三個中隊的戰鬥轟炸機就使米爾福德航空兵基地徹底癱瘓,從轟炸機進入,到轟炸結束,沒有一架美軍的戰鬥機能夠順利起飛,就算是強行起飛的戰鬥機都被迅速擊落了。也正是如此,在當天的轟炸行動中,只有9架轟炸機被擊落,而且有7架是被高射炮擊落的,只有2架是被美軍的防空戰鬥機擊落的。這是自大規模集中轟炸開始以來,首次被高射炮擊落的轟炸機多於被防空戰鬥機擊落的轟炸機數量的轟炸行動。

僅僅一次轟炸,諾福克軍港就被徹底的癱瘓掉了,港口裡近九成的重要基礎設備被炸燬,當時停泊在軍港裡的二十多艘艦船幾乎全部被擊沉,或者是在負傷後擱淺。港口內儲備了數百萬加侖的燃料庫被炸中後,足足燒了一天一夜。

弗吉尼亞比奇也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超過一半的市區遭到了轟炸,數十萬人傷亡或者是流離失所。三天後,即3月14日,弗吉尼亞比奇再次遭到了轟炸,最終被炸成了一昨鬼城。在兩次轟炸中,有21萬市民傷亡,上百萬人被迫轉移到了別的城市或者是鄉村。在14日的轟炸中,第二特混艦隊的防空壓制部隊再次出動,又成功的掩護了轟炸機羣。當時,第2支援艦隊已經撤到了外海去補充燃料與彈藥,只有5箇中隊的岸基護航戰鬥機出動,結果在這天出動的2083架轟炸機中,只有13架被擊落,戰損率仍然遠低於以前的轟炸。

通過14日的轟炸行動,防空壓制戰術的有效性得到了證實,羅雲衝與郝東覺都認識到,安排艦載戰鬥機爲轟炸機護航實際上是一種浪費,而且護航本身也是一種被動的防禦作戰方式,而要擊敗對手,最有效的方法應該是主動出擊,而防空壓制戰術的根本思想就是通過主動攻擊來癱瘓敵人的防空作戰力量。

也正是在得出了這個結論後,羅雲衝立即調整了轟炸行動,在完成了對弗吉尼亞比奇的毀滅性打擊之後,轟炸重點全部轉移到了美軍的軍事目標,特別是航空兵基地,野戰機場等對轟炸機羣有着重大威脅的軍事目標上。同時,艦載航空兵也是全面出動,配合與支援戰略航空兵的行動。在16日,第1支援艦隊到達戰場,第2支援艦隊也完成了補給後,艦隊航空兵的規模達到了頂點。

當時的防空壓制戰術理論仍然是不健全的,需要經過實踐來逐步完善,也正是羅雲衝與郝東覺都認識到了防空壓制的重要性,因此,在第二階段戰略轟炸的後期,防空壓制作戰成爲了重點任務!

第7節 勝利大進軍第28節 膽小的日本人第37節 夜間登陸第44節 戰役轉折點第16節 黃雀在後第22節 頭號猛將第17節 危險遊戲第31節 戰局莫測第47節 排座次第35節 雙重任務第25節 折斷的利箭(上)第40節 闖禍第75節 救兵第1節 勤奮的天才第28節 用光所有燃燒彈第1節 兩月第33節 準備的陷阱第31節 龍出大海(下)第43節 單程轟炸第12節 美軍的荒唐行動第28節 滾動的鐵流第36節 整軍再戰第10節 日本艦隊的動向第30節 輪番上陣第28節 要害第50節 老將雄心第56節 殊榮第38節 巾幗不讓鬚眉第21節 兩份情報(上)第6節 訪問日本(上)第36節 時機第8節 悲痛的炸彈(下)第61節 棄卒保帥第17節 陽奉陰違第74節 老天爺幫忙第36節 後發制人第41節 饑荒第18節 成本問題第29節 與時間的競賽第23節 戰爭發動機第56節 生死線第9節 工業束縛第73節 小角色的舞臺第63節 島嶼絞肉機第25節 脫胎換骨第22節 分工合作第20節 奇遇(下)第17節 海軍的觀點第8節 悲痛的炸彈(上)第52節 誘人的目標第17節 最後通牒第27節 穩步推進第18節 選擇目標第10節 新戰術第51節 並不狡猾的狐狸第55節 全速出擊第25節 遭遇戰第18節 戰略走向(上)第10節 美國虎第23節 補救第49節 危險與機會第23節 荊棘之路第5節 另類航母第10節 歐洲上空的鷹第26節 空中司令部第8節 小試身手第46節 誘餌與獵人第16節 迎難而上第84節 同病相憐第62節 埋葬第五艦隊第36節 幫兇(下)第12節 揣摩敵意第10節 敵蹤第68節 炸彈專家第17節 處理戰利品第88節 犀利的反擊第4節 第五艦隊(下)第36節 整軍再戰第27節 父母親情第57節 大戰“沉船灣”第24節 “火炬”戰役第27節 耗子藥第17節 綜合情報第30節 兵行詭道第3節 艦隊補充計劃第35節 強弩之末第1節 殘破的艦隊第26節 戰場的轉折點第45節 混亂的空戰第42節 堡壘戰場第6節 艦隊出擊(上)第39節 火力阻擊第13節 與烈日比輝第57節 危險與安全第2節 論功行賞第21節 新位置(下)第11節 彈雨中的艦隊(上)第37節 擊敵軟肋第75節 校長的賭注第32節 敵人的意
第7節 勝利大進軍第28節 膽小的日本人第37節 夜間登陸第44節 戰役轉折點第16節 黃雀在後第22節 頭號猛將第17節 危險遊戲第31節 戰局莫測第47節 排座次第35節 雙重任務第25節 折斷的利箭(上)第40節 闖禍第75節 救兵第1節 勤奮的天才第28節 用光所有燃燒彈第1節 兩月第33節 準備的陷阱第31節 龍出大海(下)第43節 單程轟炸第12節 美軍的荒唐行動第28節 滾動的鐵流第36節 整軍再戰第10節 日本艦隊的動向第30節 輪番上陣第28節 要害第50節 老將雄心第56節 殊榮第38節 巾幗不讓鬚眉第21節 兩份情報(上)第6節 訪問日本(上)第36節 時機第8節 悲痛的炸彈(下)第61節 棄卒保帥第17節 陽奉陰違第74節 老天爺幫忙第36節 後發制人第41節 饑荒第18節 成本問題第29節 與時間的競賽第23節 戰爭發動機第56節 生死線第9節 工業束縛第73節 小角色的舞臺第63節 島嶼絞肉機第25節 脫胎換骨第22節 分工合作第20節 奇遇(下)第17節 海軍的觀點第8節 悲痛的炸彈(上)第52節 誘人的目標第17節 最後通牒第27節 穩步推進第18節 選擇目標第10節 新戰術第51節 並不狡猾的狐狸第55節 全速出擊第25節 遭遇戰第18節 戰略走向(上)第10節 美國虎第23節 補救第49節 危險與機會第23節 荊棘之路第5節 另類航母第10節 歐洲上空的鷹第26節 空中司令部第8節 小試身手第46節 誘餌與獵人第16節 迎難而上第84節 同病相憐第62節 埋葬第五艦隊第36節 幫兇(下)第12節 揣摩敵意第10節 敵蹤第68節 炸彈專家第17節 處理戰利品第88節 犀利的反擊第4節 第五艦隊(下)第36節 整軍再戰第27節 父母親情第57節 大戰“沉船灣”第24節 “火炬”戰役第27節 耗子藥第17節 綜合情報第30節 兵行詭道第3節 艦隊補充計劃第35節 強弩之末第1節 殘破的艦隊第26節 戰場的轉折點第45節 混亂的空戰第42節 堡壘戰場第6節 艦隊出擊(上)第39節 火力阻擊第13節 與烈日比輝第57節 危險與安全第2節 論功行賞第21節 新位置(下)第11節 彈雨中的艦隊(上)第37節 擊敵軟肋第75節 校長的賭注第32節 敵人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