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設立河東三司

文淵閣不大,在皇宮之內着文淵閣其實真的是小。但是地方小卻是整個大明權力中樞之一,整個大明兩京一十三省各項政令多數都是從這裡發出去的。

不過今天開始,大明兩京一十三省就是要變化一下了。

大廳裡,此刻新任內閣三人皆在。同時被弘治皇帝特旨准許列席會議的馬文升三人也是在場。劉健坐在首位,下面左邊是李東陽還有謝遷依次坐着。而馬文升則是相對於他們兩在右邊坐着。

在朔望朝會之上已經明確說了,朝廷會設立河東三司。也就是現在已經被王越大軍佔領的東河套之地,將會成爲大明兩京一十三省之外的第十四個省,一個的最基本配置必須要有三司。也就是布政司,按察司以及都指揮司。有了三司一個地方纔是可以被稱爲一個獨立的省,現在朝廷除了要在東河套地區設立河東布政使。

並且還想在甘肅設立三司,這也是爲了西北地區更好的長治久安的。但是突然增加兩個省,也就是突然要增加好多的官爲空缺。

所以,今天的內閣首次會議就是要商議這些事。怎麼安排,怎麼解決。官員好說現在吏部各處調一調,再不濟明年就是會有科舉多是錄取一些人就是。

就像太子的那句話,大明從來不缺當官的人。就像黃河從來不缺泥沙一樣,這句話有理。

目前最緊要的是河東甘肅兩省一旦是設立,那麼兩省的這些三司首官以及次官讓誰來擔任。尤其是完全新設立的河東,由誰來做着開天闢地的人。

這樣的地方以後一定會是天子,東宮以及朝廷重點的關注對象,一個差池就是會大事。

問題又來了,有誰敢去?

劉健對於大明朝堂的這些官員,並沒有多少信心。在場的也是沒有多少,因爲就是他們自己也是不想去。其次就是到了他們這樣的位置,一個小小布政使已經不再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了。

人生官場這局棋,他們已經在突破的邊緣。

“你們覺得有誰能夠前去?”劉健問道。

這個問題不是一個好問題,是簡單但是很難答。不過剛剛回到內閣的李謝二人來說,現在的他們需要做的就是馬上給出一個人選來,無論合適與否。

“下官舉薦浙江按察使邵包爲河東布政使,邵寶爲官清廉,爲人嚴謹,爲官一方便是治學福民。”李東陽很快就是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但是謝遷很久都是沒有一個人選。這就是可以將李謝二人高下看着透徹了,謝遷能夠有如今地位所靠的除了並不高與李東陽的學識之外,就是很大的虛名了。

可以說謝遷其實就是一個空架子,不然也不會這樣一個時候都是沒有的人選,甚至是拿出來充充場面的都是沒有。就是在李東陽分別拿出去河東三司的人選之選,謝遷能夠做的還是沉默!

這一刻,如果那些茶陵還有木齋文人在場的話。茶陵文人一定會歡呼,而木齋文人或許也只能和謝遷一起沉默。

但是謝遷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人,雖然官位爲低一些但是這不代表謝遷就是甘心在下。所以在很是思索一番之後,他也是拿出來自己對於河東布政使的人選。

于冕!

這個名字一出,就是讓內閣裡的衆人吃驚一下。

這個人在場的人都是知道,倒不是其有何大本事,而實在是其父於肅愍公實在是無人不小,尤其是在場的人馬文升歷來最爲推崇於公爲人。最重要的是無論是當今天子,還是東宮那位都是對肅愍公很是尊敬.當今二年時候因爲思念忠臣將改給諡號’肅愍’,有聽說東宮太子牀頭就是常年掛着於肅愍公的詩作!

最後,劉健拍板了。改陝西右布政使韓重爲河東左布政使,邵寶爲右布政使,而於冕則是調任河東按察使,這之下官員則是由吏部與兵部商議在報。

當朝廷之中各方大員在爲了西北之事吵的熱火朝天的時候,在延綏鎮外紅鹽池明軍駐地。魏李正是在自己的營帳裡愁眉苦臉的。因爲他接到了來自東宮旨意了,明天回京。但是他並不想回京,但是東宮的命令他可能違背。

所以他來到了張俊的軍帳,一看到他來張俊也是知道是怎麼回事了。他說道“我就是知道你在我們營待不了多長時間。”

“哈哈”魏李也沒有其他話,只是笑着了兩聲算是迴應。“東宮命令,不可不遵。”

“雖然你小子是個文官,但是你小子根本就不是一個文官,現在你是大同營的營務參軍但是你又不像一個當兵的。有時候比讀書人還要認死理,有時候卻又比當兵當野。我還真是希望你一直留在大同營呢?有你在有時候我還真是不擔心後背被人給偷了。”張俊說道這裡竟有些悵然,這人與人之間建立友誼所需要的時間是最令人難以捉摸的。有人數十年不得一個朋友,有人卻能在幾月甚至是幾天之內成爲至交!

“屬下走之後,東宮會盡快派下新的營務參軍的,將軍後背自有東宮來擔。”魏李笑着將自己手中的公文交給張俊簽字,然後說道。

“希望如此吧,東宮志向遠大不弱列祖,想來以後是有大布局的。”張俊簽完字,魏李就不是大同營的人了。接着他又是拿出一份名單交給張俊,說道“將軍,請將這幾個人教給下官帶走吧。”

張俊眉頭一緊,看着名單上五個人的名字。無一例外都是大同營數一數二的悍卒勇士,看來是東宮是看上他們了。張俊看完名單擡頭看向魏李,說道“魏大人,本將軍要是不交,你會不會向東宮稟告呢?”

魏李一笑,說道“下官之前也是大同營中,對於營中悍卒勇士有幾人清楚的很。東宮只說命我帶人沒有說多少人,這五人是必帶的。”

魏李的話很是清楚了,東宮讓他抽調一些精銳待會京城。可是沒有說帶多少,他也是不願意大同營好不容易成長起來的的精銳都是被抽走,所以選擇五人帶走。算是對張俊最後一次保障了,其實說起來這大同營乃是東宮一手組建。

張俊搖搖頭,然後在名單上簽字。站起來,對魏李說道“一路順風”,拱手一禮。魏李珍重結果名單,然後鞠躬正式還了一禮。

“下官帳中還有些從九州商會弄來的羊毛衣,將軍代下官分發給兄弟們吧!”

連夜,魏李離開了大同營駐地!

第121章弘治十二年到第70章帝暈厥紫宮變第49章節大同忠民到來第25章朝堂下的齷齪第50章煙火渲染的城第30章於無聲處改變下第101章輿論不是小事第108章李謝二人復相1第131章絲毫蛛絲馬跡第124章科舉前的京城第94章大勝亦是大敗第114章兵戈難止新墳第60章言無鋒可殺人第47章照兒何須磨鍊第141章封海爲了海貿第164章孤之底氣所在第14章平靜時才最險下第46章聖旨感動全城第141章封海爲了海貿第120章佳節代天慰問下第25章朝堂下的齷齪無題第96章吵架也有目的2第117章亡羊補牢不晚第66章屯邊衛所之設第68章皮島升起龍旗第144章大明戶部專營第1章瑞雪不兆豐年第16章王家不死不休第98章邊打邊佔邊談第39章風起雲涌大同第110章李謝二人復相3無題第19章青菜劉都不留第111章李謝二人復相4無題無題第83章朵顏衛屯邊衛第26章安排與童趣園第116章絲綢引發恐慌第151章張鶴齡的變化第114章兵戈難止新墳第136章‘學亂’也是動亂第32章文人文官文事第103章南都夏氏入京 上第93章戰火蔓延邊地2第53章君子大比開始第102章攪亂大明文壇第79章火災來的蹊蹺第155章朝堂勢力突顯3第132張狡兔三窟皆廟無題第2章遇刺與救災事第159章西南米魯生亂第36章朝廷積極安排第56章光陰跨過窗臺第98章邊打邊佔邊談第86章亂糟糟的中都第128章科舉試題泄露3第7章誰的面都不給第114章兵戈難止新墳第135章漏題的人死了第93章戰火蔓延邊地2第111章李謝二人復相4第32章文人文官文事第91章開戰便是死鬥第32章文人文官文事第151章章懋巡九邊歸第168章適烏母子到來第100章不安分的遼東第75章京營佔役問題第154章朝堂勢力突顯2第141章封海爲了海貿第151章張鶴齡的變化第85章南邊有人謀反第48章節前京師局勢第124章科舉前的京城第51章頒恩旨與御宴第161章西苑是大軍營下第3章上命兩路賑災第111章李謝二人復相4無題第31章宗人府事之慮第24章生氣的小榮兒第105章市井纔有真言第124章科舉前的京城第109章李謝二人復相2第75章京營佔役問題第92章戰火蔓延邊地第123章神機營大換血第153章朝廷勢力突顯1第5章還有“贖屍銀子?”第82章遼東建設開始第101章輿論不是小事第109章李謝二人復相2第110章李謝二人復相3第154章朝堂勢力突顯2第123章神機營大換血第140章嚴海禁封海令
第121章弘治十二年到第70章帝暈厥紫宮變第49章節大同忠民到來第25章朝堂下的齷齪第50章煙火渲染的城第30章於無聲處改變下第101章輿論不是小事第108章李謝二人復相1第131章絲毫蛛絲馬跡第124章科舉前的京城第94章大勝亦是大敗第114章兵戈難止新墳第60章言無鋒可殺人第47章照兒何須磨鍊第141章封海爲了海貿第164章孤之底氣所在第14章平靜時才最險下第46章聖旨感動全城第141章封海爲了海貿第120章佳節代天慰問下第25章朝堂下的齷齪無題第96章吵架也有目的2第117章亡羊補牢不晚第66章屯邊衛所之設第68章皮島升起龍旗第144章大明戶部專營第1章瑞雪不兆豐年第16章王家不死不休第98章邊打邊佔邊談第39章風起雲涌大同第110章李謝二人復相3無題第19章青菜劉都不留第111章李謝二人復相4無題無題第83章朵顏衛屯邊衛第26章安排與童趣園第116章絲綢引發恐慌第151章張鶴齡的變化第114章兵戈難止新墳第136章‘學亂’也是動亂第32章文人文官文事第103章南都夏氏入京 上第93章戰火蔓延邊地2第53章君子大比開始第102章攪亂大明文壇第79章火災來的蹊蹺第155章朝堂勢力突顯3第132張狡兔三窟皆廟無題第2章遇刺與救災事第159章西南米魯生亂第36章朝廷積極安排第56章光陰跨過窗臺第98章邊打邊佔邊談第86章亂糟糟的中都第128章科舉試題泄露3第7章誰的面都不給第114章兵戈難止新墳第135章漏題的人死了第93章戰火蔓延邊地2第111章李謝二人復相4第32章文人文官文事第91章開戰便是死鬥第32章文人文官文事第151章章懋巡九邊歸第168章適烏母子到來第100章不安分的遼東第75章京營佔役問題第154章朝堂勢力突顯2第141章封海爲了海貿第151章張鶴齡的變化第85章南邊有人謀反第48章節前京師局勢第124章科舉前的京城第51章頒恩旨與御宴第161章西苑是大軍營下第3章上命兩路賑災第111章李謝二人復相4無題第31章宗人府事之慮第24章生氣的小榮兒第105章市井纔有真言第124章科舉前的京城第109章李謝二人復相2第75章京營佔役問題第92章戰火蔓延邊地第123章神機營大換血第153章朝廷勢力突顯1第5章還有“贖屍銀子?”第82章遼東建設開始第101章輿論不是小事第109章李謝二人復相2第110章李謝二人復相3第154章朝堂勢力突顯2第123章神機營大換血第140章嚴海禁封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