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節 大戰局

bookmark

五月三日晚,談仁皓與常薦新在收到了海軍司令部發來的電報後,就立即把艦隊的事情交給了各自的參謀長,隨後搭乘一架翁一鳴給他們安排的運輸機去了德班,並且在這裡轉乘一架遠程水上巡邏機到達了馬達加斯加島上的一個水上飛機基地,在次日中午回到了莫羅尼,並且隨後就途徑迪戈加西亞島、科倫坡、獅城、廣州,最後在五日下午的時候回到了舟山。一路上,兩人幾乎沒有任何停留,幾乎都是在飛機上度過的。

校長招他們回去的原因,談仁皓與常薦新心裡都很清楚。雖然第一特混艦隊與第三特混艦隊在南大西洋上打了個漂亮的大勝仗,但是太平洋戰場上的局面已經開始惡化了,美軍的反擊即將展開,而爲了確保進攻澳洲大陸的行動順利進行,就必須得讓第一特混艦隊與第三特混艦隊忙返回太平洋戰場。帝國海軍五支主力特混艦隊將全部集中在太平洋戰場上,擁有十三艘艦隊航母,六艘小型航母,五艘戰列艦,超過六十艘的巡洋艦,一百五十艘以上的驅逐艦。這將對美軍形成龐大的兵力優勢,到時候就算繼續保持西南太平洋上的投入,也有足夠的力量在中太平洋方向上部署足夠強大的艦隊,而美軍的反擊將很難扭轉太平洋戰場上的局面。

在四月下旬,也就是擊敗了坎寧安與歌德福伊之後,談仁皓就已經意識到,第一特混艦隊很有可能被立即調回太平洋戰場,可他也沒有想到。校長會把第三特混艦隊也調回去。當時,大西洋這邊實際上已經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了,如果不組織大規模進攻的話,那麼第一特混艦隊根本就沒有必要繼續留在大西洋上。而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組織大規模進攻的條件並不成熟。

要想在大西洋上組織大規模戰略進攻,艦隊是必要的力量,卻不是充分的力量。大西洋戰場與太平洋戰場不一樣,這邊的島嶼分佈很少,作戰行動基本上是圍繞着斐濟大陸上的據點展開的。艦隊的任務仍然是奪取制海權。並且在沒有辦法立即建立岸基航空兵基地的情況下確保制空權。可問題是,在大西洋戰場上,占主導地位的是陸戰隊,艦隊只直到輔助作用。特別是在進攻有重兵防守的黃金海岸時,陸戰隊是不可或缺的。而當時,翁一鳴手裡就只有兩個陸戰師,而且沒有爲這兩個陸戰隊提供後勤補給的配套運輸船隊,也沒有足夠的登陸艦隊。當時,原本在南大西洋戰區,以及印度洋上活動的運輸艦隊與登陸艦隊大部分都被抽調到了太平洋戰場上,用來參加進攻澳洲大陸的作戰行動。因此,帝國海軍在大西洋上的兵力投送能力是相當差的。陸戰隊收復開普敦的難度並不大,畢竟開普敦在非洲南端,後勤補給線不是很漫長,而且艦隊已經奪取了制海權,陸戰隊提前攻佔了德班,這些都爲收復開普敦奠定了基礎。可要以現在的兵力去攻打黃金海岸。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當時帝國海軍沒有要在大西洋上發動大規模進攻的任何戰略計劃,在太平洋戰場上獲得決定性的勝利,即打下澳洲與夏威夷之前,帝國海軍沒有任何必要在大西洋上投入過多的兵力。

沒有繼續挺進的需要,而天氣將在八月份的時候開始轉變,那麼第一特混艦隊就沒有任何必要留在南大西洋了。更重要的是,當時法國已經戰敗,而沒有落入德國手裡的法國戰艦已經沒有幾艘了,雖然英國海軍還有十幾艘戰列艦,可這些戰列艦都在北大西洋上。而且當時英國海軍已經承擔起了地中海戰場上的大部分作戰任務,同時還得提防着波羅地海里的德國艦隊,英國海軍幾乎不可能再抽調主力戰艦組成遠征艦隊,也就不可能再威脅到開普敦。就算英國人拼死一搏,再次組織遠征艦隊,也肯定要在幾個月之後才能南下,而到時候,太平洋那邊已經出現了轉變,第一特混艦隊在不在南大西洋上並不重要,只要有第三特混艦隊守在這邊,英國人就別想越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

正是基於這一判斷,談仁皓相信第一特混艦隊會立即被招回太平洋戰場。結果比他預料的好得多,不僅第一特混艦隊接到了返回太平洋戰場的命令,第三特混艦隊也接到了返回太平洋戰場的命令。而對於校長的這個安排,談仁皓就要比常薦新看得更清楚了。

當時,南大西洋這邊肯定需要一支駐守艦隊,不管英國海軍有沒有威脅,都必須要有一支艦隊守衛開普敦,如果開普敦再次淪陷的話,不僅帝國海軍的面子掛不住,而且聶人鳳也要受到別人的置疑。因此,談仁皓最初判斷第三特混艦隊會留下來,至少得堅持到太平洋那邊獲得了決定性勝利之後。可現在校長卻讓第三特混艦隊也一直返回太平洋戰場,由此,談仁皓有了兩個新的判斷。

一是那批新服役的戰列艦肯定會分配給翁一鳴的南大西洋艦隊。之前,南大西洋艦隊就有六艘老式戰列艦,而這六艘戰列艦都沉在了開普敦港內,翁一鳴正在組織力量進行打撈工作,但希望不是很大,就算是打撈起來了,開普敦也沒有維修這些戰艦的基礎設施,而要拖回帝國本土維修的話,光往返就得花上幾個月的時間,而且耗費巨大,修好了之後的戰艦在戰鬥力方面也已經嚴重落伍了。所以,在第三特混艦隊返回太平洋戰場的時候,新服役的第三批“新省會”級戰列艦肯定都將被補充給南大西洋艦隊,有這四艘戰列艦,外加一批巡洋艦與驅逐艦,南大西洋艦隊的實力反而比以前增強了不少,就算再次受到威脅,翁一鳴也有足夠的本錢與英國人抗衡。

談仁皓的第二個判斷就是,太平洋那邊出事了,而且很有可能是雷少卿與姜仲民兩人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在聽聞雷少卿出任西南太平洋戰區艦隊司令官,以及後來得知姜仲民被招回本土,第五特混艦隊將得到優先照顧之後,談仁皓就意識到,雷少卿獲得的司令官位置是個閒職,而姜仲民的出現更讓他堅信自己的判斷沒有錯誤。談仁皓是很瞭解雷少卿的,如果最終姜仲民獲得了西南太平洋戰場上的艦隊指揮權的話,那麼雷少卿肯定不會善罷甘休,而這兩人如果鬧出矛盾,那肯定是海軍頭號大事。可讓談仁皓沒有想到的是,在甘永興、顏國忠等人蔘與進來之後,關於戰區內各艦隊指揮權的問題提前爆發了。

談仁皓是從校長把第三特混艦隊調回去這件事上想到雷少卿與姜仲民之間的衝突的。如果校長不是爲了調和雷少卿與姜仲民之間的矛盾的話,他沒有任何理由把第三特混艦隊調回去。從第三特混艦隊現在的情況來看,五艘戰列艦,還有大部分的巡洋艦、驅逐艦都需要進行維護,而維護工作至少得十幾天,加上返航所需要的時間,第三特混艦隊頂多在六月初參加進攻澳洲大陸的作戰行動。而新服役的四艘戰列艦已經在西南太平洋戰區艦隊裡參加作戰行動了,如果僅僅是爲了多一支特混艦隊,說準確點,是多出一艘戰列艦而做出如此大規模的調動的話,是完全沒有理由的。因此,校長調常薦新回去,就是要常薦新起到緩衝作用,緩解雷少卿與姜仲民之間的直接衝突。

對於校長的這個安排,談仁皓打內心裡是很高興的。他是個聰明的人,校長這麼安排的最大受益者就是雷少卿。在常薦新返回了西南太平洋戰場後,那麼就是由常薦新直接與姜仲民爭奪艦隊指揮權,而最後的解決辦法就是雙方都各讓一步,得到好處的就是雷少卿了。這也證明了校長並沒有過於偏袒姜仲民。當然,最重要的是,這讓談仁皓感到好受了很多,至少校長對他的弟子是公平的。校長給了姜仲民很多機會,可同樣也給了談仁皓很多機會,給了常薦新很多機會,現在也給了雷少卿一個重要的機會。

一路上。談仁皓都在考慮這個問題,當然,他也重點考慮了第一特混艦隊返回太平洋戰場後,可能執行的任務,或者說是可能的安排。

第一特混艦隊在返回太平洋戰區後,只有兩種可能的安排。一是被派遣到中太平洋戰場上,與第四特混艦隊配合,聯手對付斯普魯恩斯。在“珊瑚海大海戰”中,第一特混艦隊就與第四特混艦隊全力配合,解決掉了哈爾西指揮的第三特混艦隊,談仁皓與黃曉天的配合可以說是天衣無縫的,兩人都非常瞭解對方。另外,第一特混艦隊與第四特混艦隊是現在帝國海軍中最強大的兩支航母特混艦隊,不管是指揮官的能力,還是艦隊官兵的素質、艦隊航空兵的戰鬥力,都是四支航母特混艦隊裡最強悍的。因此,由第一特混艦隊與第四特混艦隊配合對付第五艦隊,這應該算是最強的組合了。

另外一種安排就是,暫時仍然由第四特混艦隊在中太平洋上牽制住第五艦隊,甚至不惜做出戰略讓步,來拖延美軍的反擊速度。在此期間,第一特混艦隊轉戰西南太平洋,上第一特混艦隊、第二特混艦隊、第三特混艦隊以及第五特混艦隊,四支強大的特混艦隊一直支援進攻澳洲大陸的作戰行動,這樣可以極大地提高進攻速度,爭取早日完成攻佔澳洲的任務,隨後所有的特混艦隊都可以轉戰中太平洋,到時候就算斯普魯恩斯擊敗了第四特混艦隊,他也得同時面對三支航母特混艦隊的龐大兵力,就算斯普魯恩斯再厲害,也不可能獲得勝利,而且帝國海軍還可以一鼓作氣地打下夏威夷羣島,或者戰略上的決定性勝利!

相對而言,談仁皓是比較傾向於後者的。爲了攻打澳洲,帝國海軍已經在西南太平洋上努力了近兩年的時間,投入是相當巨大的。如果將重點放到中太平洋上的話,那麼這就必然影響到進攻澳洲的行動。而通過在中太平洋上穩步退縮,先集中兵力打下澳洲,只要澳洲被攻佔,整個太平洋戰場上的局面就被盤活了,到時候,就算美國海軍再造六艘艦隊航母,帝國海軍也會有更多的航母服役,帝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優勢將更爲明顯,而且雙方都得集中在夏威夷羣島海域作戰,美國海軍將沒有選擇,只能被迫地在夏威夷羣島上進行被動防禦。從總體戰略上講,在中太平洋上暫時讓步,優先攻打澳洲,是最有利的選擇!

當然,至於到底怎麼安排,這是校長考慮的問題。談仁皓只知道,他在回到舟山之後,校長肯定會向他徵求意見,不然的話,也不會讓他與常薦新立即返回海軍司令部了。而談仁皓也沒有確定到底該提出什麼樣的意見,畢竟他現在對太平洋上的情況還不是完全瞭解,沒有一個直觀的印象,所以就沒有急着做出論斷。因此,在路上他就想好了,到了舟山後,首先就得去找參謀長談一下,在有了明確的想法後再去見校長也不遲吧。

談仁皓與常薦新乘坐飛機到達舟山的時候,天色已經暗了下來。兩人沒有去海軍司令部,而是直接去了談仁皓的家裡。本來常薦新想去賓館住的,但是談仁皓熱情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住,常薦新也就不好再客氣。而讓常薦新有點尷尬的是,他沒有給談仁皓的家人準備禮物,他覺得怎麼也得給“小寶”帶幾樣玩具去吧,可一路上都走得太急了,他根本就沒有時間去準備。

第16節 黃雀在後第33節 資本第58節 渾水摸魚第20節 艱鉅的考驗第33節 尋敵決戰第39節 沒有選擇第46節 夜襲第51節 起因第19節 渾水第15節 羈絆第59節 後發先至第10節 無畏的飛鷹(下)第14節 好友相遇(上)第61節 力所不及第17節 海軍的觀點第41節 天時地利第3節 爭取主動權第23節 荊棘之路第2節 戰爭的本質(上)第2節 制衡第56節 再戰第30節 春季軍演(上)第31節 “逃犯”歸來第82節 新判斷第38節 歸宿第26節 全面轟炸第45節 遲到的覺悟第16節 新參謀長第8節 盡其所能第61節 鎖定大局第6節 雙重任務第40節 軍管政府第65節 狗運當頭第3節 艦隊補充計劃第53節 慌不擇路第58節 鉅艦末日第4節 海軍改組(下)第2節 陸航的天才第67節 聯合登陸第10節 戰火重燃第13節 海陸之爭第65節 絕不逃避第63節 跨海奔襲第12節 友好演習(下)第11節 集中轟炸第16節 新參謀長第25節 流亡政府第38節 避重就輕第47節 戰略轟炸第34節 沸騰的鋼鐵之都第17節 不可爲而爲之第3節 臨危授命第19節 最大的擔心(下)第10節 無畏的飛鷹(上)第20節 孤軍深入第27節 臨陣磨槍第14節 大戰局第44節 犧牲的價值第41節 點名轟炸第2節 陸航的天才第27節 倒行逆施(下)第4節 海軍改組(上)第5節 另類航母第53節 掠奪勝利第42節 夜間炮戰第12節 高手博弈第14節 轟炸天皇皇宮第12節 新生中將第13節 夜間混戰第4節 首都第21節 無辜的海軍少將第41節 舍爾的抗爭第13節 超級艦隊第30節 胸懷第9節 將領會盟第14節 舞臺絕唱第57節 輪番上陣第4節 海軍的壓力第31節 颱風登陸第7節 嶄新的艦隊第29節 歸隊第88節 犀利的反擊第15節 可惡的老天爺第25節 瘋狂的“神風第11節 大西洋海狼第38節 輕重有別第21節 大局已定第6節 艦隊出擊(上)第8節 帝國恩怨(上)第63節 島嶼絞肉機第16節 現代納爾遜第50節 暴露第81節 果斷出擊第25節 揀來的主力第78節 等待中的折磨第29節 夜間突襲第5節 戰略部隊第24節 炮轟海港第28節 用光所有燃燒彈第48節 穿梭航線
第16節 黃雀在後第33節 資本第58節 渾水摸魚第20節 艱鉅的考驗第33節 尋敵決戰第39節 沒有選擇第46節 夜襲第51節 起因第19節 渾水第15節 羈絆第59節 後發先至第10節 無畏的飛鷹(下)第14節 好友相遇(上)第61節 力所不及第17節 海軍的觀點第41節 天時地利第3節 爭取主動權第23節 荊棘之路第2節 戰爭的本質(上)第2節 制衡第56節 再戰第30節 春季軍演(上)第31節 “逃犯”歸來第82節 新判斷第38節 歸宿第26節 全面轟炸第45節 遲到的覺悟第16節 新參謀長第8節 盡其所能第61節 鎖定大局第6節 雙重任務第40節 軍管政府第65節 狗運當頭第3節 艦隊補充計劃第53節 慌不擇路第58節 鉅艦末日第4節 海軍改組(下)第2節 陸航的天才第67節 聯合登陸第10節 戰火重燃第13節 海陸之爭第65節 絕不逃避第63節 跨海奔襲第12節 友好演習(下)第11節 集中轟炸第16節 新參謀長第25節 流亡政府第38節 避重就輕第47節 戰略轟炸第34節 沸騰的鋼鐵之都第17節 不可爲而爲之第3節 臨危授命第19節 最大的擔心(下)第10節 無畏的飛鷹(上)第20節 孤軍深入第27節 臨陣磨槍第14節 大戰局第44節 犧牲的價值第41節 點名轟炸第2節 陸航的天才第27節 倒行逆施(下)第4節 海軍改組(上)第5節 另類航母第53節 掠奪勝利第42節 夜間炮戰第12節 高手博弈第14節 轟炸天皇皇宮第12節 新生中將第13節 夜間混戰第4節 首都第21節 無辜的海軍少將第41節 舍爾的抗爭第13節 超級艦隊第30節 胸懷第9節 將領會盟第14節 舞臺絕唱第57節 輪番上陣第4節 海軍的壓力第31節 颱風登陸第7節 嶄新的艦隊第29節 歸隊第88節 犀利的反擊第15節 可惡的老天爺第25節 瘋狂的“神風第11節 大西洋海狼第38節 輕重有別第21節 大局已定第6節 艦隊出擊(上)第8節 帝國恩怨(上)第63節 島嶼絞肉機第16節 現代納爾遜第50節 暴露第81節 果斷出擊第25節 揀來的主力第78節 等待中的折磨第29節 夜間突襲第5節 戰略部隊第24節 炮轟海港第28節 用光所有燃燒彈第48節 穿梭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