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衆謀

(呵呵,阿草看的是剩餘閒人的瘋狂鐵布衫,可惜,這傢伙好像退隱江湖了,書也只寫了一半,不過看着還是很過癮的,如果鬧書荒,又不怕爛尾的書友,到是可以去瞧瞧,雖然比不上靜官,但個人覺着,風格上還是近似的,看着很不錯。)

景興四年,也就是大秦平蜀後頭一年,之所以爲後人稱之爲景興政改,軍事上的一些任命相比於後來連番政治革新來說,幾乎是可以忽視的。

隨着軍事上的一連串勝利,大秦的官僚機構終於感到了自己的不足,所以,以大秦景興皇帝,新任同門下平章事李圃爲首倡議,在官制,稅賦,行政疆域上開始了一連串的政治革新。

景興四年五月,大秦分蜀地爲數路,有成都府路,下轄一府,十二州,五十九縣,中間又設一監,二軍。

設利州路,下轄一府,十四州,五十九縣,又分爲利州東路,及利州西路,設兩軍。

又設夔州路,下轄十一州,三十四縣,中有監一,軍二。

諸路設撫使一人,副使兩人,州府官吏,皆歸撫使衙門管轄。

其間,又設轉運使司,歸戶部統管,專事鹽茶,糧草轉運諸事。

設提點刑獄司,專緝賊捕盜事,又兼領民訟,徹查冤案諸事。

又設按察使司,歸御史臺轄下,行監察州府官吏事,吏員考評事等等。

之後又設提軍使,領一路軍事,屬禁軍轄下,行操練兵馬,駐守地方,剿匪平叛事,至此,廢團練使衙門制,以禁軍代之。

當然,其中大多還是沿襲唐制,但卻也多有不同,撫使的權力大大被消弱了,不但民事訴訟等刑獄之事不再歸撫使衙門專領,且又有按察使衙門掣肘,其中還有提軍使專管軍權,轉運使司分其稅權,雖說這些衙門名義上都還歸其轄下,但作爲一路之長,不管是地位,還是權力,都與唐時的刺史節度使相去甚遠了。

這番變動下來,大秦的官制終於開始慢慢細化,開始着手建立起一整套官僚體系,雛形初具,煥發出勃勃生機。

當然,在景興四年這個當口,作爲景興政改的頭一年,一切還只是個開頭罷了,遠遠沒到結束的時候。

也許是被趙石一番話給觸動了,最終,於景興四年末,景帝下旨,開始清量蜀中田畝,因蜀中跌經戰亂,州府殘破,免蜀中百姓兩年稅賦錢糧,安定蜀中人心,但接下來一道聖旨就變了味道。

還是以蜀中破敗爲由,下旨,無論官員士子百姓商賈,皆要繳納稅賦,定五年之期,五年一過,政令或延或改,再行定奪。

如此一來,行的幾乎就是官紳一體納糧那一套了,其中對於士子官員還有些優惠,但卻是開了一個口子,至於會不會成爲定律,那就是後話了。

不過這一條遏制土地兼併的良策此時弄出來,卻只有少數人反對,終沒激起多大的風浪,頗有些無聲無息的意思。

這個嘛,也好理解,經過兩年多的戰亂,蜀中大族皆已元氣大傷,保有土地者,幾乎十不存一,加之作爲被征服者,也沒有多少的話語權,也就談不上什麼反對,即便心中不服,也沒那個機會站在朝堂之上,參與決策。

二來呢,大秦豪門貴戚雖多,但此令卻是在蜀中施行,理由也是讓人無法辯駁,又有五年之期,看上去到像是陛下臨時起意,纔想出來的主意,有那想的深些的,也只以爲陛下是怕大族門閥趁機入蜀,低價購入土地,再激起蜀人仇視,所以才下了這麼道聖旨,不值當爲這點小事去觸陛下的黴頭。

時代所限,也不能說這個時代的人就沒有遠見卓識,但就此事上,也確實沒人想那麼多,時代侷限了人們的目光,這話是有道理的,書籍的稀少,經驗傳承的匱乏,對於社會根源性問題上,就算是這個時代最睿智的人,某些方面的認識甚至不如後世的一個普通的高中生,話說到這裡,估計也就能明白其中的關節了。

最後呢,作爲一個新興的團體,有着強大的外敵威脅,他所煥發出來的生機和活力是無與倫比的,來自於門閥世家的阻力在這個時候,遠遠談不上什麼頑固和強硬,利益的糾葛也少的多的多。

所以,一連串的吐故納新之舉,激起的波瀾遠不如想象般激烈,一如趙石所說,這個時機選的剛剛好,若是到了定鼎中原之時,再要行此變革,觸動的就將是方方面面的人和事了,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劇烈的社會改革,最終可能不是使一個帝國走向輝煌,而是烽火遍地的末日景象,到了那時,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團,即便是皇帝,估計也要退避三舍,無法作爲的。

當然,在這個事情上,趙石根本沒想那麼長遠,而且到了這個時候,還頗有些作繭自縛的味道了,因爲厚賞其平蜀之功的原因,他手裡面多了數百畝蜀中良田,其中一多半在成都府,一小半在漢中。

本來這些良田握在他這個大將軍手裡,田稅什麼的斷收不到他的頭上,而這麼一來,兩年之後,卻是要交稅了,估計到時候就算少交,也是個虧本的買賣,所以自聖旨頒下的日子裡,那位從口毒如蛇漸漸向守財奴轉變的李博文,李先生就不停的在他耳邊竄搗,讓他把蜀中那些田地給賣了了事,讓趙石不勝其煩。

其實李博文想的並不錯,土地之所以貴重,不但是因爲百姓的鄉土情結濃厚,而且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土地是國家之本,沒有土地就代表吃不飽穿不暖,在商業沒有興起的時代,土地簡直就代表着一切。

而對於豪門大族來說,一直以來,土地都是一項穩賺不賠的買賣,原因嘛,不用說了,只有產出,卻沒有消耗,就像是生活在水邊的漁民,不用喂,只管撈,沒有投入的買賣,自然也就穩賺不賠。

而自家名下的土地一旦收取稅賦,那將不啻於是一場災難,若都是旱澇保收的良田也就罷了,但那可能嗎?

有了稅賦也就意味着有了投入,而且這投入還不小,交了田稅,僱農還要拿去一部分,還能剩下些什麼?而田產越多,意味着繳納的稅賦越多,一年兩年下來,一個人佔十個人的田地,就要交十個人的稅賦,若再有個天災人禍的,豈不一下子就一貧如洗?

所以說,李博文這個提議是很有前瞻性的,當然,並非他有那樣的遠見,而是確實覺着千里之外在蜀中那些良田若是交稅的話,不論幾年,對於得勝伯府來說,都有些得不償失,不過嘛,這些田要是他自己的……那又是兩說着了,可以傳諸子孫的土地,賣了可就太可惜了不是?但那不是他的……

不過身爲主人的得勝伯大人的心思明顯不在這些身外之物上面,這些天,趙石滿腦子只有兩個字,那就是武學。

就好像重新找到了人生方向的迷途羔羊,沉下心來的他,爆發出來的專注和熱情可以用可怕兩個字來稱之。

從武學的架構,到開設的科目,再到生源從何而來,日常應如何整訓教導,又該配備哪些必須的器械,武學教授又該從哪裡來,該如何選擇。

其間該制定哪些規矩,甚至是武學的房舍規劃,等等等等,想到什麼是什麼,一股腦的寫下來,以免過後忘了,讀書習字的時候也開始頻頻走神兒,連逗弄兒子都顯得有些心神不屬了,就差走路的時候撞樹上了。

時光匆匆而過,一個多月之後,羽林中郎將衙門的屬官終於忍不住了,紛紛找上了門兒來,就算羽林中郎將是個虛銜,但可也不是無所事事,文書往來,羽林軍的各種人事變動,宿衛宮禁,各處城門駐守等等,即便不能拿主意,卻都要經手的,他這裡一直不曾露面,連朝會都荒廢了,這樣不務正業的羽林中郎將,讓屬官們可着實頭大了幾分。

到得在羽林中郎將,得勝伯府被三言兩語的打發回去,人人心中就開始暗自腹誹,你不想當這個羽林中郎將,上書請辭啊,這般下去,讓咱們可該怎麼辦?喝西北風去不成?要再這麼下去,不出一年半載,恐怕羽林中郎將衙門也該裁撤了吧?

本來以爲這位少年新貴上任,大家夥兒的日子會好過些,不成想,卻是還不如費老大人在時那般呢……於是乎,趙石上任還不足兩月,就已經搞的羽林中郎將衙門上下一片愁雲慘淡,怨言載道了。

所幸也不是一點好處也沒有,羽林中郎將大人雖然自上任伊始,就一直不曾在衙門中露過面,但羽林左衛雖然換了指揮使,卻多屬其舊部,右衛那邊現如今卻是成武將軍李金花執掌,那是什麼人?那是中郎將大人的媳婦。

而這麼一來呢,大事小情的就都會知會一聲中郎將衙門,雖也只走個形式罷了,但比起老中郎將在時,卻總能給人個盼頭,若非中郎將本人懈怠公務,這個時候,說不定有人已經開始憧憬起,恢復當年羽林中郎將衙門掌控京師諸軍的情形來了呢。

要不是有這些做底,估計這些屬官也不會讓趙石消停了一個多月,早就登門來請教了的,現在不過是忍無可忍,才紛紛前來“探病”,卻都被三言兩語打發走了,心中的不滿和無着無落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趙石真正的心思他們還不知曉,若是知道了,不務正業,尸位素餐這樣的帽子恐怕早就掛在嘴邊了,哪裡還會如現在般只有些牢騷和埋怨?

不過對於趙石來說,這些屬官卻可以不作理會,在他心裡,現在的頭等大事不是去正面與兵部樞密院爭權,而是在武學上面,若是能將武學辦出個模樣出來,就讓什麼狗屁的羽林中郎將見鬼去吧……

“大帥這是要接掌武學?”

南十八有些吃驚,連眉心那道傷疤都好像扭曲了一下,眼瞅着趙石整日在府內晃悠,連朝會都不去了,不是在逗弄自己兒子,就是和李金花膩在一起,這還得了?連他心裡都有些嘀咕,莫不是妻子俱全,陷進了英雄冢裡面了吧?

而今日,趙石終於把他,還有陳常壽,李博文,孫文通幾個叫在了一起,不想,商議的竟然是這麼個事情,幾個智謀之士不由都有些錯愕。

趙石一身便服,強壯的身子將單薄的衣服撐的緊緊的,好像稍一用力,就要裂開一般,不過只要仔細看,就能看出,與以往不同的是,時刻挺直如標槍般的身板兒微微有些懶散,眼睛眯着,堅毅冷漠的面容比之從前也柔和的多了,渾身上下透着淡淡的威嚴,往那裡一坐,分明已有了幾分貴氣。

南十八這一問,也在他意料之中,微微點頭,“不錯,當初武學草創,折大將軍和我都沒少出了力氣,現如今,折大將軍病重,一番心血就要化爲烏有,我覺着有些可惜,就從陛下那裡討了這個差事,你們覺得如何?”

他這裡已經想的差不多了,之所以將衆人叫來商量,還是因爲對朝廷人事或其它規制都不很清楚,所以武學有些地方必須與南十八等商量着來才能定下來,不然,以他的性子,是不會將未定的事情擺到桌面上來的,成大事者不謀於衆,也就是這麼個道理了。

見他一副深思熟慮的模樣,幾個人都是皺眉,他們可不知道這位十八歲的大將軍心裡做着怎樣一篇大文章,不然的話,斷不會是這麼一副表情。

要知道,武學是什麼?若說武舉和科舉比起來,還能說是朝廷論才之舉的話,那麼武學和國子監,國子學相較,就實在拿不上臺面了。

也許有折大將軍在時,還能有些名聲,但折大將軍一去,現在你再看,武學成了個什麼樣子,大家都清楚,不想趙石卻要接手這個爛攤子,幾個人心裡擔憂之餘,卻都是不解。

面面相覷之際,半晌過後,還是李博文先開了口,“大人是想作武學山長?這個……折大將軍那裡……”

趙石搖頭,微微一笑,“折大將軍雖不能理事,但我也不想搶這個山長來作,我知道……名聲不好嘛……這個無須擔憂,我有分寸。”

幾個人聽了這話,非但沒有鬆口氣的感覺,反而心都拎了起來,看來大將軍是真有這個意思入主武學了,但……這到底爲的哪般?難道真想穩穩當當在京師養老不成?

趙石瞅着幾個人,給了他們些時候消化,這才接着道:“我知道你們心裡是怎麼想的,但我既然想做,就一定有我的道理,你們都是讀書人,我這裡就只問你們一句,讀書若無良師,便不會學有所成,將軍們領兵打仗,卻去哪裡尋得良師?若無處去學,又如何能精通戰陣?靠自己琢磨?又能有多少心得?

我再問你們一句,讀書人棄筆從戎的多不多?軍中之人,從伍長到將軍,識字的又有幾個?這般數下來,文武雙全的名將之才又有多難得?”

幾個人都乃才智之士,趙石只寥寥數語,便讓他們都隱約把握住了他的意思,醜的和個鬼似的孫文通眼睛一亮,撫掌道:“大帥此言,發人所未發,着實令人拜服無地,若真能成,這天下軍旅之事,當又是另一番模樣了。”

趙石擺手,馬屁對他沒什麼作用,但聽着也是順耳,“孫先生一語中的,難得,所以,可以說之後要行的是大事,容不得有何差錯,趙石正要藉助諸位才智,將這件大事辦下來,也好叫世人都知道,從軍報國,原也有一條捷徑能走。”

陳常壽摸着光溜溜的下巴,那裡養就了多時的美髯卻是被自己的弟子拔的參差不齊的,於是索性都剪了去,三十多歲的人了,到成了小白臉。

此時,這位年過而立的小白臉卻是眉頭緊皺,擔憂的道:“大人既已有了主意,惜身便也不多勸了,不過……若依大人所說,此正乃千秋萬代之功業,今始於大人之手……惜身不怕大人半途而廢,只怕……只怕大人行此驚世之鼎革,一個不慎,恐怕……”

幾個人重又沉默,陳常壽的意思他們自然明白,以趙石的年紀以及現在的身份地位,只要不行差踏錯,穩紮穩打之下,十年二十年之後,或入主樞密,或入中書,都是出將入相的地位,這個毋庸置疑,十八歲的大將軍,無須期望太高,只要前進一小步,出將入相,權傾朝野幾乎就能成爲定局。

即便是來個三起三落,以趙石的年紀來算,也經受得住。

但現在趙石卻是要幹這麼一番大事,幾個人可都聞出味道來了,那是要開創一番亙古未有之局面的,而不是單單想要武學山長這麼個位置,這其中所要面臨的種種風險那還用說嗎?

聽聽那話,想要讓世人知道,從軍報國是有另一條捷徑可走的,能走出一條新路來,那就得做好搬山填海,披荊斬棘的準備,其中的艱辛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且大秦的那許多將門世家,利益所在,將來又會有多少人跳出來當那絆腳石?一旦傾覆,後果實在難以預料。

潑了一盆涼水,有些冷場,趙石有一下沒一下的拍着桌案,不爲所動,事情的難處他沒想太多,他只務實的想,事情總歸要一點一滴的來。

現在辦武學,有折大將軍在前,朝中應是激不起多少風浪纔對,對於之後又該如何,他想不到那麼長遠,也無法預料將來會如何,就好像當初接掌羽林左衛時一般,哪裡會想到之後能發生那許多事情?

所以,不管這武學將來如何,現在要乾的就只一件事,將武學架子搭起來,弄個紅紅火火,到時再瞧形勢罷了。

良久,南十八終於中氣十足的笑了起來,“此乃國家養士之舉,是天大的好事,若得成就,青史留名也是可期,我等當助大帥成就這番偉業,若猶疑兩端,豈不爲後人所笑?”

陳常壽搖頭苦笑着接道:“爲人幕者,多怕東翁妄行之舉,無可預料存亡禍福,惜身入幕多時,閒時頗多,但總有心驚肉跳之感,概因大人總出驚人之舉,多數皆讓惜身無所適從,不知前後,如此下去,惜身體弱,不知還能挺得幾時啊……”

玩笑一開,衆人皆笑,李博文趁機鼓起毒舌,“青史留名之機緣,竟然還酸酸溜溜,一如腐儒,不如回河中老家,與家中河東獅柴米油鹽去吧。”

陳常壽滿臉通紅,其他幾個都是呵呵直笑,都知道這位小丈夫,有懼內之癖,這話直刺要害,虧得李博文“聲名遠播”,不然兩人非得翻臉不可。

到是孫文通呲牙咧嘴的感慨了一句,“若真能如聖賢之道般推行天下,大秦兵鋒哪裡還有人能當得?將來再逢亂世,又得有多少同窗好友刀劍相向……”

這話到是說的衆人一愣,剛剛振奮起來的精神又弱了下去……

趙石也是暗暗點頭,這孫文通果然不一般,竟能想到這般遠,清朝末年,割據各處的軍閥可不就多出於各種學堂,而後黃埔軍校,又出了一大批鼎鼎大名的將軍,最終兩黨之爭打的屍山血海,而兩黨之戰,那時到不如說是那羣黃埔軍校出身的將軍們之間的爭鋒,若武學真能順利的推行下來,到了烽煙四起的時候,可不就是那般景象嗎?

不過現在說不着那個,他心裡只是微微鬆了一口氣,不想幾個讀書人竟然對此議沒多少牴觸,還蠻有興致的樣子,多少讓他有些詫異……

第1267章 軍心第952章 辛苦第1529章 相議第684章 相遇(七)第621章 陛見(三)第728章 變故第1009章 功勞第266章 陣前第1381章 進軍第1134章 晚間第952章 辛苦第1361章 紛擾第678章 相遇(一)第1568章 逃亡第986章 清除第1432章 興革第1039章 自信第559章 寨子(三)第1556章 古北第1397章 戰爭第131章 先生(二)第510章 雲涌(十)第1051章 諸事(二)第1067章 強弱第1466章 參劾第1333章 所求第1519章 長亭(一)第1098章 商人(四)第191章 故人(一)第1133章 盟約(八)第890章 國武第1252章 峽口第8章 煩惱第406章 獎懲(十一)第410章 獎懲(二)第635章 定計第77章 重陽第543章 準備第1521章 長亭(三)第896章 悄臨第1193章 公主第934章 論賞第1071章 奪旗(二)第1169章 爭辯第842章 風浪第527章 比武第1363章 煎熬第176章 壽宴(三)第508章 雲涌(八)第1562章 大軍第1331章 諫言第1435章 驟聞第808章 打動第152章 熟人第722章 相邀第753章 無辜第407章 獎懲(十一)第1章 少年第800章 頒賞第484章 舌劍第1434章 縱談第92章 少年第1106章 盟約(一)第367章 決定第1345章 肺腑第305章 完顏第767章 燒糧第1373章 局面第510章 雲涌(十)第30章 殘軍第73章 相談第731章 決斷(二)第1221章 奪門第20章 戰後第1403章 女人第720章 開端(九)第592章 自污(二)第858章 金殿第1111章 盟約(六)第964章 降順第903章 北進第890章 國武第185章 太液第1551章 大軍第272章 開拔(二)豪三百零一章潰敵二第1362章 開監第189章 府中第1045章 大勢第938章 走馬第229章 暗流第777章 落幕第176章 壽宴(三)第714章 無題第1262章 韋州(八)第551章 夜戰第98章 捉賊(二)第1215章 諂媚第1545章 空文第722章 相邀
第1267章 軍心第952章 辛苦第1529章 相議第684章 相遇(七)第621章 陛見(三)第728章 變故第1009章 功勞第266章 陣前第1381章 進軍第1134章 晚間第952章 辛苦第1361章 紛擾第678章 相遇(一)第1568章 逃亡第986章 清除第1432章 興革第1039章 自信第559章 寨子(三)第1556章 古北第1397章 戰爭第131章 先生(二)第510章 雲涌(十)第1051章 諸事(二)第1067章 強弱第1466章 參劾第1333章 所求第1519章 長亭(一)第1098章 商人(四)第191章 故人(一)第1133章 盟約(八)第890章 國武第1252章 峽口第8章 煩惱第406章 獎懲(十一)第410章 獎懲(二)第635章 定計第77章 重陽第543章 準備第1521章 長亭(三)第896章 悄臨第1193章 公主第934章 論賞第1071章 奪旗(二)第1169章 爭辯第842章 風浪第527章 比武第1363章 煎熬第176章 壽宴(三)第508章 雲涌(八)第1562章 大軍第1331章 諫言第1435章 驟聞第808章 打動第152章 熟人第722章 相邀第753章 無辜第407章 獎懲(十一)第1章 少年第800章 頒賞第484章 舌劍第1434章 縱談第92章 少年第1106章 盟約(一)第367章 決定第1345章 肺腑第305章 完顏第767章 燒糧第1373章 局面第510章 雲涌(十)第30章 殘軍第73章 相談第731章 決斷(二)第1221章 奪門第20章 戰後第1403章 女人第720章 開端(九)第592章 自污(二)第858章 金殿第1111章 盟約(六)第964章 降順第903章 北進第890章 國武第185章 太液第1551章 大軍第272章 開拔(二)豪三百零一章潰敵二第1362章 開監第189章 府中第1045章 大勢第938章 走馬第229章 暗流第777章 落幕第176章 壽宴(三)第714章 無題第1262章 韋州(八)第551章 夜戰第98章 捉賊(二)第1215章 諂媚第1545章 空文第722章 相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