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二 孟荀言性爭點

孟子之性善說,荀子之性惡說,是我國學術史上,未曾解除之懸案,兩說對峙了二千多年,抗不相下。孟子說:人性皆善,主張仁義化民;宋儒承襲其說,開出理學一派,創出不少迂廖的議論。荀子生在孟子之後,反對其說,謂人之性惡,主張以禮制裁之;他的學生韓非,以爲禮之制裁力弱,不若法律之制裁力強,遂變而爲刑名之學,其弊流於刻薄寡恩。於是儒法兩家,互相詆斥,學說上、政治上生出許多衝突。究竟孟荀兩說,孰得孰失?我們非把他徹底研究清楚不可。

孟子謂:“孩提之音,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這個說法,是有破綻的。我們任喊一個當母親的,把他親生孩子抱出來,當衆試驗,母親抱着他吃飯,他就伸手來拖母親之碗,如不提防,就會落地打爛。請問這種現象,是否愛親?又母親手中拿一糕餅,他見了,就伸手來拖,如不給他,放在自己口中,他立刻會伸手從母親口中取出,放在他的口中。又請問這種現象,是否愛親?小孩在母親懷中,食乳食糕餅,哥哥走近前,他就用手推他打他。請問這種現象,是否敬兄?五洲萬國的小孩,無一不如此。事實上,既有了這種現象,孟子的性善說,豈非顯有破綻;所有基於性善說發出的議論,訂出的法令制度,就不少流弊。

然則孟子所說“孩提愛親,少長敬兄”,究竟從甚麼地方生出來?我們要解釋這個問題,只好用研究物理學的法子去研究。蓋人之天性,以我爲本位,我與母親相對,小兒只知有我,故從母親口中把糕餅取出,放在自己口中。母親是乳哺我的人,哥哥是分乳吃,分糕餅吃的人,母親與哥哥相對,小兒就很愛母親,把哥哥打開推開。長大了點,出而在外,與鄰人相遇,哥哥與鄰人相對,小兒就很愛哥哥。走到異鄉,鄰人與異鄉人相對,則愛鄰人。走到外省,本省人與外省人相對,就愛本省人。走到外國,本國人與外國人相對,就愛本國人。我們細加研究,即知孟子所說愛親敬兄,都是從爲我之心流露出來的。

甲圖

試繪之爲丁圖:如甲:第一圈是我,第二圈是親,第三圈是兄,第四圈是鄰人,第五圈是本省人,第六圈是本國人,第七圈是外國人。細玩此圈,即可尋出一定的規律:“距我越近,愛情越篤,愛情與距離成反比例。”其規律與地心吸力相似,並且這種現象,很像磁場現象。由此知:人之性靈,與磁電相同,與地心吸力相同,故牛頓所創的公例,可適用於心理學。上面所繪甲圖,是否正確,我們還須再加考驗:假如暮春三月,我們約着二三友人出外遊玩,見着山明水秀,心中非常愉快,走到山水粗惡的地方,心中就不免煩悶,這是甚麼原故呢?因爲山水是物,我也是物,物我本是一體,所以物類好,心中就愉快,物類不好,心中就不愉快。我們又走至一個地方,見地上許多碎石,碎石之上,落花飄零,我心對於落花,不勝悲感,對於碎石,則不甚注意,這是甚麼原故呢?因爲石是無生之物,花與我同是有生之物,所以常常有人作落花詩、落花賦,而不作碎石歌、碎石行。古今詩詞中,吟詠落花,推爲絕唱者,無一不是連同人生描寫的。假如落花之上,臥一將斃之犬,哀鳴宛轉,入耳驚心,立把悲感落花之心打斷,這是甚麼原故呢?因爲花是植物,犬與我同是動物,故不知不覺,對於犬特表同情。又假如歸途中見一猙獰惡犬,攔着一人狂噬,那人持杖亂擊,當此人犬相爭之際,我們只有幫人之忙,斷不會幫犬之忙,這是甚麼原故呢?因爲犬是獸類,我與那人同是人類,故不知不覺,對於人更表同情。我同友人分手歸家,剛一進門,便有人跑來報道,先前那個友人,走在街上,同一個人打架,正在難解難分。我聞之立即奔往營救,本來是與人打架,因爲友誼的關係,故我只能營救友人,不能營救那人。我把友人帶至我的書房,詢他打架的原因,我傾耳細聽,忽然屋子倒下來,我幾步跳出門外,回頭轉來喊友人道:你還不跑呀?請問一見房子倒下,爲甚麼不先喊友人跑,必待自己跑出門了,纔回頭來喊呢?這就是人之天性,以我爲本位的證明。

我們把上述事實繪圖如(乙)。第一圈是我,第二圈是友,第三圈是他人,第四圈是犬,第五圈是花,第六圈是石,其規律是“距我越遠,愛情越減,愛情與距離成反比例。”與甲圖是一樣的。乙圖所設的境界,與甲圖全不相同,而得出的結果,完全一樣,足證天然之理,實是如此。茲再總括言之:凡有二物,同時呈於吾前,我心不假安排,自然會以我爲本位,視距我之遠近,定愛情之厚薄,與地心吸力、電磁吸力無有區別。

力有離心同心二種,甲圖層層向外發展,是離心力現象;乙圖層層向內收縮,是向心力現象。孟子站在甲圖裡面,向外看去,見得凡人的天性,都是孩提愛親,稍長愛兄,再進則愛鄰人,愛本省人,愛本國人,層層放大;如果再放大,還可放至愛人類愛物類爲止,因斷定人之性善。故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曰:“舉斯心,加諸彼。”總是叫人把這種固有的性善擴而充之。孟子喜言詩,詩是宣導人的意志的,凡人只要習於詩,自然把這種善性發揮出來,這即是孟子立說之本旨。所以甲圖可看爲孟子之性善圖。

乙圖

荀子站在乙圖外面,向內看去,見得凡人的天性,都是看見花就忘了石,看見犬就忘了花,看見人就忘了犬,看見朋友,就忘了他人,層層縮小,及至房子倒下來,赤裸裸的只有一個我,連至好的朋友都忘去了,因斷定人之性惡。故曰:“妻子具而存衰於親,嗜慾得而信衰於友,爵祿盈而忠衰於君。”又曰:“拘木待括蒸矯然後直,鈍金待礱厲然後利。”總是叫人把這種固有的惡性抑制下去。荀子喜言禮,禮是範圍人的行爲的,凡人只要習於禮,這種惡性自然不會發現出來。這就是荀子立說之本旨。故乙圖可看爲荀子之性惡圖。

甲乙二圖,本是一樣,自孟子荀子眼中看來,就成了性善性惡,極端相反的兩種說法,豈非很奇的事嗎?並且有時候,同是一事,孟子看來是善,荀子看來是惡,那就更奇了。例如我聽見我的朋友同一個人打架,我總願我的朋友打勝,請問這種心理是善是惡?

假如我們去問孟子,孟子一定說道:這明明是性善之表現,何以言之呢?友人與他人打架,與你毫無關係,而你之願其打勝者,此乃愛友之心,不知不覺,從天性中自然流出,古聖賢明胞物與,無非基於一念之愛而已。所以你這種愛友之心,務須把他擴充起來。

假如我們去問荀子,荀子一定說道:這明明是性惡之表現,何以言之呢?你的朋友是人,他人也是人,你不救他人而救友人,此乃自私之心,不知不覺,從天性中自然流出。威廉第二,造成世界第一次大戰,德意日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無非起於一念之私而已。所以你這種自私之心,務須把它抑制下去。

上面所舉,同是一事,而有極端相反之兩種說法,兩種說法,都是顛撲不滅,這是甚麼道理呢?我們要解釋這個問題,只須繪圖一看,就自然明白了。如圖:第一圈是我,第二圈是友,第三圈是他人,請問友字這個圈,是大是小?孟子在裡面畫一個我字之小圈,與之比較,就說他是大圈。荀子在外面畫一個人字之大圈,與之比較,就說他是小圈。若問二人的理由,孟子說:友字這個圈,乃是把畫我字小圈的兩腳規張開來畫成的,怎麼不是大圈?順着這種趨勢,必會越張越大,所以應該擴充之,使他再畫大點。荀子說道:友字這個圈,乃是把人字大圈的兩腳規收攏來畫成的,怎麼不是小圈?順着這種趨勢,必定越收越小,所以應該制止之,不使之再畫小。孟荀之爭,如是如是。

營救友人一事,孟子提個我字,與友字相對,說是性善之表現;荀子提個人字,與友字相對,說是性惡之表現。我們繪圖觀之,友字這個圈,只能說他是個圈,不能說他是大圈,也不能說他是小圈。所以營救友人一事,只能說是人類天性中一種自然現象,不能說他是善,也不能說他是惡。孟言性善,荀言性惡,乃是一種詭辯,二人生當戰國,染得有點策士詭辯氣習,我輩不可不知。

荀子而後,主張性惡者很少。孟子的性善說,在我國很佔勢力,我們可把他的學說再加研究。他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這個說法,也是性善說的重要根據。但我們要請問:這章書,上文明明是怵惕惻隱四字,何以下文只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平空把怵惕二字摘來丟了,是何道理?性善說之有破綻,就在這個地方。

怵惕是驚懼之意,譬如我們共坐談心的時候,忽見前面有一人,提一把白亮亮的刀,追殺一人,我們一齊吃驚,各人心中都要跳幾下,這即是怵惕。因爲人人都有畏死之天性,看見刀,彷彿是殺我一般,所以心中會跳,所以會怵惕。我略一審視,曉得不是殺我,是殺別人,登時就把畏死之念放大,化我身爲被追之人,對乎他起一種同情心,想救護他,這就是惻隱。由此知:惻隱是怵惕之放大形。孺子是我身之放大形,莫得怵惕,即不會有惻隱,可以說:惻隱二字,仍是發源於我字。

見孺子將入井的時候,共有三物:一曰我,二曰孺子,三曰井,繪之爲圖,第一圈是我,第二圈是孺子,第三圈是井。我與孺子,同是人類,井是無生物。見孺子將入井,突有一“死”的現象呈於吾前,所以會怵惕,登時對於孺子表同情,生出惻隱心,想去救護他。故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我們須知:怵惕者自己畏死也,惻隱者憐憫他人之死也,故惻隱可謂之仁,怵惕不能謂之仁,所以孟子把怵惕二字摘下來丟了。但有一個問題,假令我與孺子同時將入井,請問此心作何狀態?不消說:這剎那間,只有怵惕而無惻隱,只能顧及我之死,不能顧及孺子。非不愛孺子也,變生倉卒,顧不及也。必我身出了危險,神志略定,惻隱心才能發出。惜乎孟子當日,未把這一層提出來研究,留下破綻,遂生出宋儒理學一派,創出許多迂謬的議論。

孟子所說的愛親敬兄,所說的怵惕惻隱,內部俱藏有一個我字,但他總是從第二圈說起,對於第一圈之我,則略而不言。楊子爲我,算是把第一圈明白揭出了,但他卻專在第一圈上用功,第二以下各圈,置之不管;墨子摩頂放踵,是拋棄了第一圈之我,他主張愛無差等,是不分大圈小圈,統畫一極大之圈了事。楊子有了小圈,就不管大圈;墨子有了大圈,就不管小圈。他們兩家,都不知道:天然現象是大圈小圈,層層包裹的。孟荀二人,把層層包裹的現象看見了,但孟子說是層層放大,荀子說是層層縮小,就不免流於一偏了。我們取楊子的我字,作爲中心點,在外面加一個差等之愛,就與天然現象相合了。

我們綜孟荀之說而斷之曰:孟子所說“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一類話,也莫有錯,但不能說是性善,只能說是人性中的天然現象;荀子所說“妻子具而孝衰於親,嗜慾得而信衰於友”一類話,也莫有錯,但不能說是性惡,也只能說是人性中的天然現象。然則學者奈何?曰:我們知道:人的天性,能夠孩提愛親,稍長敬兄,就把這種心理擴充之,適用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說法。我們又知道:人的天性,能夠孝衰於親,信衰於友,就把這種心理糾正之,適用荀子“拘木待括蒸矯然後直,鈍金待礱厲然後利”的說法。

孟荀之爭,只是性善性惡名詞上之爭,實際他二人所說的道理,都不錯,都可見諸實用。我以爲我們無須問人性是善是惡,只須創一條公例:“心理依力學規律而變化。”把牛頓的吸力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應用到心理學上,心理物理,打成一片而研究之,豈不簡便而明確嗎?何苦將性善性惡這類的名詞,嘵嘵然爭論不休。

第46章 怕老婆的哲學第44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十 我國古哲學說含有力學原理第37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三 宋儒言性誤點第16章 厚黑叢話卷一(2)第12章 讀書三訣:第21章 厚黑叢話卷三(3)第11章 我對於聖人之懷疑第37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三 宋儒言性誤點第23章 厚黑叢話卷四(2)第24章 厚黑叢話卷四(3)第39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五 心理依力學規律而變化第19章 厚黑叢話卷三(1)第25章 厚黑叢話卷四(4)第26章 厚黑叢話卷五(1)第15章 厚黑叢話卷一(1)第36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二 孟荀言性爭點第41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七 世界進化之軌道第32章 厚黑叢話卷六(4)第25章 厚黑叢話卷四(4)第4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九 克魯泡特金學說之修正第1章 《厚黑學》導讀第20卷 厚黑叢話卷三(2)第9章 結論第16章 厚黑叢話卷一(2)第25章 厚黑叢話卷四(4)第35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一 性靈與磁電第27章 厚黑叢話卷五(2)第16章 厚黑叢話卷一(2)第46章 怕老婆的哲學第13章 厚黑叢話(自序)第42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八 達爾文學說之修正第2章 緒論第30章 厚黑叢話卷六(2)第6章 求官六字真言第25章 厚黑叢話卷四(4)第15章 厚黑叢話卷一(1)第2章 緒論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自序一第19章 厚黑叢話卷三(1)第38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四 告子言性正確第44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十 我國古哲學說含有力學原理第44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十 我國古哲學說含有力學原理第40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六 人事變化之軌道第22章 厚黑叢話卷四(1)第11章 我對於聖人之懷疑第44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十 我國古哲學說含有力學原理第16章 厚黑叢話卷一(2)第22章 厚黑叢話卷四(1)第4章 厚黑經第19章 厚黑叢話卷三(1)第10章 我對於聖人之懷疑(自序)第13章 厚黑叢話(自序)第30章 厚黑叢話卷六(2)第34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自序二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自序一第25章 厚黑叢話卷四(4)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自序一第3章 厚黑學第40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六 人事變化之軌道第37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三 宋儒言性誤點第25章 厚黑叢話卷四(4)第14章 致讀者諸君第46章 怕老婆的哲學第6章 求官六字真言第11章 我對於聖人之懷疑第24章 厚黑叢話卷四(3)第15章 厚黑叢話卷一(1)第27章 厚黑叢話卷五(2)第26章 厚黑叢話卷五(1)第4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九 克魯泡特金學說之修正第29章 厚黑叢話卷六(1)第45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十一 經濟、政治、外交三者應採用合力主義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自序一第15章 厚黑叢話卷一(1)第37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三 宋儒言性誤點第4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九 克魯泡特金學說之修正第27章 厚黑叢話卷五(2)第14章 致讀者諸君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自序一第1章 《厚黑學》導讀第12章 讀書三訣:第46章 怕老婆的哲學第14章 致讀者諸君第11章 我對於聖人之懷疑第19章 厚黑叢話卷三(1)第41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七 世界進化之軌道第29章 厚黑叢話卷六(1)第37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三 宋儒言性誤點第32章 厚黑叢話卷六(4)第5章 厚黑傳習錄第40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六 人事變化之軌道第27章 厚黑叢話卷五(2)第46章 怕老婆的哲學第5章 厚黑傳習錄第28章 厚黑叢話卷五(3)第45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十一 經濟、政治、外交三者應採用合力主義第10章 我對於聖人之懷疑(自序)第30章 厚黑叢話卷六(2)第21章 厚黑叢話卷三(3)
第46章 怕老婆的哲學第44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十 我國古哲學說含有力學原理第37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三 宋儒言性誤點第16章 厚黑叢話卷一(2)第12章 讀書三訣:第21章 厚黑叢話卷三(3)第11章 我對於聖人之懷疑第37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三 宋儒言性誤點第23章 厚黑叢話卷四(2)第24章 厚黑叢話卷四(3)第39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五 心理依力學規律而變化第19章 厚黑叢話卷三(1)第25章 厚黑叢話卷四(4)第26章 厚黑叢話卷五(1)第15章 厚黑叢話卷一(1)第36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二 孟荀言性爭點第41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七 世界進化之軌道第32章 厚黑叢話卷六(4)第25章 厚黑叢話卷四(4)第4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九 克魯泡特金學說之修正第1章 《厚黑學》導讀第20卷 厚黑叢話卷三(2)第9章 結論第16章 厚黑叢話卷一(2)第25章 厚黑叢話卷四(4)第35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一 性靈與磁電第27章 厚黑叢話卷五(2)第16章 厚黑叢話卷一(2)第46章 怕老婆的哲學第13章 厚黑叢話(自序)第42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八 達爾文學說之修正第2章 緒論第30章 厚黑叢話卷六(2)第6章 求官六字真言第25章 厚黑叢話卷四(4)第15章 厚黑叢話卷一(1)第2章 緒論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自序一第19章 厚黑叢話卷三(1)第38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四 告子言性正確第44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十 我國古哲學說含有力學原理第44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十 我國古哲學說含有力學原理第40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六 人事變化之軌道第22章 厚黑叢話卷四(1)第11章 我對於聖人之懷疑第44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十 我國古哲學說含有力學原理第16章 厚黑叢話卷一(2)第22章 厚黑叢話卷四(1)第4章 厚黑經第19章 厚黑叢話卷三(1)第10章 我對於聖人之懷疑(自序)第13章 厚黑叢話(自序)第30章 厚黑叢話卷六(2)第34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自序二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自序一第25章 厚黑叢話卷四(4)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自序一第3章 厚黑學第40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六 人事變化之軌道第37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三 宋儒言性誤點第25章 厚黑叢話卷四(4)第14章 致讀者諸君第46章 怕老婆的哲學第6章 求官六字真言第11章 我對於聖人之懷疑第24章 厚黑叢話卷四(3)第15章 厚黑叢話卷一(1)第27章 厚黑叢話卷五(2)第26章 厚黑叢話卷五(1)第4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九 克魯泡特金學說之修正第29章 厚黑叢話卷六(1)第45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十一 經濟、政治、外交三者應採用合力主義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自序一第15章 厚黑叢話卷一(1)第37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三 宋儒言性誤點第4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九 克魯泡特金學說之修正第27章 厚黑叢話卷五(2)第14章 致讀者諸君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自序一第1章 《厚黑學》導讀第12章 讀書三訣:第46章 怕老婆的哲學第14章 致讀者諸君第11章 我對於聖人之懷疑第19章 厚黑叢話卷三(1)第41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七 世界進化之軌道第29章 厚黑叢話卷六(1)第37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三 宋儒言性誤點第32章 厚黑叢話卷六(4)第5章 厚黑傳習錄第40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六 人事變化之軌道第27章 厚黑叢話卷五(2)第46章 怕老婆的哲學第5章 厚黑傳習錄第28章 厚黑叢話卷五(3)第45章 厚黑原理(心理與力學)之十一 經濟、政治、外交三者應採用合力主義第10章 我對於聖人之懷疑(自序)第30章 厚黑叢話卷六(2)第21章 厚黑叢話卷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