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號“天府之國”,本來,人們將關中渭水平原稱之爲“天府之國”,比如,戰國時,蘇秦遊說秦惠王實行連橫:“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餚、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當然,戰國縱橫家們的言辭通常是有點誇張的,很多時候,論據,是爲論點服務的),但在東漢初,班固在《兩漢賦》中聲稱“郊野之富,號曰近蜀。”由此可知成都平原的富庶己超過了關中地區,“天府之國”的美譽此時轉移到了成都平原。
其實,成都平原土壤肥沃。又有都江堰灌溉工程,水渠縱橫,農業發達,物產富饒,人口稠密,是重要的水稻、甘蔗、蠶絲、油菜籽產區,沒有其他參照物,也是可以擔得上“天府之國”的美譽,不然,當年諸葛亮又如何會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呢?
只是,也正因爲有這樣那樣的好處,所以,歷朝歷代,都被“有雄心者”惦記上了。
地皇五年(24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爲“成家”。又改益州爲司隸,蜀郡爲成都尹,一時間出盡風頭。
然而,好景不長,建武十一年(35年),漢廷乃派兵征討,被公孫述所拒。次年,覆命大司馬吳漢舉兵來伐,盡誅公孫氏,“成家”爲東漢所亡。
其間,漢軍攻破成都,縱兵大掠。
雖然事後光武帝“大怒”,“嚴厲譴責”了他,以及副將劉尚失伐罪弔民之義,其實,不過是一場雙簧而已,繁華城市聚集的財富,自然要滿足一下將士了,所以,“嚴厲譴責”後,吳漢依舊是深受信賴,去世後,光武帝賜諡號忠侯,併發北軍五校、兵車、甲士爲其送葬,效法大將軍霍光的喪禮,也沒耽誤位列雲臺二十八將。
這,似乎是奠定了成都,或者說天府之國的命運。
近者,昭烈帝劉備入川,爲鼓舞士氣,許下諾言,攻破劉璋,則允許手下將士攻下成都之後,可以盡情享用,結果,“及拔成都,士衆皆舍干戈赴諸藏,競取寶物”,因爲搶出了經濟危機,“不得已”,懇求經濟學大師劉巴出面,“鑄直百錢,平諸物賈,令吏爲官市”,以充實府庫——也就是說又在民間軟刀子篩了一遍。
原時空,如果歷史的軌跡沒有改變的話,那麼鍾會姜維之亂,也令獸性大發的魏軍將士,打着“復仇”的旗號,又將成都翻了個底朝天。
描述這段歷史的時候,陳壽,出於自身的語言風格、政治立場,很簡單的一筆帶過:“軍衆鈔略,死喪狼籍”。但是,實際上呢?連蜀漢的太子劉璿都被亂兵殺死,普通百姓又能幸運到哪裡去?
即便是到了溫文爾雅的大宋,後蜀皇帝孟昶不向百姓徵收賦役,蜀中大治。趙匡胤滅後蜀後,孟昶在蜀中積攢的家底全部充公,運到開封,進了“內府”,不僅如此,當地在向北宋交納稅賦的同時還被禁止布帛的民間交易,要求必須向官府開辦的市場購買,價格非常高,蜀中“由是貧困”。不然,何至於在剛剛開國便爆發了大規模起義?
但這成都,或者說四川,每每被劫掠屠殺之後,偏偏恢復的也快,兩宋時期再度迎來一個繁榮時期(最早的紙幣交子便在這一地區出現),可是,又能怎樣?南宋末年的蒙宋戰爭,使得“蜀土數罹兵革,民無完居,一聞馬嘶,輒奔竄藏匿。”,“淮蜀重遭於侵擾,道路流離之重,慘不聊生;室廬焚燬之餘,茫無所託。”,屠城,使得成都“城中百姓無得免者。火光照百里。”
到了明末,更是悲催,張獻忠(這裡面爭議最大的就是張獻忠有無屠蜀行爲,其實,很多資料,尤其是滿清文字獄之後,劫後餘生的文人材料中,肯定有扭曲誇大成分在內,但是,要說張獻忠是新時代好少年形象在蜀中在成都也不太現實,畢竟,這也是一個刨了皇帝祖墳的極端分子)、滿清、南明,凡是到此一遊的,常駐不走的,都忍不住手中的屠刀,其中,滿清更是反覆了三次之多(第一次是順治三年(1646年)肅親王豪格領兵進入四川,鎮壓張獻忠的大西軍及南明各地方武裝;第二次是康熙時期爲了鎮壓夔東十三家農民軍;第三次是平定三藩之亂)。
王迪,正是因爲對這些成都,或者說蜀中地區歷史上的慘痛經歷印象深刻,纔在得知姜維搬來了鮮卑“援軍”後變得有些着急,希望能夠搶先一步殺到成都(其實他只是知道這些“耳熟能詳”的資料,一些太細緻的就不知道了,如果不是因爲自己設計玩死了李特,原時空,李特入成都的時候也沒控制住自己,大肆搶掠了一番),將那些蠻人拒之門外,至少,自己,和盟友劉諶,重返故都之後,是斷然不會做出此等事情的。
帶來的這些吳軍,就算是有什麼歪心思,在自己的約束下,也不會太過分(正常渠道給予經濟“補償”就行了),何況,還有劉諶的數萬人馬,以及南中大軍作爲後盾,維持內部秩序,也可以對抗鮮卑人了。
應該能盡力去挽回,或者說去改變成都那悲慘的命運吧?好不容易歷史軌跡變化了,躲過了鍾會之亂這一劫。
只可惜,一切努力,都被阻擋在了雒縣城下,也不知怎的,這鮮卑人漢化的倒真是不錯,守起城來也是似模似樣,連續四五天的攻擊,都是毫無建樹。直到城中的守軍主動放棄。
鮮卑人堅決阻擋王迪與劉諶的大軍入城,釋放出一個十分不好的信號,那就是,所謂的同盟,不說已經破裂,也是搖搖欲墜了,這羣蠻兵,已經脫離了掌控。
所以,直到進入城中,劉諶那冷峻的面孔才稍微好看了一點。
王迪,依舊神色凝重。
鮮卑人在還能繼續堅持的情況下居然輕易的讓出了城池,要麼是在前面有埋伏,等待着自己輕敵冒進,入了包圍圈,要麼就是……成都方面有了重大變故。
“子均,爲何興致不高?”見王迪還是悶悶不樂的樣子,劉諶很是好奇,怎麼作爲“友軍部隊”,比自己還上心啊。
“殿下不覺得奇怪嗎?這城中守軍明明沒到絕境,卻還是棄城而去呢?”
“興許是那成都久攻不下,繼續援軍?”劉諶倒是很樂觀。
這倒是有可能,只是……“殿下,這雒縣城中守軍不過萬人,即便馳援成都,作用還能有將吾等擋在這裡寸步難行的更大嗎?”王迪問道:“而且,那成都的兵力和城防,果真能頂得住鮮卑人的猛攻?”
這已經是很客氣的說法了,別的放在一邊,當年的劉璋,還有你那老爸劉禪,哪一個不是直接繳械投降了,你哪來的勇氣和信心覺得他們能頂得住敵軍的攻擊?至少這百十年來,成都,都不是以抵抗之城的姿態呈現在世人眼前的啊。
“子均是說,這成都,已經被敵軍攻破,淪落於鮮卑人的手中了?”劉諶很不希望這種事情發生。
多說無益,大軍連日征戰,甚是疲憊,再加上敵軍動作詭異,恐前方有詐,所以,入城之後,並沒有下一步的攻勢,而是整頓休息,其中,除了劉諶與王迪的親信部隊以及羅襲(方便和羅氏女會面)留守城中,其餘人馬盡皆在城外紮營,成掎角之勢以防敵軍殺個回馬槍。
然而,兩天後,探子帶回來的消息,無異於晴天霹靂,正如王迪最不希望看到的那樣:成都,不戰而降。
“……其實這樣也好,總算是短了一場浩劫。”愣了半晌,劉諶才憋出了這麼一句話來。
是啊,也只能這樣聊以**了,涪縣發生的種種事情,已經不指望鮮卑人還是甘當自己的小弟角色了,即便沒有消息證明姜維有什麼變故,但是,即便是沒死(也不可能投降),估計也是行動受限。
只是……短了一場浩劫?王迪暗中愁了劉諶一眼,雖然情緒低落沮喪,但是,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似乎不全是作僞,倒有幾分真情實感的流露。
嗯,有點仁義之君的樣子,只是,未免太過單純了吧?見識太少了吧(當然沒有我見識多,比你多看了一千多年的後續發展歷史呢),只是放下武器開城投降就可以躲過一場浩劫?
怕不是會進一步刺激侵略者的胃口吧。
王迪堅信,一場搶劫和搜刮,是躲不掉的了。
原時空裡,那些漢人出身的魏軍都擋不住這種誘惑,何況是一羣來自苦寒之地,沒見過世面的傢伙?怕不是要搶劫搶的腳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