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千里江山入戰圖五百八十五章 相府

(斷更了幾天,實在對不住,太忙了這幾天,家裡事情也多,有線電視,煤氣,都趕在這幾天了,要說這國營企業啊,真是沒法說了,週末什麼的放假不說,你還就得就着他來,說來吧,你在家就得等着,活幹的不怎麼樣,出了差錯,都是你的毛病,連好好解釋一下都不行,掉頭就走人。

有線這邊說信號不好,沒圖像,等把電視安好了一看,奶奶的,信號清晰着呢,差點讓阿草跟裝修公司說把有線再重弄一遍,那可就虧大了,而煤氣這邊來了四五趟,這邊缺東西,那邊漏氣的,還說不關煤氣公司的事兒,就等着你都弄好了,他來才成,讓人鬱悶的只想一個窩心腳踹過去,唉沒法說了,只好請了三天假,在家裡一頓忙活,今天才算結束,現在這事怎麼就這麼難辦呢?真就成了弱勢羣體了?)

秋風瑟瑟,落葉紛飛。

“老爺,還是回屋歇着吧,天氣漸涼,您身體違和,若再着了涼,怎麼得了啊?”

同門下平章事府邸一個院落之中,鬚髮皆白的同門下平章事楊感悄然而立,愣愣出神,院子雖然不大,佈置的卻很是雅緻,一棵梧桐迎着秋風,伸展着自己身體,幾株寒梅搖曳着身姿,又有兩顆垂柳,守在院門兩側,一眼深井,一個小小的池塘,幾塊山石,幾尾紅鯉悠遊期間。

簡簡單單,卻是錯落有致,別具匠心,將一個小小的院落整治的頗有幾分悠然林泉之下的感覺。

而同門下平章事楊感默然伸手撫着身側梧桐那斑駁的軀幹,對於老僕的規勸聽而不聞,咳嗽了兩聲,消瘦的臉上升起一陣病態的紅暈,咳嗽停下,嘴裡卻是悠悠道:“你說,這梧桐有多少年了?冬去春來,好似一直未曾變過,還記得當年建府之時,有人說它無人照料,行將就死,還要伐了,但你現在看,卻不是還活的好好的嗎?”

老僕默默無語,此言多有不詳,讓人頗然間便生淒涼之感,再瞥見老爺那滿頭白髮,老僕眼眶一熱,險些沒掉下淚來,老主人一輩子操勞國事,年輕時獲罪,被貶金州,呆了十年,多少落下些病根,而今年老,這身子卻是越發的差了。

前些時又聽聞大將軍折木清病重,已是臥牀不起的消息,兩人一文一武,皆是四朝老臣,雖然文武殊途,沒有多深的交情,但由此及彼,心中能無感慨?

英雄暮年,華髮滿頭,雄心雖在,卻力有不及,老僕人心裡酸澀,揮了揮手,讓幾個伺候在不遠處的丫鬟小廝退下,開口勸道:“老爺總說,悲春傷秋者,總爲春秋所傷,您身體不好,還想那麼多,豈非跟自己過不去

他雖然忠心耿耿,不過到底見識有限,見楊感愣愣的,好似絲毫也沒聽進去,不禁暗自着急,若是南先生未曾離去就好了,凡遇老爺憂心重重之際,總能說出些道理來,讓老爺顏色頓開,一句話足頂旁人百句,而現如今府內的那些幕僚可就差的遠了,可惜,老爺竟然放那位南先生走了,不然也不會是自己這個笨嘴拙舌的在這裡說話。

其實他也已經隱隱覺着,老爺這會與以往大不相同,許是要有什麼大事發生,不然也不會因略感風寒,便閉門謝客,連樞密院汪大人也被拒之門外,只是在這清淨偏僻處靜養,但感覺歸感覺,若真讓他說出什麼來,卻又覺得無從說起,也只能搜腸刮肚,泛泛而論罷了。

癡癡望着高大的梧桐良久,楊感才長長嘆了一口氣出來,喃喃道:“本爲天地奇材,若生於山巔,必有落鳳棲於其上,何爲生於滔滔俗世,一世庸庸碌碌,生不逢時,奈何?”

“老爺楊感聲音低沉,幾如喃喃耳語,老僕人自然聽不太清。

楊感卻已揮了揮手,神色轉換間,微微一笑,“去休,去休,人活一世草木一秋,雖不曾激盪風雲,卻也不愧了這一生

雖說不甚明瞭老主人心裡的複雜滋味兒,但見老主人臉露笑容,老僕人心中還是一鬆,正在這個時候,外面卻有人來報。

“老爺,得勝伯,明威將軍府上長史陳常壽求見

“不是跟你們說了,老爺正在病中,誰來了都不見,怎麼還。。。。。。。哦,得勝伯?可是趙將軍府上來人?”老僕人剛開口訓斥,便又打住,又是得勝伯,又是明威將軍,身爲宰相家僕,這京中的英雄譜背的自然極熟,更何況是這位在軍前統領大軍,平定蜀地,風頭一時無兩的大將軍了,自蜀中捷報傳回京師,明威將軍趙石趙柱國的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分量着實和他人不可同日而語。

本來脫口而出的話語就此打住,改道:“可有名帖?”

“老爺,您看。”接過內院管家遞上來的名帖,老僕人隱隱覺着,這可能又是一件麻煩事,蜀中之戰起伏跌宕,讓人聞之心驚,就是前些時,還有傳聞說統領援軍入蜀的趙石遇刺重傷,蜀中戰事可能又有反覆的,過了不多時候,朝廷明發邸報,卻又是一場大勝。

像這般起起伏伏的事情,已經上演了好幾遭,軍國大事本是平穩爲先,朝中重臣們也是力求如此,但到了蜀中戰事上面,卻統統不見了蹤影,好消息剛來,也許緊跟着就是壞消息,別說是朝堂上的大臣們,就是京師的普通百姓,也都糾結的很。

如此這般近兩年,折騰的大秦上下是焦頭爛額,即便是以知兵聞名的兵部,樞密院的那些大人們也都不敢輕易下什麼斷語了,更是聞聽蜀中戰報傳來便是膽戰心驚,唯恐又是什麼蜀中戰事糜爛到底的戰報。

等到趙石遇刺的消息傳出來,朝堂上下都亂作了一團,謠言什麼的更是到了一個巔峰,大秦朝堂,從上到下,也不知牽扯了多少人的心,即便是養病的老爺這裡,也是牽腸掛肚,不知道擔了多少心事。

直到現在,彷彿已經塵埃落定,再沒有什麼驚心動魄的傳言出來,但身在相府日久,連老僕人這樣的小人也是知道,這世間故事,沒個說的準的時候,誰知道南邊又能起什麼波瀾呢?現在得勝伯府上的人前來求見,不知又是什麼事情等着呢。

“去,請來人到這裡來見一見吧,請於先生到書房,說我過些時就到,這裡不用閒雜人等伺候了楊感沉吟片刻,吩咐道。

於良信一襲淡青色儒衫,靜靜的安坐於書房之內,不時飲着香茗,書房的兩個小書童等着烏溜溜的大眼睛,看着活泛,但卻都守着規矩,不敢亂動,只是肅立於那裡,不時上前填茶倒水,長的俊秀,也伶俐的很,卻絕不多說一句出來,正是豪門大家的風範。

於良信心裡讚了一聲,多少有些羨慕,他是河中府人士,家中也算富裕,河中也算得上是大秦難得的膏腴之地,可以養馬,又可種田,百姓雖不富庶,但比之西北卻要強的多了,尤其是河中文氣極濃,出仕之人不少,而河中幕的名聲也是極大。

當然,對於於良信來說,爲人幕僚參贊並非其本意,他來京師長安是趕考來的,但也是倒黴,正逢國喪,又有戰事拖延,在長安呆了近兩年,朝廷卻遲遲未曾開考。

和大多數貧寒士子不同,於良信卻並不爲生計所苦,只是他這個人閒不下來,在長安空耗着非他所願,又不想就此回鄉,於是便一咬牙,打算在京中找一家入府爲幕算了,等到朝廷開科取士,再定行止不遲。

正好,相府這裡有些空缺,以他的才學見識,得來自不會費什麼工夫,也是正趕上府中長史南先生離去,同門下平章事楊感身邊頗缺得力之人,與府中幕僚見面的時候就多了些,意思也是明白,自然是考校各人才學氣度。

而於良信便在此時脫穎而出,得了重用,可以與聞一些朝中大事,雖還沒有實至名歸,但行的其實便是府內長史之事了,他這人也是極爲聰明之人,做什麼也能靜下心來,上手極快,但他還是能敏感的察覺到,身爲相輔的楊相對他並不算太滿意,也不知之前那位南先生是何許人也,總能讓他在相府中找到一些這人的影子,而那人受楊相的之恩遇更非他可比的了的。

雖說讓他頗有些耿耿於懷,但他心胸也還寬曠,又志不在此,便也就能做的做,能說的說,並不非要將長史之職爭到手中。

而現在在他看來,同門下平章事楊感在朝中的處境也很是不妙,新帝登基,銳意進取,對於正德一朝留下的老臣們雖說禮遇有加,但卻並不信重若非戰事綿延,又要穩固朝政,說不定大秦朝廷已然是另一番局面了的。

饒是如此,楊相在蜀中戰事上面也受了牽連,爲人所攻訐詬病,去了樞密使的職務,而今楊相又稱病不朝,他已隱約感覺到,這位四朝老臣多數是心中已生去意的了。

而他每每深思,若蜀中戰事一敗塗地,這位國朝重臣也許還能掌控朝政一段時日,但蜀中之戰一旦全勝,則。。。。。。。那位陛下恐怕就要藉助開疆拓土之威,行那革故鼎新之事了,此乃大勢所趨,非是一人兩人所能當之,即便是門生故吏,遍佈朝野的楊相,也是不成。

既然看清了這等時局,於良信不驚反喜,也只有波濤起時,才能塵封破浪,立於潮頭,以他如許年紀,若無那位趙大將軍一般的際遇,又如何能青雲直上,一展胸中抱負?

楊感本人驚採絕豔,少年時文名動於朝野,這書房之中的字畫自然也都不是凡品,若是平日,機會難得,於良信自要觀賞一番,但今日聽到那位羽林將軍派人入府的消息,卻是無心於此了,只是滿腦子的胡思亂想,有些不着邊際。

正思緒連篇之際,書房之外腳步聲響,有人已經恭稱老爺,於良信收拾心思,趕緊站起身來,躬身迎候。

門聲一響,楊感已經邁步進來,於良信行禮之餘,偷眼看過去,幾日不見,這位當朝首輔好似又憔悴了幾分,不過精神看上去不錯,臉上掛着誰也模仿不來的笑容,讓人一見之下,便能生出幾分親近來,但只要再仔細一瞧,便能從中感到讓人侷促的威嚴,這樣一個人,不管是年老,還是年輕,都無多大分別,,天生就彷彿比別人高出一等,讓你在他面前直不起腰來。

“讓誠之久等了。”簡單說了一句,已經緩緩落座,讓人送上果點香茶,屏退下人。。。。。。。

“看這氣色,相爺可是大好了。”

楊感卻是擺擺手,笑着道:“年老體衰,有什麼好不好的,來,坐下說話。”

等於良信有些拘謹的坐下,楊感才又笑着道:“聽說前幾日,誠之與府內幾位先生與人聚會論文,結果如何?可有進益?”

於良信挪了挪身子,儘量使自己輕鬆下來,他雖然是有大報負之人,但畢竟年輕,出身又是平常,在楊感面前,卻是找不到一絲一毫掌控話題的感覺。

不過聽楊感問起此事,卻是知道該說什麼,遂笑着道:“那南唐使者文采斐然,成語成章,我等德淺才薄,萬萬不及,若換了是相爺當面,說不定還能挫一挫其銳氣,我等。。。。。。。唉,說來慚愧,卻是給我大秦丟了顏面。”

知道他這裡說的都是實情,但楊感卻不以爲意,微笑道:“江南之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北地之人,在這文字功夫上自要遜色許多,不需妄自菲薄,像這等文章口舌之爭,計較的深了,卻是失了本意。”

於良信也是笑道:“相爺說的不錯,都說文人酸腐,誠之也是讀書之人,但卻知道,若無其他才幹,只知整日大義微言,誇誇其談,才襯得上酸腐二字,南人柔弱,且尚空談,魏晉遺風,害人不淺

楊感見面前這個年輕人溫文爾雅,談吐簡練,並無半分氣餒之色,心中暗贊,此人將來前程可以預期,他是知道的,前些時,南唐使者入秦,那南唐使者年紀輕輕,又言乃南唐狀元及第,腹中多有錦繡,爲南唐文壇翹楚。

這樣一來,長安城中文人士子便多有不服,前去討教,而於良信等人也是在其中,前幾日一場會問下來,據說那南唐使者侃侃而談,文辭華美犀利,風姿絕世,讓前去衆人弄了個灰頭土臉,便是於良信也爲那人擠兌的啞口無言,丟臉之極。

但現在瞅着這個年輕人說起幾日之前的事情來,既無虛詞諱言,又無多少爭勝之心,平平靜靜之間,句句皆切中要害,已多少有些大家之風範了。

楊感暗自點頭,江南雖出人才,但大秦人才更是鼎盛,文章或許不如,但若論起才幹來,那南唐使者也就多了一張利口罷了

心裡作如是想,嘴裡卻不再多說此事,而是話鋒一轉道:“誠之可知今日老夫何事召你前來?”

於良信笑了笑,直接道:“可是與得勝伯那裡

楊感微微點了點頭,想起之前所見的那個臉色蒼白,卻風姿特異的年輕人,與於良信兩廂比較,心裡沒來由的卻是一陣嫉妒,不過到底是度量非凡,嫉意一閃而過,馬上恢復了平靜。

不過還是嘆了一口,眸光閃動,笑容中多出了幾分寂寥之意,“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我大秦後繼有人,老夫這裡卻也安心了。”

於良信眉頭一皺,心裡卻更加的好奇了幾分,雖說察覺出了老相爺心中那份難以細說的複雜滋味,但還是不由問道:“那陳惜身說了什麼?竟讓相爺生此感慨?”

楊感搖頭失笑,到底是老了,權欲之心卻還未去,這些時日借養病之名靜心思索,卻還是左右猶疑,無非就是放不下手中之權罷了,看着這些年輕人如此,自己垂垂老矣,卻還有什麼放不下的?

他這些天思慮的無非都是此事,心中自是感慨良多,若是平日無論與何人相談,又怎會如此說話?無非是觸景生情罷了。

看着於良信這麼一副模樣,驀然之間,卻是生出些考校之心,道:“誠之,我來問你,若你與那得勝伯趙柱國易地相處,當如何?”

於良信愣了愣,接着對上楊感的灼灼目光,心中一跳,不驚反喜,心中一陣振奮,那位以稚齡從軍,如今卻掃平蜀地,縱橫開闔,立下了不世之功的少年將軍,當如何面對這鮮花着錦,烈火烹油般的局面?

是欲皆功高無兩之勢再進一步,還是爲今後計,退而保身,免了功高震主的後患?

他這個時候已經顧不得去想,爲何老相爺要問這個了,趙石趙柱國如何,又和老相爺這裡有什麼干係,只是擰着眉頭苦思良久,這才擡頭緩緩道:“趙將軍功在社稷,爲彰其功,朝廷犒賞是免不了的,也不會讓他推辭,進退餘地不大。”

“如今陛下英明神武,乾綱獨斷,趙將軍簡在帝心,又有大功於國,這封賞自不必提,但趙將軍年紀。。。。。。。已然如此,若再立殊功,難免有賞無可賞之憂,此乃取禍之道,爲人臣者大忌。”

“所以,以誠之愚見,朝廷封賞,爲今後計,爲子孫計,趙將軍即便不能固辭不受,也當想方設法,韜光隱晦一番纔好,畢竟陛下雄武,非是嫉賢妒能,不能容物之人,而今用兵蜀中,未嘗沒有橫掃六合,逐鹿天下之志,將來用兵天下,還能少的了趙將軍這等名將?

趙將軍若也有輔佐明君,匡扶天下之志,便不可爲一時之利,而誤將來

他在相府中便有見事極明的名聲,這般就事論事起來,條理清晰,幾乎和南十八的結論是一模一樣,雖說裡面少了許多厲害關係,也是因爲處事還少,不能面面俱到的緣故,但得出的結果卻也一般無二。

而且在老相爺面前,也沒必要藏着掖着,一些話說的也是犀利,多有忌諱之處,直到說完,這才躬了躬身,“誠之一管之見,有不到之處,還請相爺指點。”

“誠之年紀輕輕,便能有這般見地,不錯,不錯,聽說誠之與兵部右丞徐慶川之子徐晚諳熟,可是有的?”

“不敢瞞相爺,誠之與徐正霞有同窗之誼,相爺的意思是知道老相爺說話向來不會無的放矢,雖然彎轉的有些大,他卻只是順着楊感的口氣問道。

“那此事交予誠之去做便再合適不過了,羽林中郎將費文清年老體弱,已不堪驅策,不日便將求去,羽林軍乃皇帝親軍,當擇大將鎮之你可明白老夫的意思?”

於良信這下可是有些驚到了,愕然良久,也沒回過神來,如此朝廷任免之大事,讓他一個白丁去做?這裡面

楊感這裡卻是微微一笑,接着道:“無妨,只需去做便是,你知才幹老夫深知之,將來必爲我大秦棟樑,此事便交予你了,做於不做,你自思之,此中分寸,可要拿捏好了才成唉,過些時日,老夫也將上表請辭,這府中的職位你不做也罷

等到於良信回過神來,卻只看到楊感略有些佝僂的背影姍姍出門而去,於良信慌忙站起身來,想要追上去,卻又定下腳步,臉上神色變幻,就這般立在那裡思索良久,這才朝着楊感離去的方向拱手深深一稽,喃喃道:“多謝相爺RA

第120章 世傑第1430章 書信(二)第978章 使者第1211章 圍攻第1365章 想法第236章 血夜(四)第1408章 夜宴(四)第197章 孤僻第1356章 消息第1422章 太子第1409章 佈局第1418章 流放第1490章 行路第1065章 戰歌第887章 靖佳(二)第333章 山匪(三)第713章 開端(三)第725章 過河第693章 重遇(一)第135章 密議(一)第1475章 閨語第925章 部衆第576章 破營第731章 決斷(二)第1000章 衝擊第1367章 禁軍第1238章 西涼(二)第1505章 進攻第1532章 夜話第1050章 諸事第1466章 參劾第407章 獎懲(十一)第550章 天蕩第442章 樓臺第526章 賊窩第1517章 簡字第216章 年關(九)第1509章 論賞第1257章 韋州(三)第992章 小勝第384章 兇險(一)第553章 奪關第1108章 盟約(三)第782章 議和(四)第637章 國武(一)第1374章 雄心第1002章 戰場第1494章 入城第42章 謀算第33章 驚議第1519章 長亭(一)第1392章 不滿第258章 潼關第29章 平涼第916章 請降第1101章 中心第33章 驚議第236章 血夜(四)第777章 落幕第694章 慾望第865章 歸去第369章 決定(三)第929章 姿態第72章 提親第1451章 揪心第373章 北行第281章 歸來(二)第850章 鬧劇第1374章 推心第1367章 禁軍第620章 陛見(二)第1037章 獻策(三)第1383章 談商第139章 來訪(二)第1484章 輕鬆第1088章 終結(一)第1379章 伏戰第1245章 西涼(九)第1105章 商人(八)第1035章 獻策第85章 風雲(三)第534章 詭異第1068章 舞者第134章 先生(五)第1251章 陸相(二)第518章 雲涌(十八)第174章 壽筵(一)第1365章 滑頭第322章 兩軍第607章 夜談(二)第107章 長安第718章 開端(七)第1144章 君臣第1205章 平涼第1093章 終結(完)第218章 偶遇第206章 嚴苛(八)第741章 請見第1317章 孩子第1426章 震懾
第120章 世傑第1430章 書信(二)第978章 使者第1211章 圍攻第1365章 想法第236章 血夜(四)第1408章 夜宴(四)第197章 孤僻第1356章 消息第1422章 太子第1409章 佈局第1418章 流放第1490章 行路第1065章 戰歌第887章 靖佳(二)第333章 山匪(三)第713章 開端(三)第725章 過河第693章 重遇(一)第135章 密議(一)第1475章 閨語第925章 部衆第576章 破營第731章 決斷(二)第1000章 衝擊第1367章 禁軍第1238章 西涼(二)第1505章 進攻第1532章 夜話第1050章 諸事第1466章 參劾第407章 獎懲(十一)第550章 天蕩第442章 樓臺第526章 賊窩第1517章 簡字第216章 年關(九)第1509章 論賞第1257章 韋州(三)第992章 小勝第384章 兇險(一)第553章 奪關第1108章 盟約(三)第782章 議和(四)第637章 國武(一)第1374章 雄心第1002章 戰場第1494章 入城第42章 謀算第33章 驚議第1519章 長亭(一)第1392章 不滿第258章 潼關第29章 平涼第916章 請降第1101章 中心第33章 驚議第236章 血夜(四)第777章 落幕第694章 慾望第865章 歸去第369章 決定(三)第929章 姿態第72章 提親第1451章 揪心第373章 北行第281章 歸來(二)第850章 鬧劇第1374章 推心第1367章 禁軍第620章 陛見(二)第1037章 獻策(三)第1383章 談商第139章 來訪(二)第1484章 輕鬆第1088章 終結(一)第1379章 伏戰第1245章 西涼(九)第1105章 商人(八)第1035章 獻策第85章 風雲(三)第534章 詭異第1068章 舞者第134章 先生(五)第1251章 陸相(二)第518章 雲涌(十八)第174章 壽筵(一)第1365章 滑頭第322章 兩軍第607章 夜談(二)第107章 長安第718章 開端(七)第1144章 君臣第1205章 平涼第1093章 終結(完)第218章 偶遇第206章 嚴苛(八)第741章 請見第1317章 孩子第1426章 震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