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文學歡迎您的光臨,任何搜索引擎搜索“九品文學”即可速進入本站,本站永久無彈窗免費提供精品小說閱讀和txt格式下載服務!對於周瑜而言,在數千年前的古代,想要推行後代的民主共和體制,那根本是癡心妄想。在沒有基礎的沙地上建築房屋,結果便是連框架也搭不起來。
唯有建立有利於皇權的體制,以自己一個穿越者的“遠見卓識”,讓社會不再動盪,讓百姓安居樂業,讓華夏富庶強大,在經濟和軍事實力上保持領先優勢,纔有可能避免後世歷史上的那熊辱!
周瑜還知道,此階段的華夏大地,無論是新政實施多年的江東、荊州,還是戰亂平復不久的中原,或是剛剛歸附的巴蜀和西涼、遼東、漠北,總體上都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百姓們的生活還很困苦,州、郡、縣的各級官員還未充實,大量的吏員有空缺,管理缺失,地方豪門大族勢力很強,隱患很多,此時不宜有太大太猛烈的改變。否則,激起他們的反抗,將會是欲速則不達的結局。
此刻,穩定是第一要務!
因此,在周瑜登基半年內,並沒有對現有的官制做大的改動。然而,潛流暗涌,在私下,周瑜不斷地召見心腹重臣,商討推行新的官制,逐漸地有了一個完整的方案。而朝中那些手握大權的重臣們,也逐漸地有了較爲清醒的認知,作爲跟隨周瑜多年的親信之人,自然是全力支持。
倒是有些家族利益會受損的官員,受秦漢官制的影響較大,加之根深蒂固的世家大族的優越心態,得知官制改革的消息,心底有些微的不爽,時常在聚會飲酒時口出怨言。這些哪裡瞞得過周瑜的耳目?精武衛的眼線密佈天下,情報的傳遞也是相當地迅捷,很,一份絕密的官吏名單呈在了周瑜的書案之上。
周瑜不動聲色,旬月之後,方開始了行動,將爲首的兩名官員調入了藏書院,專務修繕典籍,職務雖屬平級,權力卻已卸去。其餘官吏立刻警醒,對於周瑜此舉的含義,他們心知肚明,便也不得不收斂言行,認真斟酌周瑜欲推之官制改革的內容,不少人暗暗地驚歎,當今天子真神龍在世也!
隨着新朝蒸蒸日上的局面,周瑜推動官制改革的時機到了。三項改革之中,尤以選拔出賢能官員的科舉制爲重。周瑜深知,在這個注重門第威望的年代,唯有建立起相對公平公正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出的優秀才俊充實各級官府,後續的官制改革以及其它的政令方能得到真正有效的施行。
因此,周瑜的第一道變革令,便是推行科舉制。
靖康元年十月,周瑜下詔,在全國推行科舉考試製度,以選拔官員,在金陵設立“考試貢院”,專職負責科舉的相關事宜。
其後,考試貢院公佈了科舉制的細則。
科舉考試分爲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六科。秀才爲最高科等,考試方略策,要求應舉者熟悉經史,精通經世治國的方略。明法、明書、明算考試專門學問,及第後從事專門工作,一般不能擔任高級官吏。明經主要考試儒家經典,正經有九,《禮記》、《左傳》爲大經,《毛詩》、《周禮》、《儀禮》爲中經,《周易》、《尚書》、《公羊》、《穀梁》爲小經。通兩經者一大一小,或兩中經。同時還要兼習《孝經》、《論語》。進士科行帖經、試雜文和對策三場考試,最爲複雜,也最有可能選拔出急需的棟樑之才。
應舉者有生徒和鄉貢。生徒主要是指國子監所統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的學生,以及在弘文館、崇文館學習的皇親、親貴子孫。他們在學校學習儒家經典,學習期滿考試合格後由館監舉送參加各科考試。另外有自己在郡、縣報名,經縣、郡逐級考試合格,由郡府舉送參加科舉考試的,謂之鄉貢。
應舉者考試通過,便列入了官吏的後備之選,他們還要參加朝廷的選試,方可正式獲得官職。考試的前十名,皆由皇帝親自出題選拔,稱之爲殿試。殿試第一名,稱“狀元”,殿試第二名,稱“榜眼”,殿試第三名,稱“探花”。
考試時間上,因百廢待興,各級官府急需官員,故暫以每年一次進行,三月爲各郡縣考試,選拔合格的應舉者,需到都城金陵,參加當年九月舉行的正式考試。
周瑜所推出的科舉制度,在考慮到現實情況的基礎上,結合了歷史上唐、明兩代科舉制的內容,它所堅持的是“自由報名,統一考試,平等競爭,擇優錄取,公開張榜”的原則,徹底打破了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對漢代的察舉和徵辟制是一個直接有力的改革和否定。給“小門非望族”和平民百姓通過科舉入仕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機會和條件,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科舉制一經推出,猶如驚蟄時節的奔雷一般,撼動了華夏大地。寒門子弟皆奔走相告,踊躍參試。自此,他們也有了可以^H小說改變自己命運,改變整個家族命運的機遇!
而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則因爲自幼便接受了較好的教育,雖不能似以往那般輕易地可以當官,卻也多了個可以證明自身學識的途徑,從心底裡倒也不是十分牴觸科舉制,報名參試的人也很多。
靖九品文學歡迎您的光臨,任何搜索引擎搜索“九品文學”即可速進入本站,本站永久無彈窗免費提供精品小說閱讀和txt格式下載服務!康二年九月,自全國各地初考合格的應舉者共三千人齊聚金陵,參加正式考試。十月,考試通過者名單張榜公佈,作爲大華朝的第一次科舉考試,便爲朝廷選拔出了三百名優秀的人才!
上榜者,興高采烈。落榜者,垂頭喪氣地回到家鄉之後,調整心緒,苦讀徹夜,繼續參加第二年的考試。
到了靖康五年,三年的科舉考試爲朝廷選拔出了近千名才俊,被分配到從朝廷中樞到各郡各縣中去做官,在周瑜和其心腹重臣的大力支持下,他們積極革除陳規陋習,堅定執行“厲行儉約、薄賦輕徭、休養生息、勸農樹藝、廉吏清明”的政策,繼續發展和光大了“江東新政”,令自秦漢以來的陳腐政風爲之一新,華夏大地,終於出現了國泰民安的盛世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