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打人風波就這麼虎頭象肚蛇尾的平息了。》小,..o看熱鬧的人看不明白,審案子的人審不清楚,就連打官司的人都感覺不是個味來。洛尊看了看衙門邊上攤着的老父的屍體,“龔狀師,我們還能告楊帆**嗎?”
龔不破有些爲難,如今那幾位恨不得包得嚴嚴實實地,也不願意再站出來。“恐怕難了。”洛尊沉默了片刻,這次卻沒有了以往的痞氣,“那先父的屍體……”
龔不破搖搖頭,道:“再查也查不出個所以然來了,入土爲安吧。”他朝洛尊拜了一拜,“拿人錢財,卻沒有辦成事。在下告訴公子一句話,公子願意聽便聽,不願意聽就作罷。”
“狀師請說。”
龔不破貼着洛尊的耳朵,“最鋒利的刀,等到敵人最虛弱的時候出手。不然你永遠也不會知道敵人有多少張底牌。”他的聲音放大了,“這也是我最狀師這麼多年來未嘗一敗……不對,才敗了一次的秘訣,哈哈。”
陽光照落,洛尊和龔不破各奔東西,最後各只言了一句。
“受教了。”
“告辭了。”
……
……
楊帆回到老鋪子,這屁股還沒坐熱,一身飛魚服的洛養性不請自來了。錦衣衛都指揮使,這可是朱由檢的貼身秘書。進來茶也不喝,坐也不坐,只是一句,聖上有旨,請淩河伯入宮覲見,便駕着宮裡的馬車,帶着楊帆入宮了。
自從上次御書房見過一面之後,楊帆便不曾入宮面聖。這次被召入宮中,恐怕不是什麼好事。兩人一前一後到了乾清宮,洛養性打開門,示意楊帆進去。楊帆diǎn了diǎn頭,心裡暗道做皇帝真特麼好,開個會都一天換了一個地方的,他什麼時候也可以這樣。孃的,最近都沒詢問過十三驛的弟兄,也不知道那筒子樓建得如何了。
不知不覺,他已經走得離朱由檢很近了,看到那明晃晃的臺階,才感覺自己失禮了,連連後退了幾步。朱由檢擡起頭,道:“來了還這麼心不在焉的,你也是夠敷衍的啊,楊帆。朕的好爵爺。”
“豈敢豈敢。在下只是在思量國計,好替聖上分憂罷了。”楊帆謙虛地站在臺階下。朱由檢冷笑一聲,“思量國計?從你楊大善人的口中說出這個詞,朕只是覺得好笑。一個不願意讀書考取功名入仕,只願意爲着自己的私利,耍陰謀手段,你談什麼思量國計?”
“在下只是想向聖上證明一個事實。”
“商業真的可以改變民生?”朱由檢冷笑一聲。
“沒錯。”
朱由檢笑道:“口頭大白話誰都會說。這人都跑去從商了,誰來種地?農纔是本,捨本逐末的事,朕是不會幹的。”
楊帆道:“聖上不必和在下爭辯,這個江山是聖上的,怎麼治理,怎麼推行政策,那是聖上的事。聖上可知南海一小國,名曰呂宋?”
“一個稱臣的小國罷了,知道有如何?”
“那裡的水稻和廣東一樣,一年可三熟,聖上,咱們現在口頭來做筆買賣如何?”楊帆微笑着。朱由檢不知道楊帆葫蘆裡賣得什麼藥,便笑道:“你這買賣還做到朕頭上來了是嗎?也罷,朕今天陪你好好玩一玩,看你用什麼來說服朕。”
“如今聖上和在下手中,各有一千百姓。聖上既然說農爲本,商爲末,那聖上佔些便宜,這一千人都是青壯勞動力,每人可以耕種三十畝。而分給在下的都是些年紀大的老人,耕個五六畝地算是ding破天的那種。”
“陛下有良田三萬畝,稻子一年兩熟,每畝三石,也就是說聖上一年可以收成十八萬石。”
朱由檢這生意做得,很沒做一樣。只是在那裡diǎndiǎn頭。楊帆道:“如今老鋪街的奇物齋、半間酒,僅僅是幾個人的作坊,就在前幾天,那透明的琉璃瓶,日產可以達到上百隻,農閒時,在下讓這一千人到酒坊、奇物齋制酒、做瓶,等到了春分將至,一千人,帶着裝着好酒的琉璃瓶,只要五艘鄭和寶船,前往呂宋。等到了呂宋,差不多第一波早稻將熟。雖然這琉璃瓶不能賣到如今三兩銀子一隻,在下就賣一兩,這酒也算一兩。”
朱由檢哈哈大笑,道:“照你這麼說,你那每個人都得賣出四十五瓶水酒在賺的回糧食。這個方法一千人可以,那一萬人呢?十萬人呢?楊帆,你那diǎn小聰明,還是放到正途上來吧。呂宋小國,沒多少人口,哪有那麼多糧食給你換這些吃不飽的玩意兒?”
“看來聖上也挺會做生意的,一下便看穿了。臣知道,大明的船隻若是出動,從廣州到呂宋,都可以遍佈。雖然這誇張一些,但聖上想過沒,若是船到了呂宋,將那九百百姓留在呂宋耕耘,只派一百人將糧食運回應天府,這又如何?”
朱由檢搖搖頭,道:“還是不如直接耕種來得穩當。船舶出海,一來風險太大,二來若是隻爲糧食,收益遠沒有茶葉、瓷器販賣來得多。但如今大明缺的是糧,整個國家都缺糧,所以朕纔會選擇老老實實地耕種糧食。”楊帆在心裡和朱由檢的想法一拍即合,原來小皇帝不傻啊。
“既然聖上知道缺糧,而陝地又是大旱。在下給的是良田萬頃,可是現實呢?多少地方顆粒無收。不僅如此,沒了糧,朝廷還要徵收糧食,服徭役,官逼民反,等到百姓揭竿而起,朝廷又要收糧派兵圍剿。
這一來二去,糧食沒撈到,反而耗去的多餘生產的。如此下去,國力漸衰,宇廈傾覆是必然的事。在下那個方法,雖然聽上去滑稽,似乎賣不出那麼多的酒,那麼多的琉璃瓶,但是確確實實解決了九百人十年乃至二十年的災荒。”
“你的意思是讓大明陝地的子民全部遷移到呂宋國去?”
楊帆笑道:“聖上不如換個思維方式,讓呂宋這塊土地,成爲大明江山的一隅,豈不妙哉?到時候呂宋便是大明另一個糧倉,甚至還有個足足有大明半個江山那麼大的糧倉,在呂宋國的西南處,而且荒無人煙,聖上難道不心動?
到時候,糧倉滿,人丁旺,人糧皆歸,大明何愁不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