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開端(七)

大秦咸寧六年三月間,後周使臣入秦,所攜金銀綢緞無數,以賄秦人,自潼關西來,車隊綿延數十里,可謂壯觀之極,在長安拖了數月未走的南唐使臣見後周時節車隊入城,大驚之餘,卻也羞愧欲死,相比之下,自詡正朔的南唐,卻是寒酸到了極處。

後周使臣入了長安,隨即遞交國書,請見大秦皇帝陛下,景帝於宮中設宴,款待後周來使,席間美酒佳餚,歌舞昇平,又叫陪宴諸臣『吟』詩作對,以記此間繁華盛景,一番手段下來,席間雖未談及正事半句,卻不但將後周幾位使臣喝的酩酊大醉,還使其有了錯覺,以爲此行終是收穫不菲,大秦並無悔盟之意,那就更別提出兵以助南唐了。

之後一月,大秦皇帝陛下“偶感風寒,身體不適”,又將後周使臣拖在了長安,後周使節不疑有他,在長安上下奔走,可謂是不遺餘力,便是遠在長安郊外的長公主府,也沒能逃過其『騷』擾。。。。。。。。

不過誰人也不是傻子,一天兩天還成,如此過了一月有餘,後周使節再未見到大秦皇帝陛下龍顏,與大秦幾位重臣到了見了數面,雖說一個個嘴上說的都好,但過後想想,卻多閃爍之詞,搪塞之意越琢磨,便越明顯。

等到咸寧六年三月末尾,大秦密派使節往西夏,四月間,各處禁軍調撥越發頻密,更以西北平靜多年,不以戰事爲促,調一萬西北鎮軍番上京師,等到春耕一過,各處民夫徵調事立即便進行了開來。

到了這個時候,便是大秦有再多的藉口,也在無法遮掩出兵之意圖了。

此時此刻,後周使節才從各處傳來之密報中驚醒過來,一時間,心膽皆喪,而與此同時,後周已經調重兵於淮左,各部水軍也已枕戈待旦,後周南唐間的戰事也已到了一觸即發之際。

大秦咸寧六年四月末,後周使節一邊急急派人迴轉,通報各處西秦異動,一邊請求陛見,欲挽狂瀾於既倒。

景帝見之於金殿之上,周使問,“秦周兩國同爲夏嗣,互爲表裡,不興干戈數十年矣,今長安之盟墨跡未乾,我大周未有一兵加之秦,未有一卒犯於邊,大秦爲何無故欲興兵戈於我?

背盟棄義,於神爲不詳,於德爲衍義,於人爲失禮,定遭人神共棄,實爲不智矣。。。。。。。。”

後周使臣情急之下,言辭犀利,已是將生死置之於度外了。

殿上大秦臣工聞言,多有愧『色』,惟禮部尚書方謙冷笑不已,上前回道:“後周居中原腹地,以爲華夏苗裔,我朝深敬之,前不曾輕動刀兵,後亦有長安之盟,且許邊市,金人來犯,我朝應聲而援,將士奮勇向前,可有怠乎。。。。。。。。。”

說到這裡,臉上冷笑之『色』愈盛,續道:“然後周若何?前與胡虜定盟於河上,稱臣納貢,子女金帛,奉於頂側,後欲發兵於江上,伐我盟好,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如今還敢曲解大義,犬吠於前,可還有廉恥乎?

哼,你後周首鼠兩端,我朝恥於爲伍,苟且爲盟,今即寒之,有何不可?以順伐逆,正應天地民心,後周小兒,俯首搶地,或可苟全『性』命,不然兵鋒所向,皆爲齏粉矣。。。。。。。”

語帶鏗鏘,儼然如檄文一般,其實當庭辯論,或盟或或敵,行那開闔縱橫之事,在當世來說,已沒有多少存在的空間了,和縱橫之道鼎盛的春秋戰國時相比,此時不論戰爭規模,還是戰爭之目的,皆已大變,就比如說現在,大秦朝堂一旦決議出兵,其實在之前時候,許多準備便已經開始,想讓這種規模的軍事準備驟然停下來,光靠說客的一張嘴巴,怎麼能成?即便蘇秦張儀復出,恐怕也是無能爲力的了。

而此時爭而辯之,最大的好處,怕就只剩下爭一個大義名分的問題了,這個從古至今,到沒怎麼變,凡兵戈之事一起,總要找到一個藉口,讓出兵的一方更合乎道理罷了。。。。。。。。。

反正不管怎麼說,金殿之上,大秦老舊之臣已沒剩下幾個,年富力強的皇帝以及一衆臣子們,在這一番義正詞嚴的激烈話語之後,也確實人人振奮,恨不能皇帝當庭下旨,將這辱及大秦國體的後周使臣拖出去砍了腦袋,後周使臣惶然無措,還待再辯,隨即卻被逐於金殿之外。。。。。。。。

大秦咸寧五月初,後周使臣惶惶歸去,同月,後周使臣過黃河入金,至於其間密議如何,便不得而知了,大秦這裡也再無遮掩,先閉潼關邊市,大軍調動也越發頻密,到得咸寧六月間,已有十餘萬秦軍聚於潼關,整裝待發,殺氣騰騰間,大戰的氣氛也是越來越濃。

咸寧六年五月,大秦第二次東向的領兵人選也定了下來,潼關鎮守使張培賢不出意料的被任爲大軍統領,加兵部侍郎銜,得勝伯,明威將軍,羽林中郎將趙石,一等成縣縣子,殿前司指揮使王佩副之,又以潼關鎮守副使折匯爲大軍留後,兼轉運使職司,掌糧草事,鎮守潼關,以兵部左侍郎段德爲觀軍容使,此爲兵部尚書李承乾力薦,也是在爲段德之後入樞密院任職鋪路,其實走的卻是之前李嚴蓄,種從端的路子。

到得五月末尾,除了折匯留守潼關之外,張培賢,王佩兩人陸續回京,這兩人一旦到了長安,立即便與樞密院,兵部連番商議,除出兵諸事之外,最重要的其實還是大軍各部統兵人選的問題。

要知道,統兵作戰,最得用的自然還是各人舊部,,這個馬虎不得,不管是張培賢,還是王佩,甚至於趙石,都是據理力爭,不讓分毫,樞密院,兵部備下的人選也不少,但在幾個人幾近挑剔的挑選之下,卻是紛紛落馬。

最終,在六月間,各部統兵偏將,參將之類纔出現在朝廷邸報之上,大家略微一瞧,也就都明白了,大軍其實分爲了四部,除了折匯率領一部留守潼關的之外,剩下的三部幾乎可以稱得上的涇渭分明。

大將軍趙石就不用說了,統領猛虎武勝軍已無異議,再加上殿前司禁軍一部,由殿前司禁軍指揮副使杜山虎統領,整整三萬餘人馬,而王佩這裡,挑選的自然是殿前司禁軍舊部,而這兩人雖說皆歸大將軍張培賢轄制,但兩人各領親信,張培賢對他們的約束力也就很值得懷疑了。

不過三位大將軍共領兵權,揮兵東向,不管從哪一方面說,都是數十年來頭一遭,再觀此次東征各部,也都是兵強馬壯,兵鋒之銳,也實乃數十年來,大秦之冠。

這幾部人馬,任抽出一部來,也皆足堪獨當一面,些微瑕疵,皇帝陛下不說,其他人又有誰敢輕易置喙?

再加上,突然決議出兵,朝野難免震動非常,驚愕過後,便是都忙了起來,糧秣軍餉,各種軍械輜重,,沒有一處可以輕忽怠慢,到得六月間,情勢明朗,各部更是忙的腳不沾地一般,除了一些相關人等,誰還有那閒工夫去議論其他?

不過與當年出兵蜀中相比,雖說準備時日要短上許多,但從上到下,卻要有條理的多了,除了國庫充盈略有不足,其他諸事卻是井然有序,而這些年大秦鼎革的好處也隱隱顯現了出來,各處官員職責分明,各司職守,臨有大事,上不慌『亂』,下不奔忙,在效率上顯然已非當年可比了。

。。。。。。。。。。。。。。。。。。

乾元殿外殿,大臣們三三兩兩的或坐或立,耐心的等待皇上召見,時值六月,天氣驟轉悶熱,雖說大殿內還算涼快一些,但當此之時,大臣們一個個手頭上的事情便是一大堆,雖說都壓着『性』子候在這裡,但心情之煩躁卻是可想一般的,所以當趙石在太監引領之下進來的時候,卻是覺着這裡比外面還要熱上三分。

不過他卻不須等候,徑直被由太監引着,便進了正殿的門口,等候的人瞧了,羨慕之餘,也只能在心裡無奈的嘆上一口氣罷了,至多狀似安慰的嘀咕上一句,得勝伯許是來陛辭的吧?

他們猜的到也不錯,趙石此時被傳召至此,確實是有辭行的意思在裡面,現如今猛虎武勝軍已準備妥當,就等開拔了,大將出徵,御前辭行,聖上面授機宜,此乃題中應有之義,到也不算難猜。

不過這次入宮辭行,卻註定不會如此簡單。

進了乾元殿正殿,一眼掃過去,卻是見了熟人,這人不是旁人,正是與他同出於當年景王府,現如今任職利州路按察使的齊子平。

齊子平是五月間回京的,這個趙石知道,只是一個忙於軍務,一個也沒多少清閒時光,所以齊子平雖然回京半個多月了,兩人卻還沒見過一面,不想卻是在這裡碰上了。

那邊齊子平見他進來,微微一笑,頷首示意,趙石也微微點頭,這纔給安坐於上的皇帝陛下見禮。

埋首於書案之間的景帝擡頭瞅了瞅,隨口吩咐,“你來了。。。。。。。。。。免禮吧,來人,賜座。”

等趙石坐定,那邊齊子平卻是隨即起身辭了出去,兩人雖還是一句話也沒談上,但齊子平臨去之時,相互施禮間,卻仿似有默契般相視而笑,尤其是齊子平的目光中隱有感激之意。

這個趙石心裡明白,齊子平此次回京述職,據說是要進戶部的,後又改爲禮部,兼領國武監督學之職,要按以往來瞧,無疑戶部權重,禮部多有不如,對於齊子平來說,如此反覆就有些不盡人意之處了。

但現在不同,國武監在趙石手中蒸蒸日上,又幾乎獨立於諸部之外,諸事所涉,遍及六部不說,對於之後仕途,也將大有益處,國武監如今數千學子,任誰出任國武監督學之職,將來便於國武監所出之生員有了師生之誼,所謂門生故吏,還不就是這麼來的?

而這麼輾轉幾年,和趙石不同的是,齊子平是文官,又掌禮部職司,順勢入中書便是理所當然,可謂是前程一片光明。

齊子平也是明白人,此事若無趙石力薦,即便聖上再是恩寵於他,於此事上,也未必會想到他這裡,所以此事一定,卻要比入戶部苦熬資歷要強的多了,而他這裡也算是欠下了趙石一個天大的人情。。。。。。。。。

其實他猜的不錯,但卻也稍有偏差,畢竟這些年皆在蜀中任職,遠離長安,許多事情都是一知半解,於此事上,趙石力薦是不錯,而景帝這裡卻是猶豫再三,纔將事情定了下來的,至於皇帝陛下爲何心存疑慮,原因可就多了,一個呢,是齊子平爲官四平八穩,深有靜氣,但說實話,其人才幹卻略有不足,出掌可謂是獨出心裁,別具一格的國武監,便有些勉強。

二來呢,國武監雖漸漸顯『露』鋒芒,但到底根底要弱上許多,能不能破繭成蝶,還需一些時日來觀瞧,就說此次出兵東征,若猛虎武勝軍一戰而敗,那麼之後不論勝敗,國武監都將成爲衆矢之的,靡費錢糧無數,卻無成效,怎麼都說不過去,別說御史臺那些雞蛋裡挑骨頭的御史,對國武監已經越來越是不滿的戶部,兵部便能撲上來將國武監撕碎了。

所以在這個時候,派齊子平這樣的心腹之臣出掌國武監卻是有些大風險在的,以上也正是景帝猶豫的根源所在,但世事如此,趙石即將統兵離京,其他人等多數不能盡如人意,所以,猶豫再三,景帝還是做出了這樣的決斷。。。。。。。。

(總有些緩不過勁來,碼字比較辛苦,對不住啊,還有,多謝幾位書友的打賞,看來大家壓歲錢沒少賺啊,呵呵。。。。。。。。。。。。)

第846章 暴起第1344章 紛擾第973章 圍獵第14章 血戰(一)第1134章 晚間第950章 思慮第419章 拜訪第702章 湖畔第547章 夫妻第1272章 兩軍第744章 決議第1364章 馬伕第548章 故交第215章 年關(八)第1380章 邀請第1120章 盟約(十五)第352章 祝壽(二)第286章 探子第122章 頑劣(二)第334章 山匪(四)第54章 糧草第632章 人來(五)第1章 聚會第1430章 書信(二)第615章 勾畫第382章 豪傑(六)第381章 求生第12章 行路第1300章 拖延第1043章 決戰第1563章 變故第310章 心結第1529章 相議第1473章 大案第160章 羣戰第429章 遊園(二)第610章 出城(一)第789章 家書第162章 分配第98章 捉賊(二)第1125章 南來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二十一章 言戰第3章 血色都市第1446章 文樓(六)第957章 幕僚第110章 夜宴(一)第825章 樞密第283章 叢林第160章 羣戰第134章 先生(五)第81章 捉賊第168章 揚威(二)第214章 年關(七)第1175章 麻煩第761章 驚濤第959章 狂熱第776章 鏖兵(九)第107章 長安第831章 蛻變第1477章 殿議第384章 來客第321章 相見第1494章 入城第1374章 雄心第1324章 南雀第273章 開拔(三)第1060章 殺人第1379章 啓程第629章 人來(二)第1041章 對戰第1393章 質詢第1458章 北上第439章 演武(一)第1368章 趙氏第817章 天香第97章 捉賊(一)第134章 先生(五)第十一卷張弓北望射天狼九百二十二章 血腥第155章 祝壽(五)第485章 種氏第1448章 相遇第1200章 祭祖第1299章 小事第1405章 發飆第526章 賊窩第1396章 敵人第52章 春光第685章 歸人第1196章 縣事第1549章 降人第1347章 談論第92章 少年第1213章 攻城第991章 小戰第321章 相見第1514章 緣由第523章 戰報(三)第96章 計劃第778章 道途第1148章 國策(四)
第846章 暴起第1344章 紛擾第973章 圍獵第14章 血戰(一)第1134章 晚間第950章 思慮第419章 拜訪第702章 湖畔第547章 夫妻第1272章 兩軍第744章 決議第1364章 馬伕第548章 故交第215章 年關(八)第1380章 邀請第1120章 盟約(十五)第352章 祝壽(二)第286章 探子第122章 頑劣(二)第334章 山匪(四)第54章 糧草第632章 人來(五)第1章 聚會第1430章 書信(二)第615章 勾畫第382章 豪傑(六)第381章 求生第12章 行路第1300章 拖延第1043章 決戰第1563章 變故第310章 心結第1529章 相議第1473章 大案第160章 羣戰第429章 遊園(二)第610章 出城(一)第789章 家書第162章 分配第98章 捉賊(二)第1125章 南來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二十一章 言戰第3章 血色都市第1446章 文樓(六)第957章 幕僚第110章 夜宴(一)第825章 樞密第283章 叢林第160章 羣戰第134章 先生(五)第81章 捉賊第168章 揚威(二)第214章 年關(七)第1175章 麻煩第761章 驚濤第959章 狂熱第776章 鏖兵(九)第107章 長安第831章 蛻變第1477章 殿議第384章 來客第321章 相見第1494章 入城第1374章 雄心第1324章 南雀第273章 開拔(三)第1060章 殺人第1379章 啓程第629章 人來(二)第1041章 對戰第1393章 質詢第1458章 北上第439章 演武(一)第1368章 趙氏第817章 天香第97章 捉賊(一)第134章 先生(五)第十一卷張弓北望射天狼九百二十二章 血腥第155章 祝壽(五)第485章 種氏第1448章 相遇第1200章 祭祖第1299章 小事第1405章 發飆第526章 賊窩第1396章 敵人第52章 春光第685章 歸人第1196章 縣事第1549章 降人第1347章 談論第92章 少年第1213章 攻城第991章 小戰第321章 相見第1514章 緣由第523章 戰報(三)第96章 計劃第778章 道途第1148章 國策(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