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成武三年,數萬秦軍將士在草原上過了年關,沒什麼好說的,雖然好酒好肉,但草原上的天氣,可不允許秦人過於熱鬧。
這個年關過的有些悄無聲息,最熱鬧的可能就是大將軍設宴,與諸將宴飲了。
當然,這也只是苦中作樂。
席間,趙石備述一年多來,北上秦軍之功績,激勵衆將建功立業之心,這個不必細說……
所有人其實都能感覺到,秦軍在草原上呆的時間太久了,南歸之日並非遙遙無期,不過一年還是兩年,這個還真說不好。
征服北方乃蠻諸部後,就是滅夏之戰……
西夏,自元昊立國,於今已經不知過去了多少年頭,依仗着西北地利,遮斷西域道途,更成了大秦心腹大患。
這許多年來,與大秦你來我往,征戰不休,多少秦川男兒埋骨西北,多少男兒熱血,灑遍西北山川大漠。
讓大秦上下記憶猶新的那一場慘敗,過去的年頭並不長,大秦上至陛下,下至黎庶,各個刻骨銘心。
西夏賊給予了大秦太多的傷痛,西北邊塞,家家戶戶,皆有戰歿之人,對西夏賊更是恨之入骨。
平蜀之戰,攻金之戰,伐周之戰,在意義上,都不能和平滅西夏相比……
許多軍中將士,都在期待着這場戰事的來臨,大秦如今強盛無比,如日中天,中原諸國,金國女真,皆攝於大秦威勢,自顧不暇,此正平滅西夏之大好時機……
隨趙石北來之將校,此時多已明白大將軍心意,收服韃靼,攻伐乃蠻,都是在爲滅夏之戰做着準備,而與平夏之戰相比,收服草原部族之功,便顯得有些黯淡無光了。
不過現在和乃蠻人的戰爭還在持續,誰也不知這一仗還要打多久,草原戰事和中原征伐大不相同。
對於怎樣才能擊敗一個強大的草原部族,秦軍將士心裡並沒有多少成算,去年秋天時的戰事,也證明了這一點,乃蠻人的反撲,讓秦軍受到了一些損傷,雖然不大,但對敵我的優劣之處,卻看的越加清楚。
如果乃蠻人在來年的戰事中採取遊戰之術,秦軍會否疲於奔命,最終戰敗呢?
這樣的憂慮在秦軍將領們心中翻騰,這並非怯敵畏戰,而是作爲將領的清醒認知罷了,國武監出身的將領,從不缺乏對勝利的渴望和追求,而且他們還有着一位英明的統帥……
許多人現在的想法其實非常簡單,無論勝敗,打過才知道,所以,來年的戰事,必須奮勇爭勝,也會展露出勝敗的端倪纔對……
年關過去,春天已經不遠。
作爲大軍的統帥,趙石也開始忙了起來,與克烈部的聯姻已經定了下來,但什麼時候完婚,卻無法將日子定下來。
種七娘私下笑着調侃,還沒過門,就已經住進了夫家,好不要臉……不過也不再挑動蒙古少女那敏感而又好勝的神經了。
既然已經明瞭,將來必定會多出一個妹妹,作爲世家出身的她,姿態自然也不同了起來。
態度溫和了許多不說,還時不時的教着少女漢話,更向其灌輸着漢人的風俗和忌諱等等,當然,她也沒忘了傳信回去家中,將此事告知於家中老小,只是大雪連天,道路阻隔,就不知書信什麼時候能到長安家人手中了。
不過讓她頗有些安心的是,蒙古少女雖然不知漢人禮節,但還算聰明伶俐,知曉輕重進退,不管心機如何,在她這樣出身世家的女子看來,只要知曉進退分寸,有心機反而不是壞事。
不過身爲聯姻主角的趙石卻顧不上這個,克烈部的臣服,有些出乎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
所以,奎帖木兒並沒有在大軍這裡耽擱多少時日,趙石便派人護送克烈部使者南去,而作爲桑昆的長子,西克烈部的王子,圖撒合有着不可推脫的責任,也隨着使節南下入秦……
隨着這些草原部族使節的到來,這是一個大秦很好的展示自己強盛的機會,相信,這些生活於大漠之上,從未見識過漢人繁華富庶的胡人,在見到長安的那一刻,都會產生難以抑制的敬畏之情,就像當年韃靼人入秦一般無二。
隨着使節南下,克烈部的事情其實就已經告一段落了。
шшш★ TTKΛN★ C O
但趙石並沒有閒下來,李之問的條陳終於問世,這是參照了曾參與平蜀之戰的將領對於土司制度的敘述,以及一路行來,關於胡人風物種種所制定出來的平胡策略。
有些地方還值得商榷,不過說實話,在趙石看來,卻有着很強的實用性。
用李之問自己的話說,就是蓄養之,驅策之,轄制之,平衡之,分化之,消耗之,教化之,威懾之,等等諸策並行,方顯其效。
當然,這只是大略,實行起來,具體的條陳足有十數頁之多,李之問年歲並不算太大,但一個冬天過去,卻是熬白了頭髮,可見心力消耗之巨。
如此,纔有了這平胡十二策。
開篇,養胡,如蓄猛犬,頸加於鏈,終日不使其飽,凡有敵,驅之撲,生死決於我,而非犬也……
趙石細細通讀了一遍,並不加以品評,但滿意讚賞之意,卻表現的很明白,他最滿意的地方,是這平胡十二策並沒有急功近利,而是大多着眼於將來,這一條上,很符合現在大秦的情形。
而這也是一番浩大的工程,只在草原設置漢人官吏的事情,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其中最符合現在情形的一策,便是將順服之胡人分爲數部,加以官職,爲其劃定疆域,每歲出兵,隨秦軍征戰。
選其精銳留秦,或以之徵戰四方,或以之護衛京縻,宣之威德,每四年輪而換之,並使之榮歸各部,如此,長而久之,各部畏威懷德之心必盛……
這一條看起來不太起眼,但卻比聯姻或者以胡人諸部朝貢使者資財美人工匠什麼的要好的多了……
不過話說回來,實際上這平胡十二策並非有太多推陳出新的地方,無論漢唐,胡人入衛漢人京師,以及爲漢人征戰的事例並不少見。
但細節處見功夫,一個輪換,一個榮歸各部,只這兩條,就使目的明確了起來。
之後趙石想的就是,這平胡十二策這個時候遞到朝廷合不合適的問題了,最終,他還是將這個條陳壓了下來,這並非他之前的本意。
他這人說到底還是一個軍人,專注于軍旅的功夫要多的多,他厭惡那些朝堂上的麻煩事兒,所以對於朝廷政事,從來不願太過費心,主政河東,更是將河東庶務都交給了宣慰使衙門。
本來他有意不管李之問寫出些什麼出來,都一股腦遞上朝廷,讓皇帝陛下和大臣們費心費腦得了。
但看過這篇大文章之後,即便他不願顧及朝堂政事,但他還是明白,這篇文章現在遞上去是不合適的。
大秦一統天下之前,所有人的目光,都不會放在遙遠而又荒蕪的草原上,中原纔是漢家王朝的根本所在。
這個時候遞上這樣的條陳,不但會讓當今陛下的處境變得尷尬,也不會得到太多人的支持,只有平定了中原,所有人的目光纔會逡巡四顧,找尋下一個對手。
每一個王朝興起之後,都會有一個劇烈的膨脹期,征伐天下養出來的精兵強將,這個時候會不由自主的想要建功於域外,直到他們老去,或是被皇帝忌憚,削奪官職,漢家王朝纔會重新變得保守起來。
所以,策略雖好,但出現的太早了些,此時即便是他,也不會有長留草原之心,何況朝中其他人了……
於是,結果便也很明顯了,厚賞安撫李之問,並承諾其前程,但他所寫條陳,卻被趙石堅決的壓了下來。
李之問並無不滿,只是有些失望,不過還是欣喜的拜謝大將軍的賞識,同時心想,相比留名青史那樣做夢一般的想法,還是討取能夠得到的榮華富貴比較容易一些吧?
當然,在心底裡的執念並非那麼容易消除,這段時間,費盡心血,已讓他有些欲罷不能了,若非有着這樣的倔強心勁,當年的他早已死於凍餓,也不會有今日之李之問了。
所以,最終他還是向大將軍請求,想要在來年春暖花開之際,帶人遊歷草原各部,增長見聞的同時,也能更好的完善他所書的平胡之策。
之前所寫,到底是道聽途說,他需要在草原遊歷一番,更真切的感受胡人的生活以及他們的風物,甚至於他們對所信奉的神明有着怎樣的感覺。
這個旅程必定的艱辛無比的,,也充滿了危險,但他還是開了口。
這讓趙石對其人有了刮目相看的感覺,並欣然同意了下來,在春天的時候,給他派了一個一百人的精銳騎兵,護衛他的安危,外加一個百人隊的韃靼人,乃蠻人混雜的騎兵兼嚮導隊伍……
(月票,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