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外調

“臣考功司李杉…”

正在吃飯的復隆皇帝擺了擺手,示意李杉不必多禮:“李愛卿還沒有用過晚飯吧?一起吃點。”

皇帝召見,必須提前進宮等候,隨時做好陛見的準備。

正常情況下,等幾個時辰都不算什麼,有時候從早等到晚,最後卻因爲皇帝“事物繁忙”“無暇召見”,只能回去另行安排時間,白白等一天都是很常有事情。

從午時進宮,一直等到掌上了燈火,才終於見到皇帝本人,這已經算是“高效率”的了。

和大清的宮廷御宴不同,明朝的皇帝沒有那麼多講究,所謂晚膳很是尋常,只有八盞八碗十幾道菜式。

按照當時的標準,已經算是非常節儉了完全是受到了大行崇禎皇帝的影響,復隆皇帝的宮廷生活素來崇尚簡樸,不僅撤去了宴飲之時的宮廷舞樂,還一再削減規格和排場。

而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皇帝都和皇后一起吃晚飯。

大明和大清不一樣,素來就不講究三拜九叩的大禮參拜,也沒有那麼多的繁文縟節,所謂的御賜宴席,不過是在旁邊支開一張矮几,傳過來幾道菜式而已。

對於進宮陛見的李杉而言,所謂的御賜晚膳,其實就是一頓工作餐罷了。

“徐州大捷的消息,李愛卿已知道了吧?”

“回陛下,臣已知曉。”

復隆皇帝朝着李杉打了個手勢,示意他可以一邊吃一邊說。

“徐州一戰舉足輕重,四戰之地重歸我大明版圖,則江北,甚而至於整個淮揚,則全在我王師馬足之下。”

徐州大捷的意義絕不僅僅只是佔據了一座城池,而是在於可以直接影響到整個淮揚地帶,爲掃平江北的清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年多鐸大舉南下之時,也是先取了徐州,佔據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戰略支撐點,然後纔敢發動大規模的淮揚戰役。

“淮揚局面已日漸明朗,光復北地中興大明已指日可待。”復隆皇帝一邊吃一邊說道:“朕有個成算,已是心中籌謀良久,卻從未對人提起過。今日召見李卿,就是爲了這個事兒。朕欲遣李愛卿出知徐州,你意如何?”

所謂的“出知徐州”,其實就是讓他去做徐州知府的意思。

按照大明朝的體制,知府一職是四品官,在所有的地方官員當中已經算是非常高的了,再往上升就可以算是方面大員。

雖然名義上左右的知府都是四品,但知府和知府不一樣,本身就有高低上下之分。

比如說南京府尹王宣同,其實就相當於南京知府,但一國都城的知府和地方上的知府肯定不是一個概念。

而且徐州知府這個職位本身的“含金量”就非常之低。

從建制上來看,徐州府屬於南直隸的管轄之下,是正經的“府”級行政單位。

但徐州府的管轄面積太小,人口也太少了。

“府”一級行政單位下面有“州”級,再下面纔是“縣級”。

但徐州府下面卻連一個“州”級行政單位都沒有,而是直接管轄豐、沛、蕭、碭四個縣。

從現實意義上來看,徐州根本就是個“州”,而不是“府”。

僅僅是因爲戰略地位特殊,才專門劃分出來,作爲一個單獨的“府”級行政單位存在着。

也就是說,正四品的徐州知府,其實就相當於一個從五品的知州。

按照歷朝歷代的傳統,京官天然就比地方官員來的高貴,正七品的京官基本相當於從五品的地方官。

把李杉從考功司調出來出任徐州知府,單純從行政級別上來看確實是升職了,其實差不多就是相當於平級調動。

靠近皇帝,靠近皇權,靠近皇城,這三個條件自古以來就是升官的捷徑,所以纔有那麼多人削尖了腦袋想做京官兒。

尤其是李杉這種通過科舉正途出身的官員,又有“探花郎”的光環加持,雖不敢說一定能平步青雲,卻絕對算是走在升官的快車道上。

若的外調到了地方上,所有的這些好處就全都沒有了!

但李杉卻毫無怨言,非常爽快的接受了這個任命:“臣領命!”

李杉的這個態度讓皇帝非常滿意:“很好,朕這就着吏部出任命的書文,好讓你儘快上任。”

李杉的“原單位”考功司本就是吏部的一部分,具有“組織部”的部分職能,對於官員調動的種種流程最是熟悉不過了。

官員調動可不是吏部出一紙書文那麼簡單,還需要部堂審覈,內閣簽署認同纔會正式生效。

但皇帝卻不打算經過內閣,直接讓吏部出具任命文書,這就顯得有點不合規矩了。

雖然不是什麼閣臣,但李杉還是或多或少的聽到了一些官場上的“小道消息”,據說皇帝似乎對內閣有些不滿,在很多事情都上甩開了內閣,往往是“乾綱獨斷”“聖意天裁”,喜歡一個人說了算。

當然,這些說法不過是捕風捉影的傳言,到底是真還是假,就不是李杉這樣的小角色能夠知道的了。

“李愛卿啊,這徐州知府一職雖然不高,卻極是緊要,到任之後如何施政,民、政、財、賦等等瑣碎事物如何辦理,一定要好好想想。”

“臣不必細想也能知道徐州知府的責任。”李杉非常直接的說道:“眼下這局面,唯戰事做爲緊要,無論民政還是財賦,必須讓步於前方戰事。”

這話說的真是太精闢了,簡直一針見血。

知府的責任就是安民治理淨綏地方,但那只是太平時機的狀況。

就現如今這個情況,什麼民政什麼財賦,全都不是最要緊的,當務之急就是爲前方的戰事服務,一切的一切都必須以“打勝仗”爲核心思想。

這句話深得皇帝之心,登時就歡喜起來,愈發覺得李杉就是徐州知府的最佳人選:“李卿之言,深諳朕意。既然你已明瞭,朕就不多說什麼了。只是還有一事需再多叮囑。”

“勇毅公的脾氣有些急躁。”

勇毅公張啓陽的脾氣何止是“急躁”那麼簡單,甚至完全可以用跋扈來形容,硬懟內閣,頂撞皇帝的事情不知道做過多少次了,當然不會把一個區區的知府放在眼裡。

爲了防止李杉和張啓陽之間弄出“不愉快”的場面,皇帝不得不千叮嚀萬囑咐:“勇毅公此人,忠則忠亦,做事有些激烈,往往不管不顧不留情面,你需小心在意。”

“勇毅公乃我國朝柱石之臣,縱使有些不合體制之事,也必然是爲了前方戰事考慮。臣到任之後,定會以大局爲重。”

只要前方能打勝仗,不管勇毅公多麼跋扈多麼蠻橫,我都聽他的,這就叫以大局爲重。

張啓陽這個人雖然跋扈,而且多有蠻不講理的時候,但卻畢竟比一個小小的知府高出太多了,不大可能直接和李杉產生什麼衝突。

皇帝最擔心的是張啓陽手底下那些個驕兵悍將。

毅勇軍可不光僅僅只是一支軍隊那麼簡單,而是一個體系,李杉這樣的外人出任徐州知府,那些個驕兵悍將一定會找他的麻煩,皇帝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顧慮,完全是事出有因。

既然徐州已經打下來了,朝廷必然會派遣官員去治理,而內閣提出的人選根本就不是李杉,而是劉乾龍。

最先提出讓劉乾龍出任徐州知府的那個人,就是劉乾龍的頂頭上司,南京府尹王宣同王大人。

作爲王宣同的副手,身爲“‘南京副市長”的劉乾龍實在太強勢了,絲毫沒有把王宣同這個頂頭上司放在眼裡,早就讓王宣同不滿意了。

僅僅只是因爲劉乾龍和毅勇軍有着非常深厚的淵源,實在不好說什麼,最讓王宣同無法忍受的,劉乾龍竟然把手伸到了巡防營。

一個強勢的二把手,死死的壓着弱勢的一把手,還摻和最要緊的京城防務,這可不是什麼好兆頭。

所以,王宣同就想借着這個機會把劉乾龍調開,讓他遠離權利的核心。

內閣首輔大臣蔡楓華和王宣同都是當年的東宮舊臣,自然一拍即合,馬上就同意了,但卻被皇帝給硬頂了回去。

這並不是皇帝故意找內閣的麻煩,而是有自己的考慮:江北全都是毅勇軍的勢力,朝廷在江北的影響力幾乎爲零,若不抓緊時間在關鍵位置上安插自己的人手,以後還怎麼控制江北的局面?

總不能把江北全都交給毅勇軍吧?

毅勇軍打下一片地盤就成了自己的,這種情形朝廷絕不接受。

探花郎出身的李杉,是正經的天子門生,又有“天子秉燭”的佳話,絕對可以算是肱股之臣,唯一的缺陷就是資歷太淺,剛好可以藉着這個機會歷練一番。

“陛下不必多慮,只要臣將財賦民事朝着戰事傾斜,誰又能說出什麼來?”

只要能爲戰事服務,毅勇軍要錢要糧我就想方設法的籌集,他們要丁壯民夫我就拼了命的去徵調,總之就是他們要什麼我就給什麼,這樣總不會找我的麻煩了吧。

“戰事要緊,一切都需以大局爲重,李卿能明白這個道理,朕就放心了。”復隆皇帝做出一副語重心長的樣子,講話的語氣顯得有些低沉:“朝中諸臣,雖是朕之肱股,終究老邁,你在外面好好的歷練一番,以後可堪大用。”

老邁的肱股之臣說的是誰,早已不言自明,看這個樣子皇帝要提拔新一批的年輕官員了。

宰輔必起於州郡,將帥必發於卒伍,這是歷朝歷代的傳統。

京官外放也可以看做是一種歷練,只要機會合適就能調回來,到時候就要大用了!

這樣的話語出自君王之口,已經算是非常的淺顯,就差直接說出“你很有前途”這句話了。

李杉趕緊伏拜於地:“聖意天心,臣已盡知,雖肝腦塗地必不辜負!”

第119章:香船第199章:元帥府第341章:九穗禾第563章:刮目相看第131章:敵我雙方都驚呆了第497章:家宴第375章:保持隊形第341章:九穗禾第369章:一步踏錯步步錯第232章:害怕第203章:決戰降臨第302章:兩百萬錢票第468章:上不豫第十三章:入平陽第350章:救命恩人是旗人第219章:岳飛後人第440章:國策第547章:聖人也不知道的知識第520章:老輩騎兵風姿第339章:朕不用他用誰第427章:使出全力第435章:押送官府第四十九章:那就死絕了吧第520章:老輩騎兵風姿第311章:收割第381章:獅子大開口第486章:封神第276章:父子相見第二十八章:比賽第327章:拒絕第405章:打不過第153章:俠之大者爲國爲民第309章:對手一定是傻子第396章:是人還是神第462章:你去搞清楚第347章:回京第408章:和議吧第354章:外調第396章:是人還是神第351章:割發以報恩第145章:兩軍相遇第467章:祈雨第165章:渡江第477章:適當的實力第九十三章:潁州知縣第三十六章:第二屆比武第四十八章:慘烈戰場第214章:榮譽證書第388章:寧死不降第七十章:收下劉乾龍第166章:跪第192章:平亂2第113章:戲文第364章:飄飄然第298章:北伐第245章:張啓陽的課第594章:改變朝廷第466章:爲這天下的是我不是你第232章:害怕第579章:走出去第七十五章:逃出皇城第428章:賭徒第七十一章:救駕第八十九章:厲鬼第135章:宋老實第138章:引故說今第262章:洪承疇的計劃第564章:身體檢查第420章:劫獄第607章:爲了賺錢而戰爭第206章:毅勇軍回援第555章:大敗第272章:阿濟格第578章:禪位第443章:裁軍第306章:有人提出攻湖廣第425章:送死第171章:皇上跑了第571章:未來第510章:新令第一百零六章:攻城戰第279章:敵我錯判第六十三章:太子師第578章:禪位第208章:逆轉乾坤第384章:辭職第203章:決戰降臨第555章:大敗第408章:和議吧第382章:乞降第223章:告天下書第428章:賭徒第419章:我叫張臘月第591章:多慮第十五章:擺宴第350章:救命恩人是旗人第270章:永福秘史第八十章:等第五十七章:示意(第三章)第581章:西域戰事
第119章:香船第199章:元帥府第341章:九穗禾第563章:刮目相看第131章:敵我雙方都驚呆了第497章:家宴第375章:保持隊形第341章:九穗禾第369章:一步踏錯步步錯第232章:害怕第203章:決戰降臨第302章:兩百萬錢票第468章:上不豫第十三章:入平陽第350章:救命恩人是旗人第219章:岳飛後人第440章:國策第547章:聖人也不知道的知識第520章:老輩騎兵風姿第339章:朕不用他用誰第427章:使出全力第435章:押送官府第四十九章:那就死絕了吧第520章:老輩騎兵風姿第311章:收割第381章:獅子大開口第486章:封神第276章:父子相見第二十八章:比賽第327章:拒絕第405章:打不過第153章:俠之大者爲國爲民第309章:對手一定是傻子第396章:是人還是神第462章:你去搞清楚第347章:回京第408章:和議吧第354章:外調第396章:是人還是神第351章:割發以報恩第145章:兩軍相遇第467章:祈雨第165章:渡江第477章:適當的實力第九十三章:潁州知縣第三十六章:第二屆比武第四十八章:慘烈戰場第214章:榮譽證書第388章:寧死不降第七十章:收下劉乾龍第166章:跪第192章:平亂2第113章:戲文第364章:飄飄然第298章:北伐第245章:張啓陽的課第594章:改變朝廷第466章:爲這天下的是我不是你第232章:害怕第579章:走出去第七十五章:逃出皇城第428章:賭徒第七十一章:救駕第八十九章:厲鬼第135章:宋老實第138章:引故說今第262章:洪承疇的計劃第564章:身體檢查第420章:劫獄第607章:爲了賺錢而戰爭第206章:毅勇軍回援第555章:大敗第272章:阿濟格第578章:禪位第443章:裁軍第306章:有人提出攻湖廣第425章:送死第171章:皇上跑了第571章:未來第510章:新令第一百零六章:攻城戰第279章:敵我錯判第六十三章:太子師第578章:禪位第208章:逆轉乾坤第384章:辭職第203章:決戰降臨第555章:大敗第408章:和議吧第382章:乞降第223章:告天下書第428章:賭徒第419章:我叫張臘月第591章:多慮第十五章:擺宴第350章:救命恩人是旗人第270章:永福秘史第八十章:等第五十七章:示意(第三章)第581章:西域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