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1章 結果

大秦成武七年,春。

紛紛擾擾的長安猛然便安靜了下來。

對於大秦朝堂上的文臣來說,就好像一段進行的好好的文會,還沒來到味道最濃烈的那一刻,主人卻先離了席。

當然,這個比喻並不算恰當,實際上的情形要嚴重而且驚悚的多的多。

聖旨一連串的下到中書,正摩拳擦掌間的中書老臣們當時便面如土色,還沒等他們在惶然間,品咂失敗的味道的時候,他們便陷入了更大的恐懼當中。

因爲同時聖旨已經去到了各部京軍當中。

更讓人驚恐的是,已經被排除於京師之外,差不多淪爲晉國公私兵的羽林衛拔營而起,接管了京師四門。

很多人在得到這個消息的第一時間,便不約而同的想到了長安之變,再聯想到如今的朝局,以及大將軍攜家眷出城郊遊之事,於是,驚恐開始在心中蔓延。

不過,沒等朝堂產生什麼振動,各種各樣的謠言傳的滿城紛紛的時候,晉國公趙石回了長安城,並直接入宮見駕去了。

這樣一來,許多人便心安了不少,他們一邊在心裡唸叨着,還好還好,不是兵變,大將軍趙石也沒有被逼的狗急跳牆,那麼長安之變那樣的慘事,也就不會於此時重演。

一邊則不錯眼的盯着動靜,等待着風雨來臨的那一刻到來。

這一天,對於朝堂上下衆多的文臣們來說,就像等待判決的囚徒一般。都知道結果不會很好。但卻只有宣判之後。才能知曉結果到底有多壞。

對於他們來說,這無疑是一種煎熬,而這一天,也變得分外的漫長。

朝爭到了此時,勝敗已是瞭然。

實際上,大秦成武七年這場朝爭,開始的有些莫名其妙,結束也很突然。很多人在回憶大秦成武七年這場文武之爭的時候,多數會有一種,大秦的朝堂之爭,並不十分成熟的感覺……

但只要知道其中諸般隱情以及聯繫到大秦當前的局面,其實也就不難理解,出現這樣一個局面實際上是早已註定的事情,有有跡可循的。

因爲大秦在這個時節,是皇權最盛的時候,即便是大秦開國太祖年間,和此時也無法相比。

幾位身經百戰的大將軍。或內或外,各個城府森嚴。功勳赫赫,而在他們之上,卻還有着深受皇帝陛下信重的晉國公趙石。

大秦從來不曾如此強盛過,軍伍也從來不曾有如此強大,同時,成武皇帝陛下對軍權的掌握,十分的穩固。

在這樣一個時節,文臣們選擇跟武臣對抗,實際上,他們對抗的卻是皇權……

這樣看來,事情的脈絡其實也就清晰無比了,文臣的失敗,在開始時便已註定了。

而再往更深的層次探究一下的話,就會發現,景興年間的老臣們,即便已經經歷了長安之變那樣的大事,卻還沉浸於景興年間的執政氛圍之中。

他們其中很多人,都下意識的認爲,文武制衡,纔是當今陛下最願意看到的事情,而最終的結果,卻是他們錯的離譜。

很快,他們便嚐到了苦果……

皇帝陛下用早已顯露過一次的手段,讓人清晰的意識到,大秦已經來到成武年間,當政的也再非是多疑的景興皇帝了。

也許是受到了晉國公趙石的影響,皇帝陛下這次的手段,無疑很粗暴,而且分外的乾脆……

當然,非是奪位那種你死我活的爭鬥,長安之變也就未曾重演,粗暴的手段之下,皇帝陛下顯示出了自己的寬容。

至於京軍各部的異動,可以看做是防患於未然,也可以說是皇帝陛下在顯示自己的決心和意志。

於是,整個長安都安靜了下來,突然的變化,讓文臣們不知所措。

沒有軍權支撐的文臣,再一次嚐到了苦頭,在皇權和軍權之前,碰的頭破血流。

老臣們惶恐的想要入宮覲見陛下,順便探聽消息,結果全被攆了回來。

已經接觸過的京軍各部將領,紛紛以軍務繁忙爲由,將派去的各色使者,擋在了轅門之外。

雄武軍兵卒充任的長安府衙役,紛紛走上街頭巡遊長安各坊,參知政事周枋匆匆前去坐鎮長安府衙,之後的很多日子,再未入中書一步,隱隱然間,和中書羣臣劃開了一道界限……

到了晚間,一個消息不知不覺間在各個府邸之間傳開,同門下平章事李圃以及吏部尚書鄭老大人幾乎同時送上了請辭奏疏。

這兩位老臣,無疑是成武初年中書中的兩大支柱,中書重臣,以他們馬首是瞻者佔了一多半兒。

而他們身後,站着長安兩個如今大秦最顯赫的門閥世家……

Www ▪тt kΛn ▪C〇

爲官數十載,歷經三朝風雨的他們在成武七年初的風波動盪之中,終於迎來了政治生涯的終結。

一切都十分突然,一切卻又顯得順理成章。

大秦門閥世家的鼎盛時期早已過去……當年數十萬大軍伐夏敗亡,就是給大秦各大門閥世家的一次最沉重的打擊。

數十年過去,京中大閥紛紛寥落,再無復昔日風光,長安城中,也只剩下長安李氏,以及長安鄭氏在苦苦掙扎,苟延殘喘之勢已成。

在長安之變後,他們迎來了一次膨脹,但顯然,大勢所趨,迴光返照似的反應,並不能阻擋歷史車輪的滾動。

到了成武七年,猛然間,兩大門閥的主事之人同時失勢,這不但意味着他們在大秦終於失去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意味着門閥時代的終結。

在他們之後,也許還會出現很多興旺的家族,但門閥這樣的字眼兒,卻再也無法套用到任何一個家族的頭上了。

因爲土地,資財,政治地位等等等等,這些因素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又如何能稱得上門閥?

當然,他們不會如同長安王氏一般,驟然倒下,但長遠看來,失去的終究不會再回來了。

而從皇帝陛下的反應來看,也是如此。

沒有再做任何的表面文章,皇帝陛下對長安李氏和鄭氏的厭棄之意在之後的舉動間,表露無疑。

大秦成武皇帝陛下沒有猶豫,更沒有再遮掩什麼,他乾脆的接受了兩位老臣的請辭,隨即便頒下了照準旨意。

在此事上,皇帝陛下表現的分外無情和冷漠。

除了之前象徵性的提拔了李氏,鄭氏的子弟之外,沒再有什麼加恩傳下來,這與文臣一直在倡導的任孝治國之道,顯然是格格不入的,但也將皇帝陛下的態度表達的分外明白……

皇帝陛下深沉的怒火,在這一刻表露無疑。

沒有弄的人頭滾滾,卻讓人清楚的意識到,皇帝陛下對這兩個長安大族的不喜和惱恨。

至於這好像毫無來由的怒火到底從何而來,成了很長一段時間內朝臣們私下裡琢磨不透的重點。

猜測有很多,也許是那會兒晉國公在皇帝陛下身邊進了什麼言語,也許是當年舊事,本就牽涉到了李氏和鄭氏兩族,只是時機未到,皇帝陛下一直隱忍不發而已。

也許只是厭煩了兩族在朝中的地位以及對皇權的掣肘,太多的也許,根本讓人猜不到其中的根由所在,也許,只有皇帝陛下自己清楚吧?

反正,就此時看來,李氏和鄭氏失勢,已成定局。

鄭老大人離任之後,連氣帶嚇,很快就病倒了,河東按察使鄭鐸回京述職的時候,卻是正趕上府中大喪。

家中族老,兄弟,人人悲慼,但該爭的卻還在爭,朝局,家產,內鬥等因素糾結在一起,長安鄭氏風雨飄搖,很快分成了幾支,一個輝煌百年的長安大族,就此分崩離析,再也無法整合到一起了。

反而是長安李氏,雖遭重挫,但李圃離職之後,變得極爲平淡自守,絕口不提朝政之外,安心的在家中頤養天年。

有其人坐鎮府中,李氏衰落勢頭雖顯,但卻不會如鄭氏般急轉直下,到是勉強維持住了李氏的完整。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在大秦成武七年二月末尾,到三月間的這段日子裡,大秦朝堂上的震動,並未因皇帝陛下的果決手段而乾淨利落的停止下來。

不管是出於對兩位老臣的同情,還是出於對自身處境的擔憂,文臣們都不會就此平靜的承認失敗。

在京軍各部虎視眈眈之下,奏摺卻還是如雪片般飛入了皇宮之中,來到皇帝陛下的案頭,言辭激烈者,不乏其人。

尤其是中書的老臣們,屢屢在乾元殿中痛哭流涕,苦苦勸諫皇帝陛下,想讓皇帝陛下改了主意,近賢臣而遠小人。

至於誰是賢臣而誰又是小人,那就不用說了。

當然,文臣們的手段可不止這些,聯絡地方布政使,將主意打到宮內,繼續在樞密使一職上糾纏等等等等。

這個時候的文人,無疑是有點瘋狂了,近在咫尺的刀兵,好像也無法再震懾於他們……(未完待續

第1530章 學問第726章 解州第7章 徵兵第276章 爭強(二)第1132章 河中第737章 退兵第1523章 太子第406章 獎懲(十一)第912章 行程第1372章 交託第803章 漏風第1417章 商議(二)第410章 獎懲(二)第828章 小人第1433章 謀算第160章 羣戰第634章 人來(七)第1053章 宴請(一)第602章 歸家第1205章 平涼第1392章 佛會第146章 出行(五)第501章 雲涌(一)第200章 嚴苛(二)第492章 風起(一)第1119章 盟約(十四)第1008章 賜名第1041章 對戰第297章 先鋒第1003章 活着第578章 激戰(二)第634章 人來(七)第248章 立誓第1021章 遊說第1188章 氣惱第180章 壽筵(七)第1361章 結果第1551章 大軍第1208章 初戰第97章 捉賊(一)第997章 榮耀第1178章 獻女第1517章 簡字第1286章 考量第1277章 右路第1219章 攻守第367章 決定第129章 判斷第1109章 盟約(四)第74章 夜戰第1024章 揮兵第454章 條陳(三)第858章 金殿第1260章 韋州(六)第1081章 冬天第1517章 簡字第495章 風起(四)第532章 猶疑第68章 縣城第842章 風浪第368章 餘生第1365章 滑頭第312章 異數第1057章 激鬥第1314章 君臣(六)第1122章 盟約(十七)第324章 大戰(二)第192章 故人(二)第417章 家事(二)第1227章 恨意第717章 開端(六)第1419章 借人第1359章 結親第1470章 稱病第1451章 揪心第1099章 驚懼第120章 世傑第932章 震懾第756章 施政第155章 比鬥第225章 謀算第1555章 覆滅第1249章 西涼(十四)第1106章 盟約(一)第1276章 潰兵第1421章 種因第1036章 獻策(二)第308章 聚殲(三)第888章 故地第893章 閉門第1065章 戰歌第175章 壽筵(二)第725章 過河第850章 鬧劇第1481章 決心第593章 自污(三)第1217章 左廂第1417章 商議(二)第38章 解圍第607章 夜談(二)
第1530章 學問第726章 解州第7章 徵兵第276章 爭強(二)第1132章 河中第737章 退兵第1523章 太子第406章 獎懲(十一)第912章 行程第1372章 交託第803章 漏風第1417章 商議(二)第410章 獎懲(二)第828章 小人第1433章 謀算第160章 羣戰第634章 人來(七)第1053章 宴請(一)第602章 歸家第1205章 平涼第1392章 佛會第146章 出行(五)第501章 雲涌(一)第200章 嚴苛(二)第492章 風起(一)第1119章 盟約(十四)第1008章 賜名第1041章 對戰第297章 先鋒第1003章 活着第578章 激戰(二)第634章 人來(七)第248章 立誓第1021章 遊說第1188章 氣惱第180章 壽筵(七)第1361章 結果第1551章 大軍第1208章 初戰第97章 捉賊(一)第997章 榮耀第1178章 獻女第1517章 簡字第1286章 考量第1277章 右路第1219章 攻守第367章 決定第129章 判斷第1109章 盟約(四)第74章 夜戰第1024章 揮兵第454章 條陳(三)第858章 金殿第1260章 韋州(六)第1081章 冬天第1517章 簡字第495章 風起(四)第532章 猶疑第68章 縣城第842章 風浪第368章 餘生第1365章 滑頭第312章 異數第1057章 激鬥第1314章 君臣(六)第1122章 盟約(十七)第324章 大戰(二)第192章 故人(二)第417章 家事(二)第1227章 恨意第717章 開端(六)第1419章 借人第1359章 結親第1470章 稱病第1451章 揪心第1099章 驚懼第120章 世傑第932章 震懾第756章 施政第155章 比鬥第225章 謀算第1555章 覆滅第1249章 西涼(十四)第1106章 盟約(一)第1276章 潰兵第1421章 種因第1036章 獻策(二)第308章 聚殲(三)第888章 故地第893章 閉門第1065章 戰歌第175章 壽筵(二)第725章 過河第850章 鬧劇第1481章 決心第593章 自污(三)第1217章 左廂第1417章 商議(二)第38章 解圍第607章 夜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