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收降呂布

與六年前相比,依舊是身長九尺,面容中盡透出一股威猛霸氣,只是顧盼間便生極強威勢——這是劉曄稍作打量後眼中的呂布。

他在打量着別人,當然呂布同樣也在細細觀察於他。

在呂布的眼中,初次得逢便與曹操聯手讓他兩嘗敗績的劉曄,似乎除了多了兩抹淡須,看起來便依舊如同剛及弱冠的少年模樣,但卻給人一種鋒芒內斂,無法忽視之感。

呂布的成名史,似乎在與劉曄和曹操牽上干係後,便是連續的敗陣史。比如上次他本就認爲憑着高昂的士氣至少可以小挫曹軍,卻不想仍舊是個僵持不下,略處下風的情景。

曹操確實厲害,但其年紀已入四十,對於大事的考慮成熟老到當然是極爲正常的,但劉曄還需得幾年才能到三十之齡,能有今日的成就,未必不能說明其之厲害。

這就是呂布親眼見到劉曄之後,腦海中轉過的想法……

“明公據沃野之地,布卻窮途無依,客軍前來相投,卻不知徐州可有某容身之地?”

初次見面,納頭就拜爲主上。這等情形不僅不會出現在呂布這等天下一等一的武將身上,也不會出現在任何一位有些才能見識,有自己想法之人身上。

呂布雖然在先前已想過與劉曄各種不同的見面場景,以及應當說什麼話。但最終見面,逢得如此意外待遇時。他還是有些措手不及。稍作整理下思緒,知道現今人多眼雜,並非是說話之地地他,也就這般以場面話相問道。

“曄從未想過將幽、燕任何一地視爲私產,只是爲大漢守土一方而已。曄之年齡閱歷,以及才能本事都居於平凡,僅憑一己之力想達成願望。卻屬鏡花水月,空幻一場罷了!先前溫侯與吾分爲兩方,各爲其主下,有些相攻怨事卻也算得正常。若溫侯有意爲朝廷重新盡力,征討四方亂賊,曄豈有拒絕之理?”

實際上,劉曄並不想以這等文臣武將並着數千百姓隆重規模來迎接呂布。他有着自己的考慮,但手下謀士們所言,不論呂布算是真投還是假投,賊心不改疑或是回心轉意都不重要,但其爲天下知名之人,今其以客軍來投,未必沒有看時機歸順之意。

此等情形下。劉曄地態度不僅就是隻限於呂布,卻是有着爲他於降將人才事宜上的行事作風作出表率的作用!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劉曄若連一點容人之量都沒有,如何又能收得天下士子之心?

明白箇中細節的劉曄,並沒有堅持己見,權衡利弊後,他接受了以張昭、陳羣爲首衆多謀士的意見,這纔有這今日會呂布於野場景。

“明公高義,更有今日勝迎,布銘記於心,不敢稍忘!”

雖然從劉曄這等作爲呂布已經大略知道了他會如何說話。但真正聽在耳中以後纔算得真實。數年間。呂布從幷州再到洛陽,再有敗陣往投四方之事。中原之地幾乎算是遍有其足跡。徐州恰好不在此列,這是呂布第一次踏足於此,對奔波往來已極爲厭倦的他,也希望這裡會是最後立身安命之地,從此不再屢嘗敗績,徒勞無功……

希望雖是如此,但結果會否如他所願,先決條件不僅有劉曄的態度,更重要地還是呂布對於自己位置的選擇。

“奉先遠來辛苦,曄早已在城中備下宴席,汝之大軍可駐於城外,稍後自會有人送來酒食款待,便請奉先與諸多大將入城,也可好生親近一番如何?”

呂布不是長於交際之人,劉曄也不喜歡多說廢話,如此自然三言兩語間已進入正題。

但對於劉曄的要求,呂布會視作以禮相待還是居心叵測,這就見人見智了。畢竟入城後他算得勢單力薄,若劉曄想拿下他只是易如反掌之事而已……

“布代屬下將士謝過明公之周全安排,正好可以見識郯縣城內風景,結識諸位聞名以久之徐州英才!”

呂布的考慮很簡單,劉曄若真想收拾他,不必如此大費周折,徒自讓聲名受損。何況他初來相投,若是一點誠意都不能表現出,別人又非虧欠於你,爲何又需得與你恩惠,白白得利?

“請……”

劉曄輕輕作出一個手勢後,隨之便是震天的禮樂鼓響,而他身爲地主,又身份超然,自然還是爲首領路,其後呂布也是在下令魏續在城外安營後,領着張遼、高順、侯成等將以及十數個親兵撥馬前進,與劉曄相距約六步左右。

與其餘地方相較,徐州的百姓們對於殘暴的董卓是沒有多少印像地,對於呂布自然也談不上多大惡感,反而多好奇這武勇天下第一之人長得是如何模樣。

親自見面,果然不曾失望,更有不少膽大的紛紛喧鬧起來,多有歡迎之詞。顯然在他們看來,若徐州再得了這位“飛將”保護,便可真算得天下再人敢於窺伺!

“此爲騎兵都尉張遼張文遠,此爲陷陣將軍高順高子泰,

宴席之上,在劉曄介紹過徐州的文臣武將們後,呂布也開始介紹自己心腹來,當然,陳宮也隨之入了城,但在介紹他時,呂布還是用了軍師之名。畢竟現在宴上多有徐州其餘士族,人多口雜,有些事情卻不能盡擺於明面上細講。

而陳宮之事,顯然就在此例。同時,貂蟬也坐在馬車中入了城,所爲的自然是見劉曄這師兄一面。但無論呂布如何疼愛於她,在這等正式場合。大事未決下還是不能主次不分,讓女子拋頭露面於衆。

後世酒宴上也許正是談公事地好時機,但在這時並不能套用,反而只是一種禮儀形式和必須手斷,真正決定大事的還是兩方坐下冷靜詳談。

宴上觥籌交錯,兩方將士也多有互相“久仰”之辭,但劉曄和呂布卻是少有說話。都在心中想着心事以備結束宴席後,必然會有地私下商談。也正因此兩方心腹人員同樣毫不貪杯,只是淺嘗輒止。

“公臺爲曄親身犯險、奔波數年,實是勞苦功高,但以曄之見,現在並非是讓公臺回吾身邊時刻,仍舊需得由你輔佐於溫侯。公臺之意如何?”

送走了宴會之閒雜人等,劉曄第一時間召見了陳宮,關於前次通報情況隱秘被呂布覺察,後來自然也在呂布默許下通過書信讓劉曄知曉了,對於完全信任地心腹,劉曄也不會隱瞞,故而兩方皆是心照不宣。

以陳宮的特殊身份。在宴後休息這段時間內單獨獲得召見,並不奇怪。

而劉曄的這句話,也漸漸表露出了他先前打算“低調”冷處理呂布來投之事地顧忌。

“能爲主公盡力是宮爲屬下本份。先前七年間,屬下所作所爲亦談不上功高評價。今時主公依舊不疑便要委以重任,屬下只會感激於心,豈有拒絕之理?”

劉曄先前派出陳宮,其實未必沒有當時並不能全知現時天下形勢,見識依舊停留在“個人可以改變歷史走向”階段原因,主要目的其實也是爲了由一個客觀的方面通過陳宮之所見,準確地分析曹操這位難以猜度其心意,所作所爲譭譽參半地奸雄。

但隨着才能與見識的不斷增長。以及不停地通過實際知曉箇中癥結所在。劉曄明白了一人之力有窮,系全部希望於一位雄主。而後利用自己的先知全力輔佐,確實可以使得天下統

但是,姑且不論劉曄如果真這般出風頭會不會得到善終,只怕這天下能打下來,卻只是使得矛盾在強大的軍事實力面前暫時隱藏下來,終會有它再擇機更猛烈暴發的日子!

“能打天下而無法守天下”,畢竟如曹操這位的雄主並非那麼容易出,而他地子嗣比之於他,更是差了極多。

僅是掃平天下,將廣闊地山河重歸一統,這便需得不少時日,就算有劉曄的全力幫助,這個過程也不會短,到那時本就不年輕地曹操又還有多少日子?

當他感到自己壽元將盡,而天下已在手中之時,最先也是最重要考慮的是延續他的強硬政策,還是先穩定內部,保全基業使得他曹家之人能夠權力穩固?

這個選擇題是極爲簡單的,放在古時任何一位上位者身上,他都會選擇先保全基業,使子孫能夠順利登位。爲此,殺功臣、改政略就變得極爲正常了。事實上,曹操原本也就是這麼幹的,在他晚年時候,殺人更是毫不手軟,哪怕是對曹操集團作出極大貢獻,於其有起死回生之恩地許多重要謀士,也未能倖免於難。

建立起一個經過波折後,必然又會是士族全面掌權,百姓遭殃的政權,有這個必要麼?

劉曄選擇了沒有,他現今對於陳宮的再次安排,同樣也是他爲了實現自己理想地一項重要舉動:

“呂奉先虎狼之輩,其人心思反覆,無法放心掌控,這是必然之事!再教公臺在其身邊,實際上卻是又置汝於危險之中,曄之心情實是不忍,公臺能毫不猶豫地答應,已經能算得忠心可鑑!勞苦功高之辭,只有不夠,哪會嫌多?”

人一旦嘗試過佔據高位,權勢盡在股掌,要想再回複本份之心,不說沒有可能,但卻是極難的。哪怕是有貂蟬的關係,劉曄依舊對於呂布私心中抱着不小的戒備。究竟是如虎添翼還是引狼入室,決定的主動權終究還是在呂布手中。“主公與溫侯之妾有師兄妹之情,這已是不少人知曉。難道憑此依舊不能使其真正歸心,願爲主公效力麼?”

陳宮是知道呂布對於貂蟬地言聽計從的。今見劉曄如此擔憂,自然也就奇怪地問了出來。

“曄前時失憶故事,公臺是知曉的,平心而論,吾與她便如陌路之人,又哪來地實質情感?再說便算得有她時常提醒,如何行事依舊是在呂奉先一念之間而已。他也不可能事事盡問於內室。”

劉曄搖搖頭說道,對於貂蟬這位名傳千古地奇女子,說他完全沒有想法,那是自欺欺人。但正如其所言,此劉曄非彼劉曄,而女性的直覺感一向極強,信書上不見端倪。親見未必不會招她警覺反感,劉曄也頗有些頭疼必然免不掉地相見之事。

說到這裡,劉曄卻是再嘆道:“以公臺身份,實際上再去輔佐呂奉先是有些尷尬的。然而徐州衆人,一則不熟悉呂布其人,二則未必能真正起到輔佐作用,三更是難得隨機應變。今次見面詳議。曄自會與溫侯先作些試探,若其能夠主動投誠,那便極好。公臺再赴其身左,則是以同僚之上下級關係而已。如若其多有猶豫,那也只能休怪曄之多作提防,小心戒備!故而公臺此次,便需得多費些心思了…陳宮是個真正有節氣地士人,一旦認人爲主,則忠習不貳,就算赴死也不背叛。想當初劉曄僅僅是郡守之職,而陳宮投曹操後。給他的待遇卻是衆多謀士之首。再加上曹操一貫的籠絡手斷,換了其它心志不堅之人。在看到曹操成就比之於劉曄更大,而自己更得重用後,只怕紛紛會“棄暗投明”。

但陳宮依舊堅持了自己看法,不僅是曹操,就是後來的呂布,他都從未認其爲主,更顯難得!

如有可能,劉曄也不會選擇將其置於危境之中。但有些事情是不能以自身主觀意識來決定,呂布既然來投,這就代表了一個機會,無論是收服其人,還是在他有別樣心思,被劉曄剿滅吸收,都是一件好事……

“以屬下之見,溫侯未必沒有真正歸降意向,稍侯便由主公多作努力,宮亦可旁敲側擊。若能成事,主公也不必如此難以安心了。”

真切地感受到了劉曄的矛盾心理,陳宮心中極爲感動,腦中卻不停地想着如何能夠真正說服呂布,口中也如此答道。

“此事曄自當竭盡全力,無論結果如何,公臺都需牢記保全好自身,留待有用之身自然有更多大事責任需你來辦理擔當。汝歸來之時,無論成敗如何,曄自會虛位以待,以功爲賞!”劉曄以這句話結束了兩人的交談,然後便各歸位置,先後進入州府中議事正堂。

“溫侯有天下莫敵之勇,於領兵作戰更有獨到天份,天下少有英豪能及,但前時所託非人,或是不能盡展才能,或是主上行徑可恥,這纔有顛沛流離數年之事。現今汝客軍來投于徐州,曄作爲暫管此地之地主,自然也會盡一番禮儀相待。”

依舊是寒喧兩句後直入正題的風格,劉曄先將自己開場好話說出,讓呂布面上頗有些舒緩,可未得其表示謝意,劉曄接下來地話語則更是讓他頗有些招架不住——

“然則無規矩難成方圓,有些話尚得先作說明纔好:便問溫侯一句,此來徐州,準備呆等多久,今後又打算何去何從?”

天下雖大,但呂布實際上再無容身之地,這一點所有人都是清楚的,而劉曄不似前時袁術、袁紹兩兄弟那般講面子,好示寬容,故而明面上對於呂布客氣有加,私底下卻打着擇機剷除機會。相對而言,將醜話說在前面的劉曄,便算得頗讓呂布吃不消,倒似乎更顯得真誠了一些。

重點也就在此處,若呂布不表明願居爲屬下,那他便是客軍暫入徐州,依着劉曄話語意思,便是要他說明離開時日,到時便可再次“歡送”。

“請神容易送神難”與“不請自來”還是有着極大區別的,也正因爲這樣,劉曄如此問話,也無人覺得他這是有失禮儀之道。

“先時布有與曹孟德相爭之事。卻未知會否爲明公帶來麻煩?”

呂布短時內並未想到合適言辭,便先轉移話題。藉機多作思索。

“無妨,孟德與曄前時雖有些誤會,但我等皆非小器之人,自然不會當得真。至於溫侯來投之事,孟德不怪於曄是可以肯定地,倒是不知他是否會提出直接來與溫侯清算舊帳。吾已聞得前時張孟卓逃避於淮南,曹孟德便直接打着討伐叛逆旗號相攻。袁公路倒是見機得快,也裝聾作啞不聞不問。故而有得前時廬江縣被破,連同張孟卓在內,不少於先前兗州背其投奔溫侯以及張孟卓之臣被帶回許縣,具體處置措施倒還未聞得消息。”

曹操在大軍往攻呂布同時,也在兵分兩路,由樂進。李典統領着過豫州直接攻打廬江,將措手不及的張邈順利擊敗俘獲。這個消息與曹操正面作戰中地呂布自然是不知曉地。如今聽聞劉曄這般平靜地講出,雖然認爲劉曄不會如同袁術那般小人嘴臉,但呂布還是感到一陣心驚,更不知如何應答劉曄前時所問。

見到呂布眼神沒有半分平日的盛氣凌人,顯然他還是並未作決心投靠劉曄,而正在想着如何應付前時問題。將一切看在眼裡的劉曄。心底微嘆一口氣,面上卻不動聲身地繼續努力道:“可能溫侯初來卻也難以知曉何時能夠順利離開,而對於將來也並未有着明確打算。便先放過此問。曄再問溫侯一句:當今天下羣雄並起,天子蒙塵,未知溫侯究竟其意所屬,是有意興扶漢室,亦或獨善其身?”

劉曄地立場,即使他不說,只從他的“劉”姓,旁人就會知道清楚。

而呂布若是“同道中人”,那麼劉曄無償支持也算合理。但若並非如此。劉曄又憑什麼去供養“只吃不作”的大批軍士?在這種情況下,呂布又一次被劉曄問到了痛處。這是個簡單地選擇題。而非前時那便自由命題,只有“是”與“否”兩個答案,又關係到自身立場,當然沒有想像不出之理由。

“當然是興扶漢室,使得天下早日重歸正統……”

不論呂布真實想法如何,他都得如此回答,否則劉曄便有了將他們“掃地出門”的正當理由。

“那好……既然溫侯與曄是爲同路之人,便可繼續詳談。曄再問一句,溫侯自認爲強項何處?”

這等話語,實際上也只能由劉曄與呂布兩作能夠作答,他們身邊的心腹們也只能聽在耳中,同時也不斷整理起他們所說過的意思,以備稍後用處。

“布匹馬衝陣,廝殺疆場,臨敵戰陣之變了然於心,自認若條件足夠,天下無有任何可於正面爭鋒之敵手!”

說這些話之時,呂布眼中的冷厲、霸氣又重新現出,顯然在這個問題上,他有着足夠的自信。對於劉曄地用意如何,他實際上也是心知肚明地,但要收服他這等英雄,不拿出讓自己心服口服的實力以及理由,他顯然不會甘於認主,從此再無別樣心思……

“嗯……雖然曄之屬下衆將或有不服,但此項上吾有眼見爲實,可以證實此言!而溫侯又以爲曄之才能所長如何?”

劉曄見到自己屬下趙雲,太史慈,管亥,典韋等將都是微露出不屑表情,顯然是呂布“常敗將軍”地實際經歷使得他們認爲其言過其實,多有誇大自詡。

但戰術強,只能代表局部戰場上之強,同霸王項羽的道理一樣,只有真正強於戰略,通局謀劃,而不以一城一地得失來衡量最終勝負,這纔是真正的用兵之道!

在呂布又在考慮着劉曄下個問題又是否會再讓他難以回答之時,猛然間聽得劉曄竟是問起自己來。稍稍整理下思緒,呂布方能答道:“明公強於謀略之術,以自出道以來,並無敗績,便可知謀略之強,只怕少有人及。更有知人善用之明,誠實守信之義,故而屬下兵精將廣,糧餉不缺。”

說劉曄糧餉不缺,這點呂布是有把握的,原因便在徐州這休養生息近十年之地爲劉曄所得之上。而說謀略強。那也是有着他自身地親身體驗,故而有據可依。至於其餘諸如知人善用、兵精將廣這倒是道聽途說地恭維之辭了。

“有勞奉先誇讚。汝之所言卻也算合理,曄自厚顏愧受了。既有如些諸多利處,吾又正強於謀略天下之能,且奉先與曄同爲想興扶漢室之人,爲何不能同心協心、強強聯手,還天下太平?!”

劉曄出人意料地不計較面子上地謙遜與否,再次拋出招納的橄欖枝。頓時令呂布有些跟不上他地這等跳躍思維。

“便算明公真正強於謀略,兵精多而糧食充足,但幽、徐兩處分隔千里,以布之意觀之,一則需要守備長城邊塞,一則地處一馬平川,易攻難守之四戰之地。而袁紹虎據河北,更有漸得當地士族支持之曹孟德在西,此等強敵環伺情況下,又怎能盡言前途無憂?既然明公坦誠以待,如此詳作說明,布亦直言想告想法:某投錯兩次主上,已揹負不小罵名。卻不想再錯一次!”

入徐州之前,早在濮陽之時,呂布就知道當他決定撤往徐州。必然會遇上選擇這一幕。原本他以爲會是在等他安定下來,見識到徐州實力以及劉曄表現出來的誠意之後,纔會有此事。

來得如此之快,便在他初來乍到之時,劉曄便已作出問話,這確實是極大的出乎他的預料。但話已到這個份上,他顯然也無法逃避,便將自己想法如實道出——君擇臣,臣亦擇君。劉曄想招攬於他。卻也得表露出能給予他何種東西。以及前途若何……

“吾之實力若何,以及對於幽徐兩州現時尷尬情況有何佈局。當然不可能詳盡說於奉先知曉,這點還請見諒。但軍事實力,卻可表述一二,子龍,你來說吧。”

真正到了劉曄的位置,面對地是現實而非遊戲,對於呂布這等用處雖大,卻非必須不可,掌控難度太大,未知其忠心的人物,他們的看法都會是一樣的——若不能用,時機允許,則除之;若不許,則避之!

被點到地趙雲立時肅容答道:“除卻守備之兵,徐幽二州一共有可用之兵近二十萬,其中騎兵近萬……”

具體地細節不用再多說,只是趙雲這簡單而有力的一句話,立時便讓包括呂布在內地所有對方之人面上齊齊變色。想袁紹雄據於河北三個原本人口極多大州,又有天下大部份士族們的支持。可他卻總共兵員約在二十五萬左右,可用之兵也僅在二十萬這個數字!

劉曄在徐幽實行嚴禁敵方勢力滲透,暗下練兵的策略,兩年間已充分利用了幽,徐二州充足的人力資源,大加練兵,再皆配以不惜花大價錢打造之精糧裝備,其之實力比諸於袁紹絕對不逞多讓!

明白了這個道理,呂布方衆人再看向劉曄的眼神明顯就有些不對了。僅在總計三年之間,而得到徐州僅是一年之間便幹出如此衆多大事,實力成爲實際上諸侯之首,卻還不被外界所清楚知曉。

停留在對方心目中的,依舊是那個多受守士思想束縛,難以徵集足夠兵員的兩州之地風貌,劉曄地手斷如何,便可從此清楚知曉!

“明公之實力如此強盛,布以爲足可與袁紹爭鋒,以南北夾擊之勢,其必不能阻擋,爲何卻要隱藏實力而不作爲?”

呂布已完全將那一絲認爲劉曄年輕,還不夠成熟的輕視感覺拋去,腦海中已將他放到了一個手段通天的強勢上位者位置,話中語氣也更添一絲恭敬。

確如劉曄所想,呂布也意識到了如果劉曄想對付他,或者是置之不理都是易如反掌,並非少他不行。但劉曄依舊如此放下身段來招攬於他,不惜多有輾轉引導之言,已算得是仁至義盡。

在這個“看誰地拳頭硬,就是誰有道理”的亂世年月,劉曄已不能再與呂布這等長於一處,只限於局面,以及大勢影響下改變了歷史走向而聞名天下之英傑所能比於一處……

“相爭無名,且未必會不損失太多,吾何必多此一舉?選擇合適時機,一擊即中,這纔是應當作之事!袁本初與曄不是同路之人,前時更多暗下有耍弄些手斷於我不利,與其爭戰是遲早之事罷了!”

劉曄淡然說出這等話語,這時他第一次在外人面前表露出自己對於袁紹的明確敵意,將其列爲“死敵”自然更引得再是一陣驚訝莫名,而他卻接着再對呂布說道:

“奉先曾經爲將,亦曾爲一軍主帥,更掌過一州大權,箇中滋味如何,不必曄來多講。但憑心而論,一個人之成就如何,最終取決的除了時機以外,更重要的卻是本身的性格以及才能。奉先是天下少有之將帥之才,這是曄所作出結論,如若能同爲漢室效力,自然少不得一番光明前途。少了知人善用,汝並非能夠在如此亂世中謀得一席之地的爭霸之才!看來你我雙方交流於此份上,卻顯得有些意外,究竟如何選擇,這中間又代表着何着後果,不需曄來講明,便請奉先自己多作思量,慎重選擇!”

劉曄也不想再如此拐彎抹角下去,卻是如此說辭,自然是要呂布好生表態了。“明公如此身份,不僅先迎佈於城外,更有直言指路,吾非不知好歹之人。通過前時征戰,亦明白了吾確非有面臨爭霸局勢,能笑至最後機會。今便願投身於明公屬下,盡爲漢室效全身之力,以報前時助紂爲虐之過!”

“末呂布拜見主公!”

當機立斷投靠於劉曄,這是呂布在清楚的發現了劉曄的實力城府就已非他所能猜度後,認爲其比諸於早前被認爲天下諸侯實力居首地袁紹更強後,腦中那一絲幻想破滅,立時便作出地決定。

十月,先有飛將入徐,而在此時秘密投於劉曄屬下,出於其它考慮,劉曄並未公之於衆,那還有獻帝之事,如會如何呢?

第22章 按步就班25 袁紹爲子媒甄洛劉虞請使赴長安03 攻心之策破關隘子揚心驚識伏擊16 師出有名正義戰謀略得宜何懼敗13 念劉備小人行徑猛張飛撕袍斷義第22章 按步就班03 會郭嘉知曉秘聞求教怎奈門規嚴第7章 浮出水面11 賜女劉曄欲定親劉玄德自有念想04 治政之道有精華劉曄半年升郡守11 伴美製藥樂其中曹操郭嘉舍相逢06 入代郡城守事件劉曄郡府逢蔡邕25 劉曄誠懇得趙雲子龍武勇並三英第10章 莊凡記事06 猛張飛三戰惡來互勝負惺惺相惜04 趙明李政通文理左右雙翼初顯成01 自苦煉亂世演變逢蘇雙欲往薊城18 劉曄佈局萬全謀劉虞毅然讓幽州12 惜孟德現時有心衆醉惟獨二人醒第37章 意外之事第14章 大變前兆09 師事水鏡習兩月得諾典韋知自途28 圍彭城曹操心喜截援軍夏侯衝陣第11章 記事(下)第1章 戰局變化09 箕關戰罷處置間是非分明性情顯15 搜城三日無所獲無奈放棄議政策36 劉曄分析陰謀事暫督徐州兩牧實09 師事水鏡習兩月得諾典韋知自途06 常言道知足長樂宴席間各有心思24 三劉二袁孫陶爭狼狽公孫餘威存第5章 拉開序幕21 管亥親留斷後路三家盡付招降信38 袁術不滿壓徐州趙雲受命迎頭擊07 斬田裴明定軍心報信者緣來是他第2章 心若磐石24 收管亥竟得奇書看黃巾怒書諷信第17章 風雨欲來12 勸劉虞移營北城誓戰鬥最後一刻第6章 變亂再起14 先有袁術截劉和劉曄領命再出徵第10章 莊凡記事12 惜孟德現時有心衆醉惟獨二人醒第8章 張角毒計01 病牀三年悠悠過死亡豈便是終點04 趙明李政通文理左右雙翼初顯成09 破重圍誘敵功成關張斬帥並奪旗第15章 攜美回徐23 劉曄分兵固營寨胡族遇挫屠邊民14 州府爭劉虞爲難子揚怒果斷斬使10 風景宛若往昔時喜聞君郎迴歸日11 緩表功請留都督風雲動事端漸起13 公孫乍聞敵襲營笑談藐視代郡兵15 獻帝年幼有雄心二荀念迥各行事10 緩急兩策驚羣座劉曄心起拜師念24 收管亥竟得奇書看黃巾怒書諷信05 入十月招賢隊返遇二賢劉曄心喜第37章 意外之事15 暫別是爲將來計武將情誼子義奇12 諸侯兩年演變勢北海信使太史慈20 軻比能狼子野心長城內熱血將士20 軻比能狼子野心長城內熱血將士第34章 將欲親臨第31章 宣戰遼東03 登堂入室會三英子揚且爲軍主薄12 諸侯兩年演變勢北海信使太史慈09 輕鬆定計平賊亂洞房花燭婚娶時34 聞變議和回退行陶謙宴語衆人驚05 赴任途中動心思夜投小村知郡情第11章 記事(下)11 諸侯會盟各心思曹操精明自清醒08 接收三縣理後事初建牧場爲馬匹30 王允掌權長安亂呂布敗陣投四方第4章 結盟之議26 陳宮張邈迎呂布徐州陶謙請劉曄19 軻劉各自細謀劃幽燕北地戰雲密18 代郡城加緊措施司徒府連環尹始01 劉備辣手滅活口劉曄初稱安平君22 郭佔投身說地形劉曄改策迎面戰09 輕鬆定計平賊亂洞房花燭婚娶時06 猛張飛三戰惡來互勝負惺惺相惜03 登堂入室會三英子揚且爲軍主薄06 得兵器武裝鄉勇劉曄三人探敵情15 劉曄升鎮北將軍臨行前暗授機宜01 窮則思變立清醒劉曄幡然悟己途09 輕鬆定計平賊亂洞房花燭婚娶時21 狼煙未熄戰不停英雄悲歌唱黃昏14 孫堅闖宴討說法呂布鎮軍虎牢關25 劉曄誠懇得趙雲子龍武勇並三英31 兩軍對峙彭城外曹劉針鋒互往來第29章 各有謀略11 諸侯會盟各心思曹操精明自清醒19 劉虞滿意言訓示劉曄恍接州牧職08 大興山初戰黃巾劉備冒進險喪命第20章 天子之事第29章 各有謀略第31章 宣戰遼東第15章 攜美回徐第9章 一個賭約
第22章 按步就班25 袁紹爲子媒甄洛劉虞請使赴長安03 攻心之策破關隘子揚心驚識伏擊16 師出有名正義戰謀略得宜何懼敗13 念劉備小人行徑猛張飛撕袍斷義第22章 按步就班03 會郭嘉知曉秘聞求教怎奈門規嚴第7章 浮出水面11 賜女劉曄欲定親劉玄德自有念想04 治政之道有精華劉曄半年升郡守11 伴美製藥樂其中曹操郭嘉舍相逢06 入代郡城守事件劉曄郡府逢蔡邕25 劉曄誠懇得趙雲子龍武勇並三英第10章 莊凡記事06 猛張飛三戰惡來互勝負惺惺相惜04 趙明李政通文理左右雙翼初顯成01 自苦煉亂世演變逢蘇雙欲往薊城18 劉曄佈局萬全謀劉虞毅然讓幽州12 惜孟德現時有心衆醉惟獨二人醒第37章 意外之事第14章 大變前兆09 師事水鏡習兩月得諾典韋知自途28 圍彭城曹操心喜截援軍夏侯衝陣第11章 記事(下)第1章 戰局變化09 箕關戰罷處置間是非分明性情顯15 搜城三日無所獲無奈放棄議政策36 劉曄分析陰謀事暫督徐州兩牧實09 師事水鏡習兩月得諾典韋知自途06 常言道知足長樂宴席間各有心思24 三劉二袁孫陶爭狼狽公孫餘威存第5章 拉開序幕21 管亥親留斷後路三家盡付招降信38 袁術不滿壓徐州趙雲受命迎頭擊07 斬田裴明定軍心報信者緣來是他第2章 心若磐石24 收管亥竟得奇書看黃巾怒書諷信第17章 風雨欲來12 勸劉虞移營北城誓戰鬥最後一刻第6章 變亂再起14 先有袁術截劉和劉曄領命再出徵第10章 莊凡記事12 惜孟德現時有心衆醉惟獨二人醒第8章 張角毒計01 病牀三年悠悠過死亡豈便是終點04 趙明李政通文理左右雙翼初顯成09 破重圍誘敵功成關張斬帥並奪旗第15章 攜美回徐23 劉曄分兵固營寨胡族遇挫屠邊民14 州府爭劉虞爲難子揚怒果斷斬使10 風景宛若往昔時喜聞君郎迴歸日11 緩表功請留都督風雲動事端漸起13 公孫乍聞敵襲營笑談藐視代郡兵15 獻帝年幼有雄心二荀念迥各行事10 緩急兩策驚羣座劉曄心起拜師念24 收管亥竟得奇書看黃巾怒書諷信05 入十月招賢隊返遇二賢劉曄心喜第37章 意外之事15 暫別是爲將來計武將情誼子義奇12 諸侯兩年演變勢北海信使太史慈20 軻比能狼子野心長城內熱血將士20 軻比能狼子野心長城內熱血將士第34章 將欲親臨第31章 宣戰遼東03 登堂入室會三英子揚且爲軍主薄12 諸侯兩年演變勢北海信使太史慈09 輕鬆定計平賊亂洞房花燭婚娶時34 聞變議和回退行陶謙宴語衆人驚05 赴任途中動心思夜投小村知郡情第11章 記事(下)11 諸侯會盟各心思曹操精明自清醒08 接收三縣理後事初建牧場爲馬匹30 王允掌權長安亂呂布敗陣投四方第4章 結盟之議26 陳宮張邈迎呂布徐州陶謙請劉曄19 軻劉各自細謀劃幽燕北地戰雲密18 代郡城加緊措施司徒府連環尹始01 劉備辣手滅活口劉曄初稱安平君22 郭佔投身說地形劉曄改策迎面戰09 輕鬆定計平賊亂洞房花燭婚娶時06 猛張飛三戰惡來互勝負惺惺相惜03 登堂入室會三英子揚且爲軍主薄06 得兵器武裝鄉勇劉曄三人探敵情15 劉曄升鎮北將軍臨行前暗授機宜01 窮則思變立清醒劉曄幡然悟己途09 輕鬆定計平賊亂洞房花燭婚娶時21 狼煙未熄戰不停英雄悲歌唱黃昏14 孫堅闖宴討說法呂布鎮軍虎牢關25 劉曄誠懇得趙雲子龍武勇並三英31 兩軍對峙彭城外曹劉針鋒互往來第29章 各有謀略11 諸侯會盟各心思曹操精明自清醒19 劉虞滿意言訓示劉曄恍接州牧職08 大興山初戰黃巾劉備冒進險喪命第20章 天子之事第29章 各有謀略第31章 宣戰遼東第15章 攜美回徐第9章 一個賭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