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1章 相談

成武六年十月,樞密使李承乾,樞密副使趙石,張承,兵部尚書成巒,兵部侍郎趙布宗,陸續尚書請罪。

不過,言及於河南戰事,這些朝中重臣語多不同,但大致意思卻是差不多,備述河南戰事致敗之因果,多有爲河洛將士開脫之意。

這幾位重臣一旦上書,其實也就表明了樞密院和兵部的態度,若是看過他們的奏章,便都會明白,他們已經大略達成了一致。

河南戰事種種,罪責是有的,也可以擔下來,但此戰有這樣一個結果,卻非戰之罪,開戰之機未曾細究罷了。

換句話說,就是河南戰事開戰的時機沒有找對,致使戰事受挫罷了。

這樣一來,前方將士之罪責,也就輕了不少,意味也就更加明顯,反對中書加罪於大將軍張培賢,並欲藉此調其回京之議。

但既然幾位重臣都承認,開戰時機不對,也就是說,將河南戰事的責任在往自己身上攬。。。。。。。

看上去有些軟弱,也給了旁人攻訐的藉口。

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在宮內乾元殿廷議當中,幾位重臣表現的極爲強硬,和中書的幾位大人吵的臉紅脖子粗,樞密使李承乾更是直接指斥戶部尚書李吉等人結黨生事,欲皆河南戰事而起朝爭,以謀權位諸事。

這樣的指責,又是出自樞密使的口中,實在非同小可,同時也表明,重臣們撕破了臉皮。要鬥上一鬥了。

戶部尚書李吉以及中書的幾位大人也毛了。立時便開始反脣相譏。

在其他諸人心驚肉跳之間。同門下平章事李圃以及樞密副使趙石卻是面色凝重,不發一言。

這樣的事情在廷議時也很少發生,朝堂重臣們之間一旦爆發出這樣激烈的碰撞,只能說是積怨已深,無法調和了。

不管是政見不同,還是其他什麼,到了這個地步,相互參劾已然不可避免。到底會有怎樣的結局,也很難預料。

皇帝陛下眼見臣下相互指責,紛擾不休,自然大怒,當即便罰了幾位重臣半年的俸祿,並讓他們回家閉門思過三日。

而廷議中的爭吵指責,很快便會延及外朝,看上去,很快御史臺便能熱鬧起來纔對。

但這樣的事情並未發生,在隨後的中書衆臣議事上。同門下平章事李圃少見的怒斥戶部尚書李吉等人怠慢國事,不知收斂。擅起朝爭,視軍國大事如同兒戲云云。

當然,說的話不會如此犀利,但隱含的意思卻十分明白,戶部尚書李吉正滿心懊惱,琢磨着之後該如何回擊那班武夫,讓其知曉厲害。

卻是先劈頭蓋臉迎來了堂兄的訓責,還是當着中書重臣們的面兒,惱羞成怒之下,拂袖而去。

戶部尚書李吉感覺自己堂兄過於遷就那些武人,才使武臣在朝堂上越來越是囂張跋扈,視中書如無物。

但實際上,李圃看的比他要清楚的多,也十分後悔再次放任李吉行事,這個堂弟看似精明,實際上不堪大用,這樣的心思在他這裡已經存了好久,只是念及兄弟之情,才屢屢扶助罷了。

而今,卻再不能容其亂來了。

李吉去親近皇長子,這一步走的實在兇險無比,儲位之爭,接着便是皇位的爭奪,這樣的泥潭,長安李氏向來敬而遠之,所以才能平安至今。

事實上也證明,李吉這一步極其愚蠢,本來皇長子十拿九穩的儲君之位,頓時易主,這是大將軍趙柱國幾句言語就能決定的了的嗎?那定然是皇帝陛下的心意。。。。。。。而是不是還有藉此警示長安李氏的意味在裡面呢?

本來,以爲李吉吃了這麼大一個虧,會有所收斂,但在河南戰事之上,李吉再起風波,將長安李氏置於不測之地,更激起了樞密院,兵部的激烈對抗,這實乃不智之舉。

亂世用武,武人勢彰,乃時事而然罷了,逆勢而行,非大毅力,大智慧不可,李吉有這樣的毅力智慧嗎?不問可知。。。。。。。。而今次之事,也不過是借勢弄權之舉罷了,對長安李氏有百害而無一利。

於是,第二日,外朝之上風平浪靜,同門下平章事李圃也終於展現出了他的影響力。

很快,中書議決,同門下平章事李圃親自入宮進言,附議樞密,兵部所請,並因糧草事,實實在在的參了自己堂弟戶部尚書李吉一本,欲免去其戶部尚書之職,貶出京師,以觀後效。。。。。。。

皇帝陛下自然不準,對這位老臣更是安撫有加。

沿着走了不知多少次的皇宮道路出了宮門,李圃回望巍峨宏大的皇宮所在,心中黯然。。。。。。

做了十幾年同門下平章事的他,怎麼會被幾句溫言軟語所迷惑?

這個時候,他只能想到,當年同門下平章事楊感在堪要離位之前,是不是景興皇帝陛下也是如此?

皇家對待臣子,需要表現出他們的寬容,臣子們再是痛苦,也需要表現出對皇家每一個決定的擁護。

雷霆雨露,具是君恩,不過如此罷了。

當然,讓皇帝陛下沒有料想到的是,同門下平章事李圃回去之後,接連上書,開始參劾起了戶部尚書李吉及其他幾位中書重臣,大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勁頭,用行動表明之前作態,不是什麼以退爲進的保全之舉。

長安李氏自己先鬧了起來,這也讓許多人看不明白了。

大秦成武六年的末尾,一下開始熱鬧了起來。

但說實話,深知內情之人,無論敵友,都高興不起來,河南戰事塵埃終於落定,賞罰之事,也都頒下了明旨。

河中將士,多有封賞不提,大將軍張培賢罰俸,降爵,但看上去卻是穩若泰山,再無一絲隱憂。

河洛將士,賞罰之間,朝廷也弄的分外的清楚明白,聖旨到達河洛,河洛軍心立時大定,只是河洛頗有殘破,還需整飭罷了。

但大秦朝堂之上的勢態,卻越加撲朔迷離。

戶部尚書李吉等人難受不假,這個時候樞密院和兵部也是騎虎難下,被架到了半空當中。

連趙石已經準備好了兩封奏摺,都遲遲沒有送到御前。

這個時候,已經深諳官場政爭,身邊又有陸敖,孫文通等人蔘讚的趙石,心裡只有一個念頭,這個老傢伙,真是愈老彌堅,不好對付。

這次的事情,皇帝陛下的偏向已經越來越明顯,趙石回京最大的作用,其實就是改變了皇帝陛下的心意,保住了大將軍張培賢在河洛大軍當中的地位。

至於連帶打擊戶部尚書李吉等文臣這樣的事情,也許皇帝陛下會趁勢做一做,但和趙石的關係就不大了。

在長安之變中,可以說他提着刀子,砍下了不少文臣的腦袋。

但從軍至今,除了那一次之外,和文臣集團明爭暗鬥的事情,他卻少有參與,到是和折氏,兵部尚書李承乾,樞密使汪道存這樣的武臣有着不少間隙。

但現在,時移世易,當他面對面站在文臣之前的時候,才發覺,武臣們天然的短板,根本無法補足。

就像這一次,文臣們的反擊並不算犀利,但卻讓你有無法措手的感覺。

朝廷處置一個李吉,甚或是其他幾個參知政事,御史什麼的也許都很簡單,但樞密院和兵部這次有志一同,跟戶部尚書李吉等人作對又算哪門子事情?

若李吉等人紛紛遭了貶斥,那樞密院和兵部的幾位大人又該如何自處?

文臣們在政治鬥爭當中的手段,是武臣們根本無法想象的,同門下平章事李圃,幾乎是反手之間,就將武臣們逼到了角落。

在此事未定之前,即便是趙石,都不好入宮跟皇帝陛下奏事了,不然的話,只要被文臣們抓住了把柄,頓時便會引起朝廷動盪,這次的錯可就不在人家文臣的身上了。

這次,御史們參劾李吉的奏章開始漸漸多了起來,但樞密院和兵部的幾位大人,臉色卻越來越難看,顯然,這味道極其的不對勁。

這一日上衙,樞密使李承乾找到了趙石,密談良久,三人當中,也只這位在朝爲官日久,煞是決斷,知道該是妥協的時候了,這樣的事情,看來這位之前也沒少做了,兵部尚書當了那麼多年,可不只是靠着皇帝寵信便能成的。

第二日,趙石只能無奈的去到中書,以河南戰事一些收尾上的事情爲由,跟同門下平章事李圃談了一次。

至於爲什麼是趙石前來,而非是其他什麼,甚或是樞密使李承乾自己,這裡面的規矩和意味,趙石也漸漸深深的體會到了。

三位當中,加上兵部尚書成巒,可不就是他最合適嘛,既能讓李圃好好坐下來平心靜氣的談一談,又能在不落下風之餘,沒那麼重的針鋒相對的味道。

當然,如果趙石現在是樞密使,來的就只能是旁人了。

(一口氣看完別人的文章,深深感覺到了自己的不足,阿草還需要更加努力啊。。。。。。)(未完待續。。)

第123章 頑劣(三)第1260章 韋州(六)第931章 見客第1293章 家宴第1441章 文樓第1513章 請假第1352章 官員第140章 來訪(三)第1185章 家事第572章 進退第256章 變起(二)第731章 決斷(二)第1366章 賜婚第512章 雲涌(十二)第1460章 局面第1157章 拜會(七)第1268章 使者第860章 爲誓第764章 入甕(二)第1484章 輕鬆第218章 偶遇第1414章 兄弟第1295章 求懇第416章 熱鬧第1489章 收穫第966章 衝鋒第1249章 西涼(十四)第539章 善後第535章 艱途(一)第952章 辛苦第1183章 兵部第1197章 小兒第132章 先生(三)第796章 見駕(二)第750章 太子第628章 人來第741章 請見第1529章 相議第586章 宴飲第1133章 壓服第756章 施政第1278章 猶豫第766章 瘋狂第1052章 拖延第1216章 棄軍第632章 人來(五)第1432章 興革第1461章 怪事第1385章 寺廟第628章 人來第262章 練兵第1305章 論政(二)第1256章 韋州(二)第1417章 商議(二)第1449章 隨行第904章 雁門第964章 降順第1062章 天下第1175章 麻煩第1479章 張承第78章 操練第1273章 霹靂第1437章 殷切第1080章 分裂第58章 奪功(三)第24章 定計第844章 圍營第594章 自污(四)第1410章 樞密第560章 劫後第902章 勇烈第1215章 諂媚第542章 奏表(二)第791章 歸家第1044章 北遷第57章 奪功(二)第737章 退兵第381章 豪傑(五)第178章 壽筵(五)第1204章 李氏第1009章 功勞第828章 小人第99章 捉賊(三)第1371章 醉酒第16章 血戰(三)第1172章 聯姻第1268章 使者第1481章 決心第905章 獻計第74章 夜戰第512章 雲涌(十二)第648章 完工第379章 風雪(二)第186章 豔遇?第992章 小勝第671章 伴駕第612章 不歡第1557章 序曲第28章 等?退?第1377章 智商
第123章 頑劣(三)第1260章 韋州(六)第931章 見客第1293章 家宴第1441章 文樓第1513章 請假第1352章 官員第140章 來訪(三)第1185章 家事第572章 進退第256章 變起(二)第731章 決斷(二)第1366章 賜婚第512章 雲涌(十二)第1460章 局面第1157章 拜會(七)第1268章 使者第860章 爲誓第764章 入甕(二)第1484章 輕鬆第218章 偶遇第1414章 兄弟第1295章 求懇第416章 熱鬧第1489章 收穫第966章 衝鋒第1249章 西涼(十四)第539章 善後第535章 艱途(一)第952章 辛苦第1183章 兵部第1197章 小兒第132章 先生(三)第796章 見駕(二)第750章 太子第628章 人來第741章 請見第1529章 相議第586章 宴飲第1133章 壓服第756章 施政第1278章 猶豫第766章 瘋狂第1052章 拖延第1216章 棄軍第632章 人來(五)第1432章 興革第1461章 怪事第1385章 寺廟第628章 人來第262章 練兵第1305章 論政(二)第1256章 韋州(二)第1417章 商議(二)第1449章 隨行第904章 雁門第964章 降順第1062章 天下第1175章 麻煩第1479章 張承第78章 操練第1273章 霹靂第1437章 殷切第1080章 分裂第58章 奪功(三)第24章 定計第844章 圍營第594章 自污(四)第1410章 樞密第560章 劫後第902章 勇烈第1215章 諂媚第542章 奏表(二)第791章 歸家第1044章 北遷第57章 奪功(二)第737章 退兵第381章 豪傑(五)第178章 壽筵(五)第1204章 李氏第1009章 功勞第828章 小人第99章 捉賊(三)第1371章 醉酒第16章 血戰(三)第1172章 聯姻第1268章 使者第1481章 決心第905章 獻計第74章 夜戰第512章 雲涌(十二)第648章 完工第379章 風雪(二)第186章 豔遇?第992章 小勝第671章 伴駕第612章 不歡第1557章 序曲第28章 等?退?第1377章 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