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各郡縣大部都望風而降,尊遷都到秣陵的新朝廷爲主,少數仍忠於曹‘操’的,在程昱的指揮下進行了頑強的抗爭,只是屢戰屢敗,程昱染病身亡後,剩餘的幾個縣見大勢已去,便再不頑抗,舉白旗投降。
平定兗州的戰鬥,更加鍛鍊了幷州營的將士們。毫不誇張地說,他們已然是周瑜靡下一等一的‘精’銳,攻城陷陣也未必就輸給聞名天下的“陷陣營”。
至於領軍主將的驍勇,張遼掌中鐵槍如神龍擺尾般神出鬼沒,徐晃的開山大斧舞得凌厲剽悍,便是面對敵軍幾員戰將不顧臉面地聯手而攻,二人也是毫無懼‘色’,一一斬殺,最後的結局便是全勝。
如此‘精’銳的幷州營,在橫掃兗州之後,帶着高昂的士氣,即將加入對袁紹河北大軍作戰的戰役之中,周瑜‘交’待的任務很簡單,就是自東平一帶想方設法渡過黃河,威脅袁紹大軍的側翼,再在袁軍戰敗後,以最爲犀利的攻擊將袁軍徹底撕碎、打爛讓袁軍上下自此再無一人敢窺視中原
當晚,張遼部與徐晃部會師於東平國的郡治無鹽城。兗州初定,新任兗州刺史張昭忙於安撫各地,賑濟流民、收服豪強、佈置生產、檢修城防,諸般事宜‘交’織在一起,讓張昭忙得不可開‘交’,軍事方面就‘交’由後將軍王越統令。前段時間,王越的廬江營兩萬人馬也分爲十餘部,各自在兗州征戰,如今兗州初平,袁紹大軍又至,得到周瑜軍令的王越,便收攏各部人馬,令張遼徐晃二將的幷州營先行北上,擇機渡過黃河。
就在張遼與徐晃會師時,王越的廬江營也已經集結完畢。三日後,張遼、徐晃部成功渡河,廬江營也抵達了無鹽城下。
官渡,黃河、濟水滔滔而過,捲起岸邊無數水‘花’。在南岸,周瑜、劉備聯軍十餘萬,聯營十里。北岸,袁紹二十萬大軍也安下了營寨,聲勢更爲壯觀。人數上萬,無邊無際,這三十餘萬大軍屯紮在官渡附近,加上營中的雜役、民夫,怕不是超過了四十萬如果從上空望去,地面上密密麻麻地都是人,各‘色’帳篷星羅棋佈,各營之間紮起的木柵欄聯成一片,就像是在廣袤田野上的溝壑田埂,望之奪目。
搭建營寨,很耗時日,特別是兩支大軍對戰,營寨便是可以安身護命的堡壘。無論是堅固的營‘門’、結實的柵欄、高大的望樓,還是在營寨之外深挖壕溝,堆放鹿呰,都需要大量的木料、鐵器,人力更是不必說了,軍中的雜役和民夫是做這種事情的主力。
袁紹領中軍抵達兩日後,完整的袁軍營寨方纔搭建完成。有謀士向袁紹進言,二十萬大軍不必蝟集一塊,應該分兵駐紮。然袁紹覺得無此必要,大軍南下,要的就是這種氣勢這樣調兵遣將還可以快捷些,何況自從糧道頻頻被襲之後,袁紹也隱隱地擔心,若是周瑜出奇兵襲擊己軍身後,兵力分散則會被其各個擊破。
此刻,袁紹的心中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快速突破周劉聯軍的防守,只要撕開了這道口子,周劉聯軍必潰,在他們身後,便是幾乎不設防的中原大地
不過,周劉聯軍的兵力人數也出乎了袁紹的預料,這足足有十萬以上的人馬,想必是周瑜將荊揚一帶的防守軍力也調了上來吧。若真是如此,官渡一戰,就將底定天下大勢即便是幷州和青州境內有曹‘操’和陳宮所部在攻打各縣,那只是側翼的襲擾而已。只要擊敗周軍主力,餘者自潰
袁軍在官渡的第一次軍議,是在一片輕鬆的氣氛中召開的。袁軍南下,渡過了黃河天險,取了白馬、延津等近十座城池,雖有些折損,士氣還是逐漸地起來了。對面的周劉聯軍,不過十萬人馬,僅是己軍的半數,濟水不似黃河,水淺流緩,河面不寬,只要把浮橋搭好,大隊人馬便可順利通過帳中各將,人人臉‘色’輕鬆,甚至還低聲開起了玩笑。
袁紹畢竟也是宿將,統帥大軍多年,據有冀青幽並四州,名望天下,對於靡下衆將的心思,自是清楚得很。驕兵必敗的道理袁紹自是懂的,因此他板住了臉,用威嚴的目光‘逼’視衆將,使得帳中的氣氛開始凝重起來。
“白馬、延津幾戰,我軍只是小勝,雖奪得土地,敵軍損失卻少,今對面之周劉聯軍足有十萬之數,周瑜多謀、劉備亦心機深沉,曹‘操’攻幷州、陳宮攻青州,敵勢浩大,諸位怎能如此輕視”袁紹的開場白頓時壓得衆人心頭一跳。是啊,周瑜、劉備俱不是等閒之輩,兵力雖劣,若是小看了他們,只怕是慘敗的就是我等
衆人忙收拾心思,靜待袁紹下文。
見衆人俱被震攝,袁紹心頭滿意,臉‘色’也緩和了一些。“兵法有云,作戰者,當奇正相合。周瑜深通此道,以主力在官渡抵抗,此爲正,以曹‘操’、陳宮兩部從側翼襲擾,此爲奇。然某深知,作戰時戰術千變萬化卻離不開實力二字以強大之武力直搗敵軍,一切之詭謀都是枉然”
袁紹的話又給了帳中衆人發表言論的機會,鞠義和張頜、蔣奇二將同是直屬於袁紹的心腹將領,弓馬嫺熟,武藝高強,靡下先登營更是攻城拔寨從無失手,敗韓馥、退匈奴、殺嚴綱、破公孫瓚,爲袁紹統一河北立下了赫赫功勞。聽了袁紹的話,鞠義起身高聲應和道:“主公高見我二十餘萬大軍何懼敵手?先登營三萬願爲大軍前驅,拿周瑜人頭來獻”
袁紹的眉頭輕微地‘抽’動了一下,鞠義武勇,先登營剽悍,皆爲他所喜,然鞠義居功自傲,言語狂放,不似張頜、蔣奇懂得進退,次爲他所惡。“鞠將軍先登營爲我河北‘精’銳,豈能輕出?”袁紹揮揮手,止住了再‘欲’表現的鞠義,對其餘人道,“如何破敵,諸位有何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