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7章 國策(三)

“看來,這個冬天,大秦又不得安寧了。。。。。。。”

成武皇帝陛下輕喟了一聲,但眼睛卻是亮亮的,大秦這些年南征北戰,打下了老大疆土,但說滅國之戰者,卻還是當年景興皇帝時,揮兵入蜀,平滅蜀中的戰事。

再者,攻滅西夏,乃大秦列祖列宗之夙願,如果一戰功成,成武初年的功績,將使大秦所有先人,黯然失色。

聽趙石謀劃周詳,成武皇帝又如何能不興奮?

這一句,聽着好像有些無奈的意味在裡面,但實際上,卻已經是同意了趙石所請。。。。。。。

此時,種遂這裡又開始敲定邊角,“滅夏之後,我大秦疆土已是連成一片,黃河以北,坐擁半壁江山,又據秦川,蜀中,河洛之地,根基牢固,進可攻,退可守,情勢將非是如今可比了。”

方謙在旁邊想了想,他不諳軍事,不懂韜略,在戰事上,便也不願插嘴什麼,不過心中也有些澎湃,隱約更是覺得,今晚之夜話,與坐幾人,必將爲後人所銘記,留名於青史之上。

若不能多說兩句,顯出些崢嶸,實是有些遺憾。

想到這個,方謙遂道:“既欲徵西夏,那麼吐蕃使者之事,怕是要有個決斷了。”

皇帝陛下讚許的看了尚書大人一眼,點頭道:“愛卿所言極是,不過吐蕃使者狂妄,朕甚厭之。。。。。。。。幾位愛卿覺得應怎麼應對纔好?”

種遂隨即建言道:“吐蕃殘破,早已不復當年,各部聯軍。屢爲歸義王所破。如今有求而來。卻還如此張狂不知所謂,微臣以爲,當峻拒之,想來也翻不起多大的風浪。”

這是典型的軍人思路,強硬而又直接,於外事上,並無多少益處,皇帝陛下將目光望向趙石。顯然,種遂的建議並不符合他的心意。

至於方謙,也不用問了,中書議事多時,至今沒有定論,已經讓他有些失望和不耐。

在此事上,趙石本不願開口,在進退之道上的把握,他現在拿捏的還是很清楚的,當然。這也是基於他一直投身於軍旅。

在戰事上,當仁不讓。但在百姓民生,卻只略略插手,而吐蕃來使之事,屬於使者往來,兩國相交的範疇,就像韃靼人來使,克烈部使節,來到大秦之後,到底會受到如何的接待,他都是一言不發。

地盤打下來了,部族已經收服,應該怎麼應對,那是朝廷文官們該想的,該做的,他又不是聖人,能夠面面俱到,顧量周全,那樣的話,還要朝臣們幹什麼?

而且,插手太多,除了給自己平添煩惱之外,還會成爲衆矢之的,武將,或許偶爾應該有着崢嶸不馴,但既無稱王稱霸之打算,就應該恪守些本份。

戰爭,政局,外交,樣樣皆能,樣樣插手,最後的結果,很能要靠一場內亂來解決,那對於大秦來說,也許結果將是毀滅性的。

不過皇帝陛下有意相詢,卻可以自述己見,至於合不合理,皇帝陛下自由考量,對於他來說,也不算逾越。

趙石思量了一下,才帶着苦笑道:“陛下,臣乃武人,朝中那許多大臣,幾個區區吐蕃來使,又知吐蕃內情,怎會應對不了?哪裡還用臣來說什麼?”

這樣的自謙,不光是成武皇帝心裡很是舒坦,即便是方謙,也不自禁的露出些笑容出來。。。。。。。

可見,再有着怎樣的功勳,大將軍還是難脫武人行列,文武之間的天然對立,也就無法消除乾淨,而皇帝陛下再怎麼信重,在其心底裡,也是不願這樣一個什麼都要管一管,什麼都要說一說的大將軍存在於朝堂之上的。

皇帝,文臣,武將,自古以來的相處,便是這般,相互制約,相互掣肘,也可以相互協作,處理的好了,便是君明臣賢,建立一番基業出來,處理的不好,後果就很難預料了。

“無妨,朕之前就說了,今夜咱們君臣對飲於愛卿府中,儘可暢所欲言,但有所得,朕自欣喜,但有所失,朕自不罪便是。”

方謙適時道:“陛下有如此心胸,實乃臣等之幸也,而且,下官也想聽聽,於吐蕃之事上,大將軍有何見解呢。。。。。。。”

種遂冷眼旁觀,便知曉,之前自己有些冒失了,心中有點後悔之餘,卻也感慨萬端,長安之亂後,大將軍在進退之間,可是越發的純熟了,以其人權勢,都是如此,自己背後還有着種家,以後更應該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纔是,可不能太過於狂妄了。

而這個時候,趙石已經再無顧忌,微微拱手道:“既然如此,臣便說上幾句,至於對於不對,還請陛下斟酌。”

“說來無妨。”

“吐蕃之事,微臣只從府中幾個幕僚口中得知一二,先還不知真假,方纔聽得陛下之言,到是覺得,應該相差不多才對。”

這就又是撇清的手段了,隨即,趙石覺得火候也差不多了,便又接着道:“在微臣看來,吐蕃來使,讓人厭憎者,不過兩件事罷了。”

“一個,就是想要讓我大秦助其重建吐蕃王庭,不知旁人怎麼想,但以微臣之見,這是一件好事。。。。。。。”

此言一出,成武皇帝眼睛一亮,身子前傾,聽的越發的專注仔細了,旁邊的方謙和種遂都有些訝然,但此時卻誰也不敢打斷趙石的話語。

趙石則接着道:“據臣所知,吐蕃早已名存實亡久矣,而今遣來使臣,除了歸義王用兵得力之功外,怕是吐蕃跌經戰亂之後,已現一統之端倪了,不然的話,何來使臣之說。。。。。。。”

“這般看來,重建王庭,乃吐蕃各部當務之急,但戰亂已久,又有歸義王陳兵在側,這才讓那些吐蕃首領們派使臣入秦,求得大秦助力罷了。”

“至於說此議狂妄。。。。。。。也確實狂妄,以吐蕃如今情形,幾乎一舉可下,根本沒有與我大秦相談的資格,不過,換而言之,吐蕃使者如此妄言,想來是將我與當年盛唐相比了。”

“盛唐時節,外使入唐,無論貢物如何,皆賞賜豐厚,禮遇有加,幾無所取,卻有厚賜,看似吃虧,卻也盡顯我中原大唐之慷慨博大,遂使四夷賓服,遠人不絕於途。”

聽到這裡,成武皇帝輕輕一拍桌案,恍然道了一聲,“原來,這些吐蕃使臣將我大秦想成了大唐。。。。。。。”

話語中有着驚喜之意,漢唐盛世,魂牽夢縈,戰亂割據愈久,則愈加深入人心。

種遂在旁邊也是喃喃道:“若真能與盛唐相比,大秦何其幸也。”

方謙此時也拱手道:“大將軍此言,振聾發聵,我等所不及也。”

趙石輕輕擺手,心道,這可不是我想到的,是人家南十八的功勞,現學現賣,着實有些慚愧。

那邊成武皇帝已經緩過神來,輕嘆一聲,“不必如此,如今早已時過境遷,大唐之繁花勝景雖也惹人遐想,但大唐早已作古,而我大秦,畢竟不是大唐,而今,朕與愛卿們所要做的,就是建出一番不讓於前人的基業出來,不讓漢唐盛世專美於前而已。”

這句話中的氣魄,着實讓人熱血沸騰。

“陛下英明。”

“陛下既有如此雄心壯志,臣等敢不爲陛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成武皇帝臉上露出笑容,“世人知之,不定要說朕狂妄呢,何來英明一說,好了,都坐下,大將軍的話還沒有說完呢。。。。。。。”

片刻之後,趙石才又繼續道:“吐蕃閉塞,畏我兵威,將我與大唐並列,也在情理之間,也許將來,我大秦不會比漢唐差了,但如今,我大秦卻斷無法與盛唐相比,也正是錙銖必較的時候,吐蕃人此來,恐怕是來錯了。”

“而吐蕃高地諸部既有一統之勢,那簡單的拒絕,恐怕就不合時宜了,吐蕃高地,氣候之惡劣,猶過於草原,地利之便,猶勝於西夏,如無低地之兵,怕我大秦也奈何不得它,但如今卻是不同。。。。。。”

“以微臣之見,此正是插手吐蕃高地之契機,重建吐蕃王庭,非是不能,但如何因利乘便,限吐蕃王權,以吐蕃之民而有之,卻是中書衆人之責了,微臣不敢多言。。。。。。。”

此時,種遂終於問出了心中之疑問,“只是。。。。。。。爲何不能如西夏般,一舉蕩之,留的久了,豈不養虎爲患?”

趙石當即搖頭,“吐蕃地域之廣,山川之險惡,非是西夏可比,將來或可用兵,但如今嘛。。。。。。卻無法速戰速決,即便歸義王有我大秦傾力相助,最多,也只能佔據些險要之地罷了,無法畢其功於一役,與西夏之情大異,不可同日而語。”

威嚴的目光,讓種遂不敢多言,立即垂首道:“大將軍所言極是。。。。。。。。”

這一章費勁啊,快九點了,才碼出來,主要是太熱了,讓人心煩意亂,這樣的鬼天氣,還得忍受到什麼時候?)

第1387章 佛事第1402章 商隊(三)第181章 決死第407章 獎懲(十一)第12章 行路第7章 徵兵第1260章 韋州(六)第1021章 遊說第1082章 冬天(二)第444章 可笑第1418章 碰撞第860章 爲誓第915章 混亂第164章 前夜第619章 陛見第1149章 國策(五)第969章 主帳第1270章 元康第759章 烽火第1326章 消息(二)第1378章 政治第789章 家書第1144章 君臣第995章 一夜第1311章 君臣(三)第1524章 前事第720章 開端(九)第530章 宣旨(二)第467章 插曲第九十一章第935章 賢能第190章 相交第1406章 目的第731章 決斷(二)第1262章 韋州(八)第1169章 爭辯第569章 刺殺第453章 條陳(二)第26章 突襲第1013章 女眷第290章 弒君第298章 夜襲(一)第378章 風雪(一)第473章 打聽第1218章 無力第337章 遇敵(二)第407章 親族(二)第1172章 聯姻第745章 春來第386章 回京(一)第1368章 聚飲(三)第1006章 忠誠第225章 謀算第344章 突圍(三)第1132章 河中第477章 大戰(三)第1150章 國策(完)第927章 部衆(三)第1505章 進攻第1432章 老者第1035章 獻策第1211章 圍攻第551章 夜戰第997章 榮耀第44章 麻衣第830章 截殺第557章 寨子第1383章 談商第888章 故地第160章 襲寨第1449章 隨行第734章 臨汾第526章 賊窩第1165章 遠見第1185章 家事第1138章 入城第296章 裂痕第128章 選擇第1204章 李氏第740章 碑林第1313章 君臣(五)第767章 燒糧第255章 變起(一)第1165章 遠見第822章 天妖(四)第184章 恩賞第22章 說服第1369章 聚飲(四)第17章 血戰(四)第2章 親戚第286章 探子第1157章 拜會(七)第252章 決定第1434章 縱談第724章 洛陽第1247章 西涼(十二)第733章 決斷(四)第386章 回京(一)第1368章 聚飲(三)第1337章 邀約
第1387章 佛事第1402章 商隊(三)第181章 決死第407章 獎懲(十一)第12章 行路第7章 徵兵第1260章 韋州(六)第1021章 遊說第1082章 冬天(二)第444章 可笑第1418章 碰撞第860章 爲誓第915章 混亂第164章 前夜第619章 陛見第1149章 國策(五)第969章 主帳第1270章 元康第759章 烽火第1326章 消息(二)第1378章 政治第789章 家書第1144章 君臣第995章 一夜第1311章 君臣(三)第1524章 前事第720章 開端(九)第530章 宣旨(二)第467章 插曲第九十一章第935章 賢能第190章 相交第1406章 目的第731章 決斷(二)第1262章 韋州(八)第1169章 爭辯第569章 刺殺第453章 條陳(二)第26章 突襲第1013章 女眷第290章 弒君第298章 夜襲(一)第378章 風雪(一)第473章 打聽第1218章 無力第337章 遇敵(二)第407章 親族(二)第1172章 聯姻第745章 春來第386章 回京(一)第1368章 聚飲(三)第1006章 忠誠第225章 謀算第344章 突圍(三)第1132章 河中第477章 大戰(三)第1150章 國策(完)第927章 部衆(三)第1505章 進攻第1432章 老者第1035章 獻策第1211章 圍攻第551章 夜戰第997章 榮耀第44章 麻衣第830章 截殺第557章 寨子第1383章 談商第888章 故地第160章 襲寨第1449章 隨行第734章 臨汾第526章 賊窩第1165章 遠見第1185章 家事第1138章 入城第296章 裂痕第128章 選擇第1204章 李氏第740章 碑林第1313章 君臣(五)第767章 燒糧第255章 變起(一)第1165章 遠見第822章 天妖(四)第184章 恩賞第22章 說服第1369章 聚飲(四)第17章 血戰(四)第2章 親戚第286章 探子第1157章 拜會(七)第252章 決定第1434章 縱談第724章 洛陽第1247章 西涼(十二)第733章 決斷(四)第386章 回京(一)第1368章 聚飲(三)第1337章 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