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的這一個全新的編組方案排出之後,衆人一番熱議,都認爲很好,每一個層次都確立了指揮的核心,軍隊的凝聚力可以大幅地提升,戰鬥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爲了提高軍人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劉澤此次的議案之中提出了使用軍銜制度。
在劉澤的預案之中,軍銜分爲兵、士、尉、校、將、帥六個等級,他剛一提出來,就遭到了賈詡陳登諸人的反對。反對的理應其實很簡單,就是這個士不可輕用。在漢代,士有着特別的意義,秦漢爵位二十等級的第一等就是公士,也就是說士是最低一級的貴族,是與普通百姓的分界線,士農工商四民定位,士就是有別於三個層次的存在。做爲一個階層,士庶有別,士族是居於統治地位的,劉澤把士兵混爲一類,似乎很不給士人面子。
對此劉澤的解釋是,自先秦以來,士有不同的含義,《墨子.雜守》篇把士分爲‘謀士‘、‘勇士‘、‘巧士‘、‘使士‘。《莊子.徐無鬼》把士分爲‘知士‘、‘辯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禮教之士‘、‘仁義之士‘等等,現在的人們把士的定義狹隘化了。廣義上的士可分爲文士和武士,軍隊中的士自然是武士。漢代軍中,多有良家子和士人階層從軍的例子。軍隊中設士官一銜,正是爲他們量身打造的,難道一入伍他們也同普通百姓一樣從新兵做起嗎?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他們一入伍便是士官階層,也可以完全符合他們的身份。
普通的平民兵卒如果沒有很大的軍功,那是很難晉升爲士官的,而一旦跨過這首坎,他們也就可以進入武士的階層,退役之後也就可以享有武士的待遇。重文輕武,是漢以來的積弊之一。士官銜級的確立一方面保障了士族人當兵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讓普通平民百姓出身的兵卒看到了晉階爲士的希望,只要積攢到足夠的軍功,他們就擁有了改變自己境遇的機會,有夢想就有動力。這樣的激勵機制將更有助於軍隊戰鬥力地提升。
賈詡等人很快就被劉澤說服了。六等二十三級的軍銜制很快確立了下來。
第一級;士兵級。劉澤原擬分爲新兵、三等兵、二等兵、一等兵四等。新兵入伍初入訓練營,爲期半年,結束後便被授予三等兵軍銜正式加入軍隊。以後按軍功累升,士兵級最高可升至一等兵。新兵及三、二、一等兵分別享受月俸三、四、五、六斛。
第二級:士官級。設爲四等,下士、中士、上士、士長。下士的月俸等同於佐史,月俸八斛。不要小看這個佐史,它雖是漢代官吏制度中最低的一個層次,但再低它也是官吏,也就是說只要進入下士這個階層,就成爲了大漢天子駕下的一名小小官員了,所以士官這一階層有着特殊的意義,一等兵再高那也是兵,也是平民,下士再低,它也是士,也是吏。中士爲斗食,月俸十一斛,上士爲百石,月俸十六斛,士長爲比二百石,月俸爲二十七斛。按大漢官制,比二百石就開始有印綬——銅印黃綬,也算是正式地成爲有品秩的官職。
不過賈詡等人飽讀詩書,似乎感到以一二三、上中下來劃分等級似乎太過直白了,缺點文化內涵的東西。所以他們引經據典,重新地給士和兵取了雅稱。下士稱之爲“銳士”,佩劍是士人和良家子的特權,平民、賤民是沒有資格佩劍的,如此稱呼一來是爲了體現士家子弟的優越地位,二來則是體現了平民士兵進入下士這個階層就擁了佩劍的資格。誰也未曾想到,僅僅就是爲了一個“銳士”的名號,多少士兵在以後的戰場上披肝瀝膽浴血爭先,爲了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殊死搏殺,一句名言“人生能有幾回搏,但爲銳士捨身顧”流傳久遠。
中士稱之爲“堅士”,漢時鐵製鎧甲並未普及,除了高級軍官和重裝部隊之外,大多的士兵都穿的是牛皮甲甚至是麻布軍衣,這個堅字就代表達到這一級的士官擁有裝備鎧甲的資格。
上士稱之爲“驍士”,能晉升到這一級的士官,必是驍勇善戰,戰功顯赫之士。
士長稱之爲“毅士”,這一級的士官已經不是普通的士兵了,而是擔負着統領一什士兵的責職,忠直毅重方可服衆。
這四級士官合起來便是披堅執銳,驍果毅重之意,劉澤不禁大嘆,文化人就是不一樣,後世簡單明瞭的上中下劃分法到他們這裡非要整出點名堂來。
咬文嚼字一番,賈詡陳登他們總算是把最關心的士官這一級的名稱給定了下來,意猶未盡,把新、一、二、三等兵也華華麗麗地重新給命名爲:練卒、健卒、勇卒、武卒。
還好賈詡他們對後面的等級沒有再提出什麼異議。士官以上就是真正的軍官了,校尉在漢時還是一個比較大的官職,朝庭不輕易授將軍之職,故而北軍五校尉,西園八校尉,先後都是朝庭重量級的掌兵人士,但願隨着亂世的進程,大量有軍功者被授予了名號將軍和雜號將軍,校尉反倒成爲無足輕重的較低官銜了。此次劉澤將校尉拆分開來,分別做爲中級和低級軍官的軍銜。
第三級;尉官級。設副尉、正尉、上尉三等,分別爲二百石(月俸三十斛)、比三百石(月俸三十七斛)、三百石(月俸四十斛),皆是銅印黃綬。排長的基準軍銜爲副尉,隊副的基準軍銜爲正尉,隊長的基準軍銜爲上尉。所有官職的軍銜可以在基準軍銜上下一等級之內浮動,比如隊副的軍銜可以爲副尉,也可以爲上尉。
第四級:校官級。設副校、正校、上校三等,分別爲比四百石(月俸四十五斛)、四百石(月俸五十斛)、比六百石(月俸六十斛),皆爲銅印黑綬。副軍侯的基準軍銜是副校,軍侯的基準軍銜是正校,司馬的基準軍銜是上校。
第五級:將官級。設准將、裨將、偏將、副將、正將、上將、大將七等,准將品秩爲六百石(月俸七十斛),銅印黑綬,是都尉的基準軍銜。裨將爲比千石(月俸八十斛),銀印青綬(這個比漢制比兩千石授銀印下調了兩個品秩),偏將爲千石(九十斛),副將爲比兩千石(一百斛),正將爲二千石(一百二十斛),上將爲真二千石(一百五十斛),大將爲中兩千石(一百八十斛)。副總兵的基準軍銜爲裨將,總兵的基準軍銜爲偏將,副都督的基準軍銜爲副將,都督的基準軍銜爲正將。正將以上,按功勳可擢升至上將、大將。
第六級:元帥級。設元帥、大元帥兩等。元帥的品秩位同三公,爲萬石(月俸三百五十斛),金印紫綬。大元帥的品秩爲超萬石,位同諸侯王。元帥一級,非蓋世之功不可輕授。
在東點軍校之中,還專門設立准尉一銜,所有進入軍校的學員,一律被授予准尉軍銜。准尉並沒有列入正式的軍銜制度之中,它是高於士、兵兩級的存在,准尉共分爲三等,所有軍校學員,初入軍校皆被授予三等准尉,在校其間根據學業優劣,再進行升級,畢業之時,三等准尉實授副尉軍銜,二等准尉實授正尉軍銜,一等准尉實授上尉軍銜。在東點軍校成績優異的學員,畢業之後,直接就可擔任隊長或相當於隊長的職務。
此次軍隊的重新編組,兩千多名軍校畢業生進入了軍隊的基層,給舊式的軍隊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將徹底改變了長久以來舊式軍隊中下層軍官人員素質低下的問題,經過長期地系統地培養,這些軍校畢業生無論戰鬥素質還是戰術素養,都明顯地比舊式軍隊中的下層軍官擁有更高的理論水平,唯一欠缺的或許就是他們的戰鬥經驗,但假以時日,他們必將成爲這支軍隊的中堅力量。
數萬乃至數十萬軍隊的大崩潰在歷史上屢見不鮮,糾其根本原因,並不是因爲缺乏卓越的領軍名將,而是缺乏大量的優秀的中下層軍官。在主將陣亡或不能指揮之時,整支軍隊不管是萬人規模的還是幾十萬人規模的,立即就出現了習慣性地崩盤,就是因爲龐大的軍隊只有一個核心,所有的將領所有的士兵,都是圍繞着這一個核心來運轉,一旦失去這個核心,軍隊立刻就喪失了凝聚力,全軍覆滅或全軍潰敗就已經是勢無可擋。
劉澤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東點軍校就是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應運而生,培養出大量高素質的低階軍官,便可以有效地解決軍隊喪失主將而全軍崩潰的問題。當然人才是基礎,真正想實現軍隊的凝聚力,還得從改變軍制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