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本書完

盧縣。

夏侯惇還在猶豫要不要突圍時就被徐榮跟于禁聯軍合圍於盧縣,看着城下打着於字大旗的晉軍,夏侯惇知道呂虔敗了。

濟北國恐怕只剩他腳下的盧縣還屬曹操,想到東郡的夏侯淵、曹仁,夏侯惇決定堅守盧縣。

夏侯淵取濮陽時曾來信,夏侯惇相信夏侯淵的本事,他相信只要給夏侯淵一點時間,夏侯淵定能攻下濮陽,而後率軍來援,或者他突圍而去。

夏侯惇選擇堅守盧縣,臧洪親率青州軍至盧縣,盧縣徹底被圍的水泄不通,夏侯惇開始慌了,想突圍卻突不出去,只能固守待援。

夏侯惇於盧縣固守待援,徐晃卻守在東阿阻擋夏侯淵,夏侯淵急着救夏侯惇,毫不體恤兵力猛攻。

待平原援軍到時,鮑超自後追來,夏侯淵苦戰一場,被迫退往鉅野,曹仁亦棄陳留退守定陶。

呂虔奉命救援夏侯惇,卻在半路上遇到進兵的呂蒙。

于禁命呂蒙守蛇丘一帶,呂蒙又豈是甘心守城之人,於是沿汶水西擊,取剛縣、章縣,並在汶水河畔大敗呂虔,呂虔無臉再見程昱,遂赴河自盡。

呂蒙舉兵攻東平陸,東平陸內的兗州刺史府亂成一片,程昱高舉屠刀,自然不能阻擋東平士族在呂蒙兵臨城下時投降。

程昱匆忙逃出東平陸,逃往壽張。

徐晃擊敗夏侯淵,隨即攻取範縣,夏侯淵再棄範縣。

當年程昱堅守的立足之地,被晉軍輕易攻破。

呂蒙再攻壽張,程昱繼續逃往定陶,與曹仁匯合,繼而夏侯淵亦逃至定陶。

定陶成爲曹軍堅守兗州的重要據點,同時徐晃、鮑超、賈逵、張郃陸續率軍追至定陶附近,陳宮亦打起兗州刺史的旗號,督軍來到定陶。

陳宮在兗州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徹底爆發開來,陳留全郡傳檄而定,樑國大部亦投降。

汝南李通坐鎮富坡,陳到卻趁機殺進陳郡,陳郡本陳國,陳王被袁術幽禁,然而卻沒殺陳王。

袁術敗,紀靈將陳王送至長安,劉備爲奪取陳國密令陳王潛至陳郡,陳郡士族與陳王秘密聯絡,陳到得以迅速平定陳國。

李通亦趁機殺過潁水,奪取汝陰、細陽,與自陳國而下的陳到匯合。

曹操自然不甘心束手就擒,忙派樂進、高覽爲將前往救援,李通與樂進等人戰於潁水畔。

陳到輕兵奪取城父等?水以西地區的城池。

同時呂布以高順爲先鋒進攻沛國,下邳太守糜竺攻九江。

廬江紀靈亦在長安命令下進攻九江,甘寧亦從江夏撤回進攻九江。

關羽、黃忠分別進駐零陵、江夏以震懾周瑜、孫賁。

劉備用傾國之力進攻曹操,嚇傻了孫權,雖然魯肅多番進言孫權出兵救曹操,可有龐統、顧雍等人的威嚇使得孫權沒了主意。

這個歷史,孫策死的早,根本沒有留下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遺策,再加上張昭等人在孫權耳邊鼓吹周瑜威脅論,使得孫權極爲忌憚周瑜,周瑜自顧不暇,自然不敢直言進諫,或許有,也被龐統等人截下。

龐統誘使親晉的孫輔,豫章太守孫賁的親弟弟,出言誣陷周瑜,又鼓吹天下一統論,使得親晉勢力在江東迅猛增長。

劉備傾盡全力一擊,使得曹操在壽春坐立不安,光是九江就有四路晉軍來攻,更別提兗州地區,若是分兵抵擋,兵力不足。

強行徵兵只會落得袁術的下場,可若投降,這曹操實在不甘心,他就不信這次他不能翻盤。

盧縣,夏侯惇困守孤城數月,糧草早已吃盡,城內連一個嬰兒也沒有,夏侯惇不得已率軍突圍,結果被徐榮、于禁聯合圍堵,最終死於盧縣外的一座土丘上。

于禁匯合徐榮、臧洪部南下,與徐晃、張郃、呂蒙合兵於定陶,數萬晉軍精銳至定陶,日以繼夜的攻城,一月後,定陶失守,曹仁,夏侯淵相繼戰死。

而後晉軍大舉南下。

四面合圍九江,曹操終於決定攻其一路,隨連敗陳登、糜竺兩路大軍,然而呂布卻收沛國全郡,聯合高順攻樂進部。

樂進被呂布斬殺,餘部盡降。

劉備自長安至洛陽,又從洛陽南下,至汝南。

數十萬大軍從各地雲集,數路圍剿淮南。

曹操苦戰數次不勝,於是退至壽春死守。

晉軍遂圍壽春,劉備至壽春,召孫權圍獵壽春。

孫權在權衡利弊一下,決定率水師三萬,樓船數百前往壽春。

至冬,壽春糧盡,百姓盡相食,於是城民反,晉軍得以入城,收僞漢官員數百,小皇帝不知所蹤。

劉備回長安,連帶着把孫權亦帶回長安,有顧雍出任揚州刺史。

柴桑的周瑜,豫章孫賁、丹陽郡吳景,將軍程普、黃蓋等舉兵反。

早有準備的晉軍立刻南下,關羽殺入桂陽,桂陽守軍被一戰而敗,程普督援軍與關羽決戰於建昌,程普被擒孫賁退守南昌,豫章大部落入晉軍手中。

丹陽郡太守吳景被甘寧所擒,丹陽郡之亂被迅速平定,甘寧隨即出兵襲柴桑。

周瑜與黃祖、黃忠對戰於江夏,柴桑守將丁奉被甘寧擊敗,柴桑失守。

廬江紀靈亦率軍入江夏,四路大軍前後夾擊,周瑜軍大敗,黃蓋因斷後被黃忠射殺,周瑜不知去向。

天下一統。

有人說爲什麼夜色最近沒有更新,是因爲再過四天夜色就要結婚了,很倉促,前前後後不過二十天,夜色自己都沒有這種意識,各種瑣事弄在一起,弄得頭大,根本沒有心思碼字,還望各位大大們諒解,這本書倉促解圍,也可以爛尾了,結婚是個藉口,可是沒有思路纔是最大的問題。

大場面的作戰描寫方式真的不是夜色所長,因此只能草草結尾,下本書不知道什麼時候,但是一定會開。

最後說一句,可以加扣扣二五四,六八四,三三六,笨如豬。也可以去浪微博關注夜色天王,開了個新話題,凡人槽三國。有興趣的大大可以關注下。

第7章 張飛求援第32章 劉備自立爲王第103章 一龍三鳳第101章 逢紀與郭圖天作之合第33章 本書完第54章 劉備是個好人第31章 火併?第27章 裝備更新第15章 孫策託孤第3章 拍馬屁的徐晃第12章 兵營難入第64章 喪子失妻第121章 顧氏新生第14章 王門之謀第13章 蹇黃門,你長史何在第60章 於毒之敗稱帝袁術是不是傻第41章 蹇曼的決心第84章 審榮的掙扎第105章 馬尾少女第52章 大王還記得耿祉否第13章 于禁的演技第11章 桃花林第114章 四將合力擒閻行第92章 糧草爭奪戰第33章 大賢良師第95章 軍糧危機第114章 大匈奴要崛起第95章 鉅野水賊開了新書帶着名將去修仙第3章 分糧過冬第25章 張飛鬥關羽第75章 盧植第111章 許攸之死第19章 保護大都督第32章 甄府般美人心計第90章 我的長矛早已飢渴難耐了第86章 審榮的天倫之樂第91章 吳匡的選擇第114章 四將合力擒閻行第14章 王門之謀第1章 劉容第2章 再破於毒第52章 反覆無常的呂布第66章 難樓之死第2章 黃巾起義(二)第49章 張合:我該怎麼辦?第54章 劉焉慫啦第32章 劉備自立爲王第88章 絳邑之圍第20章 鬧洞房第69章 公孫瓚來啦第17章 抱歉,我是臥底第37章 夜襲第21章 夏牟第17章 劉備稱帝第103章 遲啦!抱歉諸君。第16章 李傕出現第44章 軍都關之戰第33章 下遒縣第63章 一羣廢物第38章 張郃歸心第129章 黑山軍欲下山第116章 大汗,大局爲重第51章 許攸再進刺史府第117章 回襲柳城第127章 決戰第5章 衛仲道的恨第62章 漢中到手第39章 牛金與魏延第4章 劉備買官記第85章 人心的複雜第36章 關羽第61章 楊松之叛第15章 潁川系與河北系之爭第100章 四夷館第25章 呂布欲北奔第83章 反覆無常是呂布第27章 攻堡第43章 董璜第52章 威名正盛的馬騰第7章 河東之亂一第37章 何後的美人計第56章 嚴氏雙姝第98章 袁紹之死第117章 郭嘉的戰略第22章 十常侍謀殺何進第9章 呂蒙第2章 張遼第20章 趙雲第49章 謝謝yr81113大大的賞第42章 戲志才勸李儒第39章 張合第66章 難樓之死第7章 張飛求援第94章 議和,我們不服第155章 袁術欲稱帝惹得禍第14章 爲嘛我是老二第107章 東武陽之圍
第7章 張飛求援第32章 劉備自立爲王第103章 一龍三鳳第101章 逢紀與郭圖天作之合第33章 本書完第54章 劉備是個好人第31章 火併?第27章 裝備更新第15章 孫策託孤第3章 拍馬屁的徐晃第12章 兵營難入第64章 喪子失妻第121章 顧氏新生第14章 王門之謀第13章 蹇黃門,你長史何在第60章 於毒之敗稱帝袁術是不是傻第41章 蹇曼的決心第84章 審榮的掙扎第105章 馬尾少女第52章 大王還記得耿祉否第13章 于禁的演技第11章 桃花林第114章 四將合力擒閻行第92章 糧草爭奪戰第33章 大賢良師第95章 軍糧危機第114章 大匈奴要崛起第95章 鉅野水賊開了新書帶着名將去修仙第3章 分糧過冬第25章 張飛鬥關羽第75章 盧植第111章 許攸之死第19章 保護大都督第32章 甄府般美人心計第90章 我的長矛早已飢渴難耐了第86章 審榮的天倫之樂第91章 吳匡的選擇第114章 四將合力擒閻行第14章 王門之謀第1章 劉容第2章 再破於毒第52章 反覆無常的呂布第66章 難樓之死第2章 黃巾起義(二)第49章 張合:我該怎麼辦?第54章 劉焉慫啦第32章 劉備自立爲王第88章 絳邑之圍第20章 鬧洞房第69章 公孫瓚來啦第17章 抱歉,我是臥底第37章 夜襲第21章 夏牟第17章 劉備稱帝第103章 遲啦!抱歉諸君。第16章 李傕出現第44章 軍都關之戰第33章 下遒縣第63章 一羣廢物第38章 張郃歸心第129章 黑山軍欲下山第116章 大汗,大局爲重第51章 許攸再進刺史府第117章 回襲柳城第127章 決戰第5章 衛仲道的恨第62章 漢中到手第39章 牛金與魏延第4章 劉備買官記第85章 人心的複雜第36章 關羽第61章 楊松之叛第15章 潁川系與河北系之爭第100章 四夷館第25章 呂布欲北奔第83章 反覆無常是呂布第27章 攻堡第43章 董璜第52章 威名正盛的馬騰第7章 河東之亂一第37章 何後的美人計第56章 嚴氏雙姝第98章 袁紹之死第117章 郭嘉的戰略第22章 十常侍謀殺何進第9章 呂蒙第2章 張遼第20章 趙雲第49章 謝謝yr81113大大的賞第42章 戲志才勸李儒第39章 張合第66章 難樓之死第7章 張飛求援第94章 議和,我們不服第155章 袁術欲稱帝惹得禍第14章 爲嘛我是老二第107章 東武陽之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