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轉化成了對上帝的仰慕。這兩種方法在某種程度上是一樣的,都是借壓抑、剋制來解決問題。如果從心理學的層面看,壓制並非不執著,而是另一種執著。因爲還沒有放下,所以,就需要壓抑、剋制。如果放下了,就不需要閉眼睛,也不需要一個上帝來作爲中介。
佛陀所說的不執著,其實是放下。怎樣纔是放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意是對於存在的一切不滯留不執著而心念流淌。這是《金剛經》裡只出現了一次的話,卻把不執著、放下的含義說得清清楚楚。難怪這句話曾經啓發了嶺南的樵夫惠能,驅使他立即離棄俗世,走上一條徹底的靈的道路,成爲禪宗的一代宗師。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個“生”字,透露出無限的生機、活潑的氣息。那顆不執著的心並非死寂的、壓抑的,而是生機勃勃的、活潑的。
還是回到美女,如果一個菩薩看到美女,會怎麼樣呢?我想了很久,仍然難以回答,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菩薩不會迴避一個美女,也不會去讚美上帝。一個美女走過菩薩的眼前,實在不是一件什麼特別的事情,很平常,就像你每天要見到太陽,見到樹木一樣,就像每天要見到街上無數的面影一樣。一個美女,只是一個美女,沒有什麼特別的。有無數的女人和男人,有無數的樹木,有無數的星星。菩薩都看到了,所以不覺得什麼特別。當然,菩薩也會覺知到她的美,甚至能夠體會她的美所帶來的愉悅,至少在俗世的層面,她確實是美的,她的軀體可以引起快感。但菩薩更會覺知到她的美在變化之中,比如衰老,菩薩也知道她的軀體不過是血肉之軀,和所有的人都一樣,等等。所有的這一切,菩薩都明白,所以,菩薩一定不會沉溺於那種美和愉悅,更不會因爲她而生起煩惱。
不過,我不是菩薩,仍然無法告訴你菩薩遇到美女會怎麼樣。我只是在猜想:大概不會怎麼樣。我可以告訴你的是三個故事,關於美女或女人的故事。
第一則來自《大智度論》,說是美女當前的時候,如果是一個淫蕩的男人,會覺得她很美妙;如果是一個女人,會嫉妒她,會覺得她討厭;如果是一個修行者,會看到她的各種缺點,透過不淨觀覺悟;如果是一個男同性戀者(這是我編的),會無動於衷,好像只是在看一塊泥土或木頭。美女就是那個美女,但在不同的人那裡,會有完全不同的反應。《大智度論》的有趣在於,最後的假設是,如果那個美女的內心是清淨的,那麼,前面說的四種人,看到她,也就沒有什麼不同的想法了,都只是清淨。這裡似乎要告訴我們:你自己如果徹底地不執著、放下、徹底地清淨,你就不會成爲別人的對象。美女不只是一個客體,她也可以成爲主體。也許更深的含義是:如果徹底放下,就不再有什麼主體與客體的區分。
第二則來自中國的禪宗,說是一個老太太供養了一位禪師,一年後,她讓自己年輕漂亮的女兒着身體去送飯,想考察一下禪師的功力,結果,禪師對於她的女兒毫無興趣,好像沒有看到一樣。按理,說明這個禪師的修爲了得,應該得到獎賞。但出人意料,老太太大罵:一年間只養了個俗漢。就把禪師趕走了。
那麼,這個禪師應當怎麼做呢?我想了很久,沒有答案,好像明白了,又沒有辦法說出來。彷彿是做也不對,不做也不對。這是一個度的問題,很微妙。既不是禁慾的苦修的,也不是放縱的散漫的。好像怎麼做都可能被老太太趕走。
再看第三則,也來自中國的禪宗,流傳很廣,說的是一對師徒到了河邊,遇到一個女人,無法過河,師父就揹着她過了河。
徒弟很困惑,一個修行的人怎麼能夠去接觸女人的身體呢?走了一段路後,他終於忍不住質問師父爲什麼背那個女人。師父的回答是:我早就放下了,你怎麼還沒有放下?
這三則故事有不同的旨趣,然而,都顯現了佛教生動的一面,至少都傳遞了一個強烈的信息:佛教並非是禁慾的宗教,當然,更不是縱慾的宗教。那麼,佛教是怎樣的宗教呢?
不執著於觀念,就不會受負面情緒的傷害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事實上,我們大部分人的生活是:有所住而生其心。科學家把花生裝在一個玻璃瓶裡,放到猴子的面前,猴子立即盯着花生,亂抓亂搖,急切地想把花生拿出來,然而,只要它的眼睛只看着花生,就永遠無法拿出來。如果它的視線離開花生,從一個廣闊的視野去看瓶子,也許它會發現瓶口在哪裡,從而找到拿出花生的方法。但是,猴子的眼睛就是牢牢地盯着花生,因而,它就一直在那裡跳來跳去,始終得不到花生。
猴子不愧爲人的祖先。其實猴子只盯住花生的這一形象,也恰恰是我們大部分人的形象。難道不是嗎?我們大部分人活着,就是爲着眼前的花生在奔波、操勞。我們的心思,全部聚焦於我們想得到的東西上面。我們得到了這顆花生,然後,又盯着新的花生。花生本身沒有什麼不好,它是一種美味,帶給我們愉悅。然而,許多人的問題,或者更嚴重地說,是疾病,在於他們讓花生凌駕於自己之上,成爲生活的主體,乃至唯一的目標,自己的生命在花生面前,反而萎縮了,好像變成了一架機器。
而且,很多時候,花生會變成虎皮,變成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有一個人被老虎叼走,他的兒子拿着槍趕來救他。那個人對他兒子大喊:射它的腳,不要射它的頭,因爲虎皮很值錢。爲了值錢的虎皮,連自己的命都可以不要。一顆顆的花生,吸引了我們所有的注意力,又變成了一張張的虎皮,把我們的生命以及心靈禁錮在形相的牢房裡。我們活着,全然是爲着某個對象,我們的自己完全消失了。這是扭曲的生活,然而,大家都習以爲常,爲什麼會習以爲常呢?因爲還有另一個牢房囚禁着我們:觀念。
觀念構築了一個更深刻更堅固的牢房。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觀念裡,按照認爲應該的去行動,很少有人會停下來,細緻地反思自己的觀念。而每個人的觀念,並非每個人本身具有的,而是出生以後家庭、社會所賦予的。
我們自己的煩惱,來自我們的觀念。比如,一個女人被男人摸了一下手,如果在現代,一般人並不覺得是多麼嚴重的事情,但在理學盛行的宋代,那個女人可能覺得只有砍掉自己的手,才能保持自己的清白。因爲她腦子裡全然是貞潔觀念。人與人之間的爭鬥,一半來自名利,一半來自觀念,而根本上,來自觀念,因爲名利的重要與否,取決於人們的觀念。不同的觀念,導致無數的戰爭,人們爲自己的信仰而戰。
歸納起來,各種各樣的形相包圍着我們,引起我們的喜愛和厭惡,各種各樣的觀念隱藏在我們的心底,支配着我們的行爲。
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實際上可以簡單地分爲兩種:有形的相與無形的相。前者是物質層面的,後者是觀念層面的,這兩個層面構成了我們實際的生活狀態,我們就在這個狀態裡喜怒哀樂、生死輪迴。《金剛經》所要告訴我們的是,我們所賴以生活的形相和觀念是虛妄的,是妄相和妄見,必須從它們構築的牢房裡解放出來,回到你真正的自己。
現在,可以回答佛教到底是什麼樣的宗教這個問題了。在我看來,用解放這個詞來形容佛教也許是最貼切的。佛教的不執著、放下、清淨,是人的一種自我解放。從哪兒解放出來呢?從我們所執著的形象(妄相),以及所執著的觀念(妄見)中解放出來。佛教的種種學說,無論哪種法門,都是把人從虛妄的物質世界和褊狹的觀念世界裡解放出來,成爲真正的人。《金剛經》
講空,講無相,也無非是讓人看清存在的真相,從而達臻自由的境界。可以說,佛教是充滿了自由精神的宗教,是對於一切既定的體系和意識充滿了懷疑和反叛的宗教,是唯一的沒有偶像崇拜的宗教。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果細細品讀,你一定會感受到這句話裡流溢着自由的氣息,以及生命的律動,是一句充滿着詩意的話。心是活潑的、是生動的,因爲覺知到了一切的形形色色,一切的情感思緒,一切的理念意識,一切的一切,都經過心的反映和觀照,像水流過,像風吹過,不會粘滯,不停留,不癡迷,不貪婪,不感到任何不愉悅的情緒,不受一切的束縛。