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章 決議

見陛下目光望過來,隱有不耐之意,汪道存沒想那麼多。當即清咳了一聲,掃視下面羣臣,爭吵之聲立即便若了下來,汪道存,兩朝老臣,年過六旬,精神矍鋒,無有一絲老態,武臣之首,在朝堂上威望甚著,見是他要開口說話,即便是中書諸臣,也漸漸安靜了下來。

汪道存沒有立即開口,而是沉吟了片刻,這是和當年同門下平章事,楊老大人學的習慣,每逢大事,即便是思量周全了,到了說話的時候,也要斟酌再三,務求切中要害,不得不說,楊感爲相數十載,於朝堂上下的影響真可謂是無所不在,即便人已逝去,各處卻還能看見他的影子。

其實,汪道存並不喜歡趙石此人,總覺此人年紀輕輕,雖有大功於國,但仗着陛下寵信以及戰功,行事蠻橫,不重規條,惹的麻煩一樁接着一樁不說,而且目無上官慣了,總是自行其是,雖有才幹,實際無德

但話說回來了,心中雖是不喜,但此時就事論事,卻覺趙石所行雖有微瑕,但卻沒有大錯,畢竟孤軍深入河中,若無非常手段,何以自全?

這就是武臣和文臣的根本區別所在了,對於前方征戰的將領,樞密院諸人往往能夠體諒其難處,而非不管不顧的挑毛病,而他對種從端方纔所言也同意的很,書生之見,根本不用理會。

而說起來反而是張培賢與段德兩人行事讓他有些微詞,張培賢統領大軍,不能壓服衆將,使大軍上下服膺,本就是錯,卻還有臉上書,欲將麾下將領治罪,若是較真的話,那就叫一個無能。

段德就更不用說了出身兵部,黨附兵部尚書李承乾,只知結黨以排除異己,si心太重,王佩之事不見他說什麼,卻在趙石身上做文章,還不是因爲趙石與李承乾不睦的緣故?

折匯就更不用說了爭功之心最切的就數他了但自己卻不露面,卻鼓動他人,屢興風bo,可憐,折大將軍一去,折家再無當年半分風采了,如此下去,下場比之當年種家又能好到哪裡去了?

半載征戰,前方戰事有些糾結,朝堂上下更是震動連連,但和當年平蜀之戰相比,朝堂上要平靜的多的多但也因心懸戰事,所以多了幾分焦躁,便是身爲樞密使的汪道存也不能免,這多少也是引起此次爭吵的緣故所在吧?

隨後汪道存站起身,躬身道:“軍情如火,大將但有無法自專之事奏於朝廷,當速斷,今拖延時日雖於戰事無礙,然易招軍前上將疑慮何能專心於戰事?”

“汪大人所言極是”李圃知機,此時終於出言附和“此戰,當可定我大秦萬世之基業,不可不慎,羣臣各陳己見,皆有道理,不過當此之時,再無拖延之理,陛下英明,還請陛下聖裁”

這兩人一旦說話,分量自然不同,再無其他人插嘴的餘地,不然的話,定會招致兩人怒火,領袖羣臣,那可不是一句空話,這個時節,誰開口稍微反駁,誰也就大大得罪了這兩位,若是單獨一人,也許還能抗辯一句兩句,但兩人一起開口,任你再是德高望重,任你再是根底深厚,也無法承受這兩位文武臣工之首的怒火的。

景帝微微領首,擺手溫聲讓兩個人坐下,大殿一片寂靜,與方纔截然不同,大秦皇權之重,在這個時候才顯露無疑,諸事皆可一言而決,卻無多少掣肘,此事之所以拖沓至今,不是皇帝陛下不夠決斷,而是多事之秋,陛下的心思分散太多而已。

羣臣思量着,方纔吵的有些忘乎所以,是不是瞧在陛下眼中了?

陛下又是如何想的?會不會以爲各人皆有si意,不合自己心意?

當然,這些許的忐忑,不過是一掠而過,若事情重來一回,各人也必定不會相讓,讓得一步,後果便無可逆料,這就是朝堂政爭的癥結所在,誰也改變不了

景帝李玄謹笑了笑,新建的勤政殿威嚴肅穆,和勤政殿比起來,乾元殿就有些狹小了,每次召見臣下,大家聲息相聞,自然親近,但敬畏之心卻不足,而今的勤政殿,做的就很不錯,景帝所處之處,離羣臣略遠,若在羣臣後面,眼力不佳的話,甚至很難瞅清皇帝陛下的面容神色,這樣的一點距離差距,卻足以讓人產生天威莫測之感,不得不說,工部匠作監的能工巧匠在這個上面,是下了大心思的。

“李承乾”景帝的聲音不大,卻在殿中來回激盪下,清晰可聞。

進殿以來,一直未發一語的兵部尚書李承乾身子僵了僵,卻下意識的站起身來,深深躬身“微臣在。”

“朕想聽聽,卿家怎麼說?“李承乾驚了驚,接着嘴裡就有些發苦,要說在此事上,兵部可就有些尷尬了,尤其是,近來他也算是春風得意,一步邁入政事堂,多年夙願得嘗,這個自不必說,但話又說回來了,兵部在這個時候的處境便也有些尷尬,夾在中書與樞密院之間,兩頭受氣

而實際上,兵部之權卻是大漲,這個是無可置疑的,手中不但握着部分兵權,卻還有議政之權,權力大增是必然的,但在此時看來,相隨而來的麻煩也就多了不少,就拿兵部呈文來說吧,現在不但要交樞密院一份兒,卻還得在中書備檔,而對於兵部之權,中書許多人也是垂涎已久,以後明槍暗箭,還能少了?

所以,在這個中書初定,兵部職權略顯混亂的時節卻是讓人喜憂參半,當然,李承乾也看出來了,爲長遠計,兵部入中書轄下,對兵部來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用兵征戰自然過不去兵部,而太平時節,於中書之下,可要比身處樞密院轄下日子要好過的多,也就是說,不管將來如何,兵部都不會吃虧如今所欠者不過是明晰職權罷了,一時之憂,算不得什麼,而待得將來,說不定,他早已更進一步了也說不定

話雖如此說,他的眼光也不錯,但就此時來說卻還是有些糾結,衆臣目光瞧過來,都複雜的讓人難以言述,便是他自己心裡,這滋味也是莫名的很了。

不過陛下動問容不得他想太多時候,該怎麼說,才合陛下心意,又該怎麼說,纔不會得罪太多同僚,而最重要的合了陛下心意不難,難的是,陛下會不會高興好像有些矛盾,但說實話他瞧的太清楚了,陛下絕無意降罪於趙柱國,召其回京議罪?不啻於癡人說夢一般。

但話出自他的口中,雖說必定深合陛下心意,得罪了中書同僚不說,陛下卻也未必高興,至於緣由嘛,李承乾也是有苦難言,以陛下的心性而言,最爲不喜見風使舵之人,揣摩君意,故意爲之,若他李承乾也是這般。如今哪裡會得陛下如此信重?

陛下頗有任俠之氣,奈何身爲帝王之身,不得不爲百姓計,爲國事計,有許多事,便不得不爲爾竟本性如此,所以,最不喜歡那些揣摩人心,唯唯諾諾的臣子,這就是李承乾眼中的皇帝陛下,他從來沒跟人說過,便是最親近之人,也不會露出一丁半點口風,這不但是他安身立命的寶貝,而且卻也是招致禍端的東西,所以只能藏在心底最隱秘處,估計這一輩子也不會想旁人提起的。

而觀陛下重用之人,也各個如比,這變相證明了他猜的一點都不錯。

但話說回來了,反其道而行之?附和於中書諸人?那更不成,一旦摻和進去,惹得陛下心中不快不說,日後的麻煩也必然會接踵而至。

而陛下這個時候單單問他,除了示羣臣以信重之外,是不知道他的處境嗎,那斷然是不可能的,陛下聖明燭照,哪裡會不清楚這點關節?是故意爲難於他?那更不是了也許,不過是見他一言不已經心有不李承乾想到這裡,心中已有些後悔,這個時節,閉口不言,就是大錯啊。

所以這左右爲難之處,除非身處其中,旁人就算知道,也不會真正體會到其中滋味於萬一的。

衆臣注目之下,李承乾面色不動,其實心思卻已經轉了不知道多少,片刻之後,他終於咬了咬牙,開口直言道:“啓稟陛下,微臣以爲,得勝伯領兵渡河北上,本爲偏師,進軍臨汾,已是大險,再若堅守,實乃不智,張大將軍所慮不錯,爲大局計,當嚴令得勝伯回軍。

避重就輕,誰都不會滿意,但着實不願捲進這番風bo當中,無奈之下,也只能出此下策了。

果然,許多人目中露出嘲諷之色,轉過了頭去,但李承乾哪裡顧得了那麼多?只是微微擡頭,向陛下那裡瞄了過去。

景帝笑意未減,還微微點頭,擺手示意李承乾退下,但平靜之下,所含的失望之意,讓李承乾如坐鍼氈,不過是顧着他的顏面,沒有細究而已,若是換個人,估計就不是這麼輕描淡寫了。

這一刻,李承乾後悔之餘,卻是將那遠在河中,還帶給他天大麻煩的趙石恨到了骨子裡

李承乾看的不錯,皇帝陛下有些失望,皇帝陛下甚至在想,從什麼時候開始,李承乾也變得這般圓滑了,當初趙柱國曾言,可以數千兵馬,破李承乾所率數萬大軍,當時

他不以爲意,心中還道,朕要的是兵部尚書,又非領兵大將?

但現在想來,也許趙柱國說的根本不是這個,許是

一旦心性變了,人也就變得。。。

。讓旁人不認識了

當然,這純屬皇帝陛下觸景生情,胡思亂想而已,要不怎麼說,沒人願意招惹皇帝陛下身邊的近臣呢,道理就在這裡了,身在帝側,一言一行,也許都會對皇帝陛下產生影響,即便當時未有那個效果,過後卻也難保陛下不會記得,應景的時候,可不就有了作用?真真可謂是防不勝防,這也正是近臣們足可自峙的地方,和常人所說的枕邊風之類的類似,關乎的卻乃旁人榮華富貴,甚至是身家性命罷了。

但失望歸失望,景帝卻已經有子決斷,微微挺直身子,沉聲道:“下旨”

隨着這兩個字,隨時候在殿外的幾個御前待詔立即便被引了進來,陸續坐於衆臣之後。

“晉羽林中郎將,猛虎武勝軍指揮使,明威將軍趙石平虜將軍,加兵部shi郎,領東宮衛,掌河中事,許便宜行事之權

羣臣大震,連李圃和汪道存都驚愕的望了過來,又如當年平蜀故事但沒有人在這個時候膽敢開口說話。。。

這還沒完,大殿之中,除了幾位待詔下筆之時的刷刷聲,便是皇帝陛下清晰而又堅定的聲音在迴盪。

“晉潼關鎮守使,總掌大軍事,明遠將軍,加兵部shi郎張培賢徵東將軍,太子少保問他,朝廷加恩至此,可有爲大秦開疆拓土之志?若無,朕當親征”

到了這個時候,羣臣真的是面無人色,盡皆惶恐無措了。

“晉潼關鎮守副使,大軍留後,兼轉運使,揚威將軍折匯平寇將軍,卸大軍留後,轉運使之職,爲大軍副,可隨大軍出征。”

“詔,委京東路安撫使韓聰,領潼關鎮守副使之職,領大軍留後,糧草轉運使,聖旨到日,不須回京述職,即刻上任

。。。至於京東路安撫使之職,應由誰來繼任,中書議一議人選,奏上來便是。”

半個多時辰之後,候在外殿門外的宮人們眼瞅着諸位朝中大人魚貫而出,沒有賜宴,都徑自出宮去了,衆人不由心裡鬆了一口氣。

但諸位大人們失混落魄的樣子,還是讓多數人吃了一驚,更讓人驚悚的是,一位四品大員,在出殿的時候,木呆呆的,根本沒有留意腳下,結果在殿外臺階處狠狠摔了一跤,帽子滾出老遠,手臉都摔破了,還沒待震驚的宮人們上去攙扶,自己卻已經利落的爬了起來,找到帽子,就這般心事重重的走了,看的一衆宮人又是好笑,又是心中戰戰,也不知生了多大的事兒,竟讓諸位朝中重臣失混落魄至此,連失了官儀都不顧了呢。

他們哪裡知道,隨着皇帝陛下一連串的旨意搬下,其中隱藏的可都是陛下的雷霆之怒,當庭下旨,表達出來的,便是皇帝陛下已是不滿到了極點,所以這一棒子下去,真的讓人有些膽戰心驚,也就難怪一衆大臣們如此了。

尤其是其中兩樁事,一個自然是趙石,朝中爭論着許多時候,卻是又成全了此人,這已經是第二次了,以領兵大將之身,而行節度使之事,若說當年事急,還可從權論之,但這次呢?是陛下一時意氣,示羣臣以威?還是早有此等打算個例,真的開不得啊

有的人真想當庭便說一句,唐末藩鎮之亂殷鑑不遠,怎可導其覆轍?做如此想的人不少,但有勇氣在這個時候說話的,卻是沒有一個。

而相比趙石,張大將軍就顯得有些倒黴了,雖說晉升到那個地步,穩穩壓住了趙石一頭,但聽陛下的語氣對於張大將軍卻也有了不滿,也是,王佩已經戰敗回京,趙石又遠在河中,張大將軍還不依不饒的兩位大軍副帥,要都被弄回京來張大將軍難逃專權跋扈之名啊。

一些人不由後悔,雖說事涉軍機重務,但事情絕不能說有多重要,偏偏趕的時候不對,於是牽扯下來,這次委決不下,到底是惹怒了皇帝陛下,得了這麼個結果,弄的大家都是提心吊膽,何苦來哉?

不管中書怎樣,樞密院怎樣,這次的爭論卻已經是塵埃落定了,誰也沒有討了好去,而這樣的碰撞,不是第一次,也必然不會是最後一次,隨着大秦越來越是強盛,疆域不可避免的變得越來越是廣闊,可以想見的,這樣的碰撞也將越來越激烈。

諸國爭雄,bo瀾壯闊,這樣的時代從來不缺機會,也少不了風險,正是天下豪傑,大顯身手之時,註定不會少了這樣那樣的精彩,而大秦朝堂之上的這一幕,不過是其中一個縮影罷了。

不提大秦朝堂之上的這些紛亂,回到河中。

臨汾重鎮,不會因爲秦金交戰,而有什麼不同,依舊挺直身姿,立於汾水之畔。

臨汾東北三十里,這裡是一片開闊的原野,大雪初融,各處已經顯出了幾許春意,遮蔽道路的積雪慢慢融化,露出下面斑駁而又肥沃的土地,看上去有些醜陋,但卻深蘊生機,幾許綠色,從泥土中倔強的爬出來,於風中招搖。

奔騰的馬蹄隨着騎士們狂野的呼嚎聲驟然踏下,重重的將那幾許綠意踏在地上,碾碎成泥,只留下一片狼藉。

生命在這個時候,變得毫無價值可言。

原野之上,彪悍的戰士在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捍衛自己的榮耀。

狂野的女真騎士,嫺熟的駕取着戰馬,揮舞着手中的彎刀,瞪着被殺氣激的通紅的眸子,向不期而遇的敵人衝去。

身材高大,裝備齊整的秦11男兒,絲毫也不示弱,他們發出狼嚎一般的呼嘯聲,射出呼喚同伴的哨箭,便排起鋒利的陣型,毫不猶豫的向當面衝來的敵人迎了上去。

弓弦響動聲中,箭矢帶着銳嘯,撤向天空,劃出優雅的弧線,再在對面落下,帶來的,卻是醜陋的死亡。

尖利的慘叫聲根本無法被震天動地的馬蹄聲掩蓋,中箭的騎士栽落下馬,翻滾在地上,幾匹疾奔的戰馬哀鳴着,貫倒在地,將馬上的騎士摔出老遠,不論人馬,噼裡啪啦的骨折聲,聽上去悅耳而又殘酷。

鮮血又一次噴灑在這河中沃

越發勁急的馬蹄聲中,終於讓兩邊人馬合在了一處,隨即分開。

但就在這一瞬,刀光閃動,刺耳的兵刃交擊聲中,數條人影立時被砍翻下馬,身體重重砸在地上,聲音傳出老遠。

正在女真騎士們勒緊馬繮,準備比敵人更快的轉過身來,再次將彎刀揮入對方柔軟的身體的時候“卑鄙”的漢人士卒卻已經熟練的從馬側取下上好了弦的弓弩,在疾馳的戰馬上回過身來,將弩弓對準了女真騎士們毫無防備的後背。

隨着弩弓弓弦特有的低沉繃動聲,數條女真騎士粗壯的身子如遭雷擊般顫動了一下,慘叫着從馬背上掉子下來。

秦軍騎士隨即轉身掩殺,剩下的幾個女真士卒再是武勇彪悍,這個時候,也再非人數倍於自己的敵人的對手了。

四個人帶着傷,狼狽的向汾州方向逃去,秦軍士卒揮舞着手中猶自帶着血色的風刀,高聲歡呼,幾個射手當即摘下騎弓,拉滿弓弦,向那幾個落荒而逃的身影射去。

遠方,向後奔逃的女真騎士慘叫着,落下馬來,只餘兩人,催動戰馬,漸漸逃的遠了,隨即在帶隊軍官的命令下,收拾戰死的同袍屍首,治療傷患,順便砍下女真騎手的腦袋,打掃戰場,本來就是勝利者應有的權力,而他們並無多少追逐殘敵之意,再次獲得最終的勝利,對於秦軍最精銳的斥候營來說,已經不算什麼

一個冬天下來,在這方圓數十里的河中大地上,秦軍斥候營與金人的斥候來回廝殺,山野道路之間,已經不知有多少人葬身其間,金人以及親人的鮮血更不知流了多少,其中之慘烈,實在難以言述。

開始時,遇到的只是金人漢軍斥候,對於究竟訓練,卻又人多勢衆的秦軍斥候大營來說,自然佔盡上風,除了令人討厭的嚴寒天氣讓人有些不痛快之外,斥候營的斬獲也是越來越多,但隨着那些狂野而有彪悍的女真騎士的加入,這樣零星而又必要的斥候戰也就進入了分外慘烈的階段。

論起對敵的兇殘以及對敵廝殺的勇氣來,這些多數未曾經過戰陣的秦軍士卒不得不承認,自己一方要略遜一籌。

但決定勝負的可不只這些,更好的衣甲,更優良的軍械,以及越來越能體現出優勢的嚴苛訓練,和戰術,讓這些斥候營的年輕人們在廝殺當中迅速的成熟了起來。

到了冬末時節,這臨汾與汾州之間數十里方圓的土地上,已經很難再看到金兵斥候的身影了,這隻說明了一件事,無論追濤獵殺,還是面對面的騎戰,女真人已經全面的敗下陣來,不是他們缺乏勇氣,也不是他們不夠武勇,只因爲他們碰到的是猛虎武勝軍斥候營。

數載操練,即便是一頭綿羊,在經過這樣系統而有針對性的訓練之後,也會變成獅子,而在見慣了鮮血和殺伐之後,他們必然也會變得越來越嗜血,越來越難以阻擋,在忍受了一些傷亡之後,他們終於將強橫的女真人精銳,殺的再也不敢貿然出戰,和這些越來越可怕的敵手爭奪戰場空間了。

收拾完畢,紛紛翻身上馬,帶着收穫的喜悅以及對戰死同袍的哀悼,呼嘯而去,但過不多時,十幾個一般打扮的秦軍斥候來到這裡,前面兩人,馬頸之下,晃盪着兩顆血淋淋的人頭,顯然,逃走的金人斥候運氣並不好,卻是落在了他們的手裡。

等來到近前,瞅見人馬屍首以及狼藉的地面,爲首的秦軍隊正狠狠的吐了。唾沫,仗已經打完了,顯然他們來的晚了。

“他孃的,果然來晚了一步,以前瞧着這些女真胡人還兇悍的緊,現在竟也學會逃了,他奶奶的”

“隊正,若是不逃,咱們可還得不了這兩顆首級呢。

“嗯,說的也是,哈哈,他孃的,逃得好,不過回去老子還得問問,是哪個王八蛋亂放哨箭,讓咱們白跑這一趟,得尋這些王八蛋好,走了兄弟們,跟老子去汾州城下走一圈,運氣好的話,不定還能砍幾個腦袋回來

一羣人紛紛大笑,策馬便往汾州方向而去

。。!。

第213章 年關(六)第九 卷旌旗漫卷不須誇第七百六十八鏖兵一第1272章 兩軍第547章 夫妻第654章 建府第1143章 貴客第1002章 戰場第314章 異數第583章 末路第219章 詰問第485章 種氏第1430章 書信(二)第190章 相交第74章 夜戰第28章 等?退?第760章 誘敵第1330章 入宮第297章 先鋒第1404章 邀請第1209章 胖子第1082章 冬天(二)第160章 襲寨第654章 建府第975章 王子第七卷千里江山入戰圖五百八十五章 相府第908章 兵亂第696章 苦口第43章 書吏第108章 談論第1404章 邀請第835章 京軍第5章 大雪第529章 宣旨(一)第509章 雲涌(九)第1048章 變化第112章 夜宴(三)第515章 雲涌(十五)第766章 瘋狂第1356章 消息第1376章 行軍第235章 血夜(三)第1360章 陰暗第776章 鏖兵(九)第49章 定軍(二)第332章 山匪(二)第530章 艱途(六)第1239章 西涼(三)第185章 太液第73章 相談第423章 來客(一)第1217章 左廂第588章 君言第1180章 追問第46章 跋扈第979章 見面第957章 幕僚第181章 決死第178章 壽筵(五)第1416章 商議第1476章 入宮第332章 山匪(二)第724章 洛陽第1364章 馬伕第517章 雲涌(十七)第96章 計劃第1465章 家宴第1138章 入城第226章 進京(一)第66章 佈置第1427章 血色第1003章 活着第165章 心思第715章 開端(四)第1356章 消息第1191章 廷議(三)第1447章 遊玩第595章 隊伍第195章 音境(一)第695章 宮爭第36章 聚衆第1460章 局面第971章 忽難第716章 開端(五)第205章 嚴苛(七)第744章 決議第699章 田賦第404章 獎懲(九)第61章 孩子第186章 豔遇?第139章 來訪(二)第904章 雁門第949章 賞識第五 卷萬里征途會英豪第1311章 君臣(三)第900章 請戰第1563章 變故第239章 血夜(七)第491章 青龍第1375章 烏澤
第213章 年關(六)第九 卷旌旗漫卷不須誇第七百六十八鏖兵一第1272章 兩軍第547章 夫妻第654章 建府第1143章 貴客第1002章 戰場第314章 異數第583章 末路第219章 詰問第485章 種氏第1430章 書信(二)第190章 相交第74章 夜戰第28章 等?退?第760章 誘敵第1330章 入宮第297章 先鋒第1404章 邀請第1209章 胖子第1082章 冬天(二)第160章 襲寨第654章 建府第975章 王子第七卷千里江山入戰圖五百八十五章 相府第908章 兵亂第696章 苦口第43章 書吏第108章 談論第1404章 邀請第835章 京軍第5章 大雪第529章 宣旨(一)第509章 雲涌(九)第1048章 變化第112章 夜宴(三)第515章 雲涌(十五)第766章 瘋狂第1356章 消息第1376章 行軍第235章 血夜(三)第1360章 陰暗第776章 鏖兵(九)第49章 定軍(二)第332章 山匪(二)第530章 艱途(六)第1239章 西涼(三)第185章 太液第73章 相談第423章 來客(一)第1217章 左廂第588章 君言第1180章 追問第46章 跋扈第979章 見面第957章 幕僚第181章 決死第178章 壽筵(五)第1416章 商議第1476章 入宮第332章 山匪(二)第724章 洛陽第1364章 馬伕第517章 雲涌(十七)第96章 計劃第1465章 家宴第1138章 入城第226章 進京(一)第66章 佈置第1427章 血色第1003章 活着第165章 心思第715章 開端(四)第1356章 消息第1191章 廷議(三)第1447章 遊玩第595章 隊伍第195章 音境(一)第695章 宮爭第36章 聚衆第1460章 局面第971章 忽難第716章 開端(五)第205章 嚴苛(七)第744章 決議第699章 田賦第404章 獎懲(九)第61章 孩子第186章 豔遇?第139章 來訪(二)第904章 雁門第949章 賞識第五 卷萬里征途會英豪第1311章 君臣(三)第900章 請戰第1563章 變故第239章 血夜(七)第491章 青龍第1375章 烏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