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2章 明遠

大秦成武六年十月末尾,大秦文武終於達成了妥協。

戶部尚書李吉,貶西涼。

大秦人煙稀少的地界並不少,但除了蜀中南蠻煙瘴之地外,恐怕就要數西涼了,那裡靠近吐蕃低地,再往前,大多都是戈壁沙漠,風沙漫天,可謂是荒涼無比。

顯然,同門下平章事李圃對這位堂弟徹底的失望了,借勢便將堂弟貶去了西涼地界在,照其年歲,很可能就會歿於西涼任上,這輩子是別再回長安繁華之地了。

除了李吉之外,一位參知政事告老還鄉,幾位御史被貶出京。

而兵部右侍郎的位置上也終於有了人選,這個人叫蕭義。

蕭姓在北方並不常見,北人一旦有姓蕭者,多屬契丹族類。

而蕭義祖上,正是出身契丹遼國的後族,遼國伐秦,朝中風波動盪,後族在遼國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再一次失敗,遭到了嚴酷的清洗。

當時蕭義祖上正在軍中領兵,與秦人在潼關之下激戰不休,聞聽國內劇變,乾脆就陣前降了大秦,並率心腹偷襲大軍輜重得手,使遼軍大潰,這是契丹人最後一次伐秦。將近一百多年過去,他們這一族在秦地也生了根,和李金花,折氏等族很像,都有着外族的血統,卻已經完全融入了大秦。

蕭義自然是出身大秦將門無疑,少年時也曾從身軍旅,守過邊塞。

不過此人少小聰慧,後來在陣前受了傷。回到家中。便棄武從文。走了科舉取士的路子。

其人曾入國子監進學,拜翰林學士張靖爲師,終是在正德二十七年取了進士。

此人經歷十分精彩,去過地方爲官,也任職過京官,然後又去地方歷練,如此輪轉數載,這不能怪他對將來沒有規劃。只因大秦疆域越來越廣,缺少人才所致。

後來回京,在東宮爲贊議從事,而長安之變前,因太子行事荒唐,他也受了極大的牽連,便貶去了外間,幹起了轉運使,或者說的押糧官兒的活計,奔波來去。着實沒少吃了苦頭……

待得長安之變結束,這位終於苦盡甘來。作爲東宮舊人,黴運盡去,成武二年奉詔回京,升任詹事府少詹事。

而儲君之位一旦立下,詹事府這裡又能在東宮身邊走動了。不過到了成武六年,因文武之爭,這位剛逍遙了幾年的蕭大人便離開了詹事府,轉任兵部侍郎。

在趙石眼中,這實在是一位救火隊員般的角色,任職兵部右侍郎,也無話可說。

而其人,不但是皇帝近臣,而且,這人的老師張靖,卻是同門下平章事李圃的門生,蕭義本人和長安李氏也極爲親近,顯然,這是對長安李氏的一種補償。

諷刺的是,戶部尚書李吉一直想幹的事情,卻是在他失去家族支持,並被趕去西涼之後,實現了。

當然,作爲率先妥協的一方,一個兵部右侍郎並不能讓長安李氏滿意,之後也體現了這一點。

戶部左侍郎彭爲年升任戶部尚書,不用問,這位也是正經的李氏門下。

戶部左侍郎之位,則由工部左侍郎李政接任。

工部右侍郎李師雄晉左侍郎之位……

當然,臣子們的妥協,定然要經過皇帝陛下允准才成,而這樣的結果,讓稍微有些難受的皇帝陛下也很高興。

這一次,長安李氏的掌門人拿出了嫺熟的政治手腕,強硬中不失溫和的爲李氏取得了極大的利益,在政治智商上,明顯勝卻武臣們一籌,即便是挖坑上癮的皇帝陛下,這次也差點弄的土埋腳面。

這樣非凡的政治手段,算是紮紮實實的給趙石上了一課。

長安李氏沒有損失什麼,還乾淨利落的消除了李氏內部分裂的隱患,在趙石看來,以這老頭兒的勁頭兒,就算爲皇帝陛下所不喜,也能再幹上幾年的宰輔纔對。

這般下來,他準備的兩份奏章,最終,只送上去了一份兒,請在中樞之下,設立軍情機構……

至於另外一份,趙石不打算在這個時候,再去觸動那老頭兒的敏感神經了,不然的話,不定又出什麼幺蛾子呢。

於是,大秦六年十一月間,樞密院轄下多了一個明遠司,專職刺探敵國軍情事,後來,這個衙門的職責漸漸延伸,在大秦對外通商,外交,對歸附異族的安撫等事上,都有了涉足,日漸權重,最終脫離了樞密院,成爲大秦六部之外,一個地位極爲特殊的衙門……

不過現在的明遠司,纔剛剛草創,也只能先忙着接收內衙的一些遺產,顧不上其他什麼……

更爲讓樞密院主官們頭疼的是,這處衙門誰也不願去插手,因爲誰都明白,這個衙門的主官位置若是坐上去了,就可能永遠下不來了,而且,他們腦海中的第一個浮現的就是唐時酷吏來俊臣等人的名字。

最終,在樞密使李承乾,和樞密副使張承幽怨的眼神中,他不得不接受了這個重擔,誰讓奏疏是他一手交上去的呢,於是,大將軍趙石便就此成爲了大秦第一號的特務頭子……

好在,他手邊便有得用之人。

草創一司,該乾的事情太多,而他在第一時間,就命人傳令去了蜀中,召蜀中諜探頭子趙飛燕回京。

然後便讓天妖在原來的內衙中物色人手,既然是哨探敵國,那麼內衙中很多人都不能用了,到是內衙在後周,南唐,甚至是金國設置的一些諜探,還能派上用場。

不過內衙既廢,趙石並不打算接手內衙這一部分的人手,因爲信不過,朝廷的消息如此遲緩,與內衙的混亂脫不開干係,但身處敵國的諜探們到底出了幾分力,是不是已經被人收買,那真的只有天知道了。

就像河南戰事,李任權突然移兵南下,事先就沒有傳來任何的消息,這樣的怠慢,很難讓人相信大秦身在河北的諜探們還可不可靠。

幹一攤是一攤,趙石很有這個覺悟。

既然接手了明遠司,那麼就要把事情做好,沒有敷衍塞責一說,不然再發生什麼事情,罪責就只能尋到他趙某人頭上來了。

經過了前事,他總覺着同門下平章事李圃昏黃的目光在他身上打轉,這感覺真是太糟糕了……

身在河東的人手可以用一下,讓他們深入河北,應該不算什麼大事。

河洛這邊兒,要找上張培賢,大軍征戰,哨探敵情的可不光是斥候,軍中一定有些貓膩兒,不然張大將軍經營河洛這麼久,也就顯得太過無能了。

這些人都要收歸明遠司,而且要比內衙所屬可靠的多。

至於南唐,找一找大將軍趙方?不過隨即,趙石就否定了這個想法,還不如找那些商人呢,南唐連軍中火器都能買賣,還有什麼不能賣的?再者,趙飛燕經營蜀中多年,手底下不信沒有送到南唐那邊打探消息的人。

這麼一想,趙石頓時便輕鬆了起來,赫然發覺,這個特務頭子可不就是爲了他準備的嗎?幹起來還是很輕鬆的。

當然,哨探敵國軍政大事,需要做的可不只這些……

成武六年年底,晉國公趙石一直在理清脈絡,不過有他督促,明遠司的架子不要搭的太快。

明遠司設主事一人,正六品官階,暫設主簿兩人,從六品,至於其他人等,皆按六部使司所設便可,不用太過費心。

雖然很少有人願意來這裡爲官,但趙石依舊底氣十足,原來的內衙少卿抓來一位,任明遠司主簿,又朝新上任的蕭義伸了手,讓他推薦一人任職明遠司另外一個主簿。

以上壓下,又是新來兵部任職,還帶着鮮明的長安李氏印記,蕭義這裡正愁打不開局面,或是受到同僚排擠。

接到晉國公傳信,欣然將自家在殿前司禁軍中任職的侄兒給賣了,還特意言明,自家侄兒在軍中乾的就是斥候。

趙石這裡欣然笑納,連個謝字也懶得回,在兵部治下,即便是長安李氏的人也得趴着……

至於明遠司其他人手,趙石則準備在國武監中尋覓,明面上的官職,也就那麼多,給誰不給誰,都是他一句話的事情。

明遠司草創,就像當年國武監初立差不多,沒誰會在明遠司身上投注太多的目光。

這些國武監的生員一旦進入明遠司,定然也會是將來明遠司的支架,只是現在還不成,他需要原來內衙的一些人充任要害,這就需要天妖那個小女人努力了,或者等趙飛燕回來,人手自然也會源源不絕。

而明遠司要想有所作爲,其實少不了軍中將領的支持,這個不用細說,明遠司本就應該爲定鼎中原的目標來籌備,好在,他這個大將軍領兵多年,舊部遍佈軍中,不愁面子不夠……

還有一個重中之重,那就是驛站,探報傳遞,驛站若不能通暢,一切皆是虛談。

第1245章 西涼(九)第1205章 平涼第842章 風浪第1232章 匪類第107章 長安第1329章 平息第725章 過河第384章 兇險(一)第1112章 盟約(七)第711章 妹夫第1014章 戰報第421章 明尊(二)第1367章 聚飲(二)第918章 死戰(一)第1568章 逃亡第862章 收官第318章 靜夜第286章 探子第410章 獎懲(十四)第1019章 猶豫第43章 書吏第26章 突襲第99章 捉賊(三)第1550章 享受第352章 祝壽(二)第47章 剷除第711章 妹夫第786章 議和(八)第1233章 山匪第1015章 舊部第1482章 人事第496章 風起(五)第135章 密議(一)第855章 中書(三)第1381章 進軍第417章 家事(二)第17章 血戰(四)第1563章 變故第77章 重陽第1373章 吐蕃第1383章 衝鋒第1417章 商議(二)第607章 夜談(二)第130章 先生(一)第586章 宴飲第1240章 西涼(四)第856章 中書(四)第1521章 長亭(三)第1023章 決定第545章 兄弟第55章 奴才第2章 變故第539章 善後第七卷千里江山入戰圖五百八十五章 相府第318章 靜夜第1295章 求懇第695章 宮爭第1150章 國策(完)第1125章 南來第534章 詭異第109章 茶飲第761章 驚濤第331章 山匪第314章 異數第706章 亂子(五)第255章 變起(一)第691章 新鮮(五)第1312章 君臣(四)第610章 出城(一)第510章 雲涌(十)第26章 突襲第168章 揚威(二)第108章 談論第939章 道士第42章 謀算第262章 練兵第463章 洞房第1373章 吐蕃第1429章 提議第915章 混亂第410章 獎懲(十四)第173章 厚禮(三)第742章 勤政第442章 樓臺第403章 獎懲(八)第940章 收穫第467章 插曲第461章 草包第750章 太子第1500章 運氣第797章 見駕(三)第297章 先鋒第1104章 商人(七)第1001章 血色第1484章 輕鬆第652章 多事第1029章 交戰(二)第十卷天下興亡誰人曉七百九十九章 聖旨第1429章 書信第969章 主帳
第1245章 西涼(九)第1205章 平涼第842章 風浪第1232章 匪類第107章 長安第1329章 平息第725章 過河第384章 兇險(一)第1112章 盟約(七)第711章 妹夫第1014章 戰報第421章 明尊(二)第1367章 聚飲(二)第918章 死戰(一)第1568章 逃亡第862章 收官第318章 靜夜第286章 探子第410章 獎懲(十四)第1019章 猶豫第43章 書吏第26章 突襲第99章 捉賊(三)第1550章 享受第352章 祝壽(二)第47章 剷除第711章 妹夫第786章 議和(八)第1233章 山匪第1015章 舊部第1482章 人事第496章 風起(五)第135章 密議(一)第855章 中書(三)第1381章 進軍第417章 家事(二)第17章 血戰(四)第1563章 變故第77章 重陽第1373章 吐蕃第1383章 衝鋒第1417章 商議(二)第607章 夜談(二)第130章 先生(一)第586章 宴飲第1240章 西涼(四)第856章 中書(四)第1521章 長亭(三)第1023章 決定第545章 兄弟第55章 奴才第2章 變故第539章 善後第七卷千里江山入戰圖五百八十五章 相府第318章 靜夜第1295章 求懇第695章 宮爭第1150章 國策(完)第1125章 南來第534章 詭異第109章 茶飲第761章 驚濤第331章 山匪第314章 異數第706章 亂子(五)第255章 變起(一)第691章 新鮮(五)第1312章 君臣(四)第610章 出城(一)第510章 雲涌(十)第26章 突襲第168章 揚威(二)第108章 談論第939章 道士第42章 謀算第262章 練兵第463章 洞房第1373章 吐蕃第1429章 提議第915章 混亂第410章 獎懲(十四)第173章 厚禮(三)第742章 勤政第442章 樓臺第403章 獎懲(八)第940章 收穫第467章 插曲第461章 草包第750章 太子第1500章 運氣第797章 見駕(三)第297章 先鋒第1104章 商人(七)第1001章 血色第1484章 輕鬆第652章 多事第1029章 交戰(二)第十卷天下興亡誰人曉七百九十九章 聖旨第1429章 書信第969章 主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